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2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合作探究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
合作探究
译文: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合作探究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及注释: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论语》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

《论语》十二章的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论语》是一部至关重要的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学而《论语·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

其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不断温习已有知识,可以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我们应当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第二章:为政《论语·为政》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念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好政治需要有道德伦理的支撑,一个好的领导人应当以德治国,善于倾听并尊重人民的意见。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同样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八佾《论语·八佾》记录了孔子对于祭祀仪式的见解。

孔子认为,祭祀应当恪守规定,注重细节,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意。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

在当代,我们也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其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里仁《论语·里仁》强调了孔子对于仁德的重视。

仁者爱人,并且善于体恤他人的感受,乐于助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仁德,就能够主动关心社会他人的需求,并且以身作则。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关心、尊重和帮助彼此,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第五章:公冶长《论语·公冶长》记录了孔子与公冶长的对话。

公冶长问孔子是否要政府职位,孔子回答说自己希望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六章:微子《论语·微子》记载了孔子关于弟子微子的评价。

孔子认为微子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他听从孔子的教诲,不断求学进步。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诚实、勇敢、正直的品质,并且持续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课文论语十二章摘要:一、论语十二章概述二、篇章解析1.第一章:学而篇2.第二章:为政篇3.第三章:八佾篇4.第四章:里仁篇5.第五章:公冶长篇6.第六章:雍也篇7.第七章:述而篇8.第八章:泰伯篇9.第九章:子罕篇10.第十章:乡党篇11.第十一章:先进篇12.第十二章:颜渊篇三、篇章主旨及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概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全书共分为二十篇,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十二篇进行阐述。

这十二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和颜渊。

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篇章解析1.学而篇:本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态度。

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为政篇:本篇讨论了政治家的品质、为政之道和治国策略。

提倡“仁政”,强调君子品德的重要性。

3.八佾篇:本篇讲述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如何遵守礼制。

4.里仁篇:本篇讨论了仁的概念、仁的实践和仁者的心态。

强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5.公冶长篇:本篇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品行和才能。

6.雍也篇:本篇论述了君子之道,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君子。

7.述而篇: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8.泰伯篇:本篇阐述了孝道和家庭伦理。

9.子罕篇:本篇讨论了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10.乡党篇:本篇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展示了其道德风貌。

11.先进篇:本篇讲述了孔子的弟子们的才学和品行。

12.颜渊篇:本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重要性。

三、篇章主旨及启示《论语》十二章传递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这些篇章教导我们要立志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君子,关注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

通过学习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儒家思想,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养。

《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则

人不知
了解
转折,却、但是

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 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 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 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 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 吗?"
课文 评讲
第二章

• 曾子曰:“吾(wú )日三省(xǐng)吾(wú )身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8、一词多义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课文 评讲
第四章
温习、复习 表顺接,就
• 子曰:“温
旧的知识

而知

获得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凭借
为师矣。”
语气词,表肯定
成为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 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 以当老师了。”
段解:本章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论语十二章》-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其次,关于儒家思想核心观念的传授,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讲述得还不够生动形象。比如在讲解“仁”的概念时,我应该多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用故事、情境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此外,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还有待改进。有时候问题设置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4.论语第四章:《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论语第五章:《公冶长篇》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论语第六章:《雍也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学习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7.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论语第八章:《泰伯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第九章:《子罕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论语第十章:《乡党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
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

而这句话表面看来
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
不变的。

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
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
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

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
人指君子。

过指过错。

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

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
为仁如何。

此解较为妥当。

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
为仁矣。

(《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

君子常失
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
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

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

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

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