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李健礼

合集下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家王占礼先生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家王占礼先生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家王占礼先生
佚名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04(24)5
【摘要】王占礼,男,1960年生,陕西人,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知识创新工程研究员。

1976年参加工作,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先后在西北大学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及博士学位。

1996-1998年在英国Exeter 大学访问研究。

【总页数】1页(PF002-F002)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王占礼;科学技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我的引路人——忆占春老师/悼念占春先生/追忆王占春先生:呐喊并引我为学校体育呐喊的人 [J],
2.水土保持专家王礼先教授 [J],
3.大地上书写着绿色的忠诚--记著名水土保持专家王礼先教授 [J], 铁铮
4.深切怀念著名学校体育专家王占春先生 [J], 陈永利
5.国际荒漠化协会联合主席,水土保持专家王飞先生论基于土盐-水盐双分离的旱区盐碱地水土资源管理模式 [J], 王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土壤侵蚀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毁坏土地资源,降低粮食产量,干扰工程建设,影响生态环境,同时会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对以往土壤侵蚀的成因、危害、防治等方面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壤侵蚀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壤侵蚀,危害,防治0 引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1]将土壤侵蚀(Soil erosion)定义为“在风力、水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搬运及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和土壤侵蚀是两个十分相近的概念。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2]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

从两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土壤侵蚀是一个自然地质过程,而水土流失作为一种地质环境问题,强调的是土壤侵蚀的不良影响,即其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1 土壤侵蚀的分类根据土壤侵蚀的定义,土壤侵蚀的发生营力有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由此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多种类型。

其中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为前三种类型[3,4]。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降雨或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

其侵蚀形式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

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

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异。

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摘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受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制约,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土壤侵蚀正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目前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在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开发建设导致土壤侵蚀情况不断加剧,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山区、丘陵、平原,水土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土壤侵蚀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治理。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要求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达到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就突显重要性,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

1.我国土壤侵蚀基本现状1.1土壤侵蚀的基本情况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张增祥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按照时间序列和流域分析了中国土壤侵蚀的时空特点,旨在展现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我国土壤侵蚀的现状及变化,为更好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010年土壤侵蚀轻度以上面积共计4778070.10平方千米,占全国监测总面积的50.26%,反映出全国半数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

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12.59%、27.04%、61.52%,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相对最严重,分布面积和强度等级都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增的特点。

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低于10%的包括上海、海南、江苏、天津、广西和广东,上海市无侵蚀发生。

1.2土壤侵蚀类型与形式(1)土壤侵蚀类型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土壤侵蚀一词系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或指溅蚀、片蚀、沟蚀等侵蚀形态。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摘 要: 土壤侵蚀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ꎮ 目前ꎬ 关于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动力学特征的
影响机理研究尚不充分ꎬ 而且研究方法的不一致导致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ꎮ 本文通过分析各学者研究结果ꎬ
归纳总结目前土壤理化性质中重要因子对土壤侵蚀、 抗蚀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侵蚀过程中水动力学特征ꎬ 旨在为
收稿日期: 2021-02-01
作者简介: 刘争光 (1986-) ꎬ 男ꎬ 硕士ꎮ 研究方向: 含沙水流动机理ꎮ
实验得出在不同降雨强度情况下ꎬ 土壤侵蚀与土壤含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1ꎬ Vol 41ꎬ No 04 9 3
土壤抗侵蚀能力ꎮ 谢贤健等 [29] 采用静水崩解法对内
土流失程度和强度则取决于土壤化学性质ꎮ 土壤中的
江市丘陵区测验得出ꎬ 土壤有机质分解后可以提高土
pH、 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是土壤中重要组成元素ꎬ 三者
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ꎬ 而速效养分对土壤结构起直接
含量的高低也是反应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ꎮ
影响作用ꎬ 能有效提高土壤抗蚀性ꎮ 李渊等 [30] 通过
渐降低并且耕地和草地最容易受土壤侵蚀ꎬ 导致土壤
土壤大多数为<0 25mm 的土壤颗粒ꎬ 而这样的颗粒极
肥力下降ꎮ 王文正等 [27] 通过实地调查得出ꎬ 土壤有
易堵塞土壤孔隙ꎬ 造成水分难以下渗ꎬ 从而增加土壤
机质含量高ꎬ 水稳性指数越大ꎬ 土壤结构愈加稳定ꎬ
通过 Le Bissonais 方法得出ꎬ 黄
侵蚀力重要参数之一ꎮ 径流冲刷引起的土壤分离过程
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ꎬ 促进
主要通过土壤侵蚀阻力来定量表征 [42] ꎬ 受土壤理化
立侵蚀预报模型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周佩华;刘炳武;王占礼;郑世清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1991(11)5
【摘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异常强烈,并且大部分地区以水蚀为主。

在水蚀区,土壤侵蚀主要由少数几次暴雨所引起。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情况比较复杂,以各种类型的沟蚀为主,并具有垂直分带性。

