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1

合集下载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1.加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
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
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研磨液
的处理。
2.减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

型活细菌转化
为 S 型活细菌
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
实验过程
结果分析
③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
小鼠
不死亡
④型活细菌
加热致死的型细菌
死亡
S 型活细菌
小鼠
结论
加热致死的 S
已经加热致死
型细菌已失
的 S 型细菌,含
活,无毒性
有某种促使 R
R 型细菌转化
型活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
为 S 型活细菌
且性状可以遗
该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D项错误。
学以致用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短时间保温后离心,理论
上以上3个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位置依次是(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
比较项目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菌落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
①R 型活细菌
结果分析
小鼠不死亡
结论
R 型细菌无毒

3-1密立根油滴实验

3-1密立根油滴实验

三、实验仪器
南京大学生产的OM98型CCD微机密立根油滴仪 一台,喷雾器一个。 油滴仪主要由油滴盒、CCD摄像显微镜、电路箱、 监视器等组成。
四、实验内容及方案
本实验采用测量不同带电油滴所带电量,求最大公约数的 办法测定基本电荷量e。分下面两种情况测量: (一)带电油滴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 (二)带电油滴在电场中匀速运动的情况 将本实验中测得的e值与该精确值加以比较,以精确值做标 准求实验值的相对误差。
实验3-1 密立根油滴实 验
outline
一、背景知识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方案 五、实验问题 六、参考文献
一、背景知识
1833年法拉第发现了电解定律,该定律指出:从电介质中分解 出一克当量原子的任何物质,都需要用相同的电量通过相应的电解 质。为了验证电量量子化并求出基本电荷量e,道孙德、汤姆逊、威 尔逊等做了大量工作。密立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1907年开始 进行基本电荷量的测量,并与1911年发表了他的结果。 密立根油滴实验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物理实验,其重要意义 在于它直接显示出了电量的量子化,并最早测定了电量的最小单 位——基本电荷电量e,即电子所带电量。这一成就大大促进了人们 对电荷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 油滴实验中将微观量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的巧妙设想和精确 构思以及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测得比较精确而稳定的结果都是富有 创造性的。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密立根将基本电荷的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的实验思想, 以及实现精确测量所做的努力; 2. 掌握用油滴法测量基本电荷量的方法,并测定基本电荷量; 3. 通过测量和数据处理,经受一次毅力、细心和严谨的实验作 风的训练。
三、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油滴半径r的测量 带电量-q的油滴置于两极板间,它受 在两极板上不加电压,且油滴以速度 到重力、空气浮力、电场力和运动时 匀速下降时所受三个力的关系,可得: 的空气粘滞阻力。设油滴匀速向上运 9 v g r ( ) 动,根据四个力联立可得: 2( )g

选修3-1 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选修3-1 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答案:(1)×1 7.5 (2)见标准解答图
(3)a
b
(4)ab
【双基题组】 1.(2013·宁波模拟)在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的电路图中,开关闭合前滑
动变阻器的接法最合理且路端电压最大的是( )
【解析】选B。AB选项中闭合开关前,滑片远离下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 阻最大,电路中电流最小,路端电压最大,B正确
6.(2011福建高考)某同学在探究规格为“6V,3W”的小电珠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 (1)在小电珠接入电路前,使用多用电表直接测量小电珠的电阻, 则应将选择开关旋至 挡进行测量。(填选项前的字母) A.直流电压10V B.直流电流5mA C.欧姆×100 D.欧姆×1 (2)该同学采用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图中R为滑动变阻器 (阻值范围0~ 20Ω ,额定电流1.0A),L为待测小电珠, 为电压表(量程6V,内阻20kΩ ), 为电 流表(量程0.6A,内阻1Ω ),E为电源(电动势8V,内阻不计),S为开关。
答案:(1)A (2)B
3.(2013·济南模拟)有一个小电珠上标有“4V 2 W”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描 绘这个电珠的U-I图线,下列器材供选用: A.电压表(0~5 V,内阻10 kΩ ) B.电压表(0~10 V,内阻20 kΩ ) C.电流表(0~0.3 A,内阻1Ω ) D.电流表(0~0.6 A,内阻0.4Ω ) E.滑动变阻器(5Ω ,10 A) F.滑动变阻器(500Ω ,0.2 A) (1)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 ,电 流表应选用 (用序号字母表示) 答案:(1)A (2)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要求电 压从零开始变化且多取几组数据,滑 动变阻器应选用 (用序 号字母表示)。 (3)请在方框内画出满足实验要求的 电路图,并把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用 实线连接成相应的实物电路图。

