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结合

合集下载

浅谈流行音乐融入戏曲元素的现象

浅谈流行音乐融入戏曲元素的现象

浅谈流行音乐融入戏曲元素的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流行音乐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严重冲击了我国古典戏曲的位置。

如何避免我国传统戏曲因不被年轻人所喜爱而出现断代危机已经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将古典戏曲中的元素融入流行音乐这一想法的提出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还促进了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在年轻人中引起很大反响。

关键词:流行音乐戏曲元素现象流行音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能缓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同时也能真实的反应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具有“中国风”元素的流行音乐发展起来,受这一潮流的影响,许多歌手开始在歌曲创作中将流行音乐与我国传统戏曲结合起来,用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展现古典戏曲的特色。

一方面使我国古典戏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使两种文化艺术逐渐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一、流行音乐融入戏曲元素的优势(一)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古典戏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已经脱离了现代音乐潮流的发展,不再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关注,更不能依靠年轻人进行传承,我国的传统戏曲出现了可能断代的危机。

在危机时刻,“中国风”在乐坛上引起大热,成为流行音乐的新潮流,通过将古典戏曲元素融入现代音乐的方式,一方面吸引年轻听众,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传统戏曲的发展。

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与戏曲的融合,不仅符合当代音乐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当代青年的艺术心理。

(二)能够充分表现戏曲主题首先,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将戏曲中的主题完整的表现,同时还能将戏曲中的人物事件完整的叙述,从而使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了解戏曲中的大概情节;其次,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潮流;最后,流行音乐能将戏曲中的相关内容传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戏曲起到了传播、继承的作用。

例如:在王力宏的《花田错》,就是将京剧与西洋流行乐巧妙的结合起来。

由于来自西洋乐风R&B 的自由转音和Free的唱法与京剧唱词中单个字拉长转音相似,王力宏借此巧妙的将R&B与京剧唱腔融合在一起,在锣鼓声敲打中首创的「chinked-out」无国界乐风就应运而生并且迅猛发展起来。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戏曲演唱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且具有独特的特点。

戏曲演唱具有高度形式化的表现方式,结合了声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且以中国民族声乐为基础。

本文将就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进行探讨。

一、戏曲演唱对于声乐表演的影响1. 声音技巧的借鉴戏曲演唱在声音技巧上具有独特的要求,例如喉音、颤音和浑厚的民族嗓音等。

这些声音技巧可以用于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表演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2. 情感表达的借鉴戏曲演唱在情感表达上注重细腻和丰富,通过口技、表演以及多种声音技巧的运用,将角色的情感状态传达给观众。

对于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同样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学习戏曲演唱的技巧,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并能够将其真实地传递给观众。

3. 舞台表演的借鉴戏曲演唱在舞台表演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舞台意识、表演技巧以及形体训练等都对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例如,学习戏曲演唱的表演技巧,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展现歌唱时的姿态和气质,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二、运用戏曲演唱于声乐教学中的方法与实践1. 引入戏曲演唱元素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戏曲演唱元素,如学习戏曲演唱的基本技巧、戏曲曲调等。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对声音的掌控和表演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且能够开拓视野,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2. 独立开设戏曲演唱课程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可以独立开设戏曲演唱课程。

这样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戏曲演唱的技巧,且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巧。

3. 融合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在演唱中融合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通过改编现代歌曲为戏曲曲调并加入戏曲演唱技巧、动作和表演等元素,既能保留原曲的韵味,又能够丰富和提升演唱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及其运用引言:戏曲演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于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戏曲演唱的特点、唱腔技巧、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戏曲演唱对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借鉴,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戏曲演唱的特点1.音调与泰格:戏曲演唱以音调的优美和泰格的独特而著称。

音调指的是戏曲演唱中音高、音色和音质等方面的特点,而泰格则是指演唱中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两者的结合使得戏曲演唱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表演技巧。

2.音色变化与情感表达:戏曲演唱中,演唱者常常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戏曲演唱中使用的不同音色和音质,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情感,丰富了角色形象的描绘。

3.咬字与合音:戏曲演唱注重咬字与合音的技巧。

咬字是指在演唱中清楚地发音,使得观众能够听到每个字的发音,而不是听到模糊不清的音节。

合音则是指多人同时演唱,通过合理的分工和配合,形成和谐的声音效果。

二、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借鉴1.培养学生的音感和节奏感:戏曲演唱的音调和泰格非常独特,对于学生的音感和节奏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戏曲演唱,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听到音乐中的音高和节奏变化,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2.拓宽学生的音色变化和情感表达能力:戏曲演唱中,演唱者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拓宽他们的音色变化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戏曲演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3.加强学生的咬字和合音技巧:戏曲演唱非常注重咬字和合音的技巧。