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占总侵蚀量的比重很大。

同时,根据在子午岭地区的土壤侵蚀调查,讨论了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页数】6页(P26-31)
【关键词】土壤侵蚀;植被;垂直分带性
【作者】周佩华;刘炳武;王占礼;郑世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
【相关文献】
1.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J], 沈玉芳;秦清军;吴永红
2.黄土高原水-土-植被系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J], 汪明霞;程林;王卫东
3.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土壤侵蚀演变的影响 [J], 郑粉莉;贺秀斌
4.黄土高原坡沟系统植被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进展 [J], 朱冰冰;霍云霈;周正朝
5.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与降水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J], 沈玉芳;高明霞;吴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关系研究

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关系研究

考和技术支持。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东大道小流域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站,监测时段为 2011—2016年。 监测站地理位置位于 E120°01′00″、N41°26′00″,所属流域 为大凌 河 支 流,当 地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450mm、气 温 8.2℃、蒸发量 2000mm、风速 2.9m/s、无霜期 155d。 1.2 径流小区布设


Yij=miaXxijX-ij-miimniXinijXij



Xij=miinXij miinXij <Xij <maixXij (1)
Xij=miaxXij
式中:Y为因变量序列;X为自变量序列。
海明贴近度计算公式为
∑ 1 m
σH(Cj,Dk)=1-m i=1 cij-dik
(2)
式中:σH(Cj,Dk)为序列 C与序列 D间的模糊贴近度; m为序列样本容量。
侵蚀性降雨是造成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通 过 布 置 水 土 保 持 措 施 ,能 使 水 土 流 失 状 况 得 到 改 善 , 但仍不能完全杜绝。研究人员对土壤侵蚀量与各降 雨因子的关 系 进 行 了 研 究:陈 文 烯 等[1]通 过 监 测 不 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小流域 5年内的降雨量和土 壤 侵 蚀 量 ,得 出 土 壤 侵 蚀 量 与 降 雨 量 、降 雨 历 时 呈 显 著相关的结 论;李 瑞 等[2]采 用 径 流 小 区 法 测 定 降 雨 量和降雨强度,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坡面产沙量与降 雨 量 、降 雨 强 度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降 雨 量 是影响坡面 产 沙 量 的 主 要 因 子;张 晶 晶 等[3]通 过 径 流小区法,对土壤侵蚀量与各降雨因子的关系进行灰 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 量的影响最 大;王 蠧 等[4]通 过 对 野 外 径 流 小 区 天 然 降雨的降雨因子和侵蚀量的观测,运用逐步回归分析 法,得出坡度和降雨动能是影响坡面土壤侵蚀量的主 要因素;盛世 博 等[5]采 用 野 外 径 流 小 区 法 对 坡 面 产 沙量与天然降雨雨滴特性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 灰色关联分析及模糊贴进度分析法,得出影响坡面产 沙量的主要因子为降雨强度和降雨动能。综上所述, 降雨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均会对坡面产沙量产生较 大影响,国内学者对坡面产沙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研 究较多,但对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后降雨因子对土壤侵 蚀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 2011—2016年在 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进行的水土流失监测试验数据,对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 子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理论参

最新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作业未发表

最新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作业未发表

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作业未发表)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摘要: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问题:一是环境污染 ,二是水土流失。

本文简述了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起源、发展及现代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研究状况,最后对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了解总结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为更进一步搞好水土保持研究和工作提供参考和进行指导。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料 ,由于土壤侵蚀 ,世界每年丧失耕地500万~700万hm2。

另据世界沙化会议的资料 ,全球土地受到沙化影响的面积3800万km2,约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涉及全球40 %以上的人口[1]。

.因此 ,保持水土、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目前 ,我国水土流失的总面积约为 367 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38 %。

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资源退化、洪水和干旱以及沙尘暴 ,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2 ]。

.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被我国政府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水土保持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参与,国家把水土保持列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政府以制定政策、发展规划、指导监察成为水土保持事业的领头羊,人民群众是水土保持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专门从事水土保持的科研和实践工作者则是水土保持事业的先锋。

水土保持科学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产生巨大的影响。

1 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的起源及发展世界上原本没有水土保持,而水土流失与地球上的土壤一起诞生,只是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原因,水土流失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便产生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刺激了水土保持的产生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人为不合理的开采自然资源,毁林垦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使用水资源等活动严重的破坏的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水土保持的起源及发展在早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就有“平治之水”、“沟洫治黄”之说。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加之近年来灾害天气的增多,都对我的土壤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最为常见情况为水土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情况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水土保持的质量,从而会影响到我国农林业等的发展。

文章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科学重点严重的领域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过程以及机理、水土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作用模型、水土保持的主要方法和相应规律等进行研究。

同时还重点对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标签: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研究土壤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我国在发展林业、农业、牧业等行业的过程中都是以土壤为基础,土壤的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这些行业发展的质量,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

