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2
2020_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二

2020-2021年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魏庞涓伐韩。
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
”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1.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译文: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
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
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齐威王说:“好。
”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
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2022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

2022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二)(教师版)

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2)【提醒,两个语段不一定完全相连,可能有跳脱。
题目均为“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湖北省十一校高三3月联考)武帝立,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兽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整府省约文书箝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4分)(2)然则简易之呇,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
(4分)1.【答案】(1)(李广的)幕帐衙署处理文书、记录军情非常简省,但是也远远地放出斥候,(军队)没有遇到危险。
(省约:简省,简约。
籍:记录。
遇害:古今异义词,遭遇祸患或者危险。
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2)这样看来治理军队简单省事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徒:仅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武帝即位,李广以上郡太守的身份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
到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说到普通人的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HY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7、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8、橘生那么为橘,生于那么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9、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0、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二册文言文翻译训练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焉,或者否焉,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三册文言文翻译训练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6、不所怙,惟兄嫂是依。
7、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也。
8、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假设也。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HY,羽化而登仙。
1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第四册文言文翻译训练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

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附答案)22017-05-07十六、黎丘丈人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①邑丈人有之市而罪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②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③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十七、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十八、齐攻宋齐攻宋,宋王使人侯齐寇之所在。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①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
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②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 考点3 翻译句子

分误区诊断考点三翻译句子(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学生甲学生乙(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子读书,以期保持住先业。
(2)朋友把经书中的考题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1)你就算了,还是教育儿子读书,希望不坠落先人的事业。
该生翻译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教子”“以期”“先业”3均是文言词语,应该分别翻译为“教育儿子”“希望分能”“先人的事业”。
(短板一:该译不译,文白混杂)该生翻译遗漏要点。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中“相商”是2“彼此商量”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辄塞耳不敢分听”中“辄”是“就”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
(短板二:要点遗漏,字未落实)该生翻译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还教子读书”中“还”是动词,“回去”之意,该生译为“还是”,没有照应语境2中的“顾大父”和送别的场景。
“以期不坠先业”中分“坠”是“使……毁害、损害”之意,该生译为“坠落”,望文生义。
(短板三:脱离语境,该活不活)(2)朋友用经书中的3该生翻译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入耳文立就”和“辄塞,。
2020年新高考卷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2020年新高考卷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考中)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的考试,考生在各自所在的州、府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署(代理、暂任)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
布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布衣)脱粟(粗粮,只脱去谷皮的粗米,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粗粮。
),令老仆艺(种植)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买)肉二斤矣!”都御史鄢[yān] 懋 [mào]卿行(巡视)部过,供具(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类)甚薄(简陋),抗言(高声直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恼怒、发怒)甚,然素(一向,平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久之(很久),陆光祖为(担任)文选(官名,文官的铨选),擢(选拔)瑞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主事。
时世宗享国(享有其国,指帝王在位年数。
整个王朝统治的年代)日久,不视朝(临朝听政),深居西苑,专意(专心)斋醮(zhāi jiào一般指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是一种斋戒祀神仪式,僧道设坛向神佛祈祷。
)。
督抚大吏争上符瑞(吉祥的征兆。
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礼官辄(就)表贺,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掷,扔))之地,顾(回头看)左右(近臣,侍从)曰:“趣(赶快、急促)执(抓)之,无使得遁(逃)!”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触动、触犯)忤(违反、抵触)当死,市(买)一棺,诀(辞别、告别)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遣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的样子)。
少顷(一会儿;片刻)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叹息),留中者数月。
遂逮瑞下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究(追究)主使者。
帝初崩,外庭(外朝。
对皇宫内(内廷)而言)多未知。
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被任用),设酒馔(酒食)款(款待)之。
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

①表露的意思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 了脸色; ②确实同情你(相,你); 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5.芮伯献马贾祸 (ruì )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 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 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 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 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 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 “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 争吵。
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 能耕一块地; 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 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 治百姓的人呢?
12.申屠敦之鼎
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 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 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 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 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 “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 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 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 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 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 花纹斑斓。⑤淬(cuì ):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 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 事)! ②你为什么不替我求情呢! 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பைடு நூலகம்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2古典诗文2013-12-21 06025d56b7b40102eenp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251、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原文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53、世评华歆王朝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4、周处改过自新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55、齐宣王好谀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原文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原文(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57、萧何追韩信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原文(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58、汉高祖论“三杰”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原文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59、东吴四英杰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国,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
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
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
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孙权推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肃遂代瑜治军。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了大量的知识)。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
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权问“谁可代你?”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
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原文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
“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遂亦代肃。
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60、治本在得人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
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