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关于语言的古代笑话故事
中国古代笑话故事(一)

中国古代笑话故事(一)中国古代笑话介绍古代中国有许多幽默的笑话,让人们在不同的时代笑声不断。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中国古代笑话,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欢乐。
笑话1:黄鼠狼充大王•有一只黄鼠狼,自称“充大王”。
一天它在山洞里碰到了一只狐狸,于是自夸自己的本领:“我能吃掉老虎!”•狐狸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这么小,怎么吃得掉老虎?”黄鼠狼不服气地说:“我会法术,可以把老虎变成一根细麻绳。
”狐狸听了更加大笑:“你把绳子吞下去,还能喂饱自己吗?”黄鼠狼一时无言以对。
•这则笑话讽刺了那些自夸本领的人,以及我行我素、不切实际的行为。
笑话2:刘备找孔明•刘备想请诸葛亮为自己效力,于是亲自往草庐拜访。
当时孔明在屋中燃香,听到刘备的到来,听声音就知道刘备是谁,却不出来迎接。
•刘备想了半天,忍不住笑了起来,对着屋内大声说:“我今天来这里,想见个土而不出的君子,果然见到了!”孔明听到刘备的回答,才开门迎接。
•这则笑话表达了孔明能够通过刘备的聲音判断出他的人品,也暗含了对于刘备的嘲讽。
笑话3:痴儿子和慈父•有一个痴呆的儿子,他和他的慈父在一起。
某天,儿子对慈父说:“父亲,您的头发真长啊,恐怕世界上没有比您更长的头发了!”慈父微笑着对儿子说:“孩子,为父只是个秃顶的人。
”•笑话表达了对孩子天真可爱的喜爱,同时也对慈父的谦虚感到赞赏。
总结古代中国的笑话虽然早已过去,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幽默感至今依然有趣。
这些笑话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对待生活的智慧和调侃。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笑话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将欢乐传递下去。
五分钟爆笑古人

五分钟爆笑古人
以下是五个关于古人的爆笑故事:
- 狗父陆某:陆某机智善谈。
邻家有一妇人,平时不苟言笑。
朋友对陆某说,若能说一字,逗此妇人发笑;再说一字,令此妇人骂街,就请他吃饭。
陆某答应,于是二人同去找那妇人。
妇人正站在门口,门外还有只狗。
陆某急走几步,来到狗跟前,扑通一声跪下了:“爹!”妇人一愣,随即笑了起来。
陆某又抬起头,对妇人说:“娘!”妇人破口大骂。
- 七月儿:妻子怀孕七个月就生了,丈夫担心早产儿养不大。
朋友劝他,这个无妨。
他爷爷也是七个月出生的。
丈夫很惊讶,那你爷爷后来养大了没呀?
- 偶遇知音:某书生爱弹琴,常感慨知音难觅,郁郁不乐。
一日在房中抚琴消遣,忽闻隔壁有叹息之声。
书生大喜:“原来知音在此!”去邻家叩门,开门的是个老妇,哭着说:“触景生情啊,我儿子生前以弹棉花为生,先生您弹的太像他了。
呜呜呜。
”
- 箭靶助阵:武官随军作战,眼看要败,忽然天降神兵,助其反败为胜。
武官大喜,磕头谢恩,问神姓名。
神说:“我是箭靶神,前来报恩。
”武官问:“小将我有何恩于您?”箭靶神答道:“感谢你在练武场上,从不曾伤我一箭。
”
- 训子:富翁有个儿子,老大不小了,还不识字。
于是给儿子聘了个老师。
老师从最简单的开始教:“一”字是一画,“二”字是二画,“三”字是三画。
儿子乐坏了,把笔一扔:“爹,我已经完全掌握文字的内涵了,还用老师干啥!”。
5分钟爆笑古人

