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攻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网络攻防原理》课程标准

《网络攻防原理》课程标准

《网络攻防原理》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Network Attack and Defense考核性质:总学时数:30+20折算学分:开课学期:教学对象: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地位当前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对于网络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攻击力度日益增加,使网络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国家网络攻防力量的参与,也使得网络空间安全也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网络攻击与防护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方法、较强的理论基础、较高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驾御未来数字化战场信息对抗的能力。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XX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

(三)基本理念遵循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使学生夯实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

努力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设计思路以当前网络攻防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认真选择课程内容,重点突出网络攻击知识;以知识验证、综合分析、创新设计为原则设计实验内容;优化考核方式,建立以衡量综合素质为依据的评分标准,采用随堂讨论、理论考试、指定实验、自主实验等综合测试评估的方法评定课程成绩;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传授”转变为“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启发式专题授课”;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和探索精神。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网络攻击与防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特别是网络攻击能力,培养分析、归纳、综合及相互协作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网络攻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攻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攻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Hacking and Defense Technology课程编号:0800840 学分:3 学时:48一、课程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计算机通信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普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面临的挑战和现状,了解网络攻防技术研究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攻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掌握网络防御和漏洞修补的技术,了解网络攻防的最新技术。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并具备一定的网络攻防实践应用能力。

三、对先修知识的要求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网络协议分析,操作系统。

通过网络协议分析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机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通过操作系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堆栈结构和协议漏洞。

这些都将为网络攻防技术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2)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吴灏.网络攻防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李建华.黑客攻防技术与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张玉清.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甘刚.网络攻击与防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5]崔宝江.网络安全实验教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6]牛少彰.网络的攻击与防范.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大作业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并能有效表达和运用,以达到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表现(考勤、随堂提问、作业、实验环节):40%,期末考试:60%七、课内实验(实训)环节及要求(总学时数:16)。

《网络安全》 课程标准

《网络安全》 课程标准

《网络安全》课程标准《网络安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防范网络攻击、保障网络安全的能力。

本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培养网络安全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应用,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熟悉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和防御策略;3、能够运用安全技术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扫描与修复;4、了解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掌握合规性和规范性操作;5、具有独立思考、解决网络安全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网络安全概述: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面临的威胁;2、密码学基础:讲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常用加密算法和应用;3、防火墙技术:介绍防火墙的基本原理、配置与部署;4、入侵检测系统:讲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实际应用;5、漏洞扫描与修复:介绍漏洞的基本概念、扫描与修复方法;6、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合规性:介绍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信息保密制度及合规性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本课程的实施建议如下: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验环节:设置相应的实验题目,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网络安全事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学资源:提供相应的教材、课件、实验指导等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五、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包括: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3、项目成果: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网络安全实际项目,展示成果并接受教师评价。

六、课程发展趋势与拓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本课程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网络安全与攻击防控教学大纲

网络安全与攻击防控教学大纲

网络安全与攻击防控教学大纲
1. 前言
本课程旨在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攻击防控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防护技术和策略。

2. 研究目标
-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 理解网络攻击的种类和原理
- 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防范技术和工具
- 学会制定有效的网络安全策略和应对措施
- 能够评估网络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课程大纲
3.1 网络安全概述
- 网络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类型
3.2 网络攻击原理
- 常见的攻击技术和方法
- 了解黑客的攻击思维和手段
3.3 网络防御技术
-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 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 密码策略和身份认证技术
3.4 网络安全策略和管理
- 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和规范
- 安全操作和管理的最佳实践
- 应急响应计划和演练
3.5 网络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 网络漏洞扫描和漏洞修复
- 文件和数据的备份策略
- 安全意识培训和教育
4. 授课方式与评估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需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并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

课程评估主要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5. 参考资料
- 网络安全概论,XXX
-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践,XXX
- 网络攻击与防御,XXX
以上为《网络安全与攻击防控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络安全与防范》课程标准

