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

合集下载

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

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

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疏肝健脾法笔者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1例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

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0~60岁,病程1~20年;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伴慢性浅表性胃炎24例,糜烂性胃炎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Hp)16例。

31例均曾不规则服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硫糖铝等西药,症状改善不明显,停用西药后,改服中药治疗。

1.2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中的有关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以柴胡疏肝散合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

组方:北柴胡、杭白芍、姜半夏、炙黄芪、茯苓、桂技、白术、白及各10g,蒲公英15g,黄莲、甘草各6g。

随症加减:肝胃气滞者,加青皮6g;肝胃郁热去白术加郁金、丹皮各10g,泛酸者加海螵蛸15g,吴茱萸5g;脾胃虚寒者加党参10g,吴茱萸5g;胃阴虚者加石斛、沙参各10g。

治疗2~5个月。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2]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修复或基本修复。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显示溃疡面缩小>50%,但仍有炎症。

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胃镜显示溃疡面无缩小或病情加重。

3.2 结果31例中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

4 讨论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所伤和脾胃虚弱是溃疡病的主要病因,其病变部位在胃,肝脾起主要作用[3]。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土;饮食不节,包括饮食不洁,腐败和细菌污染的食物,饮食无节制,饥饱无常,过食生冷辛辣刺激之物,过饥则脾胃失养,有损胃黏膜屏障,过饱则虽受纳而运化不及,胃黏膜屏障功能低下,防御因素减弱,升降功能失常。

我们根据其中医病机予以疏肝和胃,健脾理气,缓急止痛。

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

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

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汤中医药疗法2007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应用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1~70岁,平均38.5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5.1年;伴焦虑、忧郁、失眠25例。

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2~73岁,平均37.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4.6年;伴焦虑、忧郁、失眠22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6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上腹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经临床体检及肝功能、胃镜、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68例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汤,组方:党参、茯苓、枳壳各15g,柴胡9g,香附10g,川芎6g,姜半夏、白术、白芍各12g,甘草、陈皮各6g。

腹胀明显加厚朴10g,木香6g;腹痛甚加延胡索12g;纳差加焦三仙12g;反酸加海螵蛸15g;脾胃虚寒加吴茱萸5g,高良姜15g;恶心呕吐加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先煎)15g。

1天1剂,水煎分2次服。

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片10 mg,1天3次,于餐前15~30 min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 mg,1天2次;谷维素片20 mg,1天3次;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加阿普唑仑片。

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药,同时结合饮食和精神调理等疗法,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或兼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且疗效较为巩固者;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异常指标改善或稍有改善;未愈:症状、异常指标均未改善3.2 临床疗效治疗组38例中,治愈12例,好转22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30例中,治愈4例,好转19例,未愈17例,总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我用一张疏肝养胃的方子治好了患者反复多年...

我用一张疏肝养胃的方子治好了患者反复多年...

我用一张疏肝养胃的方子治好了患者反复多年...我用一张疏肝养胃的方子治好了患者反复多年的胃溃疡,都说中医调理慢,可吃西药反反复复就快了吗?这治病如同打仗,深入敌后才能发现真正的病根。

咱们中医常说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属土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降浊,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主疏泄也是人体气机调畅的关键所在。

脾胃的升降运化,需要肝的疏泄正常。

若肝气舒解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

若经常生气或者是情绪郁闷,则肝气失于疏泄会影响脾胃升降运化,从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者是肝脾不和证。

我曾接待过这么一个胃溃疡的患者,年龄不大,刚刚三十八岁,我当时还挺震惊的,这么年轻却有这么严重的胃溃疡,这在临床中是并不多见的。

患者来就诊时自述已经有三年的胃溃疡问题,并且每当心情不愉快、情绪低落、犯愁的时候,他肯定胃疼。

而且一旦胃痛,就牵连到胁肋部位。

反酸、食欲不振等现象,也随之出现。

我观察他的脉象,发现脉象弦细,舌苔薄白,于是给开了一张方子:佛手、甘松、蚕沙、白术、茯苓、制半夏、香附、党参、砂仁、乌贼骨、甘草、没药、郁金、姜黄。

患者服用三剂以后,胃部疼痛大大减轻。

再用九剂以后,之前的胃痛、食欲不振等现象也都消失了。

再去做胃镜,发现胃溃疡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其实这个患者的病症非常简单就可以判别。

