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专题9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

合集下载

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赏析方法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要想深入理解诗歌,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诗歌赏析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作品。

首先,要注意诗歌的形式结构。

诗歌的形式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节奏、句式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结构,我们可以了解诗歌的整体风格和特点。

例如,有的诗歌采用押韵和对偶,有的诗歌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这些都会影响诗歌的表现力和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注意观察诗歌的形式结构,从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其次,要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比喻。

诗歌常常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深意。

例如,有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有的诗歌通过抽象的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从中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此外,要注意诗歌的语言运用。

诗歌的语言运用非常精炼和生动,诗人常常通过精准的词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我们可以领略诗歌的美丽和魅力。

例如,有的诗歌运用对偶和排比来增强表现力,有的诗歌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留意诗歌的语言运用,从中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最后,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来理解诗歌。

诗歌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诗人生活和时代的反映。

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有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有的诗歌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体验。

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从中理解诗歌的真正含义。

综上所述,要想深入理解诗歌,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通过对诗歌的形式结构、意象和比喻、语言运用以及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希望本文介绍的诗歌赏析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赏析和理解诗歌作品。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看这里!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看这里!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看这里!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

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五、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1张PPT)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共61张PPT)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关键
先从整体上(宏观上)读懂诗歌
我们细读完一首诗歌后,可针对该诗 歌追问三个问题,从而初步读懂诗歌:
“写什么” (诗歌形象、主要内容(意境、意象))
“怎么写” (语言、表现技巧)
“为何写” (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的意象:指作者用以寄托情感的物象。(识记常见
1、关注题目(品读标题)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怨 征人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怨时刻练兵备战)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 万里黄河绕黑山。
back
秦观《鹊桥仙·七夕》 ——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 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 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手法)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交代了时令、地点、事件;暗含写作者的所闻所感。 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诗描写诗人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 笛声而引发思乡之 情。
读题目——牛刀小试
(2009年四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1)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2)带着标题信息和联系作者及诗句,请猜想本诗歌 可能会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即诗歌的写作背 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主要生平经历。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诗风苍凉雄健, 倡导建功立业!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 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 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2018专题9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

2018专题9 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 句赏析。
解析 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 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 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 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 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 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 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 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借代
• 桑梓——故乡。 • 社稷、轩辕——国家 • 长安——国都·朝廷·君王 • 庙堂——朝廷 • 南冠——囚犯(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
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别云间》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 婵娟、嫦娥——月亮 • 桃李——学生 • 同窗——同学 • 手足——兄弟 • 汗青——史册 • 伉俪——夫妻 • 白丁、布衣——百姓 • 桑麻——农事 • 黔首——百姓《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夸张)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拟人 ) •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对偶 ) •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反问) •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 •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 •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1. 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各种形象的言语组织和韵律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正确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诗歌作品。

2. 了解背景知识在开始鉴赏一首诗之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写作的意图以及诗歌中的隐含意义。

3. 确定诗歌主题诗歌的主题是诗歌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在鉴赏一首诗之前,我们需要确定诗歌的主题。

通过观察诗歌的标题、内容和表达手法,我们可以迅速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有时候诗歌的主题并不明显,需要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来找出。

4.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的结构是指诗歌的形式组织,通常包括句子、词句、韵律和格律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表达方式。

一般来说,诗歌结构分为自由体和固定体两种。

自由体诗歌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而固定体诗歌则有明确的韵律和格律。

5. 解读诗歌语言诗歌是一种言语艺术,在诗歌中使用的语言非常关键。

鉴赏诗歌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解读诗歌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修辞表达。

这包括隐喻、比喻、拟人、夸张等等。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语言手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6. 感知诗歌情感诗歌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倾听诗歌的节奏、词句和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触和共鸣来理解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

7. 比较不同诗歌作品通过比较不同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多样性。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似主题或形式的诗歌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每首诗歌的独特之处以及不同诗歌作品的共同之处。

