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3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技巧,提高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际实验过程,总结并分析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
实验一:网络拓扑搭建与配置在实验一中,我们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通过交换机连接多台计算机,并进行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连接和配置交换机、路由器和计算机,了解了网络拓扑的概念和组网原理。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的IP地址冲突、网络延迟等,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加深了对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理解。
实验二:网络通信与数据传输实验二主要是通过Wireshark等工具来抓包分析网络数据传输过程。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Wireshark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分析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如TCP/IP协议栈、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如丢包、重传等,通过对数据包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实验三:网络安全与防护实验三主要是学习和实践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了解了网络攻击的常见手段和防御方法,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配置和管理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列表,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体验了一些网络攻击的模拟实验,如DDoS攻击、ARP欺骗等,通过对攻击过程的模拟和分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挑战。
实验四: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实验四主要是通过网络性能测试工具来评估和优化网络的性能。
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Ping、Traceroute等工具来测试网络的连通性和延迟,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我们可以找出网络中的瓶颈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上机实验三

实验:二层以太网组网和交换机的配置实验一:二层以太网组网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局域网各组成部分。
2. 掌握网络设备类型选择、软硬件设置方法。
3. 掌握基本的网络故障的判断、解决方法。
【实验环境】Cisco 2950交换机、具备Windows 操作系统的PC 机、直通双绞线、交叉双绞线。
【实验重点及难点】9 重点:学习网络设备的连接与设置方法。
9 难点:网络故障的判断及解决方法【实验内容】网络连接示意图1、本实验选择Cisco 2950-24作为二层网络连接设备。
Cisco 2950是Cisco 最低端可网管交换机。
Catalyst 2950 系列包括Catalyst 2950T-24、2950-、2950-12 和2950C-24 交换机。
192.168.0.4 192.168.0.1 192.168.0.2 192.168.0.3 Cisco 2950 Cisco 2950Catalyst 2950-24 交换机有24 个10/100 端口;2950-12 有12 个10/100 端口;2950T-24 有24个10/100 端口和2 个固定10/100/1000 BaseT 上行链路端口;2950C-24 有24 个10/100 端口和2 个固定100 BaseFX 上行链路端口。
本次实验不考虑对交换机进行设计,只按照交换机的默认设置。
按照如上连接图进行网络连接。
具体连接过程如下:1)Cisco 2950交换机连接,将两台交换机接通电源,系统自检正常以后,任意选择两个交换机的端口,通过交叉线进行连接。
2)将如图PC机及笔记本加电,并通过直通线分别接入各交换机,观察各接入端口,待端口为绿色是为正常。
Cisco 2950交换机的端口在接入PC机时,其端口有30秒的测试过程,此过程中状态灯为黄色,若端口检测正常,则会转变为绿色。
在此步骤中思考以下问题:1)实验中Cisco 2950加电启动的过程?2)Cisco 2950交换机端口数是多少?3)Cisco 2950在接入设备时状态灯的变化过程。
计网实验报告3-路由器配置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路由器配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及常用命令;
2、理解网络地址规划的原则及方法。
二、实验所用仪器(或实验环境)
路由器1台,交换机2台,PC机至少4台,RJ45双绞线。
Console控制电缆。
本次使用cisco packet tracer进行仿真。
三、实验基本原理及步骤(或方案设计及理论计算)
1、直连路由:用2个交换机组建两个LAN,用路由器将两个LAN连接;
2、基于三层交换机的VLAN间路由:用1个三层交换机组建两个LAN,用三层交换机的端口路由功能实现VLAN间的路由。
3、单臂路由:用1个二层交换机组建两个LAN,用路由器将两个LAN连接;(选作,有些设备不支持)
4、规划设置PC机的IP地址和掩码。
四、实验数据记录(或仿真及软件设计)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五、实验结果分析及回答问题(或测试环境及测试结果)实验一
实验二实验三
六、心得体会
可以熟练使用常用的路由器的操作指令;对于LAN和VLAN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计算机网络实验3 实验三: IP分析和IP地址实验

