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培养研究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培养研究【摘要】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能促使外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认知活动。
善于运用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往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在听力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和培养可以使学习者有效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文章探讨研究了听力自主学习策略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听力自主学习策略,为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听力学习策略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20-02引言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学习策略运用是否得当很大程度决定了语言学习能否成功。
研究者们的语言学习策略在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了共识。
善于运用多种策略来获得、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的学习往往是成功的。
策略训练对于学生二语习得特别有帮助,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效果更为明显。
一、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anderson(1988)把听力理解分三个阶段:感知阶段、解析阶段和运用阶段。
在感知阶段听者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听力材料的本身,并且将听到的语音信息储存在短时记忆之中。
在解析阶段中,听者通过解析将短时记忆中的语音信息划分成单词、短语、从句或者是其它的语言单位。
在运用阶段,听者借助已有知识,将大脑中的心理表征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听力材料做出正确理解。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它需要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联想、预测和推断,是说话者、听力材料及听话者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听力理解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听力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可以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侧重于听者,是与听话者直接相关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指听者的外在因素,倾向于语言本身,是被动接受的。
二、学习策略在英语听力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鲁宾和汤普森(rubin&thompson, 1996)进行了为时两年的听力策略融合式教学试验。
人类是如何对声音和语言进行感知和理解的

人类是如何对声音和语言进行感知和理解的1. 感知声音:人类能够感知声音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听觉器官,而听觉器官主要包括耳朵、听力神经和脑中的半月叶区域等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将声波传达至大脑,从而进行感知和辨认。
当周围的声音以声波的方式传入听觉器官,耳朵能够捕捉其中的频率和强度信息,然后再以电波的方式传递给听力神经,而听力神经会将声音的具体形状(有声音的形状)传达给大脑中的半月叶区域,半月叶区域会将听到的形状转换为有意义的信息,即听觉感知能力。
2. 识别语言:人类对声音的感知让我们在声音的基础上学习、传承和使用语言,为了能够较清晰的辨认出语言,人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区分语音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听懂说话之人所传达的声音,其次,要精确的找出声音中的各种发音单元及音节,前者需要听觉器官和听力神经能够提供精确的信息,而后者则需要大脑中的语音识别系统(phonological process)能够精确辨认出声音中的发音单元及音节,当大脑把这些声音信息转换为有意义信息之后,语义识别系统(semantic process)就会负责将其转换为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最终构成一句完整而有意义的语句,以此达到最终的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人类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决于大脑的机制,在了解和理解语言基础上,我们要具有表达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言语发音和语言产出能力。
目前的神经心理研究表明,语言的表达受脑后叶下部和语言表达区脑内网络的协调,而语言表达区又受到脑内本体语言区的调节,同时,脑内注意机制还参与了语言表达的过程,当这些脑神经系统协作一起完成一定工作时,人们就拥有了表达语言的能力。
4. 理解语言:人类的理解语言力依赖于大脑中的语言本体模块(language core),首先,大脑中的语言本体模块会对输入的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以解析其内在意义,其次,语言本体模块还负责比较、联想和分析不同的语言,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语义和句子含义,最后,大脑中的注意机制也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以获得更清楚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更深刻的对语言的认识和看法。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心理学听觉产生的机制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听觉产生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神经生理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外部声音的传导和内耳的接收。
