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政治生态的地方特征

合集下载

净化政治生态的思考-省委党校

净化政治生态的思考-省委党校

净化政治生态的思考经历30多年改革发展之后,山西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根本的和首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在全省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

一、从关系全省发展大局的高度认识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政治生态是对社会发展中“软环境”、“软实力”的一种表述,是相对自然、环境、经济等生态而言的一种政治状态。

在我国,政治生态就是在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格局中,各方面政治关系、政治要素和政治活动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状态。

对一个地方说来,政治生态是这个地方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这段话,讲的是党的建设,同时也揭示了政治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处于重要历史发展关头的山西说来,必须从关系全省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一方面,政治生态事关发展基础,净化政治生态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强省战略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落实的各个环节的实际结果。

就某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政治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重点。

以推进我省富民强省战略的进程来说,在这一战略的设计、实施、落实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结果有利于谁”的问题,存在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去创造条件的发展需求。

良好的政治生态既能为富民强省的战略、决策设计、实施及其结果提供正向条件支持,还可以从“软环境”、“软实力”的意义上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政治生态事关人心向背,净化政治生态影响着干部群众对推进全省发展大计的科学认知和自觉行动。

对我省发展而言,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靠得是全省上下的齐心聚力、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2012-04-18 10:43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全球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就是说,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球是较差的。

而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就更差。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建设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一、生态资源概况山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之一。

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是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其中53.2%的土地为黄土所覆盖,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1%,多年平均侵蚀量达4.56亿立方米;三是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牧地潜力大;四是土地质量较差,生产率低。

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50毫米之间。

水资源特点有三:一是水资源贫乏,属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已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二是水资源年际内丰枯悬殊,给调节利用水资源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山西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为1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7%,比全国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排位在第22位,人均占有林地0.04公顷。

而周边省份陕西、河北、内蒙古均高于山西。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主要“瓶颈”山西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

在自然资源丰度上,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

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

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

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生态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对当地政治形势和政治生态状况的一种评估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指导政治生态环境的调整和改善,推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应该先梳理当地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状况等等。

这些基本情况的了解能够为分析当地的政治生态状况提供基础。

二、政治氛围政治氛围是描述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当地人们对政治的态度、政治氛围和政治气氛等。

如果当地政治氛围混乱,存在激烈的政治斗争,那么这种不良氛围将会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分析政治氛围并统计处理相关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三、官员贪污腐败情况当地官员的贪污腐败状况是一个政治生态的重要指标。

对贪污腐败问题的分析涉及到政治失信、违法犯罪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等问题。

通过了解官员的相关信息,如官员的职务、社会地位、资产、收入等等,可以为评估当地的政治生态状况提供有益的数据。

四、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是一个地方政治环境保障和稳定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治安环境、刑事犯罪率、恐怖主义活动等。

如果社会安全得不到保障,则会给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通过分析当地社会安全状况,可以帮助评估当地的政治生态。

五、一级政府的治理水平当地一级政府的治理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生态指标。

它包括一级政府的运营效率、政策效果、政策与法规的合规性等。

一个高效、公正、透明的一级政府能够增加社会稳定和社会誉望,增强政府的控制力。

六、媒体监督现代媒体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政治生态的发展。

媒体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在当地社会政治生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媒体监督,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不良政治行为的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政治生态的整体质量。

七、结论政治生态状况分析报告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对当地政治形势和政治生态状况的一种评估和分析。

山西政治生态的地方特性

山西政治生态的地方特性

山西政治生态的六个特征从腐败现象高发、多发,腐败案件呈现串案、窝案的态势看,山西的政治生态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同其他省市相比,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表层问题,也有深层问题,既有个人问题,也有制度问题。

逐本溯源,我认为,山西的政治生态有六个显著特征:一是煤炭资源的利益链条。

山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省煤炭探明储量6000多亿吨,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市、区)有煤矿,最多时,全省合法煤矿就达4200个,非法的煤矿更多。

因“煤”而富,因“煤”而腐,丰富的煤炭资源催生了山西的腐败链条:第一链条,由于早些年煤炭开采投入少、见效快,使得一批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下,做起了“合作”或“单干”投资煤矿的生意,成为“煤老板”。

第二链条,随着抢夺资源和监管升级,一批党政干部成为利益共享者或煤老板的“保护伞”。

第三链条,在山西历次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以及煤焦领域反腐败工作中,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一些干部被拉拢腐蚀,将权力变现,在改革和监督中获取既得利益。

第四链条,高官和“大款”相互联合,相互依靠,彼此联手,跑官买官,结为更高端的利益联盟。

二是晋商文化的历史基因。

《山西通史》一书所言:“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的传统。

从先秦起山西商人就足迹遍天下,到了汉代山西已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有了贸易往来。