《网络安全与防范》课程标准

《网安全与防范》程准络课标(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职学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利用相应软件对网络进行安全性分析、测试、评价的能力,通过网络安全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培养学生网络安全需求分析与规划设计、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处理、网络攻击、网络安全产品的使用与部署、根据网络安全相关法规应急处理基本的信息安全事件等专业能力,并逐步具备针对企业新的网络安全需求对企业网络安全策略进行改进、改造或重新设计的能力,以及资料收集整理、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分析检查判断、沟通协调、安全与自我保护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并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掌握漏洞扫描、防御缓冲区溢出、恶意代码的攻击、密码破解等工作原理及工具软件的使用,并通过相应工具软件发现主机系统安全漏洞,客观评价网络风险等级,更正主机系统安全漏洞与错误配置,防范黑客对主机系统的攻击;(2)能够熟练Windows操作系统,配置用户访问权限与磁盘访问权限、注册表安全、账户安全策略及审核策略等;具有破解Windows系统账号密码及防范密码本地、远程破解的能力;(3)理解各种加密算法的加密与解密过程,掌握通过加密/解密软件完成文件的加密与解密;能够对保护的数据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保证其机密性(不被其他人看到)、完整性(不被修改或破坏)、不可抵赖性(认证发送此文件的人);(4)了解网络监听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网络监听工具来监控网络流量、捕获数据、监视网络运行状况等的方法;(5)理解局域网中MAC地址攻击、ARP欺骗、DHCP监听的工作原理及带来的网络危害,并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故障处理方法;掌握通过AAA认证、802.1x认证等技术加强局域网接入安全。

(6)掌握防火墙的工作原理、防火墙的部署方式、防火墙的配置;掌握使用VPN技术解决远程接入安全的访问控制,并具备VPN的安装与部署能力;2.能力目标(1)具备网络安全需求分析、网络安全管理的能力;(2)具备网络安全规划设计能力,包括分析项目总体方案、网络安全规划、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设计等;(3)具备网络安全实施能力,包括网络安全设备配置和部署、主机系统安全加固、服务器安全防范等;(4)具备网络安全测试与运维能力,包括制定测试的目标与任务、性能测试、功能测试、试运行与维护的流程、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运维制度;(5)具备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网络安全项目中的应用,体会IT企业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信息网络系统项目构造流程,并积累项目实战经验。

(完整版)《网络安全与防护》课程标准

(完整版)《网络安全与防护》课程标准

《网络安全与防护》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适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二、课程性质《网络安全与防护》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需求分析能力、网络安全规划设计能力、网络安全实施能力、网络安全测试与运维能力、网络安全验收与评估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必修课程。

三、教学目标及设计思路1、网络安全需求分析能力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对网络安全现状进行2、网络安全规划设计能力通过学习网络攻防环境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分析项目总体方案、网络安全规划3、网络安全实施能力通过学习园区安全维护、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完成网络安全设备配置和部署。

4、网络安全测试与运维能力通过学习安全等级保护、综合案例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制定测试的目标与任务、性能测试、功能测试、试运行与维护的流程、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运维制度。

5、网络安全验收与评估能力通过学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制定验收目标与任务、填写验收报告、安全评估程序和文档资料的交付。

四、能力要求1、网络安全需求分析能力能根据具体网络环境,在45分钟内完成网络安全需求分析2、网络安全规划设计能力能顺利完成网络安全规划设计3、网络安全实施能力能在60分钟内根据要求完成网络安全设备配置和部署。

4、网络安全测试与运维能力能制定测试的目标与任务、性能测试、功能测试、试运行与维护的流程、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运维制度。

