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政治生态的地方特性
净化政治生态的思考-省委党校

净化政治生态的思考经历30多年改革发展之后,山西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根本的和首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在全省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
一、从关系全省发展大局的高度认识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政治生态是对社会发展中“软环境”、“软实力”的一种表述,是相对自然、环境、经济等生态而言的一种政治状态。
在我国,政治生态就是在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格局中,各方面政治关系、政治要素和政治活动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状态。
对一个地方说来,政治生态是这个地方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这段话,讲的是党的建设,同时也揭示了政治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处于重要历史发展关头的山西说来,必须从关系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一方面,政治生态事关发展基础,净化政治生态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强省战略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落实的各个环节的实际结果。
就某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政治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重点。
以推进我省富民强省战略的进程来说,在这一战略的设计、实施、落实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结果有利于谁”的问题,存在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去创造条件的发展需求。
良好的政治生态既能为富民强省的战略、决策设计、实施及其结果提供正向条件支持,还可以从“软环境”、“软实力”的意义上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政治生态事关人心向背,净化政治生态影响着干部群众对推进全省发展大计的科学认知和自觉行动。
对我省发展而言,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靠得是全省上下的齐心聚力、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
解读山西省“六权治本”与“六大发展”

“六权治本”和“六大发展”是破解山西“立体式困扰”的祛病良方和科学路径,是山西省公务员遴选考试热点,各位参加2016年山西遴选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需重点学习掌握。
【六权治本】2014年10月14日,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强调: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实施“六权治本”,即通过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在“不敢腐”的基础上,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
【六大发展】2015年12月4日,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要紧密结合山西实际,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六大发展”)作为中央新的发展理念在我省的具体化和新实践,扎扎实实落实,全力以赴推进。
“六权治本”和“六大发展”是破解山西“立体式困扰”的祛病良方和科学路径。
一、厘清经济模式与政治生态的内在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由是可知,政治根源于经济,既由经济所决定,也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生态产生于经济模式并为经济模式所制约。
山西之所以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正是由山西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所决定的。
由“马铃薯贪腐型”转为“葡萄串贪腐型”,由“单独贪腐型”转为“集体贪腐型”,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种种表征,凸显出政治与经济的深度交融、权力与利益的紧密相伴。
畸形的官商同盟圈、官场利益圈异化了正常的政治生态圈,映射出山西的独有阵痛——资源型经济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发展的转身艰难。
政治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个地方如果政治生态污浊、贪腐横行,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经济停滞、人心不安;反之,一个地方如果政治生态良好,就能凝聚人心优化环境,生成党风正、民风淳、人心顺、事业兴的良好局面。
如果说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资源诅咒”造成了政治上的生态恶化,那么政治生态恶化的“泛化”性特征则加剧了资源型经济的恶化。
净化政治生态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馈, 使广泛 的社会监督成为从严治党 的督促机制 。做 好这两方面的工作 , 党 的各级组织和党员 干部 , 必须 改进作风 , 深入实际 、 深入群众 , 从与实际工作和群众 的密切 联 系 中汲取 从严 治 党 的营 养 , 推动 严 治党 要求
的全 面落 实 。
核监督 ,其 中特别是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严格管理 ,
见 、建 议 能够 安全 畅 通地 进入 党 的建 设 的相 关层 面 、
中存在的党 的意识 、党员意识模糊 的平淡化倾向 , 不 严格执行组织原则 、不按组织程序 办事 的随意化倾
向, 好人 主义盛 行 、 推 崇关 系 、 圈子甚 至拉 帮 结派 的庸 俗 化倾 向 和把 党 内生 活 原则 、 规 定 当做 口号 、 摆 设 的 形 式化 倾 向 , 展开 积 极 的思想 斗 争 , 坚持 民主集 中制 、
施, 再到落实 的各个环节的实际结果 。就某个地区的 发 展 而言 , 政 治 生 态建 设 是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基 础 与重
理 论 工 作
净化政治生态是当前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口 同惩 U 高建生 巴
经历 3 0多年 改 革发 展 之后 ,山西 既 面 临着 重 大
政治 状 态 。在 我 国 , 政 治生 态就 是 在 以党 的领 导 为 核 心 的政 治 格 局 中 , 各 方 面 政 治关 系 、 政 治 要 素 和政 治 活 动所 形成 的相互 联 系 、 相互影 响的 发展 状 态 。对 一 个地 方 说来 , 政 治 生态 是这 个 地方 政 治发 展 环境 和 政
的发 展 机 遇 ,也 面 临 着前 所 未 有 的 困难 和 严 峻 的 挑
