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文化发展研究——以仁和区为例文档
康养旅游的分类与特点分析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15期No.15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康养旅游是通过饮食调理、娱乐、旅游、学习、休闲、修心等活动,达到长寿、身体健康、精神愉悦、身心天人合一的活动。
康养旅游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区分,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康养旅游。
据统计,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康养旅游就会迎来发展期,2008年中国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因此2009年就产生了康养旅游的市场需求。
随着康养旅游的快速发展,康养旅游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对康养旅游进行特点和分类研究,有助于理清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康养产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康养旅游产业的特点(一)准公共产品特性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由于投入大,见效慢,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康养旅游是个社会性产业,不仅是养老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所以康养产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需要政府和市场主体互相协作,一同规划开发。
准公共产品要求康养产业的发展要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经济利益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权衡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是今后康养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发源于中国西南康养旅游最早的产业实践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传统产业发展萎缩,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西南的自然气候符合康养的基本要求,因为东部气候过于潮湿,海拔太低,北方又太冷,而西南地区由于纬度低、海拔高,不仅具有北方的日照和湿度,而且具有南方的温度和森林覆盖率,康养旅游发源于西南就自然而然了。
正因如此,康养旅游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康养旅游的发展还在探索之中前进。
(三)自然气候是基础条件康养旅游发展的基础是自然条件。
2015年李后强、廖祖君[1]提出“六度理论”的生态康养衡量指标,即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其中自然条件方面就有五个方面。
攀枝花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城”研究

•康养产业•PANZHIHUA SCI - TECH&INFORMATION 攀枝花打造“阳光康养旅游城”研究马东艳,张旭辉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摘要为加快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影响力与 品牌感召力,本研究以打造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城”为对象,在梳理攀枝花阳光康养发展历程 以及相关概念基础上,对当前制约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城”打造的短板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 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在促进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攀枝花阳光 康养城市质效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城攀枝花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享有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一年四 季鲜花盛开,也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同时攀枝花也是因矿而生、因钢而兴、先矿后 市建成的以铁矿开采与钢铁冶炼为主的中国 工业战略储备城市。
作为大三线建设的缩影 与代表,曾经鱗次栉比的工厂,在改写中国钢 铁业格局的同时,也给予这座有着“百里钢 城”和“工矿基地”之称的城市无比的荣耀,彰显了其在中国工业史上具有的极其特殊而 又重要的地位。
但在“先盖厂,后建市”思维 模式下,受重工业污染以及生活区与生产区犬牙交错影响,一度成为这座城市难以抹去的“伤疤”。
典型的矿产资源城市特征使工业长期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3以上,因对矿产资源的高度持续依赖,也让攀枝花饱尝了 “一业独大”带来的“一损俱损”的苦經。
随着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多重压力的接踵而至,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 50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中,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就成为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为优化发展环境、谋求发展动力、拓展 发展质效,攀枝花以创新求进取,以改革促 发展,通过进一步对自身禀赋与资源的再认识与再发掘,攀枝花找到了希望与优势即除了地下资源,还有天上的太阳。
攀枝花阳光康养论文

关于攀枝花阳光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摘要;攀枝花,这座中国西南部的重要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幸苦建设,已经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今天的“钒钛之都”,“阳光花城”,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基地和南向开放门户。
今天的攀枝花正在寻求经济宏观大环境下的转型,通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为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真正的实现由“钢城”到“花城”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康养体系形成,产业布局完好目前,攀枝花市政府正在进一步的扶持与推动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阳光康养产业来将攀枝花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结构多元,发展模式多样,增长效率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健康城市。
一、中国社会的养老现状及攀枝花阳光康养现状(一)·目前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增长快、高龄老人比例高。
面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趋势,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家庭日趋小型化、空巢化的冲击,变得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市场需求,使得数量巨大的老人们不能老有所养,而养老模式的演变,也成为未来老龄社会的社会矛盾“润滑剂”。
因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冲击和社会矛盾的加剧,需要加快我国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老人们可以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晚年,真正的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二)·近年来,攀枝花着力创建以运动、健康、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截止2013 年攀枝花旅游收入占全市GDP 总收入的13.75% ,旅游收入增幅比同期增长52.9% ,比成都高出36.5% ,居四川省第二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也从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
攀枝花市养老产业发展较早,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老服务业基础,发展前景广阔,是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核心领域之一。
