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精品
《中山狼传》文言文翻译

《中山狼传》文言文翻译《中山狼传》文言文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山狼传》文言文翻译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山狼传原文翻译原文:赵简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大猎于中山,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导前,鹰犬罗后,捷禽鸷(读音zhì,凶猛)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简子唾手登车,援乌号之弓,(传说中黄帝的弓。
黄帝乘龙升天时,堕下一弓,百姓抱弓而号哭,因此后人名此弓为‘乌号’。
出自《史记》)挟肃慎之矢(我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造的箭非常有名,用一进贡),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读音bū,逃跑)。
简子怒,驱车逐之。
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
翻译:赵简子在中山声势浩大地打猎,看山的官吏们在前面引路,老鹰和猎狗排在后面,敏捷的鸟凶猛的兽,应声(弦的声音)而死的不可胜数。
有只狼在道上,象人一样站在那号叫。
简子吐口唾沫到手上跳上车子,拿起宝弓,搭上利箭,一箭射到羽毛都陷入肉中,狼号叫着逃跑。
简子恼怒,驱赶着车子追赶它。
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马蹄之声如同鸣雷,十步之外,看不清人马。
原文: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策蹇(读音jiǎn,跛、瘸)驴,囊图书,夙(早晨)行失道,望尘惊悸。
狼奄(读音yǎn,突然)至,引首顾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传说晋时预州刺史毛宝曾将一只小白龟放入江中,后毛为石勒所败,跳入江中,得白龟相助而活命。
见《续搜神记》),隋侯救蛇而获珠(传说隋侯曾治愈一条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一大珠为报答。
见《淮南子》),龟蛇固弗灵于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翻译:当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要来北方的中山谋官。
赶着跛脚驴,袋子装着图书,清早赶路迷了道,望见扬起的尘埃非常害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例1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看廉将军谁与秦王相比? 例1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 翻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 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注意六
1、注意补出下列内容: 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承前省的主语可 以不补)、谓语、宾语和介词; ②数词后面应补出的量词; ③行文省略的、应该补出的内容。 2、结合语境,判断省略句,确定补充内容。 3、初译+梳理,做到符合情理,文从字顺。
例10.阿母谢媒人。 翻译:刘母向媒人道谢。
注意四
1、熟悉常见实词的义项,尤其是在教材中 学习过的义项。 2、结合语境(事理、语法、提示),准确 选择义项。
失误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例11.(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翻译: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 子亦自知也。 翻译:魏王对公子他盗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
注意三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 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 达两个意思(单音偶合),不能把它当成一个 词来处理,翻译时应当拆开。 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失误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例8.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翻译: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9.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翻译: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 和善。
注意五
1、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 “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 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2、熟悉一些有代表性的此类词语,在语句中 作出准确判断。 如:夫战,勇气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2018-02-27 21:32:48)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共31页文档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2019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
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
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