战。如何抓住机遇 、 克服困难 、 赢得挑战 , 推进经济社 会健康发展 , 实现富民强省 的战略 目标 , 根本 的和首 要的前提 , 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 , 净化 政 治 生态 、 实 现 弊革 风 清 , 在 全省 营造 一 个 良好 的 从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人文特征。
以下是对山西省自然人文特征的一些描述:自然特征:1.地理位置:山西省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东临山东省,南接河南省,西连陕西省,北界内蒙古自治区。
地理位置使得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2.地势地貌:山西省地势复杂多样,地形由高原、山地和盆地构成。
其中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等山脉交错分布,地势起伏,给山西省带来了壮丽的山水风光。
3.气候条件:山西省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寒冷,昼夜温差大。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良好。
人文特征:1.历史文化:山西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山西省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立了多个著名的王朝,如晋、北齐、北魏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平遥古城、雁门关、大同云冈石窟等,反映了山西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2.文化传统:山西省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包括山西梆子、山西豫剧等各种戏曲表演形式。
同时,山西省还以运城杂技、晋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文化形式体现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3.风俗习惯:山西人民有着淳朴而热情好客的传统。
在山西省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过年放烟花、结婚喜宴等。
这些风俗习惯保留了山西省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展示了传统华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4.美食特色:山西省有丰富的食物文化。
山西面食以刀削面、饸饹、软炸灌汤包等为代表,以面食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独特而闻名。
另外,山西还有著名的平遥牛肉、榆次大馒头、大同烧饼等特色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综上所述,山西省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特征。
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给予了山西省壮丽的山水景色,而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则构筑了山西省独特的人文氛围。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

山西省的自然人文特征1、地形完固,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2、物产丰富齐备,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3、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4、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5、与延伸阅读自然神话有哪些7个1、女娲补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至天破,女娲为救苍生用五彩石补天;2、后羿射日:远古时期十日其出导致天下陷入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射去九日,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3、精卫填海: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4、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仙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5、大禹治水: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6、女娲造人: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7、盘古开天: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指盘古以巨斧劈开宇宙万物,以身躯撑天化世间万灵。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概念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
山西政治生态的地方特性

山西政治生态的六个特征从腐败现象高发、多发,腐败案件呈现串案、窝案的态势看,山西的政治生态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同其他省市相比,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表层问题,也有深层问题,既有个人问题,也有制度问题。
逐本溯源,我认为,山西的政治生态有六个显著特征:一是煤炭资源的利益链条。
山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省煤炭探明储量6000多亿吨,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市、区)有煤矿,最多时,全省合法煤矿就达4200个,非法的煤矿更多。
因“煤”而富,因“煤”而腐,丰富的煤炭资源催生了山西的腐败链条:第一链条,由于早些年煤炭开采投入少、见效快,使得一批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下,做起了“合作”或“单干”投资煤矿的生意,成为“煤老板”。
第二链条,随着抢夺资源和监管升级,一批党政干部成为利益共享者或煤老板的“保护伞”。
第三链条,在山西历次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以及煤焦领域反腐败工作中,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一些干部被拉拢腐蚀,将权力变现,在改革和监督中获取既得利益。
第四链条,高官和“大款”相互联合,相互依靠,彼此联手,跑官买官,结为更高端的利益联盟。
二是晋商文化的历史基因。
《山西通史》一书所言:“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的传统。
从先秦起山西商人就足迹遍天下,到了汉代山西已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有了贸易往来。
自唐宋迄至明清,长城内外的商业大都有山西商人进行。
清朝盐的贩卖几乎由山西商人一手包揽,山西的票号自清中叶之后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与徽商、杭商、粤商等相比,晋商显著的特点的“官商勾结”,他们的产业帝国多与官方“联办”。
也就是说,山西商人的心态和头脑就是“商道”离不开“官道”,“经大商”必“通达官”,这一文化基因浸润在灵魂里,融化在血液中,影响乃至重塑了山西人的社会心态。