目前攀枝花市开办了29所国办养老服务机构,28 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民营托老机构和休闲度假机构300 余个,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1 个,养老床位5855 张,每年约有3 万多老年人自发到攀枝花过冬。
康养旅游文献综述

康养旅游文献综述康养旅游文献综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康养旅游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健康保健的功能,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对康养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康养旅游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康养旅游概述康养旅游是将旅游与康养结合起来,让旅游变得更加健康、满足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
根据国内外专家的定义,康养旅游包括健康教育旅游、医疗保健旅游、精神健康旅游、生态养生旅游等多种类型。
二、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康养旅游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温泉旅游。
在中国,康养旅游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如泉州安泰温泉、清远五指山温泉等。
近年来,康养旅游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康养旅游已逐步形成了以温泉、休闲、养生为核心内容的康养旅游产业。
三、康养旅游的影响因素康养旅游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消费能力等。
其中,康养旅游的环境和资源是影响其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四、康养旅游的功能康养旅游不仅可以提供休闲和娱乐功能,还可以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调节情绪、增进社交和文化交流等功能。
康养旅游的功能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五、康养旅游的未来发展康养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未来康养旅游的发展方向包括:旅游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环境和服务的升级和提高;旅游品牌的国际化和品质的提升等。
六、结语康养旅游是一种多功能的旅游方式,其健康和文化内涵将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未来康养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合作,促进康养旅游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报告

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报告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和对健康的重视,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撰写了本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首先介绍了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接着,我们详细探讨了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在报告的后半部分,我们重点研究了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分析了其主要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最后,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了成功运营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报告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可以为相关从业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 1 -。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物流需求研究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物流需求研究一、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攀枝花市地处川南,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攀枝花市的康养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优势明显。
攀枝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地热资源、森林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为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2.基础设施完备。
攀枝花市拥有成熟的旅游接待和服务配套设施,如星级酒店、温泉度假村、康复医疗机构等,为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政策扶持力度大。
攀枝花市政府积极倡导康养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康养旅游、康复医疗、养老服务等需求逐渐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以上几点说明了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良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也为康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物流需求和挑战。
二、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物流需求研究康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物流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区物资供应。
攀枝花市的温泉度假村、森林景区等康养旅游场所,对于日常生活物资、餐饮食材、酒店用品等的供应需求大,需要有高效的物流配送来保障景区的正常运营。
2.医疗器械配送。
康养产业涉及到医疗康复、养老护理等服务,对于医疗器械、康复设施等的配送需求较大,要求物流渠道能够及时稳定地将这些物资送达到需要的地方。
3.养老护理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养老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物流方面需要配套的冷链运输、家庭护理用品等配送服务。
4.旅游产品物流。
攀枝花市的康养产业还包括温泉旅游产品、保健品、特色手工艺品等的物流需求,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配送时间和降低配送成本。
打造康养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打造康养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很荣幸向大家汇报在打造康养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
康养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的新兴发展模式,不仅满足人们对休闲放松心情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团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着力打造康养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在产品开发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康养旅游项目的研究与挖掘,推出了一系列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我们成功开发了一些独特的康养旅游线路,例如红枫康养之旅、温泉养生假期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宣传推广方面,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康养旅游宣传活动。
通过印刷宣传物料、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我们的康养旅游产品推广给更多的潜在游客。
同时,我们也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展会和论坛,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拓宽了我们的合作伙伴网络。
除了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我们还加强了对康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提高了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康养旅游从业机构的监管,确保他们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我们的康养旅游产品受到了游客的热捧,销售额持续增长。