学生通过学习戏曲演唱,可以提高他们的咀嚼字句和合音的能力。

这对于民族声乐演唱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技巧。

通过合理地咬字和合音,可以使演唱更加清晰和和谐。

三、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1.强化基本功训练: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戏曲演唱中的训练方法,例如对音高、音色和音质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训练。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戏曲音乐作为中国音乐中的重要分支,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其中,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1. 旋律的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中,通过运用戏曲音乐特有的旋律运用方式,使得歌曲更加有层次感。

比如,在《夜来香》这首歌曲中,采用了戏曲中的花腔唱法,在演唱时又加入了多种不同的变化,使得整首歌曲更加丰富多彩。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节奏的运用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中,戏曲音乐中的一些特有的节奏手法也常常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得到运用。

比如,在《梁祝》这首歌曲中,通过运用戏曲中的“沉吟默思”、“起承转合”等特有的节奏形式,使得整首歌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1. 歌声的表现在演唱时,歌唱者通常会通过一些特殊的唱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这种情感表现中,很多时候都会运用一些戏曲音乐中的唱法,比如拖腔、抑扬顿挫、颤音等。

通过这些鲜活的歌声表现,歌曲才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在传统的中国戏曲中,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一些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舞蹈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舞蹈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情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法,而在这种表现中,同样也可以运用戏曲音乐中的一些舞蹈手法,比如功夫、步法、动静结合等,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和演唱分析是一个非常广泛和重要的话题。

通过对这种音乐元素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使演唱者在演唱时更加灵活和自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创新的音乐形式,通过将中国传统声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曲式、编曲和演唱方式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音乐作品。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结合,既保留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独特特点,又融入了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音乐形式。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听众,提高音乐的传播和推广效果。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结合中,最重要的是曲式和编曲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民族声乐曲式多以小调为主,旋律较为悠扬,结构简单。

而流行音乐作品常采用大调、中调的旋律,节奏感较强,结构复杂。

通过将这两种曲式结合起来,既能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又能增加流行音乐的流畅感和节奏感。

在编曲上,可以采用传统乐器和现代电子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层次感,使音乐更具动感和现代感。

演唱方式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强调声音的表情和韵律感,要求演唱者用真情实感地传达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而流行音乐作品更注重演唱者的个性和唱腔的流行感。

通过将这两种演唱方式结合起来,既能保留民族声乐的细腻和情感表达,又能增加流行音乐的活力和时尚感。

演唱者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恰当地运用传统声乐技巧和流行唱法,使演唱更具个性和魅力。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音乐界的一种趋势,也是世界的潮流。

华丽的民族乐器演奏,丰富的声音效果,以及风格迥异的人声演唱,这一切都让这种音乐的作品在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认可度。

在现代音乐领域,加入了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被称为华语流行音乐,这种音乐风格已经成为了中国大陆音乐界的主导。

随着数以亿计的年轻听众越来越喜欢华语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逐渐被关注,更多的音乐人也开始考虑如何在流行音乐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华语流行音乐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需要有人才的支撑。

与此同时,国家在教育领域中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这种趋势,反过来又影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并且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中,有一些音乐人以民族乐器为主导,将传统的节奏和音乐特色融入到了流行音乐中。

比如说,天籁团体就创作了一系列大气磅礴的音乐作品,加入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同时家传琴技的手风琴大师孙鸣阳,也将手风琴融合进了传统民乐当中,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音乐人借用了传统的歌词和唱法,深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例如,邓紫棋的《倒带》,就运用了传统的悲怆的十三五调唱法,虽然只是一个小段的演唱,但已然让古老的唱法与现代音乐充满想象空间。

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音乐的文化底蕴,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感受到传统的文化价值。

而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相信我们会看到更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存的精彩作品。

戏曲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融合

戏曲元素在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融合

设一些文化活动,创办一些诗歌朗诵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等,让整个社会融入到一种文化底蕴浓郁的氛围中。

与此同时也可开设一些群团活动,让群众在群团活动中去交流、学习。

从根本上让群众去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文化自信才会被慢慢的培养出来。

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很多,如向群众普及思想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手段去培养群众的文化自信。

从理论方面讲解思想政治工作让群众了解每个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去来创建的,而每个实践的过程都是艰难的,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过程中磨炼的一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这种文化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作者系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党委办公室政工师,助理研究员)摘要:在这个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中,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凭着通俗易懂,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喜欢。