物理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物理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闭合开关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停留在滑动变阻器
(选填“左”或“右”)端。
②闭合开关后,逐渐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增加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记
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读数,直至电压达到额定电压。
-16-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典例剖析
当堂检测
③记录如下一组U和I的数据,断开开关。根据实验数据在下图中
升高而增大。
-10-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当堂检测
4.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由于电压表不是理想电表,内阻并非无穷大,对电路
的影响会带来误差。
(2)测量误差:测量时读数带来误差。
(3)作图误差: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带来误差。
5.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作I-U图线,要求测出多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值、电
所示。
-22-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E.滑动变阻器(5 Ω,10 A)
F.滑动变阻器(500 Ω,0.2 A)
(1)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
,电流表应选用
。(用
字母序号表示)
(2)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要求小电珠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且多取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用字母序号表示)。
-12-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多端互通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实验03 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实验03 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实验课】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1-溴丁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实验原理】取代反应:32223222CH CH CH CH Br+NaOH CH CH CH CH OH+NaBr−−−→加热消去反应:32223222 CH CH CH CH Br+NaOH CH CH CH=CH+NaBr+H O−−−→↑乙醇加热【实验试剂】1-溴丁烷5%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2%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的醇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水【实验仪器和用品】试管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架玻璃导管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胶皮管铁架台量筒(25mL)胶头滴管烧杯(250ml) 圆底烧瓶石棉网【实验一】1-溴丁烷的取代反应:检验反应产物中Br-的存在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试管里加入几滴1-溴丁烷。

2.再加入1ml5%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3.点燃酒精灯,加热。

1.取1-溴丁烷2.加入试管中3.取1mlNaOH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实验证明1-溴丁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羟基取代溴原子,生成1-丁醇和溴化钠。

此类反应称为卤代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4.静置,用胶头滴管小心吸取少量上层水溶液,置于另一只洁净的试管中。

5.加入少量稀硝酸酸化,再加入几滴2%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4.加入试管中5.振荡6.用酒精灯加热7.静置 8.取上层清液 9.加入试管中10.取稀硝酸 11.加入试管中 12.取2%AgNO 313.加入试管中 14.有淡黄色沉淀烃的水解反应。

溴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淡黄色沉淀溴化银。

【实验三】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检验反应产物1-丁烯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将15毫升溴乙烷倒入装有氢氧化钠醇溶液的圆底烧瓶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无色气体使试管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六课题 3.1太阳系大家庭课时共(7)课时第(1)课时一次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审批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

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

3.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教学重点通过资料了解太阳系中太阳的特点和其他天体。

教学难点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太阳系知识。

教学准备太阳系的基本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设计意图检测导入(5)分一、聚焦1.引入: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

2.提问:你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3.揭题:看样子,太阳系中还有很多天体等待我们去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系大家庭”。

(板书:太阳系大家庭)观看视频。

PPT通过回顾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唤起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原有认知。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一:我们知道的太阳系1.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这些天体的知识,把它们添加到我们刚刚画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图上。

2.提问:在绘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按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PPT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的小行星集中区域,呈环带状。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二:了解太阳1.过渡:我们已经通过画图展示了太阳系的大致结构,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1.过渡:在太阳系中,有一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

还有一些比较小或者比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大家知道太阳系中的这些天体都属于什么类型?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高一生物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2)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高一生物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2)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
基因的本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
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定义: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结构:头部和尾部成分: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含有DNA。
实验材料——T2噬菌体
头部
尾部
DNA
蛋白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
8.习题训练
2.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C组只能分离出S型肺炎双球菌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烟草花叶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RNA
综上所述,除RNA病毒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即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2)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和只含有D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得出结论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例3.如果用 、 、 、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 、 和 B.可在DNA中找到 、 和 C.可在外壳中找到 、 D.可在DNA中找到 、 、