自唐宋迄至明清,长城内外的商业大都有山西商人进行。

清朝盐的贩卖几乎由山西商人一手包揽,山西的票号自清中叶之后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与徽商、杭商、粤商等相比,晋商显著的特点的“官商勾结”,他们的产业帝国多与官方“联办”。

也就是说,山西商人的心态和头脑就是“商道”离不开“官道”,“经大商”必“通达官”,这一文化基因浸润在灵魂里,融化在血液中,影响乃至重塑了山西人的社会心态。

这种文化积淀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予了山西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正能量”,也注入了山西商人“投官所好、结官谋利”的“大癖好”。

以致今日,大商身后必有大官“扛鼎”,大官落马必有大商“跟进”。

官场政治生态与社会政治生态

官场政治生态与社会政治生态

官场政治生态与社会政治生态作者:刘忠昌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10期据媒体报道,从今年2月起,山西省有8位在职省级干部、数十名地厅级干部以及一批县处级干部和国企负责人,因贪腐案件受到审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人们不禁要问:山西省的官场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恶劣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答案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在山西省领导干部会上所指出的:“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

现实生活中,像山西省这样“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和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其突出特征有三:一是价值观扭曲,潜规则沦为常态。

一些官员信仰淡漠、偏移,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把官场上一些不健康的潜规则奉为“宝典”,视权力至上、金钱至上、关系至上和权钱交易、权财交易、权色交易为圭臬,对“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拼搏不如拼爹”“能力不如关系”“做事不如作秀”等“潜规则”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甚至呈现“马太效应”,毁坏了官员优化政治生态的心理基础。

二是人际关系病变,群体性贪腐突出。

为什么贪腐“窝案”“一挖一窝子,一提一大串”“打掉一只…老虎‟,带出一群…苍蝇‟”?其根源之一,是一些官员深陷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热衷于拉关系、找门路、投靠山,使官场中小团体与小圈子林立,“老板”与“家臣”抱团,导致人际关系枝枝蔓蔓、拉拉扯扯、暧昧不清,形成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演变成为严重危害政治生态的人际关系“毒瘤”。

事实证明,“圈子文化”实质上是“利益圈”“权力圈”“贪腐圈”,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和消极能量,经现代信息环境和网络传播发酵,对全社会的政治生态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三是评价标准失范,“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显现。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定律叫“劣币驱逐良币”,说的是成色不良的铸币与成色优良的铸币在市场上一样流通,人们往往将“良币”收藏起来,久而久之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劣币占据了流通市场。

这一定律现在被有关学者推演到社会学领域,指一些本来应予以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如干事、敬业、廉洁、奉公等受到歪曲和嘲讽,一些应该受到排斥和贬抑的行为,如自私、贪婪、虚伪、妒贤等反而受到认可和尊崇,以致一些原本正直的官员错误地认为,自己若不成为“同道”,就会形同“异类”,寸步难行,结果就只能是被“异化”或同流合污。

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

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

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山西的政治生态出了什么问题?闲散一石山西省换帅了,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按照规定,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山西在很短时间之内就有七名省级官员落马,而且是双双落马的罕见现象,对省委班子进行重大调整也就难免。

中央这一举动,再次告诫各级负责人,主体责任不是说着玩的,第一责任人也不是写在纸上的,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得担当。

过去那种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书记的事、出了问题是纪委书记的事或是党风建设党委书记领导、纪委书记担责的做法已成过去时,无论是主体责任也好,还是第一责任人也好,那都是要将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的。

当然,主体责任并不是全部责任,第一责任并不是承担一切责任。

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原因。

如果袁清纯不是在山西当省委书记,而是在别的省当省委书记,应该能够任满一届,不至于中间换岗。

刘云山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山西省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

一句话“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既一矢中的,也为袁清纯解脱了思想负担。

对于山西省出现的问题,省委书记自然要承担责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生态环境恶化,也不是一人之力就能改变的,更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改变的,应该进行政治生态环境治理。

调换省委书记,应该是综合治理山西政治生态的第一步,以后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什么是政治生态?应该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如果浓缩一下,就是风清气正。

空气不干净,邪气盛行,这样的环境不可能不出事。

那么,山西的政治生态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从这些年山西的风云变幻当中可见一斑。

2007年,山西发生了黑砖窑事件,一些人非法拘禁并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劳动,恶意拖欠工资和侵占他人财产,窑主豢养帮凶对务工者进行奴役,智障人员、社会流浪人员和残疾人员成为重点侵害对象。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作者:刘政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1期人们都喜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如果说自然生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政治生态则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健康。

“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环境能够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处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下发展,能够使党员干部处在干干净净、充满朝气和正能量的环境中,更关系着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