他的问题就在于肝胃不和。

肝主疏泄,主情志。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木克犯脾胃,这就导致肝胃不和。

这位患者的发病和长期的情绪不佳有直接关系。

而且,每一次情绪低落,他都会犯病。

这说明,其肝郁之态,严重影响脾胃功能。

脉弦,说明肝郁。

脉细,说明脾胃受累,气血生化乏源,脉道不充。

胃气异常,不能通降,胃胀、嗳气、反酸,就都找上门来。

因此,要想改善问题,就必须在养胃的同时,来养肝。

肝气顺利了,胃气才能顺,胃溃疡才会好起来。

所以我在配伍中分了三步走,首先用佛手配合甘松疏肝理气,打前锋。

其次用蚕沙、白术、茯苓、半夏、党参、砂仁,来健脾益气、化湿理气。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

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

报道如下。

1资料1.1病例资料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

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

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

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

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

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

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

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

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

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5例
资 料 与 方 法
讨 论
用 , 对改善症状 , 调节 胃动力障碍有较好 的疗效 , 明显不 良反应, 且无 体现 了中医药 治疗 F D的独特优势。
参 考 文 献
1 萧树东. 化 内科 专题讲 座. 消 郑州 : 郑州大 学 出版 社 ,05:0 20 1 . 2 张声生. 科专病 各医 临症经验丛 书 ・ 专 脾
5 高学敏. 中药学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 0 5 3—5 4. 0 5: 0 0
6 爱新觉罗 ・ 恒绍 , 作琴. 肾通便 汤治疗 刘 滋 功能性 便秘 的临床 观 察. 国 当代 医药 , 中
20 1 (4 8 0 9。6 2 ):3—8 . 4 ’
固酮的作用 , 以促进利尿 , 使腹水消退。另 配合小剂量速尿三阴交穴位注射 , 不仅起 到

几乎每个人 的一 生 中都 曾有 过功 能性 消 化不 良证候群 。因其反复发作 , 持续时 间
较长 , 既影 响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 影 响 患 者 又 工作 , 因此 F 的 诊 治 逐 渐 成 为 消 化 内科 D
3. 82岁 ; 病程 3个月 ~ 6年 , 均 39年。 年 . 两组性别 、 年龄 、 病程等均无 统计 学差 异。
肠 动力 药 物 为主 , 临床 治疗 中虽 然 有 在 效, 但部分患者 长期疗 效欠 佳 , 难 以解 且 决心理因素导致 的情 绪反 应。
4 孙军, 宁, 张 李岩. 柴胡枳实水 提取 物对肠 胃动力 作 用 的影 响. 界 华人 消 化杂 志 , 世
20 1 (2 14 05,3 1 ):4 5—14 . 4 6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 患 者 4 5例 , 设 对 照 组 并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

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

报道如下。

1 资料1.1 病例资料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

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 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

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

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

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 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 方法2.1 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人参20 g,白术12 g,茯苓30 g,姜半夏12 g,青皮、陈皮各6 g,柴胡9 g,枳壳20 g,香附10 g,煅瓦楞子9 g,川厚朴9 g,白芍10 g,甘草6 g。

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 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

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

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

自拟疏肝健脾汤加减治疗胃溃疡38例临床观察

自拟疏肝健脾汤加减治疗胃溃疡38例临床观察

自拟疏肝健脾汤加减治疗胃溃疡38例临床观察作者:常宁甫申贝贝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疏肝健脾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76例胃溃疡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使用果胶铋胶囊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观察组以自拟中药疏肝健脾汤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以内的复发率以及Hp根除率、夜间酸突破发生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优于对照组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胃溃疡;自拟疏肝健脾汤;果胶铋胶囊【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1-0112-02胃溃疡病因复杂,西医认为其与胃酸过多、胃泌素的分泌旺盛有关。

