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5.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5.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5.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5.中国山水画》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理论,学生能够识读和理解山水画的构成要素,运用水墨技法进行美术表现,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同时,通过创作自己的山水画作品,学生将锻炼创意实践的能力,并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 ⑤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讨论空间,但整体来说,讨论内容较为表面,缺乏深度。为此,我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虽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点评,但评价标准较为模糊,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优缺点认识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明确评价标准,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板书设计
1.中国山水画定义与特点
- ①自然山水为题材
- ②融合哲学、文化和审美
- ③独特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2.中国山水画组成部分
- ①山
- ②水
- ③树
- ④石
- ⑤云
3.中国山水画基本技法
- ①水墨技法
- ②勾皴技法
- ③泼墨技法
4.中国山水画意境
- ①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
- ②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4.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通过绘画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中国山水画__初中教案

中国山水画__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和评价山水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表现手法创作山水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

难点: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提问:“你们觉得这幅画美吗?美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导入本课。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2. 教师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如线条、墨色、构图等,并示范绘画步骤。

3. 教师分析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如意境、笔墨、构图等,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山水画的美。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绘画步骤,尝试绘制一幅简单的山水画小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作品后,相互欣赏、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回家后,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观后感,表达对山水画的认知和感悟。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环节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中国画——山水:教案设计

中国画——山水:教案设计

中国画——山水: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山水画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要求。

3.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画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1)呈现中国画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画的特点和意蕴。

(2)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形式、艺术表现力和技法。

(3)通过课件、实景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和艺术传统。

2.知识讲解和互动探究(1)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要素:构图、形态、笔墨等,并逐一分析和讲解。

(2)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绘画技法,如水墨渲染、淡墨浓染、破墨、点染等,并进行互动探究。

(3)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绘画山水画,并进行绘画实践指导和讲解。

3.创作互动和评价(1)学生自主创作山水画,并在班内互相交流和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作品,进行现场点评或收集教学范例进行评价。

(3)教师进行总结和回顾,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探究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和讲解法: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实景讲解法:通过实景案例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力和技法。

3.引导和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绘画能力。

四、教学评价:1.考察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2.考察学生对绘画技法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能否真正把握绘画要素和画法。

3.考察学生的创新和表现力,能否自主创作和开拓想象。

4.教师在给予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注重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和进步空间。

山水画(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山水画(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山水画课程名称:美术年级:五年级下册教材:《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画家。

2. 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指导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能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

教学重点:1. 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画家。

2. 山水画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3.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1. 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2. 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水画PPT、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示范用笔墨纸砚。

2. 学生准备:毛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山水画的初步了解和感受。

二、新课学习(20分钟)1. 教师讲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代表画家。

2.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3. 教师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学生跟随练习。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展示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山水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山水画知识。

2. 教师检查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作品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再次练习山水画技法。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展示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山水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画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中国山水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

学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

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

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

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讲究经营布局,注重笔墨韵味,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山水画小品教学设计方案

山水画小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小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对象1. 年龄段:小学四年级以上2. 班级人数:30人三、教学时间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山水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法第二课时:山水画小品创作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水画教材、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画纸、画笔、墨汁、颜料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墨汁、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山水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法1. 导入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2)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皴、擦、点、染等。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绘制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技法,进行山水画基本技法的练习。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二)第二课时:山水画小品创作1. 导入教师展示山水画小品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讲解山水画小品的特点及创作方法;(2)介绍山水画小品常用的题材和构图。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山水画小品的创作过程,包括构图、线条、色彩等。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山水画小品的创作。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水画小品创作的要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技法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练习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对山水画基本技法的掌握程度。

3. 创意发挥:观察学生在山水画小品创作中的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山水画美术教案(通用8篇

山水画美术教案(通用8篇

山水画美术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山水画”一章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基本技法,学习如何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元素创作一幅山水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山水画的构图、墨色运用和细节描绘。

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学会运用线条、墨色表现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山水画作品、教材、多媒体设备、画笔、墨水、宣纸等。

学生准备:画笔、墨水、宣纸、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 技法讲解: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墨色运用、线条勾勒等基本技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4.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现场创作一幅山水画,边画边讲解,让学生跟随步骤学习。

(2)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幅山水画,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简单的山水画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山水画的基本知识(1)起源与发展(2)特点(3)基本技法2. 创作步骤(1)构图(2)勾勒线条(3)墨色渲染(4)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家乡的山水”为主题,创作一幅山水画。

2. 答案要点:(1)构图合理,层次分明;(2)线条流畅,墨色浓淡相宜;(3)描绘出家乡的特色景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介绍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讲解并示范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探讨如何布局画面,使作品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构图原则。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山水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山水画作品图片、教学视频、示范画具。

学具:画纸、毛笔、墨水、颜料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授:讲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技法,示范画法。

3. 实践: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第15课山水画内容:简明扼要地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个人创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山水画。

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写下学习山水画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过程详解1. 导入(约10分钟)目的: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活动:展示多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受。

教师作用:介绍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2. 新授(约20分钟)目的:传授新知识,讲解技法。

活动:介绍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接着,详细讲解并示范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教学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山水画(2课时)
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具有对常见数木生长、生理特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

(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

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

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

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

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

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

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

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

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

(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5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

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

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石的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对几何形体结构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导入: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

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

(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

(示范画石,要画群石。

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

(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

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

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绘画步骤
构思、构图。

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

)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

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

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

“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

染,放在最后进行。

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

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

教学反思:
在美术课正式教授中国画以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画。

因此,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对学生来说都十分新奇。

孩子很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孩子在兴趣中探索、学习正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在八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开始渗透中国画的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水墨画作品,它特有的绘画效果令同学们十分惊奇。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产生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

归纳起来大致有:使用的纸张比较特殊、绘画的工具比较特殊和绘画的颜料比较特殊这三点。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对国画这一前所未接触的艺术感兴趣的关键所在。

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学们针对归纳的这几个问题,又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动手试一试的想法。

同学们通过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比如,为找到宣纸的特殊性,同学们试着往宣纸上滴水、滴墨、滴颜料。

通过动手做,用心观察,同学们马上发现了宣纸有良好的
吸水性和渗化性。

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中国画,使同学们能真正了解中国画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并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艺术,感受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