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已经成为当下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受到人们的关注,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觉盛宴。

关键词:戏曲元素;流行音乐;创作融合戏曲音乐经过不断打磨,融入大量的传统元素,展现出民族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

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音乐的题材,创新了内容,为流行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不管是戏曲的表现形式还是演奏乐器都为流行音乐提供新的素材,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向。

在我国的传统戏曲中,有着大量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融合到流行音乐当中,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艺术,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将戏曲元素融合到流行音乐当中,不仅使流行音乐带有自身的本质,还丰富了流行音乐的价值。

流行音乐是古典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戏曲独特的腔调,将说唱、黄皮戏等进行有效整合,将戏曲中独特的魅力与文化整合到流行音乐当中,使其与时代接轨,得到更多人的喜爱,让更多人融入到戏曲文化当中,将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引言: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民族
声乐作品则是当代中国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民族音乐为基础,充分展现了中国
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并对其演唱
进行分析。

一、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1.旋律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风格而闻名,具有高度的旋律性和曲调的变化。

在民族声乐
作品中,经常运用戏曲音乐的旋律元素,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

在蒙古族的长调歌
曲中,不仅运用了蒙古族民歌的旋律,还融入了戏曲音乐中的音调变化和曲调扩展,使整
个歌曲更加丰富多变。

2.节奏
戏曲音乐注重节奏的精准和变化,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来表达情感和音乐性。

在民族
声乐作品中,也经常运用戏曲音乐的节奏元素,使作品更加富有韵律感和动感。

在壮族的
山歌中,经常运用快速而有力的节奏,让歌曲更加富有活力。

二、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演唱分析
1.情感表达
戏曲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展现,通过不同的声音和表演方式来传达不同的情感状态。

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演唱者也要通过声音和表演来准确表达情感。

在京剧音乐中,演唱者
要运用戏曲音乐的表演方式和技巧,通过音色的变化和音乐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使
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结合作者:唐赛男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是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完美结合的佳作。

从呼吸方法来看,他在演唱这首歌曲的女声部分时,主要运用的是托气的方法;在演唱通俗部分的时候,运用了胸腹式联合式呼吸。

从发声共鸣来看,戏曲演唱部分他主要采用头腔和口咽腔共鸣,基本不用胸腔共鸣;通俗歌曲演唱部分则更依赖口腔颌胸腔共鸣。

从咬字吐字来看,在演唱戏曲部分时他注重了归韵;在运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时候,咬字吐字是直接经过口腔送出去,显得非常口语化、亲切自然,但是戏曲对咬字吐字的讲究还是部分地渗透到了他通俗歌曲部分的演唱中。

关键词:声乐演唱戏曲流行歌曲结合《新贵妃醉酒》声乐是诉诸情感的艺术。

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

”声乐演唱即是将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而声乐演唱是作品和听众之间的桥梁,它给听众带来直接的听觉享受,使听者对作品的风格把握得更加直观,也让听者对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体验得更加立体、丰富。

所以,成功的声乐作品都需要丰富的声乐演唱技巧来作为基础。

通常,为了作品的成功,演唱者会有意识地学习、提升、丰富自己的声乐演唱技巧。

所有的声乐演唱都是如此,流行歌曲演唱当然也不例外。

近年来,为了丰富流行歌曲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力,涌现出一种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到流行歌曲演唱的创作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合民族乐器伴奏,如凤凰传奇演唱的《自由飞翔》,以蒙古族马头琴作伴奏乐器;周华健的《刀剑如梦》使用了笛子和扬琴;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使用了笛子、古筝和萧。

二是在唱法上借鉴民歌、民谣的曲调或直接进行翻唱。

如韩红、胡彦斌等人以流行歌曲的形式翻唱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刀郎翻唱诸如《怀念战友》、《康定情歌》等西部民歌、阿宝翻唱西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再是流行唱法借用或模仿戏曲的音调、唱腔、唱法。

著名的戏歌《说唱脸谱》就是融合戏曲中京剧的曲调及唱法、唱腔和流行歌曲中说唱方式的经典作品,被广为传唱。

随着流行歌曲的迅速发展,戏曲以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与流行歌曲融合取得成功的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2008年,由唱作奇才胡力为“草根明星”李玉刚创作的《新贵妃醉酒》,无疑是戏曲与流行歌曲在声乐演唱中完美结合的佳作。

笔者结合戏曲与流行歌曲演唱方式的异同,试从呼吸方法、发声共鸣和咬字吐字三个方面来对这首作品的演唱方式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成功之处。