5分钟爆笑古人
1. 苏东坡与苏小妹:苏东坡和苏小妹经常互相开玩笑。
有一次,苏东坡嘲笑苏小妹额头高,说:“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苏小妹则机智地回击:“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
2. 纪晓岚与和珅:纪晓岚是清朝著名的才子,而和珅则是有名的贪官。
有一天,和珅请纪晓岚为他的花园题字,纪晓岚题了“竹苞”二字。
和珅非常高兴,以为纪晓岚在赞美他的花园。
后来,乾隆皇帝看到了这两个字,大笑说:“这是在说你家的园林是‘个个草包’啊!”
3. 唐伯虎点秋香:据说,唐伯虎为了追求秋香,化身为书童混入华府。
有一次,他为了引起秋香的注意,故意在她面前摔倒,结果秋香不仅没有扶起他,还嘲笑他是“白痴”。
这些故事虽然经过了一些夸张和改编,但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和性格特点,给人带来了欢乐和轻松的氛围。
请注意,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可能有所折扣,仅供娱乐之用。
古代简单的的谐音笑话

古代简单的的谐音笑话
1、某贵官请宴。
厨子因所煎的饼子夹生,被贵官打入狱中。
隔日,贵官重新办酒设宴。
有两人想救厨子,一人扮作算命先生,另一人扮作老人请算八字,在酒席旁算命。
算命先生:尊老庚甲为哪一年?
老人故意大声说:丙子生。
算命先生连连大声叫:不好不好。
老人装作不乐,问:才说一个年头,又无时日,怎么就已说不好?
算命先生说:昨日甲子生的还在狱中未放,何况你是丙子生(谐音饼子生)的? 坐客都大笑起来。
贵官领悟其意,于是释放了厨子。
2、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
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古人说白话搞笑段子

古人说白话搞笑段子
古人说白话,是指将传统的文言文转化为现代口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播。
近年来,“古人说白话”搞笑段子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下面就为大家精选几个段子,希望能让大家开心一下。
1.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说:“打我还可以,美其名曰爱戴。
但是要挨我,你们就干脆点,叫我做沙发!”
2. 玄德踏青,一位老奶奶问道:“小伙子,哪里去啊?”玄德笑着回答:“到处走走,看看花花草草。
”老奶奶点点头:“嗯,这年头,跟我当年流浪江湖的时候差不多呢。
”
3. 宋江招兵,摇铃召集,但是鲁智深没听见,问:“我怎么没听见铃响?”宋江回答:“铃声太小,没传到你的耳朵里。
”鲁智深抬起眼睛:“我耳聋,想听都听不见。
”
4. 关羽刮骨疗毒,手起刀落,却没能坚持下来。
刘备问道:“怎么了,二哥?”关羽苦笑:“痒啊。
”
5. 张飞醉酒后闯庙,但是守卫太强了,张飞只好退回来。
回到家中,他对妻子吼道:“水龙头好难打啊,真想找个厉害的师傅教教我!”妻子不明所以,问他:“水龙头跟刚才闯庙有什么关系吗?”张飞抱怨道:“有啊,都是门槛太高,进不去啊!”
以上就是五个古人说白话搞笑段子,不知道你是否喜欢呢?其实,这些段子不仅仅是好玩,还反映了中国古人幽默的一面,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
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些段子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5个关于语言的古代笑话故事

5个关于语言的古代笑话故事一、唐懿宗的时候,有一个优人叫李可及会说笑话。
有一回庆祝皇帝生日,和尚道士讲经完了,李可及穿着儒士衣冠,登上讲台,自称“三教论衡”。
旁边坐着一人,问:“你既然博通三教【儒教、佛教、道教】,我问你,释迦如来是什么人?”李可及说:“女人。
”旁边那个人吃一惊,说:“怎么是女人?”李可及说:“《金刚经》里说,‘敷座而坐’,要不是女人,为什么要夫坐而后儿坐呢?”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
”问的人更加不懂了。
李可及说:“《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要不是女的,为什么怕有身孕呢?”又问:“孔夫子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
”问:“何以见得?”回答说:“《论语》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要不是女的,为什么要等着嫁人呢?”二、唐朝有个道士程子宵登华山,路上摔了跤。
有一个做郎中官的宇文翰给他写信开玩笑,说:“不知上得不得,且怪悬之又悬。
”这里就是套用《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道家的经典,给道士的信里套用《老子》,妙得很。
三、宋徽宗宣和年间,童贯带兵去“收复”燕京,打了败仗逃回来。
有一天宫中演剧,出来三个女仆,梳的鬏儿都不一样。
头一个梳的鬏儿在前面,说是蔡太师家里的。
第二个梳的鬏儿在旁边,说是郑太宰家里的。
第三个满头都是鬏儿,说是童大王家里的。
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梳,蔡家的说:“我们太师常常朝见皇上,我这个鬏儿叫作朝天髻。
”郑家的说:“我们太宰已经告老,我这个鬏儿叫做懒梳髻。
”童家的说:“我们大王正在用兵打仗,我这个是三十六髻。
”这是用“髻”谐“计”音,三十六计即走为上计。
四、明末清兵入关南下,当时的大名士并且在明朝做过大官的钱牧斋,穿戴清朝衣帽去迎降。
路上遇到一位老者,拿拐棍儿敲他的脑袋,说:“我是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
”这两句是套用《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里的“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古代笑话故事文字版【10篇】

