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学生的怀念课堂实录片段 (特级教师)

学生的怀念课堂实录片段 (特级教师)

学生的怀念课堂实录片段 (特级教师)学生的怀念课堂实录片段(特级教师)第一节课:英语口语训练学生:老师,我想研究如何流利地说英语,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老师:当然!首先,我们要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不要怕犯错误。

同时,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是提高口语的关键。

学生:听说老师您还有其他魔法般的技巧?老师:对的,我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叫做“语言倒计时”。

我们会设定一个时间,例如5分钟,每个学生都要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锻炼大家的口语能力,并增加对词汇的运用熟练度。

学生:听起来很有趣!我期待下一次的口语训练课了。

第二节课:数学解题技巧学生:老师,我在数学解题上总是感到困惑,您能给些建议吗?老师:当然。

数学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问题,建立清晰的思维逻辑。

解题前,先读题目,然后考虑问题的关键要素。

接着,构建解题思路,一步一步地解决。

最后,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学生:谢谢老师,我会按照您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第三节课:历史知识回顾学生:老师,历史知识真的很难记住,您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吗?老师:当然!历史知识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辅助记忆。

我们可以联想历史事件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画出关联图,或者制作时间轴,将事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

同时,多做历史题目,巩固记忆。

学生:听起来很实用!我会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记忆历史知识。

第四节课:科学实验探索学生:老师,我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有什么关于实验的建议吗?老师:当然!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首先要注意实验方法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准备充分。

其次,要记得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最后,要注意实验安全,佩戴实验室安全装备。

学生:谢谢老师,我下次实验时会注意这些要点。

这些课堂实录片段展现了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这些指导,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观课记录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观课记录
观察者:闻红
观评记录
被观察者:孔霞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观察视角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维度
观察点
课堂现象描述
观察结果分析(定量、定性)
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问题设计的目的性与价值性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对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
问题明确,目的性强,学生通过老师的问题知道怎么做。
问题的呈现方式
通过学生提问,让学生自读自悟,品词、品句、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教材的加工与整合
由微视频导入,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再拓展延伸,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从中受到启发。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在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由教师直接出示问题
也可以通过学生读书后,让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的方式
提出问题让生直接回答或通过读书解决
简单的问题让生直接回答,有难度的通过读书解决
思考时间与回答方式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让学生直接汇报
思考时间充足,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汇报
即时性评价
口头评价较多
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以表扬为主
讨论的实效性
讨论问题的价值性
“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是本文的重点问题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然后小组学生讨论时,教师走进小组
教师加强了指导,知道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控
观察者:于汝玲
观评记录
被观察者:孔霞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观察视角
教材的利用

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实录

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实录

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实录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实录《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实录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

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

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板题)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大屏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大屏出示:召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半截恰好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称赞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讲的归纳整理了一下(大屏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

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呢?师: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这不恰恰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变换句式)师:谁知道“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个徒弟的画好不好?师: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师: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最新版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PPT模板


预计演示时长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想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演示内容长度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1198字符
总页数
26个
6个
20个
x页
目录
01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 课
02 二.明确导读要求
03
三.学生自学,解决第 一个问题
的演示内容
三.学生自学,解决第一个问 题
2.学生自读,教师 巡视指导。
1.自由读课文:注 意读准字音,画出
生字新...
3.检查学生自学情 况。
四.学生自学,解答第二个疑 难。
1.出示:默读课文, 用“――”画出三个
徒...
2.研读课文,讨论交 流。
3.汇报自学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指 导朗读。
4.谈谈学完课文后的 体会。(板书:多动 脑...
04
四.学生自学,解答第 二个疑难。
05
五.拓展延伸,感受创 新
06 六.布置作业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课件: 绘“藏”
2.揭示课题: 想别人没想 到的
二.明确导读要求
1、请替换自己 1
的演示内容
2、请替换自己 2
的演示内容
3 3、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4 4、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5 5、请替换自己
五.拓展延伸,感受创新
2.说说你平时有没 有想到过别人没想
到的事...
1.欣赏课件:传 “香”,说说你会
怎么画“...

《向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向别人没想到的》课堂实录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实录许昌市十八中附小张晓兰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看一看阅读提示。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阅读提示。

生1:读阅读提示。

师:阅读提示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这篇课文呢?生2:要求我们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小徒弟的话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你们也一定听清楚阅读提示的要求了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出示: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生自读课文。

)(出示:我会认)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课文来读一读,第一、二、三自然段请杨鑫亚来读,第四自然段请卢震,第五自然段请魏梦阳来读,第六自然段请周锦程来读,七八自然段请魏双雨来读。

师:课文读完来,他们读得正确吗?谁来评价一下。

……师:(出示: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课文的大意。

生2: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徒弟画画,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表扬。

