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小语段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
文言文以其严谨的结构、优美的修辞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1.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孟子说,“贫穷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富贵的时候要做好全天下。
”。
2.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华而不实,很少有仁德!”。
3. 荀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
翻译,荀子说,“人人都吃饭,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
”。
4. 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孟子说,“聪明好学,不以问下为耻。
”。
5.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
6. 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翻译,荀子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
7.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孟子说,“贫穷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富贵的时候要做好全天下。
”。
8.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翻译,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
9. 荀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
翻译,荀子说,“吃喝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
”。
10. 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孟子说,“聪明好学,不以问下为耻。
”。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这些句子虽然古老,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智慧和启发。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言文的精髓,让这种古老的文字永远流传下去。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篇11、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2、原文:齐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必须三百人。
南郭处士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这三百人奖赏。
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一个一个听,南郭处士逃跑了。
3、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一片芦苇白苍苍,清晨白露结成霜,我那心爱的人儿哪!就在河水的那一旁。
4、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
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5、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原⽂和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短篇原⽂和翻译 诫⼦书 【作者】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依靠内⼼安静来修养⾝⼼,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扰⽆法达到远⼤⽬标。
学习必须静⼼专⼀,⽽才⼲来⾃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法增长⾃⼰的才⼲,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岁⽉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的破舍⾥,到时悔恨⼜怎么来得及?【篇⼆】⽂⾔⽂短篇原⽂和翻译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朝代】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共⾊。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富阳⾄桐庐⼀百许⾥,奇⼭异⽔,天下独绝。
⽔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直视⽆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皆⽣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直指,千百成峰。
泉⽔激⽯,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经纶世务者,窥⾕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变成相同的颜⾊。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百⾥左右,奇异的⼭,灵异的⽔,天下独⼀⽆⼆的。
⽔都是青⽩⾊的,清澈的⽔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和细⼩的⽯头,可以直接看见,毫⽆障碍。
湍急的⽔流⽐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文言小语段

文言文小语段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五篇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五篇1.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 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 气候。
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 内城。
郭: 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 围。
文言文短句及翻译注释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去实践它的人,去实践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注释: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注释:宇宙不停运转,君子应该不断地自我加强修养。
8.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翻译注释: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1. 谁谓秦无人?翻译注释:谁说秦国没有人?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注释: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翻译注释: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注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注释: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注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注释: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文言文小句及翻译

1. 子路,汝闻斯乎?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民所以事其
上者,忠也。
此三者,天下之达道也。
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 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翻译】
1. 子路啊,你听说过这些吗?君子学习的道理,亲近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仁;教
导人民,这就是善;人民对待上级的态度,这就是忠。
这三者,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2. 人从古至今谁能不死,留下赤诚之心照耀史册。
3.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
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4. 春风吹得马蹄疾,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的繁华。
5. 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享受,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月亮。
6. 不合礼节的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不要做。
7. 仁者见到就思考,智者见到就行动。
8. 道路漫长而遥远,我将上下求索。
9. 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10. 桃树和李树不说话,下面自然形成小路。
文言文小片段及翻译

