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课方案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教课方案课题第 18 课科技单元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文化成就会生活1.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含“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目标;认识优异科学家的事迹,包含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学习有关历史知识。

目标2.剖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由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由,学习他们为复兴中华勤苦研究、奋斗图强的优异质量,继承和弘扬他们的荣耀传统。

要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目标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通过图片和文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为字的形式导入本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课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

资料:中国假如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可导弹核武器,此刻不是搞出来了吗!——毛泽东假如 60 年月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以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此刻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标记。

——邓小平研究:什么是“两弹一星”;列举我国现代国防成就及科学家?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天空成就——“两弹一星”: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获得成功。

③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先进科学家:邓稼先领导达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加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探索历史》杂志中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章,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视频资源:CCTV-10的《科技创新之路》系列节目,观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研探索的,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
(3)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的极致》、《未来科技》等科普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历史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白板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3. 信息化资源: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相关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二、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学习,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学文化成就》二、新授课出示课题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观看视频,出示思考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4、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想?师:“两弹一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尖端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那么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指导下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上四个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遏制帝国主义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出示材料:三、四指出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经济实力,技术、科技人才等)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人物扫描:了解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个人简介,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总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刻苦专研、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等)成功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意义:学生回答即可漫步太空——航天工程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神州一号:1999年11月神州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州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出示课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示幻灯片)教师: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问题:他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给与指导女科学家——屠呦呦(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屠呦呦的贡献是在70年代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史料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8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8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学习从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中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教学难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

老师学生年代常被问长大了干什么?那时的孩子理想各式各样,有当解放军的,有当老师的,有当科学家的……今天的你们有什么理想呢?2.最近网上盛传崔永元手撕导演、知名作家、明星的事情。

网民在思考:到底是谁在支撑民族的复兴梦?到底是什么撑起中国的民族自信?3.解读P95页“材料研读”——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

走近共和国,一起领略我国的科技文化自信历程。

二、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宣告一个苦难民族昂起不屈的头。

美帝国主义依仗强大势力对共和国虎视眈眈。

1.读92页材料研读: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是指什么?没有什么我们就不能叫有影响力大国?2.中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投入研制“两弹一星”的?3.我国拥有“两弹一星”有什么意义?4.是谁让中国拥有了大国重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三、漫步太空1.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国自信走向太空。

2.了解神州系列飞船成果。

四、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

一批批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埋头苦干,刻苦攻关,为祖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教师解释概念: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错误!2.图片展示:邓稼先(1924—1986)钱学森(1911—2009)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人物扫描”)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教师进一步提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提示:(1)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知道“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了解莫言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导入新课】2017年4月23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寻找问题的答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播放《大揭秘》之“春雷乍响”,让学生感受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艰辛历程,体会其伟大意义。

教师设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两弹一星”指什么?学生回答:1964年。

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师:明确问题的答案: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武器装备上 的巨大差距。 2)要不受人家欺负。
二、情况
阅读教材 P90-P91 教材,观看关于中国“两弹一星”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播放相
研制过程的录像片,回答下列问题:
关视频,用生动的镜头、感人的
(1)“两弹一星”指什么?中国“两弹一星”研制 故事展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
邓稼先、袁隆平、屠呦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
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等
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科技文化成就。
自 主 探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究
师:出示探究题目,明确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自 主探究。
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
精选 doc
电影《英雄儿女》;xx 年,莫言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
精选 doc
师:强调:“双百”方针为我国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 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师:首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 忆世界上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精选 doc
【问题 2】漫步太空 一、知识背景: 你知道世界上的太空第一人是谁吗?他是哪国 人?第一个登山月球的人是谁?他又是哪个国家 的人?
生:观看图片,述说自己对航天 事业的了解,激发对中国航天事 业发展的探求欲望。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生:根据教材内容,填注
表格。
时间
事件
1999 年
飞天之旅
2003 年
载人航天
xx 年
太空行走
二、情况 根据表格,梳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
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
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
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
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
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
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
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

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

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