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解析-运输层
作业的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业参考答案第五章运输层5.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重要的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1)运输层是OSI七层模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是唯一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控制的一层。
运输层要达到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第二,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网络的运输服务。
在讨论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功能之前,先考察一下运输层所处的地位。
首先,运输层之上的会话层、表示层及应用层均不包含任何数据传输的功能,而网络层又不一定需要保证发送站的数据可靠地送至目的站;其次,会话层不必考虑实际网络的结构、属性、连接方式等实现的细节。
根据运输层在七层模型中的目的和地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一个进行的对话或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在通向网络的单一物理连接上实现该连接的利用复用;在单一连接上进行端到端的序号及流量控制;进行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及恢复;提供运输层的其它服务等。
运输层反映并扩展了网络层子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通过运输层地址提供给高层用户传输数据的通信端口,使系统间高层资源的共享不必考虑数据通信方面的问题。
(2)运输层提供应用进程间的逻辑通信,也就是说,运输层之间的通信并不是真正在两个运输层之间直接传送数据。
运输层向应用层屏蔽了下面网络的细节(如网络拓扑、所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等),它使应用进程看见的就是好像在两个运输层实体之间有一条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信道。
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3)运输层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有效、可靠和价格合理的服务。
在一个系统中,运输实体通过网络服务与其它运输实体通信,向运输层用户(可以是应用进程,也可以是会话层协议)提供运输服务。
运输层的服务包括的内容有:服务的类型、服务的等级、数据运输、用户接口、连接管理、快速数据运输、状态报告、安全保密等。
因此,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C. 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出入细胞C[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和水分子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均为自由扩散,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故选C。
] 2.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B.都需要供给ATPC.都需要载体协助D.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C[红细胞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ATP);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只需要载体协助,不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分子物质均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B.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均不需要消耗能量C.分泌蛋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排到细胞外的D.抑制细胞呼吸对细胞吸收K+的速率无影响B[气体分子及脂溶性小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氨基酸、离子等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其动力来自浓度差,B正确;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所以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细胞吸收K+的速率,D错误。
]4.有一种物质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膜。
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D.胞吞和胞吐B[一种物质只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可能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分子层膜,排除自由扩散。
]5.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
下图为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
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细胞膜的A、B两种物质通常不是静止的B.丙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中物质一般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C.甲、乙、丙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对于维持活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均有重要意义D.乙醇跨膜运输通过乙方式进行D[组成细胞膜的物质大多数是能够运动的;丙跨膜运输方式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为主动运输,一般是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的一侧;细胞中的各种跨膜运输方式对维持细胞生命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乙醇跨膜方式为自由扩散,而乙方式为协助扩散,D项错误。
计算机网络作业布置-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什么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要素有哪些?答:计算机网络是指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网络通讯设备连接起来,能够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有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同步(或时序)。