物理选修3-1第二章电学实验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物理选修3-1第二章电学实验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UR
直线(如图乙).由图丙可知该电池的电动势E为 3.3 V、内阻r 为 0.25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内阻.
(1)如图所示是该同学正准备接入最后一根导线(图中虚线所示)
时的实验电路.请指出图中在器材操作上存在的两个不妥之
①图线与纵轴交点为 电源电动势E ; ②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 内阻r . 即:r U
I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误差分析】
高中2021级选修3-1
1.偶然误差 (1)读数不准引起误差。 (2)用图象法求E和r时,由于作图不准确造成误差。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A-1
6.7
5.9
5.3
4.5
3.8
根据表中数据,在上图方格纸上作出 R 1 的关系图像.
I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高中2021级选修3-1
由图像可计算出该干电池的电动势为 1.33(1.V30(结~果1.3保6均留可三)位 有效数字);内阻为 1.2(1Ω.0(~结1果.4均保可留)两位有效数字).
(2)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接入电路阻值最大的一端.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并记录一 组数据(I1,U1).用同样的方法再测量几组I、U值,填入表格中. (4)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高中2021级选修3-1
【数据处理】 (1)列方程组EE= =UU21+ +II21rr ,解出 E、r,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壁:可分5层。 (1)角质层:体表一层非细胞构造的薄膜。 (2)表皮层:主要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其中还有少数腺细 胞和感觉细胞。 (3)肌层:外为一薄层环肌,内为很厚一层纵肌。 (4)体腔膜:位于体壁的最内层,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2.肠:为单层上皮细胞所组成,内被角质膜,外具环肌、 纵肌、体腔膜及黄色细胞。肠背面下凹成一纵槽,称盲道, 以增加消化及吸收的表面积。 3.血管:背血管位于盲道的上方,四周也有黄色细胞。腹血 管位于肠腹面体腔内。神经下血管位于神经索下方。 4.神经索位于肠的腹面体腔内,肾管位于两侧体腔内,有时 可见刚毛自体壁穿出表皮层。
2、前端、后端:第ⅩⅣ~ⅩⅥ节的节间沟消失,形 成棕红色的环带,此端即为前端。环带上有无刚 毛?环带有何功能?体前端第I节为围口节,其腹 面中间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 无环带的一端,末端纵裂状开口为肛门。 3、背、腹面:颜色较深的一侧是背面,较浅的 一 侧为腹面。 背面: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节间沟处有 背孔,背孔的起始位置,因种类而异。以手指轻 轻捏压其体两侧,可见液体自节问沟背中线处冒 出,此处即背孔。
5.神经系统: (1)脑:在第Ⅲ节内,位于咽的背面,由双叶 神经节构成。 (2)围咽神经:由脑分向两侧,围绕咽的神经。 (3)咽下神经节:两侧围咽神经在咽下方会合 处的神经节。 (4)腹神经索:链状,由咽下神经节向后通出。 每体节内有一稍膨大的神经节,并发出3对 神经。
(三)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 观察环毛蚓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 • 解剖环毛蚓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
• 观察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其它重要代 表动物示范。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 成熟环毛蚓浸制标本及横切面玻片标本。 • 腊盘;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 • 显微镜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环毛蚓浸制标本以清水冲洗、浸泡, 以除去药液,置腊盘上进行观察。 1、体形:两头略尖的长柱状动物。由许多 环节组成。环节之间有节间沟,每节上又 有浅环纹;各节中央环上有一圈刚毛。身 体可分为背、腹面及前、后端。