【导语】有⼈说,⼈⽣常态,总是不快乐常⼋九。
因为压抑,我们需要轻松;因为阴郁,我们需要欢笑。
⽽笑话仿佛就是快乐的催化剂,痛苦的⽌疼剂。
笑话虽寥寥⼏句,但有时⼀句笑话如同⼀束光,晕开⿊暗。
它那轻松背后的温柔⼒量,⾜以让苦闷者⼀笑,让悲观者前⾏。
下⾯是分享的古代笑话故事⽂字版【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古代笑话故事⽂字版 话说在隋朝的时候,有⼀学者名侯⽩,好学有捷才,个性滑稽。
⼀次,侯⽩遇到杨素,杨素问侯⽩:现在有⼀个⼤坑,有⼏百尺深,你如果跳进去的话,有什么办法出来呢?侯⽩说,我不需要别的东西,只要⽤⼀根针就好。
杨素疑惑,侯⽩答⽈:⽤针在脑袋上扎⼀个洞,把头脑中的⽔放出来,放满⼀坑,就可以浮⽔上来了。
杨素问:脑⼦中哪有这么多的⽔呢?侯⽩:要是脑⼦⾥没有这么多⽔,那为什么要跳进那么深的坑⾥去呢? 现在⼈们要说某⼈头脑不好,想法糊涂,便往往说“你脑⼦进⽔了”,侯⽩可谓“脑⼦进⽔”的开⼭⿐祖了。
2.古代笑话故事⽂字版 古时,有个才疏学浅的读书⼈,常⾃命不凡,觉得⾃⼰的才学举世⽆双。
为了验证⼀下,他出门去找名⽓极⼤的欧陽阳⽐试⾼低。
半路上,他看见⼀棵⾼⼤的古树,就兴致勃勃地作起诗来:“门前⼀古树,两股桠杈⼤。
”他吟了这两句之后,再也想不出后⾯的诗句来,恰巧这时欧阳修从他⾝后⾛来,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 这⼈回头⼀看,并不认识来⼈,说道:“想不到你也会作诗,咱们⼀块去找欧阳修吧。
” 于是,两⼈⼀同上了路。
他们来到⼀条河堤上,堤上有⼀群鸭⼦,看见有⼈来,都跳下⽔去。
那⼈见了⼜诗兴⼤发,吟道:“⼀群好鸭婆,见⼈跳下河。
”欧阳修听了之后,便借⽤骆宾王的诗句,帮他续了两句:“⽩⽑浮绿⽔,红掌拨清波。
” 后来,他们上船⼀同渡河,那⼈在舱内⼜卖弄起来:“两⼈同登⾈,去访欧阳修。
”说到这⼏,他⼜作不下去了,便求救于欧阳修帮他作后两句。
欧阳修笑了笑说:“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
”3.古代笑话故事⽂字版 古时,有两个读书⼈,⼀个姓王,⼀个姓张,这两个读书⼈丝毫没有读书⼈该有的品德,都爱占⼩便宜。
古代笑话大全爆笑

