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脂评评《石头记》人物形象的塑造(一)
《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作品简介】《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
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程伟元邀请高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
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宝钗《红楼梦》一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巨著,作者开篇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拉开了《红楼梦》的序幕。
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线索,从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写出了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在这部书中,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对于笔下的人物,有喜有憎,有爱有恨,他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蓄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的情形。
在这部书中,林黛玉和宝钗是最受人关注的两位女性形象,他们是后世诸多男人心目中的理想伴侣,爱黛玉者有之,爱宝钗者有之,两者都爱者亦有之。
那么林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物到底是什么形象,各具有什么样的独特魅力,令天下男人们倾心呢?下面我就我的看法谈一谈。
一、林黛玉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理想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善美的化身。
宝钗是一个世俗的正统的冷利美的世俗佳人的形象。
据书中介绍,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草,她来到世间,不受世俗中封建气息所污染,由着自己的的性灵感受着生活,具有浪漫主义。
林黛玉的真是指她生活的率真,不加掩饰自己的感情,爱耍小性子。
例如,贾宝玉去探宝钗,两个人在那里欣赏各自佩戴的宝玉和金锁,这具有“金玉良缘”的预兆让黛玉很害怕。
可巧林黛玉也来探视宝钗,看见了他们在房中互相欣赏那两件婚姻象征物,她有些吃醋,于是就说:“哎呦,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言外之意是: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了一个宝钗呢?黛玉因为喜欢贾宝玉,因而就不加掩饰自己的感情,流露出少女特有的醋劲。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一章 导学任务单

导学任务单学习任务 1.学会制作《红楼梦》的阅读计划。
2.掌握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活动一制定《红楼梦》阅读周计划《红楼梦》可谓鸿篇巨制,要读完绝非一日之功。
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对本书的阅读应有一定的计划性,比如可利用假期自读全书,或者制定分步计划,每周都坚持完成几个回目的阅读,做到有始有终。
“阅读周计划表”示例阅读内容时间安排阅读任务提要第一周一~九回1.理解三个神话及三个现实人物的作用。
2.梳理贾府布局及人物关系。
3.分析“金陵十二钗”判词对人物的暗示作用。
4.赏析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5.探究“金玉”的象征意义。
第二周十~十八回1.概括“毒设相思局”的经过。
2.分析“风月宝鉴”的寓意。
3.结合“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概括王熙凤的性格。
4.梳理大观园布局。
5.分析元妃省亲的意义。
第三周十九~二十七回1.概括史湘云出场的情景并赏析其性格特点。
2.概括“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来龙去脉。
3.概括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
4.概括赵姨娘害凤姐的前因后果。
5.分析黛玉两次葬花时的心境。
6.赏析“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的精彩片段。
第四周二十八~三十六回1.理解“茜香罗”“红麝串”各有怎样的暗示。
2.分析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假话试探。
3.理解宝钗“双敲”带的是“何机”。
4.分析“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情节。
5.概括“宝玉挨打”的故事始末。
6.分析宝玉赠黛玉旧手帕的寓意。
第五周 1.概括“海棠社”“菊花社”的主要情节。
第十二周一○○~一○九回1.概括“探春远嫁”的情节。
2.分析凤姐月夜惊魂的情节。
3.梳理“查抄”贾府的前因后果。
4.概括夏金桂的死因。
5.分析贾迎春的婚姻悲剧。
第十三周一一○~一二○回1.概括“鸳鸯自尽”的情节内容。
2.分析贾府被偷盗的情节及其作用。
3.分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情节以及她在全书中的作用。
4.分析王熙凤的结局安排。
5.概括“宝玉出家”的情节。
6.探究“兰桂齐芳”的寓意。
_红楼梦_脂评的叙事结构思想 (1)

《红楼梦》脂评的叙事结构思想郑 铁 生《红楼梦》脂砚斋评语一进入学者的视野,便被作为考据学、版本学的宝贵资料来使用。
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天地,建树颇丰。
八十年代初,孙逊先生的《红楼梦脂评初探》对脂评的本体及价值,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展现了对脂评研究多元化的视角。
叙事结构是长篇小说具有宏观意义的创造工程,是小说叙事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脂评中有关此的三言两语,即连接着中国民族叙事结构思想,又处处折射富有生命律动的《红楼梦》整体叙事形态。
