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时光赏析
冯骥才《时光》《苦夏》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骥才《时光》阅读练习及答案时光冯骥才(1)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
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
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2)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3)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
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
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4)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
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
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
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刻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5)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6)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7)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
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
时光冯骥才阅读答案

时光冯骥才阅读答案时光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
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
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
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
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 * 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
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
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
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
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
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
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时光冯骥才读后感

时光冯骥才读后感时光冯骥才读后感篇一读完冯骥才的《时光》,我感到时光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断流逝,无情地将我们的人生一节节带走。
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时光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在这篇文章中,冯骥才将时光比喻为一条奔腾的河流,一去不复返。
时光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如此短暂,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
我们为了生活的奔波和忙碌,让我们忘记了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时光的存在时,它已经像流水般逝去,只留下我们感叹和惋惜。
冯骥才通过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平静,有时汹涌,但无论如何都逃不过时光的冲刷。
我们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和珍贵,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刻,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冯骥才还提到了艺术对于时光的挽留。
他认为,艺术可以将时光定格在某一个瞬间,让我们可以永久地保存那些美好的回忆。
我深有感触,因为在我心中,艺术也是一种时光的印记。
当我看到那些古老的木雕、听到那些古老的乐曲时,我可以感受到它们所散发出的历史和文化的气息,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时光》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艺术对于时光的挽留。
我将会更加珍惜每一刻的时光,让我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同时,我也将会更加热爱艺术,让那些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时光冯骥才读后感篇二读完冯骥才的《时光》,我感到时光的存在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
这篇优美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文章中细腻地描绘了时光的特性,它既短促又有限,总是急匆匆地流逝,让人无法抓住它的尾巴。
我们平日里忙碌于生活的琐事,无暇感受时光的存在,而当岁末年终时,我们才惊觉时光的流逝。
这时,我们试图追赶它,却永远无法抓住它那飘逸的衣袂。
在这篇文章中,冯骥才巧妙地运用了寓言和象征的手法,将时光比喻为一位冷峻而锐利的审判官,对人生的得失进行着永恒的裁决。
冯骥才时光阅读理解

冯骥才时光阅读理解读冯骥才的《时光》,就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和一位老友品茗聊天,听他悠悠诉说那些关于时光的感悟。
冯骥才的文字像是一把细腻的梳子,轻轻梳理着时光这头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巨兽的毛发。
他文中的时光不是那种抽象到难以捉摸的概念,而是如同邻家阿婆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
你看啊,我们的日子就像手中的沙子,你越想紧紧握住,它越是从指缝间溜走。
这和冯骥才笔下的时光多像呀,时光它可不管你在不在意,它就那么自顾自地流淌着。
他写时光的消逝,没有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像潺潺的溪流,看似平静,却在无声中带走了许多东西。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玩耍的那片草地,曾经绿草如茵,满是欢声笑语,可不知什么时候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草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难道不就是时光的力量吗?它悄悄地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我们却常常在很久之后才惊觉。
在《时光》里,冯骥才对生命和时光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
生命在时光的长河里就像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有时候风平浪静,我们觉得岁月安好;有时候狂风骤起,我们就得在波涛中挣扎。
我们总以为自己能掌控这叶扁舟的走向,可实际上呢,时光的水流才是真正的主宰。
就像我们总是雄心勃勃地制定各种计划,要在多少岁之前完成什么目标,可时光稍微打个盹或者开个小差,我们的计划就乱了套。
我们常常感叹时光的无情,可冯骥才却像是在告诉我们,时光其实也很公平。
它给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不会因为你富有就多给你一秒,也不会因为你贫穷就克扣你的时间。
这就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它不会因为谁长得好看就多照一会儿,也不会因为谁长得不好看就躲起来。
我们对待时光的态度才是关键所在。
有的人把时间过得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充满活力;而有的人却把日子过得像一首单调的催眠曲,昏昏沉沉,没有生气。
读冯骥才的《时光》,还会让我们想起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梦想。
就像小时候我们珍藏的那颗玻璃弹珠,曾经视若珍宝,可随着时光的推移,它被丢在了某个堆满杂物的盒子里,沾满了灰尘。
冯骥才时光读后感

冯骥才时光读后感一、冯骥才——优雅的文学使者冯骥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骆驼祥子》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时代的关怀,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他的散文集《时光》更是体现了他深邃的思绪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引领读者穿越时光,思考人生。
二、《时光》的主题与风格《时光》是冯骥才的散文集,以时光为主题,通过对人生和时光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冯骥才以优美的文字和独到的观点,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平凡而又深刻的人生故事中。
1. 深入人性的探索冯骥才在《时光》中通过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与思考,深入剖析了人性的种种复杂情感。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时间的洪流中的喜怒哀乐,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纯粹、善良与辜负,以及生活的辉煌与沉重。
2.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除了对人性的探索,冯骥才在《时光》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时代的反思,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感受,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思考的空间中,引发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三、《时光》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作为读者,我在读完《时光》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人生、社会和时间的深入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1. 珍惜时光、珍惜生活《时光》让我意识到时间是如此的宝贵,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我们每个人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成长、变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各种喜怒哀乐。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积极面对生活,活在当下,不要被琐事所困扰,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2. 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时光》中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中,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考语文阅读备考时光