8. 体验诗歌作品最后,鉴赏诗歌应该是一种体验和享受。

诗歌鉴赏之修辞方法的运用

诗歌鉴赏之修辞方法的运用

诗歌鉴赏之修辞方法的运用【考点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

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

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用典: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修辞技巧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借代
用某个事物的特定部分或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流萤”的翅膀代替整个萤火虫,描 绘出秋夜的静谧和美丽。
营造诗歌的氛围
排比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或词语来强化某种情感或效果。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重复“明月”和“问”字,表现出作者对明 月的痴迷和追求。
详细描述
对比可以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诗歌的情感或主题。如杜甫 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02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比喻
总结词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 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
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让诗歌更 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 艺术美感。
传达情感
表现时代精神
修辞手法能够传达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更好 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 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修辞手法也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的 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为 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将花和鸟赋予人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 的伤感。
丰富诗歌的意象
象征
通过特定的形象或符号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例如李清照的《如梦 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雨疏风骤”象征生活中的波 折和不顺,表达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夸张
总结词
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或程度,以突出诗 歌的主题或情感。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之一,具有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

要真正欣赏诗歌,我们需要一些鉴赏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诗歌鉴赏的技巧,并通过例子来说明。

一、理解诗歌题材与主题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题材与主题。

题材是指诗歌所涉及的事物、事情或情感,而主题则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确定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例如,若诗歌的题材为自然界,主题可能是与自然和谐、美的表达;如果题材是人情社会,那么主题可能会涉及爱情、友谊等。

二、审视诗歌的结构与形式诗歌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式,它们对于诗的意义和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以下结构和形式方面的要素:1.诗的行数和词句的数量:首先要数出诗歌的行数和每行的词句数量。

比如,五言绝句有四行,每行五个字,七言绝句有四行,每行七个字。

2.韵脚和格律:韵律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韵脚,诗歌能够产生流动的节奏感。

诗歌的格律包括平仄、押韵等要素,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和韵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3.章法和结构:章法指的是诗歌各个部分的布局与组织。

诗歌结构多样,有的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有的则采用对称和平行结构。

鉴赏诗歌时需留意其章法和结构的巧妙之处。

三、把握诗歌的意象和隐喻意象和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特点,通过意象和隐喻,诗人通过简洁而具体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鉴赏诗歌时,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和隐喻。

例如,若诗中出现大海的意象,那么就要思考大海象征着什么,它所代表的情感是什么。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体现在诗人对字词的精选和运用上。

在鉴赏诗歌时,要善于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注重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比拟、拟人、比喻等,了解其中的意义和效果。

同时要注意诗歌中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它们与意境的创造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几点鉴赏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诗歌的艺术之美。

下面通过一首诗来解读和应用这些技巧。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
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3.夸张
•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韦苏州 ” 。
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
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修辞手法——1.比喻
•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作用: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 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2、比拟:感情色彩鲜明、启人联想 3、借代:特点突出、含蓄凝练 4、夸张: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 6、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7、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 8、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 9、互文:言简意赅 10、反复:强调突出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 手法的?
修辞手法(主要的17种)
比喻 通感 反问 顶真 互文 夸张 排比 设问 叠词 拟人 反复 双关 用典 对偶 借代 对比 列锦
的诗 修歌 辞中 手常 法用
1、比喻;2、比拟; 3、借代;4、夸张; 5、对偶;6、设问; 7、反问;8、双关; 9、互文;10、反复。
1、比喻:生动形象、化虚为实
修 辞 手 法 的 效 果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
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
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 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①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 照人无眠。②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
借代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国都 的代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借代
• 桑梓—— • 社稷、轩辕—— • 长安—— • 庙堂—— • 南冠—— • 婵娟、嫦娥—— • 桃李—— • 同窗—— • 手足—— • 汗青—— • 伉俪—— • 白丁、布衣—— • 桑麻—— • 黔首——
2018年高考语文技法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 真等。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 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借代
• • • • •
• • • • • • • • •
桑梓——故乡。 社稷、轩辕——国家 长安——国都·朝廷·君王 庙堂——朝廷 南冠——囚犯(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 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别云间》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婵娟、嫦娥——月亮 桃李——学生 同窗——同学 手足——兄弟 汗青——史册 伉俪——夫妻 白丁、布衣——百姓 桑麻——农事 黔首——百姓《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 请看如下例句:
•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 3.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 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 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 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 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 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 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 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 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修辞手法——5.双关
•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 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 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修辞手法——双关
•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 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 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 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 “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 之情。 •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 “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 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 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修辞手法——双关
•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 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 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 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 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 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包裹着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 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近 王 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 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 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 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
修辞手法——2.比拟
• 1.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 2.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描写都 叫拟物。
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修辞手法——4.借代
•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
•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借代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②“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①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②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③ 诗中以“杜康”代酒。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 句赏析。
解析
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
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 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 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