语法,即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与做出的响应;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计算机网络作业一

计算机网络作业一-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Computer Network 2015fallHomework 1作业提交地址: ftp:///~zhgf/ComputerNetwork2015/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of 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2.答:(1) 基本相同,经常互换。
(2) web 服务器、PC 机、手机、平板电脑。
(3) 是的。
3. What are the five layers in the Internet protocol stack What are the principal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of these layers4.答:(1)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
(2) 应用层是网络应用程序及其应用层协议存留的地方;运输层提供了在应用程序端点之间传送应用层报文的服务;网络层将称为数据报的网络层分组从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链路层将分组从一个节点(主机或路由器)移动到路径上的下一个节点;物理层将该帧中的一个一个比特从一个节点移动到下一个节点。
5. What is an application-layer message A transport-layer segment A network layer datagram A link-layer frame答:(1) 应用层报文是位于应用层的信息分组。
(2) 运输层报文段由应用层报文和运输层首部信息构成。
(3) 网络层数据报由运输层报文段和网络层首部信息构成。
(4) 链路层帧由网络层数据报和链路层首部信息构成。
物联网技术基础(习题卷19)

物联网技术基础(习题卷19)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5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除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求之外, ( )也推动了物联网快速发展。
A)金融危机蔓延B)其他领域发展乏力C)技术逐步成熟D)风投资金关注答案:C解析:2.[单选题]SDH传送网可以从垂直方向分解成三个独立的层网络,即电路层()和传输媒质层。
A)网络层B)运输层C)应用层D)通道层答案:D解析:3.[单选题]OSPF协议是( )。
A)域内路由协议B)域间路由协议C)无线路由协议D)应用层协议答案:A解析:4.[单选题]常用的室内照明电压220V是指交流电的()A)瞬间值B)最大值C)平均值D)有效值答案:D解析:5.[单选题]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是( )A)计算机;B)互联网;C)传感网;D)物联网答案:D解析:6.[单选题]系统管理员有权根据情况对帐号进行删除,针对连续____未使用的帐号执行删除。
A)1个月7.[单选题]下列选项中( )不是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
A)星型拓扑B)环型拓扑C)交换拓扑D)总线型拓扑答案:C解析:8.[单选题]大规模的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互联后,()是广泛关注的问题。
A)安全B)数据分析C)技术开发D)运维答案:A解析:9.[单选题]以下对物联网业务控制面信令流程描述错误的是:A)UE刚开机时,先进行物理下行同步,搜索测量进行小区选择,选择到一个suitable或者acceptable小区后,驻留并进行附着过程。
B)UE在IDLE模式下,需要发送业务数据时,发起service request过程。
C)UE在IDLE模式下,当网络需要给该UE发送数据(业务或者信令)时,发起IMSI寻呼过程。
D)当网络发生错误需要恢复时,可发起IMSI寻呼,UE收到后执行本地detach,然后再开始attach。
答案:C解析:10.[单选题]BGP路由协议是基于TCP的,它的端口号是()。
浙大远程-计算机网络基础第5、6章离线作业和答案

第5章运输层作业五一.填空题: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在TCP/IP模型中向其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的协议层称为_运输_层。
2.传输层使用了___网络层__提供的服务,并通过执行_传输层协议_,针对最高层屏蔽__通信子网_在技术、设计上的差异与服务不足,向_更高层(或写应用层)_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完善的通信服务。
3.TCP协议可以为其用户提供_可靠_、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4.UDP协议可以为其用户提供不可靠、__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
5.人们把将要发送的完整的数据块称为报文,在运输层直接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进行封装的协议是_ UDP _。
6.在运输层,TCP协议传递给网络层I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_报文段_。
7.TCP/IP的运输层有两个不同的协议,它们是TCP和UDP,其中文名分别叫做传输控制协议和_用户数据报协议__。
前者是面向连接的协议,而后者则属于无连接协议。
使用UDP协议,系统资源开销小,UDP报文段的首部只有_8_字节。
而对于TCP来说,其报文段的首部至少有_20_字节,传输开销比较大,TCP开销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占有CPU的处理时间。
因此,在应用层开发中运输层使用哪个协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诸如“万维网、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服务在运输层使用_ TCP_协议封装,而“域名转换协议DNS和IP电话”服务在运输层使用_ UDP协议封装。
8.熟知端口即系统端口号是IANA指派的。
FTP服务使用的熟知端口号是_21_,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使用的熟知端口号是_25_,邮局协议POP3使用的熟知端口号是_110_。
9.在TCP/IP网络中,两个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的Socket连接是由4个数字确定的,包括双方的IP地址和双方的__端口号__。
10.主机A向主机B发送TCP报文段,首部中的源端口是m而目的端口是n。
当B向A发送回信时,其TCP报文段的首部中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分别是_ n 和m __。
北语 20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业_1234

20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在网络拓扑结构中,只有一个根结点和若干个叶结点,其中根结点是中心结点的结构称为()。
A. 星型结构B. 树形结构C. 网型结构D. 环形结构答:A (131)(9666)(2906)2.在同轴电缆中,()欧为宽带同轴电缆。
A. 40B. 50C. 75D. 80答:C3.一般将MAC地址用()进制表示。
A. 2B. 8C. 10D. 16答:D4.反映网络层一级转换的互连中继系统是()。
A. 中继器B. 集线器C. 路由器D. 交换机答:C5.通常小规模网络可以使用()。