文言文小片段及翻译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闵通:悯)翻译有个忧虑他的禾苗短不低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整天下来十分烦躁地返回家,对他的家人说道:“今天没命了,我协助禾苗短低了!”他儿子小步驶去看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干枯了。
天下不期望自己禾苗紫带慢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处而退出的人,就像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盛称协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是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好处,反而连累了它。
注释闵(mǐn):同“悯”,害怕,担忧。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忽。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曰:对,说。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烦躁,困苦,精疲力尽,文中就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枯萎,干枯。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太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
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存有“亚圣”之表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回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把事情搞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心愿回去搞,即使存有正直的心愿,幸福的动机,结果也就可以就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叶公子低不好龙,钩以写下龙,挖以写下龙,屋室雕文以写下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到之,弃而还跑,失掉其魂魄,五色无主。
就是叶公非好龙也,不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翻译叶公讨厌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隐起装饰的也就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晓得后,便从天上上升至叶公家里,龙头乘在窗台上探视,龙尾伸向了厅堂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小语段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①衣我以其衣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①将自己的衣裳给我穿②吃人的粮食的人(就应该)为人之事而出力效死③我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而违背道义呢?3.于是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胜数。
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惟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①朝臣莫不称力而去②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3.①朝中大臣没有不尽力(负绢)离开的②臣子我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已拿得够多了4.看见一位妇人穿着粗布丧服坐在毛驴上,隐约之中(感到)和妻子很相像5.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①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②无丑不能,无恶不知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5.①借鉴他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②别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③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6.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③必不吾受也④君奚患焉6.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④大王您忧虑什么呢?7.郦生说齐王曰:“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授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
此蚩尤之兵也,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
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
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
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
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
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
不然,我将烹汝。
”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齐王遂烹郦生,引兵东走。
①天下后服者先亡矣②王疾先下汉王③汝能止汉军,我活汝④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⑤而公不为若更言7.①天下归顺晚的(恐怕)要覆亡在先了②大王您(应该)赶紧先向汉王称臣③你(如果)能制止汉军,我就让你活着④办大事不顾细枝末节,成就大德不回避(别人的)指摘⑤你爷爷不会为了你而另换一个说法8.《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
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8.常常在于人的出处去就辞受取与(应取一个什么准则)方面9.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
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
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臣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9.①梁王痛恨爰盎以及其他参与计议的大臣②于是天子怀疑梁王,追得刺客,(审问之下)果然是梁王指使的③派遣使者一路上冠盖相接络绎不绝,审察追查梁王的罪行10.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
仕蜀为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遭谴黜。
遭父亲,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
①宦官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②乡党以为贬议10.①宦官黄皓独掌大权耍弄威势,大臣们都违心地附和他②乡里给了(陈寿)贬抑的品评1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
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
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
”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
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乃疑焉。
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
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②太祖口貌如故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1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1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
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
故慎制礼以为国典。
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1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1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1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1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②间召问群臣臧否③濂惟举其善者对11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15.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①故世人未之奇也②能安之者,其在君乎15.①因此当时人并不将他看作什么了不得的人物②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16.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
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贵族有过,在纣一人。
”王曰:“善”。
①将奈其士众何②咸刈厥敌,使靡有余③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16.①拿这些士人民众可怎么办啊②把那些敌人统统杀掉,让他们一个不留③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宅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去改变他们的地位,(引导他们)趋于仁义17.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
”王曰:“喏。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弹弓)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如弹’,则喻乎?”王曰:“未喻也。
”“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
”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王曰:“善。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17.论述说明,本来就是凭着所了解的,来解释所不了解的,而使别人了解18.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阝。
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乃下令曰:“棺椁阝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
”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②禁之奈何③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18.①布帛如果用尽了就没有用来遮体之物了,木材如果用尽了就没有用来作为国家守备之需的了②如何才能禁止呢③人们的所有行为,不是图名就是图利19.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烤肉厨师)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在右已。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①觉行炙人(烤肉厨师)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②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19.①发觉烤肉厨师有想要吃烤肉的神色,于是自己不再吃了,给烤肉厨师吃②每当遇到危难,常常发现有个人在旁边护着自己20.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太师谁撞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20.①仅仅是他的话没有谁敢于违抗罢了②太师您撞谁③这不是国君所应该说的话21.晋国苦盗,有郗雍者,能视盗之眼,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晋侯使视盗,千百无一虚焉。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焉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
且郗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郗雍也。
”遂共盗而残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郗雍死矣。
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
民有耻心,则何益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①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②吾所穷者,郗雍也③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④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21.①观察他们眉眼间的表情便能够发现实情②让我们隐于困境的,就是郗雍③使教化在朝廷上得到提倡,在百姓中得到奉行④老百姓如果有羞耻之心,那么还做什么窃贼呢22.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重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岂可但游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①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②岂可但游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22.①大禹是个圣人,竟然还珍惜每一寸光阴;至于一般人,更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②怎么能够只是游乐安逸荒疏沉醉,活着对于时世无益,死去名声不能传播于身后23.初,权谓吕蒙曰:“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