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古诗意思
这首古诗为李商隐的《赠刘景文》,意思是送给刘景文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享有长寿和美好的人生。
整首诗充满了友情和美好祝福,是一首让人感到温馨的诗歌。
以下是《赠刘景文》全文:
陈陋室,独何惭,草露绵绵萤火残。
几时相见恨无言,尽日寻僧不见山。
人间四月即江南,岳阳楼上见崇山。
觉来宿雨知何处?胡笳一声愁绝端。
白发愁看明镜中,身来幸有千年骨。
不言晦迹谁知命,贵贱无常一醉后。
赠卿卿去且终身,自有清气冲天汉。
解鞍少坐定西楼,信马长鸣踏清秋。
此意几难同,此心何时安。
这首诗中,李商隐极其感慨友情的难得和无常,表现了人生如梦幻的视角。
他感慨自己和刘景文在颠沛流离中既相遇又别离,生命中的际遇无法预料,赞颂友人有清气、愿意奔向天汉。
他
也以此祈愿自己和友人都能够安枕无忧,长寿富贵。
此诗体现出深厚友谊的美好情怀和对人生无常、充满变化的看法,深富诗意和哲理。
在诗中,李商隐还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如陈陋室、草露、萤火、僧寺等,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孤独之感和内心的忧虑。
同时,他也描述了江南四月的美好风景和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他以古今中外的典故和自然景观为题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中,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诗歌魅力。
整首诗构思严谨、言简意深,文字优美流畅,是唐代五言绝句的代表之作,也是李商隐的经典之作之一。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苏轼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杖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
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初冬时节。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 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虽有才华却仕途不顺。
苏轼一方面对刘景文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另一方面又以这首诗勉励他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笔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
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荷叶也枯萎了,再也没有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来遮风挡雨。
这里的“荷尽”不仅仅是说荷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更是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繁华不再。
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衰败的氛围中,而是笔锋一转,“菊残犹有傲霜枝”。
虽然菊花也已经残败,但枝干依然在寒风中挺立,展现出坚韧的姿态。
菊花的“傲霜”之态,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前两句中,苏轼通过对荷花和菊花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傲立,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又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生就如同这花开花落,有繁荣也有衰落,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有像菊花那样坚韧不拔的品质。
接下来,“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直接对刘景文说,一年之中最美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这一句看似平常,实则饱含深意。
它既是对前文景色描写的总结,也是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
而“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指出,最美的景色不是春天的繁花似锦,也不是夏天的绿树成荫,而是深秋时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丰收景象。
这里的“橙黄橘绿”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更是在借景喻人。
它暗示着人到了晚年,虽然青春不再,但也可以拥有成熟和收获的喜悦。
苏轼以“橙黄橘绿”来鼓励刘景文,虽然他此时身处逆境,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依然能够在人生的后半程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劝勉,情与景完美融合,毫无雕琢之感。
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画家。
这首诗是他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逐渐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仍傲寒斗霜。
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诗的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写出秋天的景色。
而苏轼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没有象大多数诗人一样产生伤秋悲秋之感,而是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他赠诗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他通过“橙黄橘绿”描绘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出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切莫意志消沉,要乐观向上。
整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情操,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以及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所以,后来常有人借用“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来赞颂坚贞不屈的人。
赠刘景文诗意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②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的诗意1、山行诗意: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山行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赠刘景文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夜书所见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