师:谁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呀?生3:课文先讲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相机板书:起因——画师考徒弟:同样大小的纸谁画的骆驼最多师: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出示:画师让三个徒弟———看谁———,结果———画的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师:那你们能不能再读读课文,用“——”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出示:“——”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作画的句子)(生自读课文,用“——”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作画的句子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生1:生2:生3:三个徒弟是这样画的,大徒弟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画了许多弯弯曲曲的线,表示山,一只骆驼刚刚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相机板书:大徒弟——密密麻麻的小骆驼经过——二徒弟——许许多多的骆驼头小徒弟——两只骆驼走在群山中师:你说得又简单又明白。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我看、我想、我思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发挥联想和想象》课堂实录【设计缘起】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铃声响起,我急匆匆的赶往教学楼。

教室在一楼,远远地看见美术课代表在晒午自习的水彩画。

走进教室,孩子们正在忙乱的收拾画笔、调色盘、水桶,手上还有颜料呢。

我说: 不忙不忙,去洗洗手,收拾好了我们再上课。

孩子们一下子就欢喜地安静下来,拎着小桶,出教室去了。

美术老师让孩子们午自习临摹的照片还在投影上,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张照片。

再仔细看,那景、那物、那人,不就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吗?下课之后,我就联系美术老师,要来了这张照片。

后来琢磨再三,根据七上第六单元教材中的写作要求〃发挥联想和想象〃上了一堂作文课。

【课堂实录】一、我看、我想、我思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一首余光中的诗。

(生齐读)(屏显)《沙田秋望》余光中青山历历,近可染眉的如黛青山隐隐,远欲欺眼的如烟渐远渐淡,山叠儿层青青便叠几层若青青是琴音最远那一痕似己半闻如回声若黄昏时的眼睛掠波翩翩是一只水禽飞得出这山山也飞不出那水水沙田的秋色多少堤多少岛飞得过隐隐飞不过迢迢山岚海气全浮在一面小镜子里远橘纤纤,终日在镜中来去那境,握在仙人的手里师: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由青山联想到黛眉,青山是起伏的,形状上就像弯弯的眉毛,山色是青色的,眉毛的黛色也是青黑色的。

诗人从形态色彩的相似相近进行联想,做到了联想的自然恰切。

最远的那一痕山青如琴音的回声,青山和琴键远看上去就是一痕,而琴声的起伏犹如青山的起伏,用声音来想象形态,将一痕山青想象成琴音,这个想象是合情合理的。

师: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想象把他视域外的空间压缩到他的心理空间来,目力不及的山水堤岛以及山岚海气都通过想象变得目力所及。

所以德国的布莱丁格把想象称为〃灵魂的眼睛〃。

师:这节课我们将仔细观察一张照片,开启联想和想象的大门。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生齐读)(屏显)联想要自然恰切想象要合情合理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师: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照片,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

奇思妙想教学应用实录

奇思妙想教学应用实录

奇思妙想教学应用实录:
一、通过初步的学习,大家发现了任何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题——奇思妙想。

(1)图片欣赏:
师:你能看出来这是个什么物体吗?
生:地球。

(2)师:有什么不同,它本来是什么,看上去是地球的形象?
生:人的双手。

二、图片欣赏
(1)创意手提袋
(2)蛋形凳子、唇形凳子,
(3)树屋
(4)蔬菜、水果的创意造型
(5)小刺猬造型的笔筒
师:设计师的设计生动又形象,真是奇思妙想。

这些图片让我们了解到,奇思妙想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创意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同学们的作品。

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

三、作品欣赏:
(1)皱纹纸团包快餐
(2)太空泥桔子电脑
(3)瓶盖象棋
(4)环保垃圾桶
四、作业要求:
像别人想不到的,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

想象作文:《变》课堂实录(马蔷)

想象作文:《变》课堂实录(马蔷)

想象作文:变[马蔷]北京市育才学校马蔷指导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一节作文指导课,读一读本次的习作要求。

二、新授(一)创设情境展开想象1.一说到“变”,你们最先想到的是谁呀?2.想一想,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都能变成什么呀?3.教师小结4.明确习作要求板书:想象丰富美好愿望(三)创设情境自由想象1.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和孙悟空一比高下呢!咱们也来变一变呢?想一想,你也在变,你变成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变呢?2.你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自己变成了什么呢?让我来猜猜看。

(四)口语交际丰富想象1.孩子们,快睁眼,谁来说说。

你变成了什么呢?生生交际(1)你变成了什么?(2)为什么这么变?(3)你想做什么?(4)你有什么愿望?3.教师小结:其实,把刚刚你们这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就是一篇很生动的想象作文了。

(五)小组合作学习1.请4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你们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自己变成了什么?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注意听。

听清之后,你也可以给他提问题,来帮助他把变的过程丰富起来,好吗?2.小组选代表交流:同学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分享呀?3.其他同学倾听──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三、习作同学们,大家想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拿起笔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灵感稍纵即逝,把你想到的快写下来吧!你可以给文章,自己加个小题目。