大学实验报告2019年4月22日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名称:实验三: IP分析和IP地址实验班级及学号:姓名:同组人:签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评定:一、实验目的:1. 熟悉IP的报文格式以及关键字段的含义;2. 掌握IP地址的分配方法;3. 理解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流程;4. 掌握分类的IP编址方法;5. 掌握可划分子网的IP编址方法;6. 理解CIDR的IP编址方法和路由聚合功能。
二、实验任务:1.任务一:观察路由表;2.任务二:观察数据包的封装及字段变化;3.任务三:观察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方式;4.任务四:观察IP分片过程;5.任务五:练习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6.任务六:练习划分子网;7.任务七:练习CIDR地址规划;8.实验完成,写出实验报告。
三、实验步骤:任务一1.观察Router()的路由表:打开Router(),单击CLI进入命令模式,输入en进入#提示的特权命令模式,输入show ip route命令查看路由表。
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192.168.2.2 to network 0.0.0.010.0.0.0/24 is subnetted, 2 subnetsC 10.1.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S 10.1.2.0 [1/0] via 192.168.1.2C 192.168.1.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1C 192.168.2.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0/0S* 0.0.0.0/0 [1/0] via 192.168.2.22.观察Router1的路由表:Router>en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 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0/24 is subnetted, 2 subnets结果如下:S 10.1.1.0 [1/0] via 192.168.1.1C 10.1.2.0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1C 192.168.1.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3.观察Router2的路由表:Router>enRouter#show ip routeCodes: C - connected, S - static, I - IGRP, R - RIP, M - mobile, B - BGP D - EIGRP, EX - EIGRP external, O - OSPF, IA - OSPF inter areaN1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1, N2 - OSPF NSSA external type 2E1 - OSPF external type 1, E2 - OSPF external type 2, E - EGPi - IS-IS, L1 - IS-IS level-1, L2 - IS-IS level-2, ia - IS-IS inter area * - candidate default, U - per-user static route, o - ODRP - periodic downloaded static route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10.0.0.0/8 is variably subnetted, 3 subnets, 2 masks结果如下:S 10.1.1.1/32 [1/0] via 192.168.2.1S 10.1.2.0/24 [1/0] via 192.168.2.1C 10.1.3.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1C 192.168.2.0/24 is directly connected, FastEthernet0/0任务二1.初始化所有设备的ARP表信息:实时模式和模拟模式来回切换3次;删除所有场景。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

实验三 IP协议分析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Ethereal的使用方法•能对捕获到的包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掌握IP层的作用以及IP地址的分类方法•掌握IP数据包的组成和网络层的基本功能。
二、实验内容常见网络命令使用;启动Ethereal并设置相应的选项,进行一次简单的ICMP,观察捕获到的数据包,过滤出IP数据包,分析每个IP分组的细节,查看IP数据包的结构与含义,观察IP协议的功能。
三、实验设备PC机、Ethereal软件、WinpCap软件四、背景知识1、IP 地址的编址方法IP 地址是为每个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分配的唯一识别的 32 位标识符。
IP 地址的编址方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分类的IP 地址这是一种基于分类的两级IP 地址编址的方法。
表1 IP 地址的分类如Array表1 所示,IP 地址分为A,B,C,D,E 五类,其中A、B、C 类地址为可分配主机地址,而D 类地址为组播地址,E 类地址保留以备将来的特殊使用。
IP 地址采用点分十进制方式记录,每个地址表被视为4 个以点分隔开的十进制整数,每个整数对应一个字节。
A、B、C 三类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这三类地址的网络地址部分的长度不一样。
每个A 类地址的网络中可以有 1600 万台主机;每个B 类地址的网络中可以有65534 台主机;每个C 类地址的网络中可以有254 台主机。