这种文化积淀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予了山西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正能量”,也注入了山西商人“投官所好、结官谋利”的“大癖好”。
以致今日,大商身后必有大官“扛鼎”,大官落马必有大商“跟进”。
官场政治生态与社会政治生态

官场政治生态与社会政治生态作者:刘忠昌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10期据媒体报道,从今年2月起,山西省有8位在职省级干部、数十名地厅级干部以及一批县处级干部和国企负责人,因贪腐案件受到审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不禁要问:山西省的官场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恶劣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答案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在山西省领导干部会上所指出的:“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
现实生活中,像山西省这样“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和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突出特征有三:一是价值观扭曲,潜规则沦为常态。
一些官员信仰淡漠、偏移,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把官场上一些不健康的潜规则奉为“宝典”,视权力至上、金钱至上、关系至上和权钱交易、权财交易、权色交易为圭臬,对“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拼搏不如拼爹”“能力不如关系”“做事不如作秀”等“潜规则”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甚至呈现“马太效应”,毁坏了官员优化政治生态的心理基础。
二是人际关系病变,群体性贪腐突出。
为什么贪腐“窝案”“一挖一窝子,一提一大串”“打掉一只…老虎‟,带出一群…苍蝇‟”?其根源之一,是一些官员深陷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热衷于拉关系、找门路、投靠山,使官场中小团体与小圈子林立,“老板”与“家臣”抱团,导致人际关系枝枝蔓蔓、拉拉扯扯、暧昧不清,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演变成为严重危害政治生态的人际关系“毒瘤”。
事实证明,“圈子文化”实质上是“利益圈”“权力圈”“贪腐圈”,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消极能量,经现代信息环境和网络传播发酵,对全社会的政治生态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三是评价标准失范,“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显现。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定律叫“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成色不良的铸币与成色优良的铸币在市场上一样流通,人们往往将“良币”收藏起来,久而久之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劣币占据了流通市场。
这一定律现在被有关学者推演到社会学领域,指一些本来应予以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如干事、敬业、廉洁、奉公等受到歪曲和嘲讽,一些应该受到排斥和贬抑的行为,如自私、贪婪、虚伪、妒贤等反而受到认可和尊崇,以致一些原本正直的官员错误地认为,自己若不成为“同道”,就会形同“异类”,寸步难行,结果就只能是被“异化”或同流合污。
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

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闲散一石山西省换帅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按照规定,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山西在很短时间之内就有七名省级官员落马,而且是双双落马的罕见现象,对省委班子进行重大调整也就难免。
中央这一举动,再次告诫各级负责人,主体责任不是说着玩的,第一责任人也不是写在纸上的,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得担当。
过去那种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书记的事、出了问题是纪委书记的事或是党风建设党委书记领导、纪委书记担责的做法已成过去时,无论是主体责任也好,还是第一责任人也好,那都是要将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的。
当然,主体责任并不是全部责任,第一责任并不是承担一切责任。
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原因。
如果袁清纯不是在山西当省委书记,而是在别的省当省委书记,应该能够任满一届,不至于中间换岗。
刘云山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
一句话“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既一矢中的,也为袁清纯解脱了思想负担。
对于山西省出现的问题,省委书记自然要承担责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生态环境恶化,也不是一人之力就能改变的,更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改变的,应该进行政治生态环境治理。
调换省委书记,应该是综合治理山西政治生态的第一步,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什么是政治生态?应该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如果浓缩一下,就是风清气正。
空气不干净,邪气盛行,这样的环境不可能不出事。
那么,山西的政治生态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从这些年山西的风云变幻当中可见一斑。
2007年,山西发生了黑砖窑事件,一些人非法拘禁并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劳动,恶意拖欠工资和侵占他人财产,窑主豢养帮凶对务工者进行奴役,智障人员、社会流浪人员和残疾人员成为重点侵害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政治生态的六个特征
从腐败现象高发、多发,腐败案件呈现串案、窝案的态势看,山西的政治生态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同其他省市相比,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表层问题,也有深层问题,既有个人问题,也有制度问题。
逐本溯源,我认为,山西的政治生态有六个显著特征:
一是煤炭资源的利益链条。
山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省煤炭探明储量6000多亿吨,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市、区)有煤矿,最多时,全省合法煤矿就达4200个,非法的煤矿更多。
因“煤”而富,因“煤”而腐,丰富的煤炭资源催生了山西的腐败链条:第一链条,由于早些年煤炭开采投入少、见效快,使得一批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下,做起了“合作”或“单干”投资煤矿的生意,成为“煤老板”。
