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以史为鉴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体会两篇

2023年《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体会精美的史书是轻巧的蝴蝶飞跃光阴的记载,轻叩我们的心扉;它流传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记载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承载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王朝更替,镌刻着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与胜利,铭记着中国现代辉煌建设成就……打开《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
在雅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雅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
由于清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攻击,挑起战端。
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
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外国侵略者反抗。
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
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
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一、书籍简介蒋廷黻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长达十余年,搜罗原始材料,采用先进方法,开风气之先,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本书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蒋廷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本版《中国近代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导读推荐,附录《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专节详述沙俄近代以来鲸吞中国的历史。
-------------------------------------------------------------------------------------------------二、内容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
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三、作者简介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
蒋廷黻《中 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蒋廷黻先生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中国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鸦片战争之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认为,中国近代的失败并非完全是因为外部列强的侵略,内部的腐败、保守和无知也是重要原因。
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蒋廷黻先生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当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战争时,清政府的官员们既不了解敌人的实力,也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
战争的失败,不仅使中国割地赔款,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中国人的自大心理,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书中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也十分深刻。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部的矛盾,最终还是失败了。
蒋廷黻先生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反而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在讲到洋务运动时,蒋廷黻先生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和军事设施。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仅仅局限于器物层面的学习,没有触及到政治制度的改革,因此最终也未能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蒋廷黻先生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同时,也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派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强大和变法派自身的软弱,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失败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耻辱。
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蒋廷黻先生认为,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也让中国人民对清政府的统治失去了信心。
《近代史》读后感(5篇)

《近代史》读后感(5篇)第一篇:《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读后感导语:“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
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近代史读后感假如我有一根魔杖读完这四本书,我想,如果我也有一根魔杖,那该有多么好!我要用我那神奇的魔杖,为人类造福!现在,我们的地球上战乱很多。
比如“中东战争”“911事件”等等。
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们沦为难民,东躲西藏,饥一顿,饱一顿,真是可怜。
这时,我的魔杖就要大显身手了!我轻轻一挥,和平的花朵就洒满了全球。
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乱了,多好!如今,地球上生态环境正在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那些灾害,不但毁了人们的房屋、田地,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痛苦。
这时,我一挥魔杖,随着一道金色光闪过,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变得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美丽,多好!假如我有一根魔杖,我会用来造福于人类。
其实,我读完这四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书中由始至终呼唤和平、真情、勇敢和爱。
它不光是一本单纯的儿童小说,其中也包含了很深的哲理性,如神奇的厄里斯魔镜和冥想盆。
只要认真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哲理和感人至深之处。
近代史读后感只有纵观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中国近代史,才会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含意。
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大清帝国,带给中华民族东方雄狮的是:“东亚病夫”的耻辱、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割地赔款的无奈;“三民主义”赶走了一个大清帝国的皇帝,带给中华民族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将中国最终引向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