一、呼吸方法戏曲演唱和流行歌曲的演唱都很重视气息(即呼吸方法)的运用。

传统戏曲关于呼吸的说法“气沉丹田”,用现代生理学的说法就是腹式呼吸方法,即吸气后小腹与腰部之间有憋气和紧缩的感觉,通过横膈膜的下降和收紧小腹的腹肌对抗,使气息的压力增大且流速加快并形成气束冲击声带,从小腹的对抗支点到口咽再到眉心形成一条线,声音比较集中明亮,传统戏曲的演唱一般都采用这种呼吸方法。

戏曲演唱中所用的气息方法如储气、托气、收气、偷气、吐气等方法在运用中虽然有轻重缓急深浅的区别,但总体上来说,都是以气沉丹田为基础的。

李玉刚在演唱这首歌曲的女声部分时,主要运用的是托气的方法。

托气,指将气息稳在下丹田处,在演唱中将气息的流动维持在上、中、下丹田一条线上,既不上浮也不要向下用力或者依靠横膈膜的张力来歌唱。

这样就使得他的演唱灵活自如,能及时调整送气量。

李玉刚在演唱通俗部分的时候,运用了胸腹式联合式呼吸——横膈膜下沉,声音获得胸部的支点,主要强调中下通道的打开与通畅,并把呼吸保持在横膈膜周围。

二者都强调呼吸在歌唱中的基础性作用,都强调腰腹力量对呼吸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则有明显的区别。

他在演唱这首歌的通俗部分时,主要是运用通俗唱法中的气声与假声两种唱法相结合的方式。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 “假声”则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而发出优美的假声的关键是要有比较高的发声位置。

如在“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留下太多愁”中,“留下太多愁”旋律在高位置,而歌词中要表达的是浓浓的感叹,此处运用气声和假声相结合的方式来演唱,就使得旋律线条连贯圆滑,歌词的语气以及声音在胸部的支点都有了明显的体现。

这种结合仍然是基于稳定的气息状态之上的,如果没有向下的腰腹力量的作用,他的气声演唱就会更加飘虚,他在通俗部分的演唱就会有做作之嫌,甚至会影响这首歌曲通俗部分自然、真切的整体风格。

而李玉刚自身所具备的戏曲演唱功底,使得他的假声更加通透明亮,真假声转换十分得自然流畅。

相较于吴、歌二人在此处的真声演唱,李玉刚的演唱更具感染力。

二、发声共鸣人体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

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

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

整体共鸣就是指这三大共鸣腔体的混合使用。

戏曲和通俗两种唱法都强调对整体共鸣的使用。

不过,在京剧的演唱中,更注重口腔和头腔共鸣的运用而尽量避免胸腔共鸣。

特别是在以男生的假声来达到女声的高音演唱效果时,如果仅用胸腔共鸣是不够的。

首先,气流的上下运动幅度太大,不利于声音的稳定;其次,高音翻不上去,换不成假声,声音也难以集中,就会导致音色和音质都出不来等种种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女声演唱的效果。

李玉刚在《新贵妃醉酒》中所演唱的是京剧中的旦角,模仿的是“梅派”的共鸣。

他在演唱中,主要采用头腔和口咽腔共鸣,基本不用胸腔共鸣。

强调软腭上抬,咽腔打开,声音从脑后集中到上丹田(前额高位置),使声音焦点集中,高亢明亮,同时,鼻咽腔自然打开,声音也更加甜美圆润,口腔自然放松,咬字吐字也更加自然到位。

而流行歌手吴克群和歌浴森在翻唱这首歌中,虽然也十分重视戏曲演唱部分的表演,但是二者在演唱中更多的是体现声音上的尖、亮,以此达到模仿女声的演唱效果。

然而,二者在戏曲演唱过程中的共鸣腔体并没有做到戏曲演唱该具备的状态,即咽腔打开,头腔共鸣饱满且声音靠前高位置的集中。

吴克群的演唱力求声音的位置靠前与集中,主要运用口腔共鸣。

歌浴森的演唱与吴相比,虽然也尽量将声音集中,且咽腔打开状态更为积极,头腔共鸣也有所体现,只是在咬字吐字中共鸣腔体的准备上没有清晰的体现,其演唱也没有达到戏曲演唱对共鸣腔体的要求。