其中不少作为明清小说叙事学的珍贵材料,尚待开掘和深入探讨。
脂评形式琐碎,又非出于一人之口,俞平伯先生认为“其中有许多极关紧要之评,却也有全没相干的”。
①因而,通览脂评,拨冗见真,撮其精要,归纳几点,即叙事结构与脉络、叙事时空与形态、叙事方法与技巧,进而阐发其叙事思想。
明清小说评点家关于叙事结构的意识都十分强。
他们对小说结构叙事成分的排列和组合,小说内在结构的完整性与动力性所产生的“文势”,以及贯穿结构的线索与网结等等,常常作具象的概括。
金圣叹十分注重叙事的内在结构,评注《水浒》首先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略其形迹,伸其神理。
”这种在欣赏和诠释作品中着眼微观、指向宏观的分析方法,在《西厢记》等作品中,也处处得到了体现。
譬如他他评注《水浒传》、说:“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其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浏然以清,湛然以明,轩然以轻,濯然以新。
”②又说:“《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
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
”③正是由于金圣叹对叙事内在结构的洞明和把握,他才从凝固的文字中,始终看到动态的潜在的结构线索穿插交互,为叙事成分的组合和连接起到或隐或显的作用。
并称之“草蛇灰线”,“聚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④金圣叹这种叙事结构分析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脂砚斋对叙事结构的点评第一回便出现了。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
他是女娲补天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和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
因衔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
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红楼梦》人物赏析-贾宝玉1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
可是,“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
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
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说课课件

辰本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相异之处,系后人改动所致。
红楼梦稿本:原为杨继振所藏,封皮题名《红楼梦稿》,不再题作 《石头记》,一百二十回,中有残佚,为后人所补,现为中国社科院 文学研究所收藏。抄本有多处改抹。
阅读指导
3.《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 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 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 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中国大百科 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 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
葫芦僧乱判葫 贾王史薛,社会背 景
饮仙醪曲演红 太虚梦游,隐喻结 局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 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 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任务二】 查阅资料,整体梳理贾府人物关系
作品档案
阅读指导
示例(前五回):
次 序
回 数
回目标题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1 1 闺秀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2 2 国府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3 3 京都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4 4 芦案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5 5 楼梦
主要内容
贾雨村风尘怀 女娲补天,木石前 盟
冷子兴演说荣 贾府人物,上下关 系
林黛玉抛父进 黛玉进府,典型环 境
根据金陵十二钗判词,最后她被丈夫孙绍祖虐待致死。
红楼梦惜春人物性格特点

红楼梦惜春人物性格特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红楼梦惜春人物性格特点红楼梦惜春人物性格特点贾惜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府四春中年纪最小的。
浅论石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浅论石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绪论《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小说能以石头命名,可见石头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一个记字,说明小说是记叙类的故事,突出了石头在小说《红楼梦》中的叙事者角色,则石头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不容小觑。
通过研读小说文本,我们知道,石头的叙事功能体现在两方面:即石头在小说中新颖的叙事效果和石头意象对贾宝玉形象塑造的扩充和加强。