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从广东到武汉,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陕北,从瓦窑堡到北京,南征北战,纵横决荡,扫荡了土豪劣绅,驱逐了日美敌寇,覆灭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近代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战争史读后感中国近代战争史读后感1暑假,我阅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它被史学界公认为近代史研究的开山经典,讲述了从19世纪中国的外交到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的史事。
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路途的遥远导致中外商业不大,中国皇帝的自大导致“天朝”在买卖方面不肯通融。
英国使节到中国来,乾隆皇帝竟让他行跪拜礼。
这样的不平等自然无法让英国使节同意,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就让他回国。
使节提出的和平条约,中国全都拒绝了。
其实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英国日渐强盛起来,但中国皇帝仍然沉浸在历代的光荣中。
当时外国有的货物中国也有,中国有的外国却没有。
这样的买卖对外国是无益的,所以外国人就想办法增加本国货物的出口。
后来经过试验,发现鸦片可以达到要求,于是英国便大力种植鸦片。
中国虽然严厉禁止鸦片买卖,但仍然没有用,鸦片在中国兴盛起来。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鸦片战争开始。
清廷屡战屡败后知道没有办法,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
此后洪秀全在广州创立了上帝会,企图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他们认为孔教、佛教、道教都是妖术,只有上帝的教义才是至高无上的。
而曾国藩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率领湘军与洪秀全抗争。
后来洪秀全的左右起了内讧,湘军在曾国荃的领导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灭亡。
中国想要摆脱外国的欺压,于是便用尽方法自强,尝试与外国打仗,却并不顺利。
与日军战败后,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进行了“百日维新”,却遭到慈禧太后的打压。
孙中山总理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方案,经过十五年的军阀割据,中国终于不再为西方帝国主义所打压。
如果清朝统治者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就不会遭到列强的欺压。
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而在中国近代史中,不论是林则徐、曾国藩,还是洪秀全、李鸿章,都在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也许他们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但是他们的目标是清晰的,他们都为中国贡献了力量。
以史为鉴读书心得

以史为鉴读书心得
《以史为鉴》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历史书籍,书中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引用大量历史真相,帮助读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复过去犯下的错误。
历史中涌现出的各种领袖和政治家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其次,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决策,展示了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领导者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需要有远见和智慧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并在日常生活和事业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这本书还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历史不是黑白分明的,很多事件和人物的评价都存在争议。
通过了解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并更准确地理解历史。
最后,这本书还提醒我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历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没有人可以完全掌握所有历史知识。
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和研究历史,以增加我们的见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读完《以史为鉴》,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
性,并从中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当前的挑战和问题。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和成长的指南。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中国近代史观后感》哇塞!最近我了解了中国近代史,这可真是一段让人心情复杂的历史啊!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的大船。
西方列强就像一群凶猛的海盗,不停地攻击我们的大船,想要抢夺船上的财宝。
而清政府呢,就像是一群昏昏欲睡的船员,根本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海盗的攻击。
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人用鸦片这种坏东西来毒害我们中国人,难道我们就应该乖乖接受吗?当然不!可是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居然让英国人得逞了,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里被坏孩子欺负了,老师却不管,这能不让人生气吗?再说说甲午战争吧,我们的北洋水师那么英勇,可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就好像一场比赛,我们明明很努力,却还是输了,多让人伤心和无奈啊!不过,也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时候。
像林则徐虎门销烟,他多勇敢啊!面对英国人的威胁,他一点儿都不害怕,坚决要把鸦片销毁掉。
他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还有那些为了国家牺牲的烈士们,他们难道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是他们更知道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比生命更重要。
这就像我们为了班级的荣誉,会拼命努力一样。
在这段历史中,老百姓们也受了好多苦。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被列强和封建统治者压迫。
这难道是他们应该承受的吗?绝对不是!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能吃饱穿暖,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这是多么幸福啊!这都是因为有无数的先辈们为我们付出,为我们拼搏。
我们可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痛苦和耻辱。
我们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再也不让别人欺负我们。
我们要像那些勇敢的先辈们一样,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我觉得,中国近代史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不足,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段历史,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范文_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范文_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体会(3篇)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范文(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
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毛泽东也讲过:历史是值得注意的。
只有认真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
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独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为半封建的国家。