5、网络安全验收与评估能力能制定验收目标与任务、填写验收报告、安全评估程序和文档资料的交付。

五、教学内容参考学时(32学时)网络安全需求分析能力(4学时)1.网络及信息安全关键技术2.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史3.安全网络的搭建与管理网络安全规划设计能力(8学时)1.虚拟机技术2.IIS+ASP 技术3. 堡垒主机网络安全实施能力(8学时)1.访问控制2.防火墙的配置3.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安全测试与运维能力(8学时)1.安全等级保护2. 网络现状分析3. 核心层设计分析4. 网络安全设计分析网络安全验收与评估能力(4学时)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2.评估参考依据3.评估过程六、教学要求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应用,解决现实问题,从用户的需求入手,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网络安全》_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_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_课程标准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标准1:课程介绍1.1 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 威胁和攻击类型的分类1.2 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 密码学基础- 认证与访问控制- 安全策略与安全体系结构2:威胁分析与防范2.1 威胁分析方法- 脆弱性评估- 风险评估- 威胁建模与漏洞利用分析2.2 防范措施-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访问控制- 安全设备与安全服务提供商3:网络通信协议安全3.1 网络协议的安全性- TCP/IP协议族- HTTP协议与Web安全- DNS安全3.2 安全通信协议- SSL/TLS协议- IPsec协议- VPN技术与应用4:网络攻击与应对4.1 攻击类型与特征- 拒绝服务攻击- 与蠕虫攻击- 社会工程攻击4.2 安全事件的处理- 安全事件的分类- 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 安全事件的取证与溯源5:网络安全管理与策略5.1 安全管理框架- 安全政策与规范- 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安全培训与意识5.2 安全策略与规划- 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保障措施- 安全审计和合规要求6:网络安全法律法规6.1 信息安全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6.2 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 个人信息个人的身份信息、生物识别信息和其他可用于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 数据安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的安全性- 网络空间信息网络环境及其管理机制所组成的虚拟空间 - 网络工作者从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从业人员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名称(如: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指导书)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详见第6.2章节。

网络攻防的课程设计

网络攻防的课程设计

网络攻防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网络攻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常见措施和策略;3. 了解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网络攻击的类型和手段,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2. 学会使用网络扫描、漏洞检测等工具进行安全评估;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网络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在网络攻防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针对高中生设计,结合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对网络攻防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相关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网络安全问题时,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网络攻防概述-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网络攻击与防御策略2. 网络攻击技术- 攻击手段与类型- 常见网络攻击案例分析3.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防护策略与措施-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的应用4. 安全评估与漏洞检测- 安全评估方法- 常用漏洞检测工具的使用5.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网络道德规范及案例分析6.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网络攻击与防护实验- 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安全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2周:网络攻防概述及网络攻击技术第3-4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及安全评估与漏洞检测第5-6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第7-8周: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安全与攻防实战》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94010042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学时:64 学分:4
课程负责人:谢品章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网络安全与攻防实战》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承上启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涉及网络安全与攻防实战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网络安全与攻防实战过程、安全方案的技术评价、网络需求分析和通信流量控制等。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技术标准意识、操作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

(三)前导、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包括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后续课程包括云计算、数据挖掘和大数据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针对企业的具体岗位是网络安全工程师,该岗位对应的职能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本课程按照网络安全工程师岗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

宏观上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即将课程主要知识点分为9个教学情境,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比例大约1:1。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学院“高起点、严管理”的办学思路和“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课程体系;
(2)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3)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重视实践教学;
(4)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双证书制;
(5)校企合作,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掌握网络安全需求分析的能力
2. 掌握网络安全设计的能力
3. 掌握网络安全预防的能力
4. 掌握网络管理的能力
5. 掌握网络测试与故障排除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网络安全与攻防实战的基础知识
2.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类型与性能
(三)素质目标
1. 具有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意识。

2. 和用户沟通能力,根据用户的描述提取用户需求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3. 具有技术标准意识、操作规范意识和服务质量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安排
五、课程考核评价
本课程安排本就以工作过程为引导,以项目实践为主。

平时模块实训练习成绩也将纳入最终期末成绩。

实训态度、操作熟练程度三方面综合评分。

占考试总成绩的60%。

平时考核情况也将纳入最终考核成绩,以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课堂问答、课堂纪律四个方面综合评分。

占考试总成绩的40%。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选用教材:
1.《网络攻防技术实训教程》,杨育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年7月1版
(二)教学参考书:
《网络安全与管理》,刘红旗主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三)其它资源
七、课程实施建议
(一)师资条件建议
该门课程需要师资1名,建议学校提供相关的师资培训
(二)校内外实训环境建议
课程标准格式要求
(1)大纲名称字体使用宋体、三号、加粗、居中,标题字体使用黑体、小四,正文字体使用仿宋、小四号。

(2)页面格式要求:A4纸双面打印,上下、左右边距2㎝,行间距为固定行距(设置为20磅)。

标准字间距,左缩进两个汉字,页码使用宋体、五号居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