一、“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政治生态反映了执政党作风、干部素质和精神状态。

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各项工作难以有效推进,而且还会助长庸俗乃至病态的官场文化,甚至为腐败滋生提供土壤。

因此,“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对实施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至关重要。

一是为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作风保障。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由于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在不少地方、系统、部门和单位,政治生态发生了异化、蜕化、腐化甚至恶化。

大量案例说明,腐败问题与政治生态出问题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一些腐败分子,一手抓钱,一手抓权;以权卖钱,以钱买权;边腐边升,边升边腐;在“权”与“钱”之间营造“恶性循环”,成为经济上、政治上的“双重暴发户”。

个别人的作风问题,影响的是一小片;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遭到破坏,影响的就是一大片。

这样的政治生态必然影响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必然影响着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因此,我们党颁布“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等,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作风保障。

二是为贯彻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动力源泉。

与“山清水秀”相对的,则是“乌烟瘴气”。

如山西“塌方式”腐败,如湖南衡阳的贿选案,造成了政风不清、官风不正、官商勾结的恶劣生态;再比如,广东茂名窝案,涉嫌行贿买官人员159 人,相互牵连的官员之间“一损俱损”。

多地基层政治生态遭破坏 一把手腐败成致命打击

多地基层政治生态遭破坏  一把手腐败成致命打击

多地基层政治生态遭破坏:一把手腐败成致命打击最近,“政治生态”成为一个热词。

一般来说,政治生态,指的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作风,其要求是风清气正。

今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频频提出净化、优化政治生态,这在当下反腐语境中无疑具有特殊意义:人们对反腐的期待不仅仅是抓几个人、解决几起腐败大案那么简单,而是要着眼整体、利在长远,要立足于“净化生态”的宏大视野使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最终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政治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在当前一些腐败窝案集中发生地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山西吕梁、广东茂名、湖南衡阳、安徽萧县和泗县等地,均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这些地方政治生态中正常的规则、风气、导向均遭到腐败分子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破坏,乱象丛生,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而在这些地方进行“灾后重建”、净化政治生态的路径选择同样具有标本意义。

本刊特组织多路记者,对这些地方的基层政治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度调查。

多地基层政治生态遭严重破坏最近,吕梁腐败窝案震动山西。

正在接受调查的山西原省级领导聂春玉、杜善学、白云曾先后在吕梁任市委书记、副书记,而吕梁市级领导也有多人被调查。

同时,多位吕梁本土富豪被带走调查。

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买官卖官是吕梁腐败窝案的典型特征。

今年初,湖南衡阳发生破坏选举案,包括时任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在内的衡阳一大批党员干部在案件中严重失职、渎职、违纪,人数近500人……近期,广东省委通报了茂名腐败案,茂名原市委书记周镇宏和其继任者罗荫国、原常务副市长杨光亮、原副市长陈亚春、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育英、原市委政法委书记倪俊雄等人落马,涉案人员包括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政治生态的六个特征
从腐败现象高发、多发,腐败案件呈现串案、窝案的态势看,山西的政治生态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同其他省市相比,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表层问题,也有深层问题,既有个人问题,也有制度问题。

逐本溯源,我认为,山西的政治生态有六个显著特征:
一是煤炭资源的利益链条。

山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省煤炭探明储量6000多亿吨,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市、区)有煤矿,最多时,全省合法煤矿就达4200个,非法的煤矿更多。

因“煤”而富,因“煤”而腐,丰富的煤炭资源催生了山西的腐败链条:第一链条,由于早些年煤炭开采投入少、见效快,使得一批党员干部在利益诱惑下,做起了“合作”或“单干”投资煤矿的生意,成为“煤老板”。

第二链条,随着抢夺资源和监管升级,一批党政干部成为利益共享者或煤老板的“保护伞”。

第三链条,在山西历次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以及煤焦领域反腐败工作中,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一些干部被拉拢腐蚀,将权力变现,在改革和监督中获取既
得利益。

第四链条,高官和“大款”相互联合,相互依靠,彼此联手,跑官买官,结为更高端的利益联盟。

二是晋商文化的历史基因。

《山西通史》一书所言:“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的传统。

从先秦起山西商人就足迹遍天下,到了汉代山西已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有了贸易往来。

自唐宋迄至明清,长城内外的商业大都有山西商人进行。

清朝盐的贩卖几乎由山西商人一手包揽,山西的票号自清中叶之后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与徽商、杭商、粤商等相比,晋商显著的特点的“官商勾结”,他们的产业帝国多与官方“联办”。