这样对于一个共有几十台计算机的局域网来说即使分配一个C 类地址也是一种浪费。
为此,提出了子网和子网掩码的概念。
(2)划分子网的IP 地址子网就是将一个A 类、B 类或 C 类网络分割成许多小的网络,每一个小的网络就称为子网。
划分子网采用“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三级编址的方法。
在划分了子网的网络地址中,子网掩码用于确定网络地址。
子网掩码是一个和IP 地址对应的 32 位二进制数。
子网掩码中与IP 地址的网络地址对应的部分为 1,与主机地址对应的部分为0。
实验3北航研究生计算机网络实验

实验三网络层实验2.分析261步骤6中截获的报文,统计“ Protocol”字段填空:有_2—个ARP报文,有__8 个ICMP报文。
在所有报文中,ARP报文中ARP协议树的“ Opcode”字段有两个取值1,2,两个取值分别表达什么信息?答:1表示request,即请求报文,2表示reply,即回复报文。
3•根据2.6.1步骤6分析ARP报文结构:选中第一条ARP请求报文和第一条ARP应答报文,将ARP请求报文和ARP应答报文中的字段信息填入下表:答:少了ARP报文。
主机的ARP Cache存放最近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一但收到ARP应答,主机将获得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存到ARP Cache中,当发送报文时,首先去ARP Cache中查找相应的项,如果找到相应的项则将报文直接发送。
(2)按照图-4重新进行组网,并确保连线正确。
修改计算机的修IP地址,并将PC A的默认网关改为,PC B的默认网关修改为答:如果不设置默认网关则无法访问不同网段的主机。
5•根据,将ARP请求报文和ARP应答报文中的字段信息与上表进行对比。
与ARP协议在相同网段内解析的过程相比较,有何异同点?答:请求报文中,相同网段网络层中的Target IP address为PCB的,而不同网段网络层中的Target IP address为PCA的默认网关的IP ;应答报文中,相同网段链路层的Source和网络层的SenderMAC address都是PCB的MAC地址00:0c:29:99:cb:04,而不同网段链路层的Source和网络层的Sender MAC address都是PCA默认网关S1 eO/1的MAC地址3c:e5:a6:45:6b:bc,相同网段网络层的Sender IP address为PCB的,而不同网段网络层的Sender IP address为PCA的默认网关的IP6•根据A和PC B上启动Wireshark软件进行报文截获,然后PC A ping PC B,分析截获的ICMP报文:共有 _8_个ICMP报文,分别属于哪些种类?对应的种类和代码字段分别是什么?请分析报文中的哪些字段保证了回送请求报文和回送应答报文的一一对应?答:这些报文都是询问报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三---网络常用命令一.实验目的:掌握常用网络命令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二.实验环境:装有window98以上的联网微机一台三.实验步骤1. 开始→运行→输入cmd →确定,打开命令行窗口2. 运行网络命令,并记录运行结果四.实验内容:(一)、ipconfig命令:作用:该命令用于显示所有当前的TCP/IP网络配置值、刷新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和域名系统(DNS)设置。
使用不带参数的IPCONFIG可以显示所有适配器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
用法:ipconfig [/all] [/renew] [/release]实验截图:Ipconfig 命令:出现简单的配置信息。
ipconfig /all命令:显示更为全面的配置信息。
ipconfig /release 和ipconfig /renew 命令:/release:所有接口的租用ip地址便重新交付给dhcp服务器(归还ip地址);/renew:本地计算机便设法与dhcp服务器取得联系,并租用一个ip地址。
请注意,大多数情况下网卡将被重新赋予和以前所赋予的相同的ip地址。
Host Name-------------------------计算机名;Physical Address-------------------MAC地址;IP Address---------------------------IP地址;Subnet Mask-----------------------子网掩码;Default Gateway-------------------默认网关;DNS Server-------------------------域名服务器1>可以根据Subnet Mask 子网掩码、IP地址通过(逐位的“与”运算(AND))计算得到网关的IP地址;2>分析ip地址,将ip地址进行划分可以看出,本机的主机号为6,而与显示的主机号“host name ”中的数字位,相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实验容3
实验目的
1、使用思科模拟器Packet Tracer进行网络拓扑规划
2、局域网的构建
3、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
4、ARP协议分析
实验要求:
1、使用交换机命令观察交换机MAC自我学习过程
2、使用Packet Tracer创建局域网,并进行交换机VLAN划分
试验完成后需要将实验结果(各种文件)打包,并将打包文件重新命名为学号+,发送至教师机。
实验容
1.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
(1)打开Packet tracer软件,绘制网络拓扑图如下:
(2)设置各PC地址如下:
IP地址配置表
(3)使用ping命令,测试各个节点的互通情况。
(4)点击交换机,进入交换机命令行CLI,首先创建vlan2与vlan3,参考命令如下:Switch>enable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Switch(config)#vlan 2
Switch(config-vlan)##vlan 3
将交换机端口1和2 加入vlan2,将端口3和4加入vlan3。
将端口1加入到vlan2中的参考命令如下: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
Switch(config-if)#exit
端口2 、3、4加入vlan的操作与上面代码类似。
(5)测试各个pc间的互通情况
思考题:
1、划分vlan后,pc1与pc2能否互通,为什么?