中考语文阅读备考光阴中考语文复习要讲究方法,相同多的内容,教师采纳不一样的形式教会学生复习稳固知识,会使学生的复习踊跃性更高,学习成效将更好。
联合中考说明和自己学生的实质状况,下文准备了中考语文阅读备考。
散文《时光》 (作者:冯骥才)① 今夜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
烛光好像光明的花苞,安静地浮在乌黑的空间里 ;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格外优雅与漂亮 ;些许的光分布开来,模糊隐约地勾画出周边的事物。
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虑。
②但是关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比方大众俗语中,把邻最近几年关这几日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实和形象!它叫我们立时觉察,一棵原来是绿意盈盈的光阴之树,已被我们耗费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基。
光阴竟然这样的紧急、窘迫与深浓③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各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
不论这些事情如何错乱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
从春季落英绚丽的京都小院到冬日毛毛雨中的雅典德尔菲旧址;从重庆荒凉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奇特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终究哪一些踪迹到现在清楚犹在,哪一些踪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光阴干洁净净一抹而去?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用力看去。
就在烛光分布的终点,突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眼光冷峻锋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边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
但是现在他的眼光却变得格外有力。
他何以穿留宿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行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明显,是因为八百年前那位不著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事、非凡的才华 ;他还把一种阳刚直气和直逼险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现在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迹,但是他那令人震惊的生命精神却保留下来。
⑤在这里,光阴不是分绝未曾消失么?⑥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 ;诗人离开,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⑦ 光阴关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
当生命走到终点,不必定消失得没有印迹,有时它还会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重生。
冯骥才时光读后感

冯骥才时光读后感
冯骥才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时光》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时光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变迁,描绘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震撼,对人生和时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以一位老人的回忆为引子,通过他的回忆,我们得知了他家族的历史。
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这个家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作者通过这个家族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奋斗和进步的历程。
在小说中,作者对时光的描绘非常细腻和真实。
他用文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在小说中,时光是一个主题,也是一种情感,它让人感到无比的沉重和深刻。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光的珍贵和生命的脆弱,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除了对时光的描绘,作者还通过家族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无论是在清朝末年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这个家族都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了中国的变迁和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奋斗和进步,也看到了中国的变迁和发展。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未来的信心。
时光匆匆,生命短暂,让我们珍惜每一刻,努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时光冯骥才阅读理解

时光冯骥才阅读理解“时光”是冯骥才先生在1992年所写的小说,曾经获得了毛泽东文学奖的提名,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冯骥才在文学创作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冯骥才将故事背景选定于1940年代的中国西南地区,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的种种故事和人物,以及那个时代的生活和风貌。
第一步,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和情节的刻画。
在小说《时光》中,作者塑造了一批原型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中国民间的真实风貌。
在阅读小说时,应该特别关注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以及互动关系等细节,以此来更好地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主题。
第二步,注意小说中的风景描写。
冯骥才在小说中十分注重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对于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遗迹的描述十分详细。
因此,阅读时应特别关注文中的风景描写,尤其是标志性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不仅能够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第三步,研究小说事件的深层含义。
在小说《时光》中,作者所刻画的每一个事件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并且这些事件都彼此关联,形成了完整的故事线。
在阅读时,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人物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事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意境。
第四步,从小说的结构入手。
小说《时光》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采用了折叠式叙事的形式,将不同时间段的故事以多层次、交叉式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叙事方式极具挑战和难度,但也保证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视域深度。
因此,阅读时需要注意小说结构的变化和转折点,并体会它们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小说《时光》是一部精致、严谨、深刻的文学作品,阅读起来需要仔细地挖掘,以求更好地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在阅读《时光》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光赏析
本文首尾呼应,中间环环相扣,全文结构严谨。
作者从停电燃烛起笔,引发思考,以来电打断思考收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中间紧扣“思考”,按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明晰。
作者先从“年根儿”说起,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并由此引出对一年的经历的回忆,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却非常茫然。
接着从眼前的一尊传神的木雕中顿悟生命精神的永存,得出生命能以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造出永恒的作品来实现生命的不朽的结论,点时主旨。
进而领悟到自己应当把时光用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不朽的文字;并且为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把大量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感到羞愧,巧妙地照应了前文。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对一尊小小的木雕的刻画和思考,揭示出“生命可以永恒”的道理。
作者选取烛光中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撇开其余,而集中笔力刻画其双眼:“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分外有力”,“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
作者并未就此打住,透过这尊木雕挖掘出潜藏在背后的内容:这尊艺术品的作者具有“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了木雕之中;这尊艺术品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木雕的作者早已了无踪影,但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作者绕过生硬的说教,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善于从小事着笔,借一次停电事件挖掘出深刻的生活领悟,由事即理,以小见大,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关链接: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
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