声音首先通过外耳传入内耳,经过耳蜗中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听觉区,进而产生听觉感知。
2. 感知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中,听觉产生的机制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
感知是指个体对外界声音刺激的接收和加工过程,而注意则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声音的关注程度,记忆则影响了个体对声音的辨识和识别能力。
3. 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听觉产生的机制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
大脑的听觉皮层接收到神经冲动后,进行了复杂的加工和分析,包括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特征的加工,最终形成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4. 心理物理学角度,心理物理学研究了声音强度、音调、音色等物理特性与听觉感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声音刺激的强度和频率对听觉感知的影响,从而揭示听觉产生的机制。
综上所述,听觉产生的机制涉及到外部声音的传导、内耳的接收、神经冲动的传递、大脑的加工和分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听觉产生的机制。
英语听力测试中的心理建构

过程 可理解为信息 的流通过程 , 括声 音的刺激 、 包 信 息 的摄入 、编码 的储存 、 信息 的处 理和信 息的输入这
样一种极为复杂 的高级 神经 系统的心理 活动过 程。 听力测试 的主要 任务 就是 在感 知语 言 的语 音信 息之 后 ,由思 维从单词 、句子和段落 以及语篇 等多个层 次
20 06年起 , 中国国家教 育部推行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
改 革 , 听 力 测 试 的 分 数 额 度 由 原 来 的 2 % 上 升 为 将 0
3%, 5 更加突显 听力作 为 “ 、 、读 、写 ” 听 说 四项语 言 能力之首 的重要地位 。与其测试不 同 , 英语 听力测 试 要求学生在稍纵即逝 的听力 内容 中选择获取所需 的信 息 ,同时理解 问题 与选项 , 并做 出 回答 。整个 过程若 没有放松 的心境 、 冷静 的思考和 良好 的记忆 能力 , 很 难做 出正确的分析 、 断与 回答 。根据听力 测试 与心 判
21 0 0年 2月
洛 阳 师范 学 院学 报
Ju o mM fL o a g No ma n v  ̄i o u y n r lU ie t y
Fe b.。 0 201
Vo . 9 No 12 .1
第2 9卷 第 1期
英 语 听 力测 试 心 理 建构 中的
朱 莉
( 波 大学 宁 国际 交 流 学 院 , 江 浙 宁波 351) 12 1
摘
要 :听力测试 被视为英语语 言测试 的重点 与难点。 0世纪 9 2 0年代 ,语言学家基于“ 建构主义” 理论
提 出 了“ 力理 解 过 程 是心 理 建 构 语 言 的过 程 ” 听 。听 力 测试 所 涉及 的 心理 因 素 ,诸 如 焦 虑 情 绪 、记 忆 力 、 意 注 力 等 ,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 影 响 听 力 理 解 。顺 应 英 语语 言特 点 ,构 建 正 确 的 测 试 心 理 , 高 听 力 测 试 的 水平 应 从 提 三 方 面 努力 :一 是 树 立 信 心 ,舒 缓 紧张 情 绪 ;二是 增 加 信 息 储 备 量 , 养 记 忆 能力 ;三是 控 制 心 理 疲 劳 , 中 培 集
听力教学的理论

信息表达出来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Page 8
听力理解的过程(二)
AndeIson (19 85 ) 认为, 听力理解包括三个相互联系而又 循环往复的过程: 感知处理、切分和运用。
互动模式把听力理解看作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 景知识与听力材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模 式的优点在于它把听力理解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 的过程。也就是说, 外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的过程 中不但要运用语音、词汇和句法知识, 而且还要能 动地借助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 对短时记忆中的 听力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 从而在背景知识和 听力材料的互动过程中理解意义。互动模式把听 力理解看作是大脑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与听力 材料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第五个阶段,能连贯地听懂所谈的内容。即使听力水平 已达到第五阶段, 随着题材、内容的变化, 还往往会回到第 三、第四阶段。要使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做第五阶段的听者 则需要帮助他们不断地吸收新词汇和知识。
Page 15
短文听写
听写是一种复杂的言语理解的心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到对 所听信息的全面正确理解 ,而且要借助短时记忆将信息在 规定时间内准确重现于纸上。这是一个由感知声音、识别 对应词汇、建立语法关系、形成语义图式、理解内在含义、 完整再现于书面形式的过程。
Page 2
听力理解的性质(二)
对语篇的理解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语篇 的局部语境所提供的知识和背景知识来理 解语篇的内容, 二是对语篇中所暗含的人际 、空间、时间、因果和意图关系作出推理 。
对于较长的语篇来说, 应至少记住其大意, 对于较短的语篇来说, 应记住尽可能多的重 要内容, 特别是与说话者的当前意图相关的 内容。
听力理解心理过程简介(2)

Click here to listen
Education / has for its object /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 does not mean / teaching people to know / what they do not know; it means / teaching them to behave / as they do not behave.
