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2004年高考湖北卷)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天津卷)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如: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文言文翻译误区

谢谢!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 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 喜欢它,地 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 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 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 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 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 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 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值得爱惜
走出误区:换
语法推断法:从句子结构入手,判断其词 性,进而推断其意义
数词用作动词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名词意动用法 襟三江而带五湖。 形容词作动词 金就砺则利 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作动;被动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误区三:脱离语境,翻译词语
(2013年新课标卷)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 流移,绩甚著。 译文:他振作巩昌,临洮的饥民,安抚流离失 所的百姓,政绩很显著。 (错)
如: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如: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
之歌钟也。。
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改写法
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如: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 改换“爹”,“汝”改换为“你”。 “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 “年”。
正译: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 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走出误区:换
1.积累古今异义词。 2.特别注意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在一起误译 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妻子、鱼肉、非常、其实、虽然、南 面、地方等)
文言文翻译七大失误

• 3、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 译成:人们都伸长脖子希望看到成功 而盼望休息。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 6、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 • •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 • 12、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得无……乎”
◆表示猜测,相当于“该不会”“恐 怕”“莫非”; ◆表示反诘,相当于“能不”“怎能 不”。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 译为“……跟……比,哪一个 更……” 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到
“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 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 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 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 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 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
•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 译成:这个女子不贤惠……应该再 找个贤惠的女子。 • 应译成:这个女子不漂亮……应该 再找个漂亮的女子。
•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 说的来谦让单于。 • 应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 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 • • • •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只是课件

温馨提示: 翻译完后,一定要检查
两个方面:一是错别字, 二是翻译的句子是否有语 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以今释古, 混淆古今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成:如果您放弃郑国,作东道主,行李来 往,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边道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2)、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 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做到“该换的换,该删的删, 该添的添,该调的调”。
小结:
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均保 留不译 ; 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 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 构助词等 , 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偏义复词中 陪衬的词应删去。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句式 ,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
又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 • 不 借以 代物 “百喜姓,”不,以若己直悲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 • 错译成;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 正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 • 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必须遵循“字字有 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争取做到字字有对 应,句式有体现,一定要使译文既 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己用)
准确
通达
有文采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 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达: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 ,表意要明 确 ,语言要通畅 ,语气不走样。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也。
翻译文言文,犹如破译密码,需具备深厚之古文功底与严谨之翻译态度。
然世人于翻译文言文时,往往犯下诸多错误,以下列举数种常见之误,以供借鉴。
一、望文生义文言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字一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
然翻译时,若不细究字义,而仅凭表面意思,则易犯望文生义之误。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若仅从字面意思翻译为“青色从蓝色中出来,却比蓝色更胜一筹。
”则失之偏颇。
实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指后生可畏,后辈超越前辈。
翻译时应译为:“青色虽源于蓝色,却更胜一筹。
”二、曲解词义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需根据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若忽视语境,曲解词义,则易犯此类错误。
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若将“礼轻”翻译为“礼物不贵重”,则误解了原文之意。
实际上,“礼轻”是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翻译时应译为:“千里送鹅毛,虽礼物不贵重,但情意深厚。
”三、遗漏省略文言文写作讲究简洁,省略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若忽略省略,则易造成意思不完整。
例如:“吾友善饮,每至酒肆,必尽兴而归。
”若将“每至酒肆”翻译为“每次去酒肆”,则遗漏了原文中的省略。
实际上,“每至酒肆”是指“每次去酒肆时”,翻译时应译为:“吾友善饮,每次去酒肆时,必尽兴而归。
”四、误用词性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语境确定其词性。
若误用词性,则易造成语义不通。
例如:“闻君远行,吾甚忧之。
”若将“忧”翻译为“担心”,则误用了词性。
实际上,“忧”在此处为动词,表示“为……而忧虑”。
翻译时应译为:“闻君远行,我为君忧虑。
”五、生搬硬套翻译文言文时,若生搬硬套现代汉语表达,则易造成语言生硬,失去古文韵味。
例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若将“如梭”翻译为“像梭子一样”,则生搬硬套。
实际上,“如梭”是指日月运行迅速,翻译时应译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总之,文言文翻译易犯之误繁多,翻译者需具备严谨之态度,细心揣摩,才能准确传达古文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临场翻译的误区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
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
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
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
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
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
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
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
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
替代。
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2004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
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
《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
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
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
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2003年高考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2002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
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
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
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004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
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
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
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2004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
应加以调整。
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
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
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2004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
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
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