A. B类IP地址B. A类IP地址C. C类IP地址D. D类IP地址答:C6.802.11 局域网的MAC帧首部共()字节。
A. 20B. 30C. 40D. 50答:B7.通信距离在几百米左右时使用()。
A. 并行接口B. 同轴电缆C. 光缆D. 串行接口答:B8.一个局域网与远程的另一个局域网互连,则需要用到()。
A. 物理通信介质和集线器B. 网间连接器和集线器C. 广域网技术D. 路由器和广域网技术答:D9.TCP/IP协议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由()提供的。
A. TCP协议B. IP协议C. IGMP协议D. ICMP协议答:B10.在不考虑划分子网的情况下,每一个B类地址的最大主机数是()。
A. 65532B. 65534C. 256D. 254答:B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1.访问控制又叫做()。
A. 存取控制B. 连续控制C. 随机控制D. 接入控制答:AD2.下列()是在RFC 2460中定义的扩展首部。
A. 报文段B. 逐跳选项C. 路由选择D. 分片3.理想的传输条件的特点是()。
A. 传输信道不产生差错B. 不管发送方发送数据速度多快,接收方都能来得及处理收到的数据C. 必须是全双工通信D. 发送速度比接收速度慢4.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课时作业7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方式(含答案详解)

二、非选择题 11.(2021·湖北黄冈测试)许多物质在逆浓度进出细胞时都依赖于载体蛋白,且需 要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叫主动运输。其中,由 ATP 直接供能的方式为原发性主 动运输,不由 ATP 直接供能的方式为继发性主动运输。如图为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与 肠腔、组织液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示意图,标号①~③表示不同的载体蛋白。请分析 回答以下问题:
6.(2021·山西运城康杰中学模拟)蚕豆细胞能利用质子泵所产生的 H+浓度梯度推 动蔗糖的吸收,这种特殊的主动运输方式利用 H+势能,其方式如图。以下相关说法 正确的是( C )
A.质子泵以 ATP 为能源主动吸收 H+ B.H+-蔗糖共转运的蛋白质在转运物质的过程中形变需要消耗 ATP C.若提高外界溶液的 pH,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 D.若提高外界溶液的蔗糖浓度,会使细胞对蔗糖的吸收量减少
细胞有氧呼吸速率下降,载体②由于 ATP 产生不足而对 Na+转运速率 下降,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内和肠腔之间的 Na+浓度差减少,不利于载 _体__③__逆__浓__度__梯__度__运__输__葡__萄__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载体③运输 Na+需要载体蛋白协助,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 量,方式为协助扩散,应属于继发性主动运输,该种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膜内 外 Na+浓度差。(2)载体②运输 Na+的方向是从细胞内运输到组织液,若载体②受蛋白 抑制剂的影响而功能减弱,使 Na+向组织液运输减少,因而会造成小肠上皮细胞内 Na+浓度上升。图中载体②的功能包括协助物质运输及催化 ATP 水解。(3)若小肠上皮 细胞中 O2 浓度下降,产生的能量减少,那么利用②蛋白运输 Na+的速率下降,导致 小肠上皮细胞内和肠腔之间的 Na+浓度差减少,不利于载体③逆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9 慢开始:不论在慢开始阶段还是在拥塞避免阶段,只要发送方判断网络出现拥塞(其 根据就是没有按时收到确认),就要把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设置为出现拥塞时时发 送方窗口值的一半(但不能小于2)。然后把拥塞窗口 cwnd 重新设置为 1,执行慢 开始算法,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加 倍 。 目的:迅速减少主机发送到网络中的分组数,使得发生拥塞的路由器有足够时间把队 列中积压的分组处理完毕. 拥塞避免:拥塞窗口超过慢开始门限 ssthresh后,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 后,将拥塞窗口加 1,即增加一个 MSS 的数值。 目的: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 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 快重传:首先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个失序的报文段后就立即发出重复确认。这样做可 以让发送方及早知道有报文段没有到达接收方。 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 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 目的:快重传并非取消重传计时器,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可更早地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快恢复--“乘法减小”算法:当发送端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确认时,把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减半。但接下去不执行慢开始算法。由于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很可能没 有发生拥塞,即拥塞窗口 cwnd 设置为慢开始门限 ssthresh 值,然后开始执行 拥塞避免算法(“加法增大”),使拥塞窗口缓慢地线性增大。
每秒钟发送50个窗口。
每秒钟实际发送的数据 = 最大吞吐量 = 65535 * 8 * 50 = 26.214 Mb/s 信道利用率 = 26.214 Mb/s / 1000 Mb/s = 2.6%
第五章 作业 5-34 :如果TCP往返时延RTT的当前值是30ms,随后收到三组确认按到达 顺序分别是在数据发送后26ms,32ms,24ms到达发送方,那么新的RTT估计 值分别是多少?(假定加权因子α=0.9) 解析: α=0.9 新的RTT = a * 旧的RTT + (1-a) * (新探测的往返时延) α=0.1 新的RTT = (1-a) *旧的RTT + a *新探测的往返时延 第一个确认到达后,旧的RTT=30ms,新的往返时延=26ms 新的RTT= a * 旧的RTT + (1-a) * (新探测的往返时延) = 0.9 * 30 + 0.1 * 26 = 29.6 ms 第二个确认到达后,旧的RTT=29.6ms,新的往返时延=32ms 新的RTT= a * 旧的RTT + (1-a) * (新探测的往返时延) = 0.9 * 29.6 + 0.1 * 32 = 29.84 ms 第三个确认到达后,旧的RTT=29.84ms,新的往返时延=24ms 新的RTT= a * 旧的RTT + (1-a) * (新探测的往返时延) = 0.9 * 29.84 + 0.1 * 24 = 29.256 ms
第五章 作业
5-23 :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两个 TCP数据段,序号70,100。 问: 1)第一个数据段携带的字节数。 2)主机B收到第一个数据段后发回 的确认号是多少? 3)如果B收到第二个数据段发回的 确认号是180,则第二个数据段的 数据有多少的字节? 4)如果A发送的第一个数据段丢失 了,第二个到达了,则B收到第二 个数据段后返回的确认号是多少?