清朝以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状态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世界的巅峰。
因此,到了清朝,当朝统治者以此为傲,自恃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藐视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业和科学,并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紧紧关闭。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危机逐一爆发。
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的糜烂、腐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狂潮席卷中国,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
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富饶的古老神国,遍地是宝却不能收藏、没能力保护的国家,西方力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为打开中国对海外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筱琨小言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学的时候是最不喜欢学的,现在却越发感兴趣。
上学时我一直喜欢历史,当时是觉得历史故事很有意思,现在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时间流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事情发生,但是故事的脉络和演进却是相似的。
对过去了解的越深刻,越能在现实中拨开迷雾,看清方向。
最近看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最有名的著作。
对于蒋廷黻,之前并不了解。
这个复杂的字也是查字典之后才知道的。
看书之前简单地看过他的介绍,知道他是由学术转入政治,并且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外交“大使”。
现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很多论据和观点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本书很短,大概五万字,分为四章:《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前夕一直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这近100年的中国历史,讲解并剖析了为什么中国会遭受列强入侵以及在100年间中国谋求复兴并失败的教训。
这些教训一直到今天都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并值得我们去反思。
书中有几个重要的观点,介绍如下:
1、中国能否实“近代化”是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如果能,那前途是光明的;如果不能,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考虑到本书成书于1938年,当时所指的近代化是机械化和工业化。
我们都知道,清末中国走向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闭关锁国和盲目自信。
在缺乏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下,仍然以天朝自居,对于西方国家的发展始终没有真正予以重视和关注。
即便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也没有励精图治,开始维新改革,而是等又过了20多年,光绪年间,才开始反思。
但是最好的20年窗口已经过去了,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如果能把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那近代化历史比日本还要早二十年。
2、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剿夷与抚夷”的循环往复。
自从西方国家进入到我国通商之后,不论后续是主动通商还是被动通商,在中国的外交领域永远都是“剿夷与抚夷”的争斗,剿夷势力强大,那我们就主战;抚夷势力大了,那我们就主和。
而到底应该是剿夷还是抚夷,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政策,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
林则徐是剿夷派,所以以极坚决的态度禁止鸦片。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中国旧文化的坚定用户者。
虎门销烟时,林则徐是没有看清西方的,他真的认为我们是有能力的。
可是后来,林则徐其实渐渐了解了西方也知道了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可是他自己不能推翻自己,也怕别人指摘自己,而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渐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
士大夫不肯认输,也不主张改革。
抚夷派呢,对民族无信心,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
才是中国错失了崛起的机会。
看到中国近代的剿夷和抚夷之争,总让我想起之前中美贸易战的时候,虽说这种对比不甚恰当,上也有人做过论断分析,但是无论是官方和民间,其实多少掺杂了这两种思维在互相批判。
虽然现在的我们对于西方了解的更深入了,但是大部分人对于现实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是存在“非此即彼”的偏见。
而见诸微信、微博的各类文章也混杂了我们的判断。
我们以为自己代表就是民意和民心,可是关于民心,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当负责指导舆论。
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
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个人理解是这是典型的政治家思维,直白深刻。
作为普通民众,或许有很多我们看不懂或看着不顺的事,但在表达意见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因为“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3、在近代社会,败仗是千万不能打的。
“不战而求和当然要吃亏,但战败以后而求和,吃亏之大远过于不战而和”。
还有一句话,“夫未有谋人之具,而先露谋人之形者,兵家所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虽不与别人打仗,但仍值得自勉。
在任何时候,当实力不具备的时候,就别装腔作势。
低调一点,积累自己的能力,才是正途。
4、中国近代史里的几个重要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
四个汉人在清末民初的时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曾国藩,作者也像很多人一样倍加推崇,认为他是中国为官典范,既是精神领袖也是事业领袖,这是很难得的,“虽注重为人,并不忽略做事”。
李鸿章,作者评价比较客观,认为李鸿章的终身大错是《中俄密约》,在外交上也有他不得已之事。
里面还提到一个观点,之前没有看到过,作者认为正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对中国的私人军队建设产生了影响,造成后来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
袁世凯,高丽之战是他能力的表现,有将才,但是于中国近代化历程无意。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者认为是能够解救中华民族的,但是还要注意孙先生后期的“军政、训政、宪政”理念即便在革命党内也有不理解之处,也没有健全的革命党来支持,加上过早离世,造成他的理念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很是遗憾。
另外,孙中山先生在同俄国学习时看到了俄国革命党的组织和俄国革命的胜利,因此他在制定革命党党章的时候,把一党专政及服从党魁的精神大大加强,同时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同年创办黄埔军校。
可惜,先生离世。
历史,虽是任人涂抹,但多看一些总会有个人的理解。
这本中国近代史,我觉得很适合上初中、高中来看。
越看书越觉自己了解的太少,但是心越是清净。
推荐影视作品:《走向共和》
再次推荐这部电视剧,真的是良心巨制啊。
基本上编剧对于事件的观点和人物的评价可以遵循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里面的观点,只是在人物刻画上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拔高。
总之,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