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地经营过程中的不当、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姑的土地和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土壤侵蚀一种十分常见的方式,水土流失会对我国土壤的安全和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基础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由此可见,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研究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各方面需要1.1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的社会需要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每年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都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这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会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后果,分别是:造成土壤肥力降低,造成土壤退化,不在能够适应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第一产业的发展;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会造成下流河道的堵塞,会危害到下游人们的安全,同时不利于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土壤侵蚀会严重影响到土壤自身的含碳量,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李健礼
发表时间:2018-11-05T10:50:23.8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李健礼[导读] 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受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制约,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土壤侵蚀正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目前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在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李健礼
广东河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摘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受到了土壤侵蚀的严重制约,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土壤侵蚀正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目前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在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水土流失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开发建设导致土壤侵蚀情况不断加剧,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山区、丘陵、平原,水土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土壤侵蚀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治理。

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要求在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达到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水土保持就突显重要性,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

1.我国土壤侵蚀基本现状 1.1土壤侵蚀的基本情况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张增祥研究员等编著的《中国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按照时间序列和流域分析了中国土壤侵蚀的时空特点,旨在展现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我国土壤侵蚀的现状及变化,为更好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2010年土壤侵蚀轻度以上面积共计4778070.10平方千米,占全国监测总面积的50.26%,反映出全国半数土地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

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12.59%、27.04%、61.52%,西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相对最严重,分布面积和强度等级都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增的特点。

轻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低于10%的包括上海、海南、江苏、天津、广西和广东,上海市无侵蚀发生。

1.2土壤侵蚀类型与形式
(1)土壤侵蚀类型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土壤侵蚀一词系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或指溅蚀、片蚀、沟蚀等侵蚀形态。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2)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过程中因外营力和下垫面差异发育形成的各种侵蚀形态。

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

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即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土壤侵蚀类型。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进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是土壤侵蚀研究和土壤侵蚀防治等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种土壤侵蚀形式的发生往往主要是由一种或两种外营力导致的,因此这种分类方法就是依据引起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出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

1.3土壤侵蚀的危害
(1)侵占土地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居世界第三位。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

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

据统计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侵占耕地、草地、林地等植被面积,直接影响我国可利用地资源。

(2)生态环境恶化根据《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中部和新疆北部等地区,“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北部、青藏高原北部和新疆大部。

生态环境较差及差区域与国家级水土流失预防区基本吻合,主要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受土壤侵蚀危害,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强风等容易产生土壤侵蚀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循环恶化。

(3)河床淤积
土壤侵蚀去向途径伴随雨水、风向等影响,水土流失中携带的大量泥沙随着雨水、风吹被送至低洼湖泊、河道、水库等区域,从而造成河床淤积,水位抬升。

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高8~10cm,目前很多地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10m,成为地上“悬河”。

河床淤积导致河床抬高,容易产生洪涝灾害,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损失。

2.关于防治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项目建设特点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基础上,统筹布置水土保持措施,以全局的观点来考虑,做到主体工程设计与水土保持方案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与综合防护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恢复、提高地力相结合,将项目建设期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降低到最低,下列以普遍利用较多的防护措施为例。

2.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以截排水沟、沉沙池、边坡骨架护坡等防护措施为主,容易与主体工程设计相结合。

截排水沟等排水措施可以有效汇集项目建设区内外雨水,避免雨水处于漫流状态,使降雨有序排除;沉沙池等沉沙措施可以使排水过程中雨水携带的泥沙有效沉淀,避免雨水携带大量的泥沙导致下游淤积;边坡骨架等边坡措施可以有效稳定挖填方边坡,避免边坡产生崩塌、滑坡等水土流失现象,同时容易与坡面植物措施相结合使用。

2.2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以园林绿化(栽植当地乔灌草)、表土剥离、土地整治(含表土回填)等防护措施为主,与主体绿化工程设计相结合。

园林绿化等绿化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土壤,避免雨水、风沙等对地表土壤直接进行冲刷,有效涵养水土,从根源上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采用乔灌草等多级绿化措施,可以有效利用生态植物生长的多样性,从而恢复生态环境;表土剥离措施可以有效利用耕植土资源,避免施工过程中污染和浪费表土资源;土地整治(含表土回填)等整地措施,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种植土的肥沃度。

2.3临时措施
临时措施以临时排水沟、临时拦挡、临时苫盖等防护措施为主,临时排水措施可有效汇集临时用地区域内雨水,施工场地使用后可及时恢复原地貌;临时拦挡措施可有效对施工过程中土方、泥沙等拦挡防护,避免水土流失等影响周边区域;临时苫盖措施可有效对施工过程中裸露土方区域进行苫盖,避免雨水冲刷或风吹造成水土流失。

3.结论
目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情况的日益恶化,虽然各项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久且持续的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力度。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占斌.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1(05)
[2]吴淑芳.水土保持及土壤侵蚀动态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13(02)
[3]庞伟国.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环境影响的定量表征[J].现代大学教育,2013(01)
[4]张增祥,赵晓丽,汪潇,等著.《中国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星球地图岀版社,2015.6
[5]《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