也就是说,山西商人的心态和头脑就是“商道”离不开“官道”,“经大商”必“通达官”,这一文化基因浸润在灵魂里,融化在血液中,影响乃至重塑了山西人的社会心态。

这种文化积淀犹如一把“双刃剑”,给
予了山西商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正能量”,也注入了山
西商人“投官所好、结官谋利”的“大癖好”。

以致今日,大商身后必有大官“扛鼎”,大官落马必有大商“跟进”。

三是山西官员的乡土情绪。

同样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山西人内心深处受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社会心态局限,比其他省市人群更具有“乡土情绪”,那就是“叶落归根”、“衣锦还乡”。

尽管他们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即使经商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四海为官走遍了天南地北,“根”也必须留在故乡。

于是就有了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常家大院等等,形成了重檐叠院,气势宏大,首屈一指的“大院文化”。

这种乡土情绪延续至今,就是山西本土官员对籍贯地的事权、人权尤为关照,对本区域的发展、改革尤为倾斜。

一旦掌握了一些权力,就可能在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关怀”,在人事安排上给予特别“呵护”。

由此也形成了山西官场一
些“帮派”势力和权力“圈子”,使得一些地方干部眼睛往“上”看,步子往“上”走,特别是对本区域籍的上层权贵,套“近乎”,求“靠山”,找“老大”,谄媚示好,拉帮结派,构筑“同盟”,形成利益共同体。

腐败问题集中暴露后,就是一挖一窝子,一提
一大串。

四是资源价税的有失公允。

2010年之前,山西省对煤
炭开采税负方式是“从量计征”,即每开采一吨煤,征收3.2
元的资源税,加上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每吨征收40元,增值税30元左右,水、电、人等费用,开采每吨煤炭的税费约为80元左右,而当时煤炭平均价格达到800元,煤炭开采利润率达到700%以上。

2010年之后,开采税负改革为“从价计征”,也就是按每吨销售价格的3—5%征收资源税,按2011年煤炭平均市场价850元计,煤炭资源税每吨提高到25—42元,煤炭开采利润率仍达到650%以上,高回报率的煤炭行业,“扶植”了一批富人。

一些官员藉此利用各种行政资源,为权
力“寻租”,享煤炭“福利”。

一些老板也投桃报李,花“大价钱”
给予官员“回报”。

这样一种不尽合理的税费结构,让少数老
板和官员钵满盆溢,却让整个山西遭受资源消耗、安全隐患、以及严重的水源、地质、空气等环境破坏,带来了无穷的社
会问题。

五是买官卖官的特权腐败。

山西官员较为崇尚“治事先治吏”、“治民先治官”的哲学,法律意识、制度意识相对略为淡漠,体现到选人用人上尤为明显。

特别是一些地方主官,特
权意识较强,官僚作风较重。

在遴选提拔干部过程中,不是
真正从发展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出发,而是任
人唯亲、任人唯“财”,明码标价,买官卖官。

使得一些干部想方设法、铺路架桥、筹措资金,跑官买官,等“如愿以偿”后,
又会上行下效、借机敛财、中饱私囊。

而不少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既“吃苦”又“吃亏”。

形成了选人用人的混乱导向,使得特权腐败成为山西政治生态恶化的推手。

六是体制机制的监督缺位。

山西一些干部通高层、有背景、“能量”大,官员之间盘根错节,利益交织,权力制衡,使得监督的体制机制漏洞较大。

以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为例,如忻
州市的一家地方国营煤矿,在省实施的兼并重组中,两家公
司两次转手使同样一份资产升值了16倍,矿主获利2.7亿元。

经调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家地方国营煤矿未按照有关
规定履行清产核资、审计、招标(拍卖)等整套程序,县相关
部门出具补充文件,办理虚假拍卖手续,整个过程多处造假,却一路“绿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此类案件,在过去几年中各市均有不少反映,却少有查处。

另一个原因是“硕鼠看仓”、监督失灵”。

一些举报得不到
回应,一些案件得不到查处,一些责任人得不到处理。

致使
煤焦领域、干部选任、纪检监察成为腐败问题多发的重点领域。

对我省政治生态中的“常见病”,以及一些“亚健康”状况,建议从四个方面予以努力:
一是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纯洁队伍。

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特别是对曝光的腐败现象,要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惩治腐败分子,清除害群之马,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起到处理和教育的双重功效。

二是建立长效监察机制,整肃风气。

以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核心,不断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强化纪律作风监察,整治庸懒散奢,狠抓作风建设,切实让
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新气象。

三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升活力。

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树立干部工作正气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让能
干事的有位子、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
的腾位置,从而创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特别是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力度,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四是营造求真务实的环境,革故鼎新。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谋划和推动发展切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

真正营造“想透说清干实,尊重规律抓落实;有识有谋有勇,敬畏法纪敢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