学习读习作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观看动画片。

学生在乐曲中完全放松,展开想象,沉浸其中。

生生之间热烈地交流。

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习作。

明确习作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认识“骆、驼、绵、伏、若、恰”六个生字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目标:1、认识“骆、驼、绵、伏、若、恰”六个生字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三个徒弟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请同学们自读阅读提示,看看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什么?(生答:(1)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好,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现在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2.检查字词。

(出示课件)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骆、驼、绵、伏、若、恰(1)一生读(2)任选一个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一生:我选“骆”,是“马+各”一生:我选“驼”,是“马+它”一生:我选“伏”,是“单人旁+犬”……师:这些字我们同学都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课下试着用别的办法记一记。

字不离词,我们来认识这几个词:骆驼恰好连绵起伏若隐若现(1)一生读(2)齐读师:这几个词我们都认识了。

,谁来说一说“恰好、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的意思一生:“连绵起伏”的意思是: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一生:“若隐若现”的意思是: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一生:“恰好”的意思是:正好。

3.检查课文朗读。

师:说的对,下面我们把这些生字词放回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读正确。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请你来评价一下。

学生一人一段读课文。

(二)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好,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填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

大徒弟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小徒弟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一生: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___画骆驼________,看谁__画得多__________。

大徒弟___画了很小很小的骆驼________,二徒弟_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___________,而小徒弟__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师:是在什么地方画骆驼呢?生:纸上.师:是随意的纸上吗?生:是同样大小的纸。

师总结:画师要考考三个徒弟,让他们___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________,看谁__画得多__________。

大徒弟___画了很小很小的骆驼________,二徒弟_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___________,而小徒弟__只画了两只骆驼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板书:大徒弟许多小骆驼画多二徒弟许多骆驼头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三、再读课文,品悟升华:师:那同学们认为大徒弟、二徒弟画得多不多呢?生:多师:那小徒弟画得多不多呢?生:不多,少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而三徒弟画得少,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反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小组合作解决:出示:小组交流程序:(1)三人分角色分别读三个徒弟作画的相关语句(2)小组长主持为什么小徒弟得到称赞?(3)有感情的朗读全班展示:(1)三人分别读相关句子(2)组长展示讨论结果(3)组长可问其他组人员,有无疑问或补充出示:三个徒弟作画的语段: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出示: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先向大家说明自己的角色)一生读:大徒弟用细笔、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一生读: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一生读: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在交流中点拨引导:(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生: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生:许许多多骆驼的头(3)小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生: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小徒弟画得不多。

词语:只画了、一只骆驼、另一只骆驼师:那小徒弟呢?为什么画得少反而受到称赞呢?先请我们的小画师评价。

用上“虽然……但是……”句式。

生:大徒弟虽然画得多,但是……;二徒弟虽然画得多,但是没画身子。

师:这样的评价是不对的。

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

师:那画师是怎样评价的呢?(出示画师的话)读一读画师的话:一生读、齐读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骆驼数都是能数清的。

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妙,是因为他用两只有限的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的画最好。

3、听了画师的话。

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

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生:明白了)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生: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 :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你明白了吗?明白什么了?生:我明白了大徒弟、二徒弟画得多;生: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善于动脑;生:我明白了要学会思考。

师:是啊,我们要善于动脑,学会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

四、课外延伸,丰富认识师: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你搜集了什么类似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聪明的小兔子运南瓜;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玲玲的画、聪明的韩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同学们还记得吗?回忆一下课文,说出他们想到了什么别人没想到的)生:曹冲称象,大象很大,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大象。

师:这是运用了浮力;生:爱迪生救妈妈: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

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

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

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

生:聪明的小兔子运南瓜,小兔子用滚的方法运南瓜。

生:玲玲的画: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那同学们能不能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生:我妈妈缝袋子,别人都是缝好了一边,再缝另一边,这样很慢。

我妈妈是把袋子折起来,两边一起缝,缝完了再剪开。

师:你妈妈的这种做法很快,很好。

生活中我们也要这样想办法,和别人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做事情要善于动脑;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作业:(任选一个)1、推荐阅读:《踏花归来马蹄香》2、将本课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考考你:一个国王左眼瞎,右腿瘸, 身材瘦小。

怎样画国王才能既不有损他的尊严又真实呢?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课文内容。

②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③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想别人没想到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

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

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在授课之前就布置学生根据古诗“深山藏古寺”画画,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做的是宋朝翰林院的考题,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马上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在听故事和自己亲自绘画的过程中便已明白要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接着学习课文的故事,课后又布置了另外一道作业,翰林院的另外一道考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配画。

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来增长知识。

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符合他们那种爱听故事的心理,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

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

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