Vocabulary:
landslide 塌方 shelter 避难所 survivor 生还者 urge极力主张 generous 慷慨的 devastating破坏性的 resolution 决心 assembly 集会 priority 优先考虑的事 barracks 兵营 Venezuela 委内瑞拉(南美洲北部国家)
用缩写形式或标志性的字母代替较长的单词。
United Nations---UN mountain---M influenza—flu advertisement---ad Year—yr Economy—eco.
Great Britain----GB telephone---tele professional—prof. Department—Dept. Government—Gov.
It was some years ago and it was in a supermarket. And I was doing some shopping there, and I suddenly saw a young person, or I thought I saw a young person that I knew. She had her back to me, and she was rather short and she had long blonde hair. And I thought it would be rather funny if I gave her a surprise. So I crept up behind her and I just tugged her hair, gave her hair a little pull. And to my, horror really, the hair came off, and the woman that turned round was middle-aged and she’d been wearing false hair, and she was not very pleased at my joke.
[成因,英语听力,对策]刍议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成因及其对策
![[成因,英语听力,对策]刍议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成因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399b6f4dd36a32d737581fe.png)
刍议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成因及其对策【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课程目标做出了相对性的调整,这便要求英语听力教学有所改变。
本文作者基于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总结分析出了影响英语听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使得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关键词】英语听力理解;障碍;策略一、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水平提高的障碍(一)语音、词汇和语法因素掌握一门语言,发音是重点,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语音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辨音能力较差、语感不强、单词发音不准、英美音的差异、地方口音影响、朗读少等均会影响英语听力理解。
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因并未接受过专门而系统的英语听力课程训练,对于连读、省音、爆破、通化等音变情况并不了解,因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语音理解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英语听力障碍。
语言知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听力的水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拥有词汇量的多少及其有效运用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1]。
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只是加强对单词外形和意义的学习,而不注重发音,因此无法将发音同单词的形义相结合,学生在听到一个单词时无法第一时间想到单词的形和义。
同时,语法是一门语言的框架,大多数学生误认为只需要拥有大量词汇便能够学习好英语,不重视语法规则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这便会导致听力理解的困难。
例如:Remember,goon,forget,stop,try,regret等动词后面跟一ing形式和todo(infinitive)的形式都可以,但表达意思却不同。
如不知其区别,便影响了听力的理解。
(二)记忆因素(三)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语言既是一种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听力理解不准确。
英语听力材料大多是关于英美国家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及能力的前提,就在于要全面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知识。
论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 关键词 】听力理解; 听力理解心理 过程 ; 力理解影响 因素 听 【 中图分类号 】G 4 【 6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l10 — 0 620 )5 OO ~ 3 0 9 3 3 ( 80 一 l7 0 O
一
、
引言
听力理解是人 脑有意识地 、积极主动地对所听 到 的语言进行加工 的过程 。 在这一个过程 中 , 听话人
“ 学生学会说英 语的前 提首先是听 。” 一位教学法 另
个 比较漫长 的过程 ; 时至今 日, 听力在外语教学 中
的重要性才 日益 为人们所认识 。
专家 亚力 山大 ( l ad r说 :掌 握一 种语 言 , A e n e) “ x 首先 是听懂 , 听瞳的 比重 占 9 %。能 听 匿你 才觉得舒服 , 0
储存 , 留的时 间大约 只有 l 。 停 0秒 另外 , 短时记忆 的