本文试通过探寻石头与贾宝玉及通灵宝玉的关系,在正确理解这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文学理论上叙述学里的理论对石头这一特殊叙事者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加以分析和论述,从中发现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在叙述方式上的拓展,并进一步探寻石头在小说中特殊的叙事效果和石头在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小说主题上所起的特殊意义。
一、石头与贾宝玉、通灵宝玉之关系我们要探寻石头在小说《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首先要弄明白石头在小说中的角色位置。
那么有一点我们要梳理清楚,即弄明白青埂顽石与贾宝玉以及贾宝玉胸前所佩通灵宝玉之关系。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石头和神瑛侍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神瑛侍者是贾宝玉前身这一论断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我们只要弄明白了石头和神瑛侍者的关系也就弄明白了石头与贾宝玉及通灵宝玉的关系。
我们从小说《红楼梦》的文本中来寻求答案。
鉴于《红楼梦》的版本复杂,各个版本之间在情节和文字上存在着不同。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仅以具有代表性的脂本甲戌本和庚辰本以及程本系统的程甲本为依据,来寻找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的关系。
关于石头神话和神瑛侍者的神话在脂本系统中是这样的:甲戌本中,青埂顽石因无材补天被弃而独自叹嗟,恰遇僧道谈论红尘之事,石头凡心炽动,央求帮助下凡受享。
僧到劝阻,石头固不听,于是僧道将其幻化为玉。
又,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又绛珠草蒙神瑛侍者浇灌,幻化为仙子,适神瑛侍者下界造历幻缘,仙子欲一起下界用泪水还恩。
僧道趁机将石头夹带于其中,使之以通灵宝玉的幻相与神瑛侍者下凡。
《红楼梦》精彩片段及点评

红楼梦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把我国古代小说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石聿),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又号芹圃、芹溪。
其祖先是清朝皇室的“包衣”人,虽然是“家奴”的地位,但却“呼吸通帝座,”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祖父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皇帝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受到康熙皇帝的特殊信任。
康熙多次南巡“驻跸江宁”,皆由曹寅接驾。
家势之显赫可想而知。
曹寅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他藏书颇富,有诗集《楝亭集》行于世,还负责刊印《全唐诗》、《佩文()府》。
这样的家世,对曹雪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显然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年间,曹家在南京被抄,迁回北京,乾隆年间彻底败落。
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任过职务,后移居北京西郊健锐营一带。
生活清苦,卖画度日,“举家食粥酒常赊”。
其为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
(张宜泉《伤芹溪居士》小序)“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
”(裕瑞《枣窗闲笔》)他一生经厉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深味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红楼梦》成书于晚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终于“书未成”,“泪尽而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初以八十回抄本流传(据脂评可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亦写出,但因种种原因而“迷失”未传)。
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1791,1792),程伟元、高鹗两次以活版印行百二十回《红楼梦》,始有印本行于世,世称“程甲本”、“程乙本”。
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且前八十回较之抄本亦多改动。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陆续发现十余种抄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珍贵材料。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以致形成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即所谓红学。
百万言的《红楼梦》,以贾府由盛至衰的过程为情节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广泛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生活画卷,正如清人“二知道人”所说:“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脂评评《石头记》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小说,是写人的文学,是写人的活动的文学,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文学。
一部作品离开对人物的精美塑造,就谈不上是小说,或者说就谈不上是优秀的小说。
《石头记》的人物塑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就是现代的许多优秀小说家,也不得不为之叹服,并精心潜摹,刻苦学习。
从各种不同角度研究《石头记》人物塑造的文章,那是数不胜数的。
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早也写了不少这方面评语,今天看来也还新鲜,评论这方面评语的文章,似乎少见。
归纳起来,脂砚斋大约谈过以下一些问题。