我们的宣传推广工作也获得了很好的反馈,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
同时,我们的员工队伍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为顾客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
当然,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康养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品质,以吸引更多游客。
其次,康养旅游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我们需要加大保护力度和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为推动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政府支持,提供更好的政策和经济保障,促进康养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行业协作,建立康养旅游产业联盟,共同推进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加强研究和创新,提升康养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差异化竞争力。
攀枝花市仁和区阳光康养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康养产业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是攀枝花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攀枝花不仅是钒钛之都,也是阳光花城、康养胜地。
仁和区地处攀枝花近郊,先天特色优势明显,发展阳光康养产业是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抢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对促进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阳光康养产业的内涵康养是健康、养生的统称,康养产业应指以康养活动为中心形成的综合性产业,包括直接或间接为其提供文化、信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物质或非物质服务与支持的行业和部门。
阳光康养产业是以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高度、洁净的空气、优质的物产等优良生态资源为依托,辅以优美的市政环境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心灵静谧为根本,以防治疾病、恢复健康、滋养生命的目的,实现健康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一种现代服务业。
阳光康养产业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主要涉及养老、养生、体育、旅游、医疗五大核心领域,同时引申出生态农业、餐饮美食、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房地产、科技信息等多个产业业态,具有促进投资、拉动消费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二、仁和区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一)先天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仁和区地处攀枝花近郊,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年日照时2300~2900小时,无霜期在300天以上。
这里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森林覆盖率达57.3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这些都为仁和区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产业政策制定较完善国家从战略角度重视和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完成了对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四川省将其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将阳光康养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出台了《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编制了《攀枝花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发展规划》,完成了《关于加快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的终审,全力支持和推动阳光康养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文化发展研究——以仁和区为例绿小乔(蒙会仙)当前,发展阳光康养旅游文化,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打造“阳光花城,康养天堂”是攀枝花旅游文化的发展目标。
攀枝花市三区两县均对这个重大课题作出了一些科学的举措和研究。
以仁和为例,发展中坚持一个导向:康养旅游文化是一种时尚的精神文化。
建设中突出“阳光、山川、水果、苴却砚”等特色资源优势,合理构建旅游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阳光康养度假休闲旅游、川滇民族风情旅游、原始森林探幽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多元合一的特色旅游文化。
重点项目体现在“普达国际阳光康养度假区项目、仁和公园项目、鑫岛游乐园项目、旅游产业新村及A级景区创建项目、旅游集镇、行业管理与标准化建设、旅游节庆活动”建设。
一、关于阳光康养旅游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
攀枝花康养旅游文化是创建攀枝花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目标。
发展康养旅游文化是基于攀枝花恣意扬洒的阳光资源、独特的冬暖夏凉气候特征、壮美的大山大水的自然景观的本底,立足人文关怀,高举健康旗臶,充分开发五彩缤纷的四季花卉、生态绿色的蔬菜水果、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先进配套的体育健身设施等资源,以促进旅游参与者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为目的,建设以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旅游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文化。
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出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康养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通过在享受阳光康养的“动”与“静”两方面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结果,是以康养旅游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文化。
其主题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领域的文化。
结合仁和发展实际来看,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心一轴两翼”的旅游发展布局,以四大精品阳光旅游度假区、八大重点旅游产业项目群为构架,搭建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的主骨架的思路,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增强商贸流通行业自我造血功能。
同时,开发一些有人文价值的阳光康养旅游文化项目,优化旅游环境,形成有特色的阳光康养旅游文化,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攀枝花可持续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现代服务业城市华丽转身,为西部地区和全国经济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二、仁和区发展阳光康养旅游文化的优势及制约瓶颈分析仁和区地处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
位于川西南新兴旅游区与滇西北热点旅游区的结合部,是新兴钢铁、钒钛、能源基地。
幅员面积1727.07平方公里,辖六个乡、八个镇、一个街道办事处。
区内杂散居住着彝、傣、傈僳等28个少数民族。
仁和区旅游资源富集,气候条件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对各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仁和区从1999年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旅游文化格局。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挖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仁和—总发—大田—啊喇—平地迤沙拉—混撒拉”集民族特色、特色文化、自然风光一体的百里生态旅游环线。
并且充分利用全年光照充足这一战略资源,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和人文生态景观。