下 ” 种信 息处理方 式 。 两 前者是指 由输入信息激活人 脑 中最底层 的具体 图式 ,然后 逐步聚合并结束 于高 层次 的图式 , 即从具体 到抽象 的过程 ; 问 , 其 听者较 注重语言信息 , 即单 词 、 句子等具体 图式 的听辨和运 用。 后者则突 出由高层次 的图式 ( 即长期记忆 中存 留 的背景知识 ) 预测 、 来 筛选 、 吸收或 同化输 入信息 , 即
间 ,先后 由一些认知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 倡导的 “ 图式 理论 ” 由语 言学 家安 德森 (..n esn 提 与 J A dro ) R 出的“ 知—— 切分—— 用 ” 感 亟 的三阶段听力模式影
响较大 。
研究 , 自然成为我们构建新 听力教学模式 的起点 。
1图式 理论认为 : 在理解 、 . 人们 吸收输 入信息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摘要: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一定的背景知识、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语用、语义学原则才能作出正确推断。
对此,本文主要从信息加工理论和图示理论角度分析听力理解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认为听力理解是解码过程和图示激活与重构的结合。
关键词:听力理解;信息加工理论;图示理论1.引言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的由现实刺激而产生的,因此知觉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是指先外部刺激中较小的知觉单元开始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听力理解过程,听者首先对听觉刺激中自下而上加工,再进行自上而下加工,两种加工循环往复推进听力材料的理解。
Micheal Rost(2005)从多个角度概括听力的定义为:接收说话人实际上说的意义,与说话人协商并作出反应,通过参与、想象和同理,创造意义、建构和表征意义。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
听力中的完全理解即,说话者的语言在听话者的记忆中有清晰的对应的概念。
这一过程中,听话人把接收到的语音释义为语义,但并非是简单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听话者对记忆中概念知识的激活和重构。
这种概念知识的模式被称为图示(schema),是通过个人与客观世界的经验互动,产生并存在于人脑中的复杂知识结构,它在理解话语过程中起到了概念支架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从信息加工理论和图示理论角度分析听力理解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认为听力理解是解码过程与意义重构的有机结合。
2. 以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听力理解的双向加工过程听力理解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性的过程。
随着信息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于听力理解的过程和本质有了崭新的认识。
从传统的记忆角度看,听力理解的信息处理过程由三段组成——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从功能系统来看,这个过程也可以分为控制过程(即选择策略)、储存过程(即理解储存策略)、提取过程(即提取策略)和运用过程。
控制过程中,听者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储存过程中,听者将接受的信息储存到大脑中,提取和运用阶段,听者选择恰当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运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听力过程是有三个循环往复的阶段——感知、切分和运用组成,在“感知”阶段,听者将声音信息转换为具有意义的词语,并吧这些语音或词语信息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在“切分”阶段,听者将短时记忆中的语音或词语信息切分成各级语言单位,并进行分析、筛选、储存等操作;在“运用”阶段,听者借助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将大脑中的原有知识(背景知识)与听力材料提供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对听力材料做出正确的理解。
听力就是听者在大脑中的背景知识与听力材料间建立联系、架起沟通桥梁的过程,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结合。
根据Carroll(1986)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将听力理解过程改编如下图:图1因此,听力理解是通过听觉和大脑进行的认知活动,是运用语言和各种背景知识、策略把感知到的语音信息转化为意义和知识的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正是图示理论中,图示的更新与创造的过程。
3. 以图示理论解释听力理解中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在听力理解中,信息加工论中提到,要运用“各种背景知识”,在图示理论中被统称为图示。
图示理论(Schema Theory)认为,我们对于语言想象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于整个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上的。
人已有的知识即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以“图示”存在人脑中的。
这些图示具有共同特征:(1)结构性。
图示是一种多层次的分级体系构架,在人的头脑中性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层次越高,信息范围就越广、越抽象;层次越低,信息就越具体。
(2)抽象性。
图式是来自人的经验中的实例,但并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实例的堆砌,而是这些具体事例中共性的集合,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模式。
(3)灵活性。
图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形并随情形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新的图示为下一次信息处理提供了框架。