一人物塑造的合理化脂砚斋与曹雪芹一样,指责当时小说家人物塑造的不合理,不是“满纸红拂、紫烟”,就是“貌如潘安,才如子建”等语;不是“天下无二,古今无双”,就是“一百个女子,皆似如花似玉一副脸面”;甚至写“奸人”,则必“鼠耳鹰腮等语”,写美人则必“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
脂砚斋常用“最恨”、“可叹”、“可笑”、“可厌”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对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脸谱化,提出原则性的批评。
这与曹雪芹在《石头记》第一回中借空空道人与石头对话,所批评的“才子佳人等书”“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是完全一致的。
这些意见是不是凭空而发的呢?不是的。
明末清初的文坛,泛滥着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诸如《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等,鲁迅先生就曾批评瞿佑的《剪灯新话》是:“文题意境,并橅唐人,而文笔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饰闺情,拈缀艳语,故特为时流所喜,仿效者纷起……”1]可见脂评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脂砚斋既然反对人物塑造方法的公式化,那么,他的正面主张是什么呢?就是他常提到的“真正情理之文”,换言之,也就是说人物塑造要合理化。
怎样才算合理化?(1)人物塑造要与生活实际相符。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肯定符合生活实际的人物塑造。
在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那支极其灵妙的笔,在第五十七回中,描绘了一出可悲可笑的喜剧镜头,那就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2]所引起的贾宝玉似傻如狂的病症。
经过药物治疗与精神治疗后,贾宝玉逐渐康复。
但大病初愈,精力毕竟不济。
到了第五十八回,饭后发倦,袭人劝他:“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
”“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拐杖,???着鞋步出院外。
”一个平素“形容出众,举止不群”3]的翩翩少年,忽然变成了“惫懒”形象。
如果把这一描写,放在黛玉初进贾府之际,那不仅是不伦不类,而且还会出现难以估计的笑话,甚至要使《石头记》改观。
放在这里则是顺理成章之事,读者不以为怪。
所以脂砚斋批了四个字“画出病势”。
这就是对曹雷芹这一描写合理性的肯定,因为它符合贾宝玉病后初愈的生活实际。
又如在第一回中,作者通过贾雨村的眼睛,写甄士隐家中的丫环“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
甲戌本有一条脂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
”另外,贾雨村正处于穷愁潦倒之际,生活尚且不周,又何能有家有室?所以脂评又挖苦他:“今古穷酸色心最重。
”“仪容不俗,眉目清朗”的印象,既是贾雨村自作多情,又是他“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里反映,这不是很真实而又符合情理的吗?二是否定不符合生活实际的人物塑造。
曹雪芹带着极其憎恶的感情,来塑造贾雨村这一奸雄形象的,揭露了他种种的阴私和罪恶。
然而作者并没有用脸谱化的方法,从外形写成奸雄的形象,相反,作者通过丫环娇杏的眼睛,写他“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可见曹雪芹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表里是有着深邃的观察和了解的,对贾雨村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符合生活实际的。
脂砚斋便借题发挥,对那些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人物塑造方法作了无情的嘲笑:“最可笑世之小说中,凡写奸人则鼠耳鹰腮等语。
”事实上,奸人并不一定就鼠耳鹰腮;鼠耳鹰腮的也并不一定就是奸人,如果奸人的面孔都刻着奸人的印记,那还有什么复杂的社会斗争呢?依着这个模式去塑造人物形象,只能造成公式化、概念化的泛滥。
就连春秋时代的孔老夫子还发过类似的感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4]这就是说不能从外貌的丑陋与否,来断定人的好坏。
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喀西莫多奇丑无比,然而却有着纯美的心灵5]。
所以形式与内容、容貌与品质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庚辰本第八十回,所写的夏金桂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通过贾宝玉认识上的矛盾来写夏金桂“举止形容也不怪厉,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的人,焉得这等情性,可为奇怪之至”。
下面有一双行墨批:“别书中形容姤妇,必日黄发黧面,岂不可笑!”这也是借题发挥,即以曹雪芹符合生活实际的人物塑造,来否定有些作者人物塑造公式化的。
(2)人物塑造要与环境相符。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诗意的环境,塑造诗意的形象。
《石头记》第二十三回,既写了贾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把吹落的桃花兜起抖在池内,让其飘飘荡荡随水流去,又进一层写了林黛玉把花装在绢袋里,埋在土里,名之曰;“葬花塳”。
既写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又写了“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作者就是以水流花榭的景色,动人情感的戏剧文学,笛韵悠扬、歌声婉转的音乐,未来难以预卜的环境,来作为背景,描写这位也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孤女“感慨缠绵”、“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的。