第二链条,随着抢夺资源和监管升级,一批党政干部成为利益共享者或煤老板的“保护伞”。
第三链条,在山西历次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以及煤焦领域反腐败工作中,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一些干部被拉拢腐蚀,将权力变现,在改革和监督中获取既得利益。
第四链条,高官和“大款”相
互联合,相互依靠,彼此联手,跑官买官,结为更高端的利益联盟。
二是晋商文化的历史基因。
《山西通史》一书所言:“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的传统。
从先秦起山西商人就足迹遍天下,到了汉代山西已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有了贸易往来。
自唐宋迄至明清,长城内外的商业大都有山西商人进行。
清朝盐的贩卖几乎由山西商人一手包揽,山西的票号自清中叶之后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
与徽商、杭商、粤商等相比,晋商显著的特点的“官商勾结”,他们的产业帝国多与官方“联办”。
也就是说,山西商人的心态和头脑就是“商道”离不开“官道”,“经大商”必“通达官”,这一文化基因浸润在灵魂里,融化在血液中,影响乃至重塑了山西人的社会心态。
这种文化积淀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予了山西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正能量”,也注入了山西商人“投官所好、结官谋利”的“大癖好”。
以致今日,大商身后必有大官“扛鼎”,大官落马必有大商“跟进”。
三是山西官员的乡土情绪。
同样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山西人内心深处受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社会心态局限,比其他省市人群更具有“乡土情绪”,那就是“叶落归根”、“衣锦还乡”。
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即使经商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四海为官走遍了天南地北,“根”也必须留在故乡。
于是就有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常家大院等等,形成了重檐叠院,气势宏大,首屈一指的“大院文化”。
这种乡土情绪延续至今,就是山西本土官员对籍贯地的事权、人权尤为关照,对本区域的发展、改革尤为倾斜。
一旦掌握了一些权力,就可能在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关怀”,在人事安排上给予特别“呵护”。
由此也形成了山西官场一些“帮派”势力和权力“圈子”,使得一些地方干部眼睛往“上”看,步子往“上”走,特别是对本区域籍的上层权贵,套“近乎”,求“靠山”,找“老大”,谄媚示好,拉帮结派,构筑“同盟”,形成利益共同体。
腐败问题集中暴露后,就是一挖一窝子,一提一大串。
四是资源价税的有失公允。
2010年之前,山西省对煤炭开采税负方式是“从量计征”,即每开采一吨煤,征收3.2元的资源税,加上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每吨征收40元,增值税30元左右,水、电、人等费用,开采每吨煤炭的税费约为80元左右,而当时煤炭平均价格达到800元,煤炭开采利润率达到700%以上。
2010年之后,开采税负改革为“从价计征”,也就是按每吨销售价格的3—5%征收资源税,按2011年煤炭平均市场价850元计,煤炭资源税每吨提高到25—42元,煤炭开采利润率仍达到650%以上,高回报率的煤炭行业,“扶植”了一批富人。
一些官员藉此利用各种行
政资源,为权力“寻租”,享煤炭“福利”。
一些老板也投桃报李,花“大价钱”给予官员“回报”。
这样一种不尽合理的税费结构,让少数老板和官员钵满盆溢,却让整个山西遭受资源消耗、安全隐患、以及严重的水源、地质、空气等环境破坏,带来了无穷的社会问题。
五是买官卖官的特权腐败。
山西官员较为崇尚“治事先治吏”、“治民先治官”的哲学,法律意识、制度意识相对略为淡漠,体现到选人用人上尤为明显。
特别是一些地方主官,特权意识较强,官僚作风较重。
在遴选提拔干部过程中,不是真正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出发,而是任人唯亲、任人唯“财”,明码标价,买官卖官。
使得一些干部想方设法、铺路架桥、筹措资金,跑官买官,等“如愿以偿”后,又会上行下效、借机敛财、中饱私囊。
而不少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既“吃苦”又“吃亏”。
形成了选人用人的混乱导向,使得特权腐败成为山西政治生态恶化的推手。
六是体制机制的监督缺位。
山西一些干部通高层、有背景、“能量”大,官员之间盘根错节,利益交织,权力制衡,使得监督的体制机制漏洞较大。
以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为例,如忻州市的一家地方国营煤矿,在省实施的兼并重组中,两家公司两次转手使同样一份资产升值了16倍,矿主获利2.7亿元。
经调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家地方国营煤矿未按
照有关规定履行清产核资、审计、招标(拍卖)等整套程序,县相关部门出具补充文件,办理虚假拍卖手续,整个过程多处造假,却一路“绿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此类案件,在过去几年中各市均有不少反映,却少有查处。
另一个原因是“硕鼠看仓”、监督失灵”。
一些举报得不到回应,一些案件得不到查处,一些责任人得不到处理。
致使煤焦领域、干部选任、纪检监察成为腐败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
对我省政治生态中的“常见病”,以及一些“亚健康”状况,建议从四个方面予以努力:
一是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纯洁队伍。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特别是对曝光的腐败现象,要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惩治腐败分子,清除害群之马,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起到处理和教育的双重功效。
二是建立长效监察机制,整肃风气。
以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核心,不断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强化纪律作风监察,整治庸懒散奢,狠抓作风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新气象。
三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升活力。
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树立干部工作正气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臵,让能干事的有位子、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
事的腾位臵,从而创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特别是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四是营造求真务实的环境,革故鼎新。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谋划和推动发展切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
真正营造“想透说清干实,尊重规律抓落实;有识有谋有勇,敬畏法纪敢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