图示的灵活性极大地帮助听者利用有限的图示,自上而下地加工话语信息。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中,语言信息的输入具有瞬时性,这决定了听话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输入的信息作出符合逻辑的判断。
经过抽象和概括的背景知识即图示会帮助听话者识别话语,并将话语中零碎的信息迅速形成具体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可以通过头脑中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图示,而且随着经验的积累,新图示在不断的增加,已有图示不断更新。
Kramsch(1997)认为我们在感知到新事物时,会创造出新图示,并按照逻辑关系通过符号将一个事实与另一个联系起来。
图示是我们生活经验的快速编码,以便于在理解中激活适合的图示,使听者可以自行补充说话者话语中的缺省信息(即旧的信息),并与话语中的新信息整合,形成新的图示促进对话语理解。
听力理解的错误,通常的情况是由于听者与说者的图示发生了错误匹配。
而听者不理解说者,则可能是由于关键信息的缺失,使听者无法激活任何适合的图示(Rost,1990)。
如对英语中常见的缩写词WTO、WHO等关键信息的识别,需要我们在头脑中存储相应的汉语意义或图示等帮助回忆。
听力理解时,通过激活已有的图示,并及时更新已被激活的图示或创建与其相近的新图示,帮助理解话语和归类话语意义。
[例1]B:Last week when I was in Ligorbia Santa costume, I swept Sara off her feet. .I realized I needed a Mrs Santa.A: What are you saying?B: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your daughter, I want to marry her.A: What? You two guy engaged?B: No, Sir. We haven’t got engaged yet. I first want to ask your permission.A: Hah…. You said like my great grand father. I heard例一中,A请求B澄清自己的隐含意义。
B直接表明目的后,A立刻激活关于男方向妻子的爸爸提出提亲要求图示,“男方提出求婚时,男女双方都已经订婚了,只是需要再通过父母的允许”。
于是当男方说“I would like to propose your daughter, I want to marry her.”时,B作为爸爸非常吃惊,认为这件事太突然,以致不敢相信,此事激起了他强烈的情感,他需要进一步确认自己的女儿是否已经与这位先生订婚,他们的关系发展到了哪种程度,于是问对方“You two guy engaged?”。
这时说话人很急切地想知道结果,以致忽略了疑问语气的完整语法形式和名词的单复数。
本句的正确形式应是“Are you two guys engaged?”因为这时说话人为了尽快地表达自己,尽量压缩语言在听话者大脑中的加工时间,语法均可以不顾,而是将抽象的图示内容直接对应地“翻译”成语言,并呈现出来。
B听到A的解释之后,松了口气,A的这些表现与自己的风格不同,于是他开始联想、搜索记忆中的相近图示,他想到了与A相似的曾祖父,便开始回忆自己记忆中曾祖父的图示“he was a gentleman from Britain”,此时他已经开始将曾祖父的一些特点融合到A的图示中,进而在以后对A的理解中,会采用融合了曾祖父特点的A图示来推断A的行为。
这段对话中,A 的原有的两个图示发生了改变,一是男方向女方的爸爸提出提亲要求时已私下订婚的图示,二是B言语行为融合了A曾祖父特点的图示,这两个图示还会在个人与客观外界的互动经验中,不断变化和丰富。
以上对话,还提示我们图示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的语言需要更多的认知系统的加工;图示激活时,听者也相应地产生了对图示的感情反应,这些感情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听者对说者和说者陈述的观点的联想。
[例2]A: I planed a double date with Lily.B: What’s a double date? Will you date with two boys at once?A: Don’t be silly.B: I once went out a blind date, but it was a date from hell.A: A double date is when four friends go out together, two boys and two girls.B: So when two couples go dating, it’s called a double date.A: Yes….例2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B通过声音解码,找到语义系统中的“date”,并在此语用背景中理解了“date”意为“约会”的字面含义,再结合自己记忆中已有的“blind date”图示来推断“double date”。
因为“blind date”和“double date”是相近图示,B于是利用这一相近图示推断出“date with two boys at once”的意义,但由于是主观推断,B不太确定,于是采用疑问语气,希望得到A肯定的回答。
而A否定了B,并给出了“blind date”的客观含义,B也修正了自己新创造的“blind date”的图示,用自己的话语重述A 的定义“when two couples go dating, it’s called a double date.”为“blind date”,于是重新整合了一个图示。
从B 对“double date”一词的理解,可以看出B灵活运用已有图示,帮助理解新的图示,并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相近的新图示。
听力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说双方共有的概念图示以及对世界的共同反应方式。
当听者拥有与说者有相似的图示,固然能更有效地帮助听者迅速理解话语。
就某一话题,如果听者没有与说者相似的图示,听者可以激活已有的某些相关的图示,使听者能对说者的话语做出必要的推断,帮助理解话语。
4. 小结综上所述,信息加工理论和图示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解释了听力理解过程,认为听力理解过程从人的感知到信息后,便开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互补地加工,自上而下的图示加工指导自下而上加工的信息摄取,并通过语言系统过滤和综合,激活相关知识(图示),进行逻辑推理,建立衔接及连贯关系,使大脑迅速、高效地整合新旧信息,从而理解信息并更新图示或形成新的图示,为以后的信息理解提供更快捷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