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一、物质(一)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
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
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参考)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2篇全文如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相关论文篇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
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汇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案例汇编哲学教研室编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智慧2、哲学与时代精神3、科学与人生:“科学是把双刃剑”4、学术与道德:“学术道德应从本科抓起”5、邪教与自焚:“法轮功”痴迷者的新生6、就业与价值观:17岁的马克思选择职业时的思考7、市场与道德:“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8、科学与社会变迁: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9、千年伟人马克思10、市场经济是否需要哲学?11、对“外表明媚内心脆弱的“陶瓷娃娃”的质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对物质认识的演进2、关于运动的几种观点3、人脑与电脑4、人脑与意识5、一流大学的就业率为何排名不甚理想?6、怎样看待“虚拟”生存中的实践活动?7、宇宙大爆炸理论与时空无限性问题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逻辑上的破绽——缠绕悖论2、证实与证伪——方法论的争论3、科学发现与“逆向思维”4、软黄金与沙尘暴5、SARS是一场什么危机6、如何看待中国的贫富差距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解读当今“斯芬克司”(Sphinx)之谜——人类基因组计划2、理论与实践中关于功利主义和“功利”问题的价值评价3、如何看待实践过程中的失败和错误?4、尊重权威,但又不迷信权威5、关注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实验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6、随着科技的发展直接经验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将逐渐萎缩?7、阻止“克隆人”是否会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8、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五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就业问题3、关于环境问题4、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5、小康社会要建设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科学价值观的不同观点2、社会阶层3、小康社会4、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5、人的主体性的表现6、政治权力的分立和制衡7、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8、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9、关注人的精神境遇10、靠什么解决腐败易发多发问题第七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人的历史作用2、武训现象3、小农经济4、网络文化的优劣5、全球化的利弊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恶是历史发展动力”7、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8、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理念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案例1一、案例名称:哲学与智慧二、案例适用: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案例来源:(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马哲 第二章

第一信号: 由刺激物 直接引起 的信息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由刺激物 的符号引 起的信息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 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1 )客观物质性 ——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 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 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 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 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 3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和关系中进行,并随之而变化。
化 学 反 应
无机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物质
细胞膜 大脑
刺激感应性
举
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 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 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16.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是指:
A人的意识是万能的
B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具有感觉的能力 D人具有改造规律的能力
1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哲 学寓意: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尊重
客观规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C物质存在的形式 D“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A无限性的原理
B绝对性的原理
C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统一的原理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 的实践活动
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 属于上层建筑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A. 同辩证法相脱离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A. 达尔文的进化论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 系统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黑格尔的辩证法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4.辩证唯物主义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 C2. A3. C二,不定项选择1. ACE2. AB3. CD4. BE5. CD6. ABC7. ABCD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15.ABCDE 16.BDE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 是主体的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二,不定项选择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宿命论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E. 万物齐一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观点E. 形而上学观点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B. 世界是否统一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一,单项选择1. A2. B3. B4.D5.C二,不定项选择1. CDE2. DE3. BCE4. CD5. BE6. BCD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3.范畴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9.度是指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质和量的统一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事物的量变状态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11.爆发式飞跃是指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A.诡辩论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二,不定项选择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范畴属于A. 感性认识的形式B. 基本概念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 种瓜与得瓜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 与事物不可分B. 与事物直接同一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 客观的E. 多样性的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A. 从猿到人的转化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A. 二者是同一概念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一,单项选择1. B2. D3. A4. D5.A6. C7. B8. A9.B10. B 11. D 12. D 13. C二,不定项选择1. ABDE2. ACE3. BC4. CD5. AE6. BCE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13. ABCE 14. ABDE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2.表象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二,不定项选择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 人们阅读的书籍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变成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B. 实践水平的制约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E.真理具有相对性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A. 普遍真理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A. 怀疑主义B. 相对主义C. 绝对主义D. 不可知论E.教条主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一,单项选择1. C2. D3. C4.A二,不定项选择1. BCD2. ACDE3. ADE4. ACDE5. BCD6. ABD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一,单项选择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三个代表"思想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 哲学B. 道德C. 政治法律思想D. 艺术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不属于上层建筑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二,不定项选择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它存
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们 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对“飞矢不动”的评论
时空是否可以无限分割 芝诺悖论的关键是使用了 两种不同的时间测度。原来,我们用来测量时间的 任何一种“钟”都是依靠一种周期性的过程作标准 的。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的圆缺变化,一 年四季的推移,钟摆的运动等等。人们正是利用它 们循环或重复的次数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的。 漏洞: (1)忽略了时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2)忽略了运动的必要是有时间的参与。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
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构成的。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 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的基本方向,试图
从物质世界本身出发解释其本质和统一性。 不足:只是一种猜测,包含许多自发的、直 观的、粗糙的成分,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 把世界万物归结为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 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 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 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 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 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 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飞矢不动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 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 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 属性 。 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 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 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 (1)把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 的组成上的不同。 (2)不理解物质世界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 辩证关系。 (3)把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 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忽视哲学把握 世界的普适性特点。 (4)割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无法 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因而是片面 的。
经典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就 是: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 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就不能 得出这个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最善跑的英雄。
芝诺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阿基里斯 永远追不上乌龟。
他的论证简要说来是这样的:阿基里 斯要追上乌龟,首先必须到达乌龟 原来的起跑点。可他跑到乌龟的起 跑点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当他跑到 乌龟的起跑点时,乌龟已经前进了 一段路了,于是他又必须花一定的 时间赶到乌龟的新的所在的点。而 当他赶到乌龟新的所在的点时,乌 龟又已经前进了一段路了。因而如 此下去,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 龟。
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 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 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 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 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 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 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 自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 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机械论者的观点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布斯 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 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 取得另一个位置。”霍布斯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 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他说:“任何一件静止的 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 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 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 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他还指出,运动是与 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时间是运动中先后的影像,空间 则是心外之物的影像。“设想某件东西可以离开时间 而运动,就等于设想没有运动的运动,这是不可能 的。”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又处于永恒运
动之中。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永远处于运动之中。 同时,在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中,也存在着相对静止。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物质运动的特殊形 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悖论分离了运动 与静止,把运动绝对化, 否定客观标准。是相对主 义诡辩论。黑格尔在《小 逻辑》中说:“辩证法切 不可与单纯的诡辩相混淆。 诡辩的本质在于孤立起来 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 抽象的规定,认为是可靠 的。”
飞矢不动
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
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 不动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 出过,“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 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 上创立的一套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关于物质的经典论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
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哲学史上,科学的物质观的形成,经历了三 个不同的历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