古代笑话大全爆笑古代历史长河中,幽默风趣的笑话层出不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则古代笑话,感受那段悠久历史中的幽默时刻。
一、秦始皇与草书相传,秦始皇喜欢欣赏书法,但他却对于草书毫无眼缘。
有一次,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书法家,该书法家对草书颇有造诣。
秦始皇决定亲自评判一番。
当书法家出现在秦始皇面前时,秦始皇向他请教:“请问,是否能用草书写出‘秦’字?”书法家噤若寒蝉片刻,然后毫不犹豫地回答:“草书乃是一种抄书之方式,没有规定不可以写‘秦’字。
”秦始皇听后不禁大笑,毫不遮掩地称赞这位书法家过人的机智和幽默。
二、孔子的口才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言辞精辟,口才出众。
相传有一次,孔子正与一位傲气十足的诸侯酒宴上争论,争辩主题是政治和道德。
这位诸侯自以为胜券在握,不断向孔子发难,试图让他无话可说。
然而,孔子毫不动容,只是用淡然的表情回答:“您在朝堂上难道不瞧见‘武’字写得比‘肉’字更大吗?”众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解释道:“‘武’字的“止”字旁写得很大,而‘肉’字的‘月’字旁则很小。
这说明,国家的安宁和国民的幸福要比军队和武器的强大更加重要。
”众人听后,纷纷赞叹孔子的智慧和幽默感。
三、玄德顶包在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正直和仁爱著称。
然而,就连这位德行高尚的人物也有其幽默的一面。
相传有一次,有人误入宴会,被刘备看到后,刘备笑着对他说:“既然有机会来坐,就把我的位置上给我,咱们顶包吧!”众人听后都哈哈大笑,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文官和武将古代中国有一个笑话流传很广,讲述的是一个文官和一个武将之间的对比。
有一次,文官和武将在庭院中并肩行走,忽然他们看到地上有一棵小树干,文官对武将说:“让我们比比谁能把这棵小树干打倒。
”武将充满信心地举起手臂,以一拳朝小树干猛砸过去,结果小树干依然屹立不倒。
接着,文官笑着走过去,轻轻将小树干用手指推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个关于语言的古代笑话故事
以下是关于5个关于语言的古代笑话故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唐懿宗的时候,有一个优人叫李可及会说笑话。
有一回庆祝皇帝生日,和尚道士讲经完了,李可及穿着儒士衣冠,登上讲台,自称“三教论衡”。
旁边坐着一人,问:“你既然博通三教【儒教、佛教、道教】,我问你,释迦如来是什么人?”李可及说:“女人。
”旁边那个人吃一惊,说:“怎么是女人?”李可及说:“《金刚经》里说,‘敷座而坐’,要不是女人,为什么要夫坐而后儿坐呢?”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
”问的人更加不懂了。
李可及说:“《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要不是女的,为什么怕有身孕呢?”又问:“孔夫子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
”问:“何以见得?”回答说:“《论语》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要不是女的,为什么要等着嫁人呢?”
二、唐朝有个道士程子宵登华山,路上摔了跤。
有一个做郎中官的宇文翰给他写信开玩笑,说:“不知上得不得,且怪悬之又悬。
”这里就是套用《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是道家的经典,给道士的信里套用《老子》,妙得很。
·
三、宋徽宗宣和年间,童贯带兵去“收复”燕京,打了败仗逃回来。
有一天宫中演剧,出来三个女仆,梳的鬏儿都不一样。
头一个梳的鬏儿在前面,说是蔡太师家里的。
第二个梳的鬏儿在旁边,说是郑太宰家里的。
第三个满头都是鬏儿,说是童大王家里的。
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梳,蔡家的说:“我们太师常常朝见皇上,我这个鬏儿叫作朝天髻。
”郑家的说:“我们太宰已经告老,我这个鬏儿叫做懒梳髻。
”童家的说:“我们大王正在用兵打仗,我这个是三十六髻。
”这是用“髻”谐“计”音,三十六计即走为上计。
四、明末清兵入关南下,当时的大名士并且在明朝做过大官的钱牧斋,穿戴清朝衣帽去迎降。
路上遇到一位老者,拿拐棍儿敲他的脑袋,说:“我是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
”这两句是套用《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里的“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帽”跟“貌”同音。
五、有一个私塾老师教学生念《大学》,先念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念了破句〔破句〕指在不是一句的地方读断或点断。
,把“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念成“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
让阎王知道了,叫小鬼去把他勾来,说:“你这么爱‘之’字,我罚你来生做个猪。
”那个人临走说:“您让我做猪,我不敢违抗,我有个请求:让我生在南方。
”阎王问他为什么,他说:“《中庸》书里说:‘南方
·
猪强于北方猪’。
”(按:《中庸》原文是: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抑而强欤?”)这个笑话的关键在于拿“之”字谐“猪”字,这是部分吴语方言的语音,在别的地区就不会引人发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