实验三 环毛蚓和其它环虫
一、目的要求
• 通过观察和解剖环毛蚓,学习解剖环 毛蚓的方法,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 特征。 • 认识环节动物其它各纲代表动物。
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 • • • • • • 分节: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次生体腔: 刚毛与疣足: 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 担轮幼虫
二、内容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1)雄性: A.精巢囊:2对,位于第Ⅺ、Ⅻ节内,紧贴于该节后方隔膜之前,腹神 经索的两侧,呈圆球状。每囊包含1个精巢和1个精漏斗。用解剖针挑 破精巢囊,用流水冲去囊内物质,在解剖镜下可见囊前方内壁上有一 小白点状物即精巢;囊内后方皱纹状的结构即精漏斗,由此向后与输 精管相通。 B.储精囊:2对,位于第Ⅺ、Ⅻ节内,紧接在精巢囊之后,大而明显, 呈分叶状。 C.输精管:细线状,每侧的前、后输精管会合成l条,向后通到第ⅩⅧ 节处,和前列腺管会合,由雄性生殖孔通出。 D.前列腺:发达,呈大的分叶状,位于第ⅩⅧ节及其前后的几节内。 (2)雌性: A.卵巢:1对,在第ⅩⅢ节的前缘,紧贴于ⅩⅡ/ⅩⅢ节隔膜之后方,腹 神经索的两侧,呈薄片状。 B.卵漏斗:1对,在ⅩⅢ/ⅩⅣ节隔膜之前,腹神经索的两侧,呈皱纹 状。 C.输卵管:1对,极短,在第ⅩⅣ节内会合后,由雌孔通出。 D.受精囊:2~4对,在Ⅴ/Ⅵ~Ⅷ/Ⅸ隔膜的前或后,由主体和盲管组 成,主体又分坛及坛管,盲管末端为纳精囊。
五、示范
• 沙蚕(日本沙蚕) • 巨蚓 • 金线蛭
六、作业
• 绘环毛蚓横切结构图,并注明名称。
七、思考题
为什么的要求:1、学习解剖蝗虫的方法,掌握昆 虫的躯体结构特征。(携带解 剖器具) 2、了解昆虫分类系统 。
(二)内部解剖
1、隔膜 2、消化系统 (1)口、口腔:位于第2-3节内。 (2)咽:第4-5节内。 (3)食管:第6-8节内,细长。 (4)嗉囊:第9节,不明显。 (5)砂囊:第9-10节,球状或桶状。 (6)胃:第11-14节,细长管状。 (7)肠:自第15节。 3、循环系统 (1)背血管 (2)腹血管 (3)心脏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1)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囊:2对,第11、12节内。 储精囊:2对,第11、12节内。 输精管: 前列腺:第18节及其前后的几节内。
环毛蚓解剖图
3.循环系统:闭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背血管:位于肠的背面正中央,是l条由后向 前行的血管。 (2)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共4对,分别在第Ⅶ、 Ⅸ、Ⅻ及ⅩⅢ节内。心脏数目及所在位置存在变 异,例如在第Ⅹ~ⅩⅢ节内。 (3)腹血管:肠腹面的1条略细的血管,由前向后 行,从第X节起有分支到体壁上。 (4)食管侧血管:1对较细的血管,位于体前端消 化管两侧。向后行至第ⅩⅤ节时,左右两支向下 绕过消化道和腹神经索愈合为1条神经下血管。 (5)神经下血管:1条很细的血管位于腹神经索之 下。
腹面:在(Ⅴ/Ⅵ)~(Ⅷ/Ⅸ)节间沟的 两侧有受粗囊孔2~4对(若少于4对,则缺 前方的1~2对)。第ⅩⅣ节腹中线上有1个 雌性生殖孔。第ⅩⅧ节腹面两侧各有1个雄 性生殖孔。在受精囊孔与雄性生殖孔的附 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
环毛蚓的 外形观察 (腹面)
生殖环带: 14-16体节
(二)内部解剖
(2)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对,第13节的前缘。 卵漏斗:1对,第13节 输卵管:1对 受精囊: 5、神经系统 脑 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 腹神经索
手执标本,用解剖剪在其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以避 开背血管),从肛门剪到口。 1.隔膜:在体腔中相当于外面节间沟处有层膜即隔膜,将 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 2.消化系统:分以下几部分。 •(1)口、口腔:(位于第Ⅰ~Ⅲ节内),在体前端。 •(2)咽:(第Ⅳ~Ⅴ节内)梨形,肌肉较发达。 •(3)食管:(第Ⅵ~Ⅷ节内)细长形。 •(4)嗉嚷:(第Ⅸ节之前)不明显。 •(5)砂囊:(第Ⅸ~Ⅹ节)球状或桶状,肌肉质发达。 •(6)胃:(第Ⅺ~Ⅹ节内)细长管状。 •(7)肠:自第ⅩⅤ节向后均为肠,在第ⅩⅩⅦ节向前伸出1 对盲肠,为锥状或分支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