可见《石头记》是多么善于描写诗意的环境,又是多么善于描写诗意环境中,富有诗意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读者感到这是活的人物,真的人物,有个性有感情的人物。
脂砚斋也是深明此理的,在庚辰本中留下一则眉批:“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恰极当极。
”又于尾批加以总结说:“前以《会真记》文,后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诗词,总是争于令颦儿种病根也。
看其一路不迹不离,曲曲折折写来,令观者技亦难持,况瘦怯怯之弱女乎?”6]这就是讲的人物塑造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说过:“恶犯的巢穴和他们的言谈反映罪犯的性格,这些巢穴和言谈是罪犯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所以描写罪犯必然要描写到这些方面,正如描写情妇必然要描写到幽会密室一样。
”7]如果我们不去断章取义,不作简单的类比,而是从“人物塑造要与环境相符”这一点来理解,马克思的话不是很深刻的吗?二是特殊的情况就有特殊的表现。
贾宝玉在《石头记》中算不上是最有才华的青年,然而在众多的贵族青年中,也还算是佼佼者,可是在贵妃省亲的当儿,奉命题泳,构思甚苦,不仅想不出恰当的典故,甚至写出了与贵妃爱好相违的语句,弄得满头是汗,还是薛宝钗提醒他改用唐钱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腊干”中“绿腊”一词,代替他原稿中“绿玉春犹掩”中的“绿玉”二字。
一个有才华的青年,此时此地为何又如此迟钝呢?甲辰本中有一条脂评解释得极有道理:“乃翁前何多敏捷,今见乃姐何反迟钝,未免怯才,拘紧人所必有之耳。
”在家时的元春,也不过是象迎春、凤姐一样:身为贵妃的姐姐,就是特殊的姐姐了;贵妃姐姐的归省,那就是一种特殊的场面。
在这样特殊场面之中,面对着这样特殊人物,贾宝玉感到“拘紧”,因而“未免怯才”。
“怯才”就是贾宝玉的特殊表现。
又如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写贾芸到怡红院来见贾宝玉,只听到贾宝玉在“里面隔着纱窗子笑说道:‘快进来罢!’”贾芸进入碧纱厨后,见到“宝玉穿着家常衣服,???着鞋,倚在床上,拿着本书,看见他进来,将书掷下”。
这里可以断定贾宝玉拿的决不是他喜爱看的《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书,因为在第二十三回中,茗烟给贾宝玉买了不少古今小说、传奇脚本,他踟蹰再三,挑了一些拿进大观园,偷偷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
可是他在贾芸面前,并不回避看书,所以可以断定那是与儒教无碍的书籍。
贾宝玉是有名的“愚顽怕读文章”的人物,偏偏在贾芸面前装出爱读书的样子,这种举动显然有点特殊。
那么我们就要提出疑问,贾宝玉为什么如此做作呢?脂砚斋解释:“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若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放下了。
”贾芸年龄虽比贾宝玉大,但贾宝玉却是贾芸的叔辈,贵族家庭的等级制度极其森严,贾宝玉在这个来往并不算多的晚辈面前,不得不作看书的姿态,以作表率,这就是一向率真的贾宝玉一反常态的原因,作品是极其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脂评抓住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奥妙。
(3)人物塑造要与身份、地位相符。
《石头记》所写人物之多,是古今小说所罕见的。
解???居士则指出:“其人则王公侯伯,贵妃宫监,文臣武将,命妇公子,闺秀村妪,儒师医生,清客庄农,工匠商贾,婢仆胥役,僧道女冠,尼姑道婆倡优,醉汉无赖,盗贼拐子,无所不备,维妙维肖。
”8]甲戌本脂评也说:“《石头记》中公勋世宦之家,以及草莽庸俗之族,无所不有,自能各得其妙。
”曹雪芹笔下的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是不是“维妙维肖”和“各得其妙”呢?我们先看看脂砚斋所评的贵族夫人。
邢夫人接过傻大姐拣来的绣春囊一看,“吓得连忙死紧攥住”。
紧接着有一双行墨批:“妙,这一‘吓’字方是写世家夫人之笔,虽前文明书邢夫人之为人稍劣,然不(亦)在情理之中,若不用慎重之笔,则邢夫人直系一小家卑污极轻贼极轻之人已,己(岂)得与荣府联房哉。
”在曹雪芹的笔下,邢夫人是一个贪婪、自私、庸俗、无能之辈,然而在对待绣春囊事件的态度上,她那维护贵族门第声誉的阶级本能,自然“吓”得死紧攥住,同时也表现出她不愿公开这一事情,因为大观园中居住的多是女儿之辈。
脂评认为“这一‘吓’字方是写世家夫人之笔”,正是肯定了邢夫人这一形象塑造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的。
至于脂评又认为“若不用慎重之笔”,把邢夫人写成小家之人,就不能与荣府联房、则是贵族观点的流露。
再以王夫人为例,王熙凤想趁查处绣春囊事件之机,撵走一批丫头,王夫人不同意这样做,似乎是一个慈善家的形象,其实另有贵夫人的打算,她说:“我想他们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
”接着又以林黛玉母亲未出阁时为例,认为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别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脂评又道:“所谓观于海者难为水。
”指出了老一辈贵族夫人见过更大的世面,过过更荣华的生活,为了维护贾府的体统,所以在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和年轻的当家人王熙凤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和各人的身份有密切关系的。
我们再看看脂砚斋对贾府下层人物形象塑造的评论。
第十九回,贾宝玉从演戏的东府,和茗烟二人私自跑到花袭人家中去了,他房中的丫头们恣意的顽笑。
宝玉的奶妈李嬷嬷拄着拐进来请安,看见盖碗里的酥酪,便说:“怎不送与我去,我就吃了罢。
”说毕拿匙就吃。
脂砚斋评道:“写聋钟奶姆,便是聋钟奶姆。
”一方面是指老年人的形态而言,另方面还指她的身份地位。
奶妈,虽也是贵族之家的“下等人”,但又不是一般的“下等人”,特别是告老解事的奶妈,更可以倚老卖老,当然就不把那些不尊敬她的丫头们放在话下了。
如果是别的仆妇,断断不会如此随便和放肆的。
又比如,甲戌本第八回,贾府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一见贾宝玉,“都笑着赴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客易得遇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