通俗歌曲演唱对头腔共鸣的要求并没有戏曲演唱高,而是更依赖口腔颌胸腔共鸣。

李玉刚在运用通俗唱法演唱时就是如此。

他在演唱过程中没有刻意抬高软腭来打开咽腔,而是声音往前在硬腭处形成共鸣,听起来更加宽松,有口语化的共鸣效果。

再加上胸腔共鸣,就使得声音更有厚度,更加平稳。

这样的歌唱效果就十分贴近我们日常说话,显得更加亲切、自然、朴实。

而吴克群和歌浴森在演唱这首歌曲的通俗部分时,都主要运用口腔共鸣,共鸣集中在硬腭,发声位置都是偏低且靠后的。

相比较而言,李玉刚通俗部分的演唱,胸腔共鸣所占比例小,发声位置靠前,他的口腔后部基本上没用力,喉部呈自然放松状态。

这不仅使他的声音更加清新、亲切,也另他在这首歌曲中将男女声、真假声以及通俗唱法到戏曲唱法的转变都做到得心应手。

三、咬字吐字在我国传统汉字发声理论中,整个字的发声分为“字头”、“字腹”和“归韵。

”在戏曲的演唱中,不仅要求字头要咬紧,利用韵母的元音发音结合辅音的需求充分打开腔体,最后在腔体上归韵到位,还要求在字头向字腹的延续转换慢一点,将这种转换表现的更加清晰,最后在归韵上加重,以求凸显戏曲的韵味。

如在《新贵妃醉酒》中的“爱恨就在一瞬间”的“间”,李玉刚把字头声母“j”咬得很紧,将字头向字腹元音“i”的延续处理得较慢,在转换元素“ji”上咬得很紧实,同时元音“i”在演唱中将上颚往上提,口腔上下积极拉伸,在这个腔体上,把母音“a”挺立集中起来,最后把字尾“n”送到鼻腔共鸣中,加重落音,从而达到加重归韵的效果。

另外,李玉刚运用通俗唱法演唱的时候,整个字的咬字吐字没有在发声的具体过程中有如此细致的处理,而是直接经过口腔送出去,显得非常口语化、亲切自然,但是上述戏曲对咬字吐字的讲究还是部分地渗透到了他通俗歌曲部分的演唱中。

以歌曲第一句“那一年的雪花飘落,梅花开枝头”为例,李玉刚、吴克群、歌浴森都是用的通俗唱法。

吴克群在演唱“花”字时,字头声母“h”并没有发的很准确到位,在向字腹元音“u”的转换中,没有在转换元素“hu”上有所体现,也没有利用元音“u”的发音结合字尾“a”的需要将口腔积极打开,更没有强调字尾的归韵。

歌浴森在演唱这个字时,相对吴克群的演唱,其口腔打开稍显积极,但是,并不到位,同样在从字体到字腹、字尾的转换上十分随意。

而李玉刚在演唱中,虽然弱化了字头的咬字效果,但是,他的元音“u”的演唱中,口腔打开状态比较到位,在这个腔体保持的同时,韵母“a”在发声时,他用上喉部的力量,总体上,他在演唱“花”字时的发音是带有明显的戏曲中咬字吐字的技巧的。

而在第二句“那一年的华清池旁”的“旁”字上,李玉刚的演唱不仅字头“p”清晰准确,字头向字腹元音“a”的延续也较明显,喉部用力,元音发音圆满,口腔打开到位,转换元素“pa”也是紧实有力的。

在字尾“ng”的归韵上,积极送入鼻腔共鸣,但是也没有按戏曲唱法中的要求,刻意加重字尾的归韵。

所以,在“旁”字的演唱中,李玉刚的咬字吐字是比较明显的体现了戏曲演唱技巧中的咬字吐字的特点,但是他将字尾的归韵力度减轻,使得这个字的演唱自然且具有口语化得倾向,又保留了通俗歌曲演唱的风格。

深究李玉刚在这首歌曲中的演唱技巧,不难发现在两种演唱技巧运用的细节处理中,他既很明显的体现出戏曲和通俗歌曲的区别,男声和女声的区别,又将戏曲的演唱技巧与流行唱法结合在一起,并在演唱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自然、流畅。

四、结语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从第一代流行音乐人周璇在她的表演中对结合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的初步探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姚明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戏歌的创作以及李谷一在演绎这两首作品过程中对其演唱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再到当代陈升、王力宏等新一代音乐人对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进一步开拓与发展以及李玉刚《新贵妃醉酒》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这些现象表明:我国现代流行歌曲作为在民族歌曲和西洋流行歌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之中,而戏曲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瑰宝,融入到流行歌曲中成为新的血液,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此外,李玉刚带着我国的古老戏剧以新的艺术形式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为我国京剧国粹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