中医则责之为饮食失调,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热伤血络而发病。

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嗳气吞酸[1]。

笔者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胃溃疡3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胃溃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6.2±3.2)岁;病程5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3.5±0.6)年;观察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6±3.5)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3.2±0.8)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关于“胃溃疡”的诊断标准[2]:左上腹压痛、泛酸、饭后半小时痛,胃镜检查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②中医辨证符合:《中医内科学》中“脾胃系病证”分型标准[3]。

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以及合并心、肝、肾、脑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消化系统手术康复期患者。

理气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理气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理气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刘书红;尹亚东【摘要】目的:观察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要方法随证加减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疗效。

方法确诊UC病人30例,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随证加减中医药治疗,治疗期间停服所有西药,以6周和12周为治疗周期,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6周,治愈率46.67%,有效率90.00%;治疗12周,治愈率70.00%,有效率93.33%。

均无恶化病例。

结论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要方法随证加减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5【总页数】3页(P2208-2210)【关键词】中医药疗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溃疡性结肠炎;胃脘痛【作者】刘书红;尹亚东【作者单位】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肛肠科舞阳 462400;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肛肠科舞阳 462400【正文语种】中文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1]。

本病在我国虽比欧美少见,但因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以及直肠结肠癌变或出血梗阻,后果均较严重,所以仍然应予重视。

我们尝试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满意。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0例,均为我院肛肠科2010年—2015年收治病人。

全部为经结肠镜检查确诊。

其中男17例,女13例。

最小24岁,最大68岁。

初发型6例,慢性复发型12例,慢性持续型10例,急性暴发型2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医院实际,结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制定标准。

1.2.1 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血便、腹痛。

1.2.2 结肠镜检查①黏膜溃疡,伴充血、水肿;②黏膜粗糙,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③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1.2.3 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线体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疏肝健脾法
笔者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1例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

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0~60岁,病程1~20年;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伴慢性浅表性胃炎24例,糜烂性胃炎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Hp)16例。

31例均曾不规则服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硫糖铝等西药,症状改善不明显,停用西药后,改服中药治疗。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中的有关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
以柴胡疏肝散合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

组方:北柴胡、杭白芍、姜半夏、炙黄芪、茯苓、桂技、白术、白及各
10g,蒲公英15g,黄莲、甘草各6g。

随症加减:肝胃气滞者,加青皮6g;肝胃郁热去白术加郁金、丹皮各10g,泛酸者加海螵蛸15g,吴茱萸5g;脾胃虚寒者加党参10g,吴茱萸5g;胃阴虚者加石斛、沙参各10g。

治疗2~5个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修复或基本修复。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显示溃疡面缩小50%,但仍有炎症。

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胃镜显示溃疡面无缩小或病情加重。

3.2 结果
31例中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

4 讨论
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所伤和脾胃虚弱是溃疡病的主要病因,其病变部位在胃,肝脾起主要作用[3]。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土;饮食不节,包括饮食不洁,腐败和细菌污染的食物,饮食无节制,饥饱无常,过食生冷辛辣刺激之物,过饥则脾胃失养,有损胃黏膜屏障,过饱则虽受纳而运化不及,胃黏膜屏障功能低下,防御因素减弱,升降功能失常。

我们根据其中医病机予以疏肝和胃,健脾理气,缓急止痛。

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缓肝以解郁;桂枝温阳气,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振奋脾阳;黄连、半夏辛开苦降,散结除痞;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阴复而筋得所养则挛急自解;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白及收敛生肌、止血促进溃疡的愈合。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温中补虚,止痛生肌之功效。

同时嘱咐患者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劳逸结合,规则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6395.
\[2\] 向余.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4(4):228.
\[3\] 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6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