目前,滨河景观、西蜀阳光康养等已初显成效,为宜居宜业仁和增添了光彩。
而如今,在普达阳光花海景观里,秀丽的塑石瀑布景观、标志性风车塔又为仁和美丽的旅游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优势分析1独特的气候资源攀枝花市仁和区最高海拔2926米,最低海拔937米,全年日照数高达27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气温摄氏20度。
冬季平均气温17至18度。
属于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
这种“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
因此,这里四季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全年空气优良达标率达到90%以上),环境优美,水果诱人,蔬菜新鲜,集南方的热量、北方的光照于一身,基本上无霜冻,被誉为“天然温室”,是哮喘、支气管炎、风湿等疾病患者避寒、冬春疗养的首选之地,是开展城市近郊乡村度假的理想场所,是运动休闲和冬季训练的胜地。
利用比较优势,仁和区规划和建设的阳光康养及休闲度假区域分布在海拔1300——1500米区间。
2、区位优势仁和区地处市中心城区,距云南省永仁县方山风景区60公里,距成都市780公里,距昆明市33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捷。
是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除可以获得攀枝花本地旅游客源市场的支撑以外,还可以获得川西南、滇中和滇西北客源市场的支持。
3、旅游文化资源仁和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发展旅游文化。
目前精品旅游景区以岩神山——莲花阳光康养旅游区、大田红石榴旅游区、迤沙拉民族文化旅游区、啊喇诸葛营文化生态旅游区为主;阳光康养旅游线路为市中心区—岩神山—莲花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区—大田红石榴旅游区—啊喇诸葛营文化生态旅游区—迤沙拉民族文化旅游区;优质旅游通道建设以永富街—营盘山旅游公路,平地镇—迤沙拉旅游公路为主。
——这为外地游客来仁和旅游提供多条旅游路线的选择。
4、具备的康养文化服务资源仁和区利用农村所特有的庭院、湖泊、塘堰、果园、花圃、林地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大力引导和规划建设为旅游者提供餐饮、娱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功能的乡村酒店、农家乐。
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迤沙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常乐酒堡),国家AA级景区5个(鑫岛、仁和公园、立新、班庄、片那立),星级宾馆2家(仁和宾馆、太阳风),旅行社2家(太阳风、暖冬),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西蜀阳光花园酒店),四星级乡村酒店5家(乌拉风情谷、柠檬庄园、生态会馆、正庄、常乐酒堡),三星级乡村酒店2家,二星级乡村酒店27家,一星级3家,非星级“农家乐”、山庄、度假村70余家。
形成了一次性就餐50000人和住宿5000余人的接待能力。
特别是2012年以来,仁和区政府投入大好量资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六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新村及四个培育村,新建、改建农家乐及乡村酒店98个,新增一次性就餐13470人和住宿3000余人的接待能力。
为阳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仁和区共接待游21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
其中:冬春到仁和区度假1——3个月的游客达1500余人次,短期主要领导游客达15000余人次。
5、丰富的生物资源仁和区境内有各种植物130科、372属、546种。
中药材665种,粮食品种167个,蔬菜品种263个,水果品种322个。
仁和的优质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草莓、木瓜、板粟、香蕉、甜瓜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臶。
有“果王”美称的芒果,果形好、色泽鲜、含糖多,风味可口,亩产量高,具有晚熟的优势。
“攀西牌”大田石榴,个大、色艳、粒大籽软、味甜纯正。
目前,仁和区已建成1.6万亩葡萄基地,2.6万亩芒果基地,1.5万亩石榴基地,1.3万亩中药材基地(芦荟、蕃剑麻、薯蓣),1.5万亩板栗基地,3.8万亩早特菜基地。
此外,家禽家畜、水产品和菌类品种也非常丰富。
仁和区一年四季新鲜水果、新鲜蔬菜不断,能为冬阳光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6、冬季运动优势仁和区现已修建射箭队冬训基地1个。
2005年以来,国家射箭队连续3年在冬训基地进行了为期约4个月的冬季训练,效果显著,目前,国内许多北方城市的运动队都在与仁和区联系,希望能在此进行冬训。
7、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三十余年的建设,仁和区城市功能完备,基础设施建全,已经成为一个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通讯、商贸、金融、游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风水宝地。
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存环境,使仁和区成为攀枝花市最适宜人们生活、学习、度假、运动、旅游的地方,也成为冬春到攀枝花休闲度假游客的首选地。
(二)制约瓶颈经过多年发展,虽然仁和区旅游文化发展进步很大,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发展康养阳光旅游文化的瓶颈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交通主干线以及大部分生态旅游区内交通建设相对旅游发展滞后,成为全市旅游发展的瓶颈交通瓶颈制约了发展。
仁和是连接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旅游的枢纽。
虽然境内有成昆铁路、京昆高速、108国道纵贯全区,农村道路阡陌纵横,呈放射状的交通网络已形成。
但是,交通仍然是制约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成昆复线已全面开工建设,建成通车后成都到攀枝花只需3个多小时,攀枝花到昆明只需1个小时,届时,攀枝花的交通将有一个质的改变。
2、旅游文化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仁和虽然有古营盘、猕猴、大黑山日出、岩神山奇石、苴却砚、谈经古乐、板凳龙、羊皮鼓等景观与人文。
但这些景点的软、硬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区旅游商品大多是一些包装老、品位低、特色不足的粗加工品和土特产品,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档次不高、缺乏一套健全的旅游商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
3、康养旅游文化功能不健全。
社区活动、医疗保健等跟不上发展需要。
攀枝花的气候对中老年人的许多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气管炎、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等具有很好的疗养效果。
但是要发展康养产业,亟需建立一个养老综合体等,创新养老服务,打造国际知名的康养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
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3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病床815张。
覆盖区、乡(镇)、村(社区)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已构建完成。
辖区内还有2家市级医疗机构,距市中心医院仅10分钟车程,医疗服务区位优势突出。
但是,乡村医疗技术、保健条件、养生环境等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4、现在康养产业存在顶层设计不到位。
根据仁和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仁和提出以阳光康养旅游线路开发为核心,统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建设,突出阳光康养特色,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冬春疗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打造川滇结合部区域性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但是系统性规划还不够完善。
5、旅游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按照创建要求,仁和区未建立旅游协调议事机构或制度,区旅游和体育局未设专门的旅游执法队伍及旅游质量监督机构;仁和区旅游管理人员少(1个科室,两个编制),致使在推进工作中有业务指导不到位的现象;旅游企业服务能力不强,经营理念不新,服务设施还不到位,服务技能亟待提高。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尤其是缺乏专门人才,如有经营头脑的规划、策划者、高级管理人才、外语人才、旅游产品设计人才、旅游商品设计人才等。
6、阳光康养体验、品尝文化还有待提高。
仁和境内优质石榴、晚熟芒果、酿酒葡萄、草莓、木瓜、板粟、香蕉、甜瓜等亚热带名、特、优水果独树一臶,早春蔬菜水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