考研真题精选: 1、如果使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那么( 应用 )层协议必须承担可靠性 方面的工作。 2、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连接的功能是(1 A );采用(2 C ) 技术实现可靠数据流的传输。为了提高效率,引进滑动窗口协议,协议规定 重传(3 B )的报文段,这种报文的数量最多可以(4 D );TCP采用滑 动窗口协议可以实现(5 C )。 1) A 全双工 B 单工 C 半双工 D 单方向 2) A 超时重传 B 肯定确认 C 超时重传和肯定确认 D 丢失重传和否定性确认 3) A 未被确认及至窗口首端的所有报文段 B 未被确认 C 未被确认及至窗口退回N值得所有报文段 D 仅丢失 4) A 是任意的 B 1个 C 大于发送窗口的大小 D 等于发送窗口的大小 5) A 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B 整个网络的拥塞控制 C 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和网络的拥塞控制 D 整个网络的差错控制 3、可靠地传输协议中,可靠是指( D ) A 使用面向连接的会话 B 使用“尽力而为”的传输 C 使用滑动窗口来维持可靠性 D 使用确认机制来确保传输的数据不丢失
42 33 32 26 218 1ຫໍສະໝຸດ 16716
18
22
24 26
第五章 作业 5-38 :设TCP的ssthresh初始值为8(数据段),当拥塞窗口上升到12时网 络发生了超时,TCP使用慢开始和拥塞避免。试分别求出第1轮次和第15轮次 传输的拥塞窗口大小。
解析: Ssthresh = 8
慢开始:1(第1轮) 2 4 8 拥塞避免: 9 10 11 12
Ssthresh = 6 慢开始:1 2 4 拥塞避免:6 7 8 9(第15轮) ……
第五章 作业 5-39 :2)慢开始阶段1-6,23-26 3)拥塞避免阶段6-16,17-22 4)第16轮次:收到三个重复的确认数据段,进入快重传 第22轮次:超时检测丢失数据段,进入慢开始 5)第1轮次(门限值=32),第18轮次(门限值=21), 第24轮次(门限值=13) 6)1+2+4+8+16+32=63 63+33=96>70 第7轮次 7)第26轮次收到三个重复的确认数据段,进入快重传 拥塞窗口=4 门限值=4
考研真题精选:
4、下列关于TCP协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D
)
TCP是一个点到点的通信协议 TCP提供了无连接的可靠数据传输 TCP将来自上层的字节流组织成数据报,然后交给IP协议 TCP将收到的报文段组成字节流交给上层
解析:TCP在网络层IP协议的基础上,向应用层提供可靠的、全双工的、 端口到端口的、字节流传输服务; TCP协议通过可靠的传输连接将收到的数据段组织成字节流,交给 应用层的进程,为应用层提供有序的、无差错的、不重复的、无丢 失的、流传输服务。 5、 假设TCP的拥塞窗口值设为18KB,然后发生了超时传输情况,如果紧接着 的4次突发传输都是成功的,那么拥塞窗口将是多大?假定最大报文长度 MSS为1KB。门限值=9KB 四次成功传输: 1、2、4、8;拥塞窗口= 8 KB 6、有一个TCP连接,当它的拥塞窗口大小为64个分组大小时超时,假设该线路 往返时间固定为RTT=3秒,不考虑其他开销,该TCP连接在超时后处于慢 开始阶段的时间是多少秒?门限值=32,32之前 1 2 4 8 16 共5次, 即 5 * 3 = 15秒
答案: 1)30B(70-99) 2)100 3)80B(100-179) 4)70
主机A Socket
主机B Socket
第五章 作业 5-31 :通信信道带宽为1Gb/s,端到端传播时延为10ms。TCP的发送窗口 为65535字节。试问:可能达到的最大吞吐量是多少?信道的利用率 是多少? 解析: 最大吞吐量 = 每秒钟实际发送的数据 信道利用率 = 最大吞吐量 / 带宽 往返时延: 10 * 2 = 20ms,每 20 ms可以发送一个窗口大小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