2、划分vlan后,pc1与pc3能否互通,为什么?
2.ARP分析
(1)使用packet tracer构建网络拓扑图如下:
各网络节点IP地址配置见表:
IP地址配置表
(2)使用arp命令。
Arp –a:显示主机所有的地址缓存条目
Arp –d:删除arp地址缓存
Arp –a命令示例:
点击pt工程中的pc0,进入命令窗口,使用arp命令查看地址缓存情况。
(3)观察地址缓存的变化过程
使用ping命令测试pc0与pc1之间的通信情况,然后使用arp命令观察地址缓存变化情况。
最后使用arp –d命令清空pc0的地址缓存。
(4)捕获ARP报文
点击simulation按钮,将pt切换到模拟模
式。
点击按钮,设置为只显示ARP和ICMP事件。
在pc0的命令,输入ping 192.168.1.2,回车。
然后点击auto capture/play按钮,开始事件捕获。
(5)观察ARP报文格式和封装方式
在事件列表(Event list)找到pc0发出的第一条ARP报文,观察其格式与字段值。
(下图为参考示例)
思考题
3.上面的实验步骤完成后,哪些pc的ARP地址缓存中有了pc0的MAC地址,哪些pc增加了pc1的MAC地址?
4. ARP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缓存记录是否保存的时间越长越好?请解释理由。
5. 主机使用ARP能查询到其他网段的主机的MAC地址么?为什么?
3.STP生成树实验
(1)构造网络拓扑图如下,两台主机的地址配置信息见表。
地址配置表
使用ping命令测试pc0与pc1能否正常通信。
(2)关闭STP协议。
在两台交换机上,关闭stp生成树协议。
参考代码如下:
Switch>enable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no spanning-tree vlan 1
如果stp关闭成功,效果如下(注意区分两幅图的不同之处):
(3)观察广播在网络中的传播过程。
进入模拟模式,点击add complex PDU,然后点击pc0,PDU参数设置如下:Destination IP address:255.255.255.255
Source IP address:192.168.1.1 (即pc0的IP地址)
Sequence number: 1
Simulation setting选中One shot,对应的time设置为1
最后点击create PDU。
(4)观察广播包的传播
点击edit filter,设置为只捕获ICMP协议,然后点击auto capture按钮开始模拟。
观察PDU(广播包)在网络中的传播情况。
提示:这个过程不会自动结束,广播包会一直循环下去。
(5)测试pc0与pc1的通信情况。
在pc0上,使用ping命令测试与pc1的通信状态,看是否能够ping通。
(6)恢复stp协议。
在两台交换机上再次启动stp协议,参考命令:
Switch>enable
Switch#configure terminal
Switch(config)#spanning-tree vlan 1
回到模拟模式,点击auto capture,观察启用stp协议的情况下广播包的传播情况。
测试pc0与pc1 的通信是否恢复了正常。
思考题
6. 观察广播包中的ID字段与TTL字段是否发生了变化,并解释原因。
7. 关闭stp协议后,为什么广播包会一直在网络中反复传播。
8. 关闭stp协议后,为什么pc0无法与pc1通信了?
4.子网掩码的作用
在网络拓扑图中有3台主机,IP地址见表
思考题
9. 子网掩码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