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类)常见问题类型及答题角度

合集下载

现代文(小说、散文)部分技巧类题目答题角度和答题方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部分技巧类题目答题角度和答题方式

现代文(小说、散文)部分技巧类题目答题角度和答题方式一看二思三答题主旨看清管全局格式牢记分步来稳打稳扎得高分语文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所以不要把语文等同于这些题目,语文是生活!而这是为了你们考试!一、此段、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作用)答题方式:修辞表现;景物特点;环境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心情;中心情感;推动铺垫;还要联系上下文,如前后对比,首尾照应,象征比喻精神等。

二、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段落、句子作用)答题角度:细读文段,看看作者写了什么;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中心或人物形象的关系。

答题方式: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如果是写景句,分析景物作用;写人,分析人物描写;联系上下文,阐释文段具体内容及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中心主旨的关系)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为下文铺垫;升华主旨等等。

三、文章多次写到某个事物,作用是什么?答题角度:先分别找出相关地方,然后结合内容和结构思路作答。

答题方式:这个事物在文中结构有什么作用,如: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

在内容上:事物在文中的作用,即表层含义;事物所寄托的精神、品质,即深层含义。

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角度:通过故事情节或者是动、神、心、肖等正面描写答题方式:通过(具体描写手法或事件),形象生动表现出(形容词性概括词语)五、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角度:从句子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对偶、对比等)、表现手法(象征、虚实、动静、感官、对比、烘托、正侧等);用词特点;【一定要看:此句对于表现的内容、中心作用】等方面思考答题方式:如果有修辞、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写出了(文字表现对象)··,表达了(情感中心形象)··【比喻,以喻体特点来看本体特点】运用拟人,把··赋予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写出了··,表达了··运用排比,增强语势,突出情感;运用夸张,强调··突出··运用对比,突出了··运用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象征/颜色等感官角度···六、题目的作用:【标题的好处包括作用和含义】1、点明了主要人物、事件等2、点明了······主题;3、全文线索4、一语双关(表面的含义、隐含的含义)5、引起读者兴趣七、题目的含义:1、表层含义(文中的表层义)2、深层含义(一语双关;题目关键词的比喻象征含义;题目展现的主题、人物形象;)如:思路举例——《补丁也开花》:表层含义(文中义):裙子上的补丁处绣的牡丹花深层含义(一语双关等象征比喻义):补丁对于女孩来说比喻这什么?——女孩残疾;开花——精神;补丁对于全家来说——艰难的生活;开花——相互关爱。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出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出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出题角度及解题技巧(大纲)张标明一、必要的小说概念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小说常见设题角度形象分析主题探讨情节设置表达技巧句子意蕴环境描写题目意蕴三、形象分析(人物、事物)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有直问,也常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举止来提问)——对于形象的概括,可以用这样的公式:他(她)是一个(品质)的(身份或阶层)小说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常有衬托:正衬、反衬)四、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详看《育才宝典》P347页五、情节设置常考方向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对比(如《范进中举》)悬念(《桥》)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项链》《警察与赞美诗》《蝴蝶》等)巧合(《麦琪的礼物》)留白(小说不把故事说完,结局具有了多种可能性,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如金庸小说、《边城》)线索:①人物的性格变化或情感变化,矛盾冲突②小说中贯穿全文的物:A:起线索作用,串联整篇小说B:象征意义,凝聚某种情感。

某个情节的作用。

(现代文作用题答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内容上的作用)☐六、小说中的表达技巧描写的类别:详看《宝典》P348肖像描写(宣示人的精神、气质、身份等,如写鲁迅的头发。

也有小说是为造成先抑后扬结果,首先把人写得其貌不扬或让人反感)语言描写(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双关,如“你总是很积极的。

”)行动描写(注意关键性动词)神情描写细节描写(包含了行动、神情的,感人必须重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句子的意蕴考察重要句子的意义:如比喻句、抒情说理句、环境描写句比喻句要找出本体和喻体,联系全篇(《荷花淀》“荷花箭”)抒情说理句常常会问为什么或让你谈如何理解,务必联系主题,联系上下文。

八、主题探讨高考考察微型小说,1000字左右,因此,小说主题一般单一。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代表意义、事件所针对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推断。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以特定环境为题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

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

(结合人物、主题答)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睢海英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普通可从四个方面揣摩:⑴从故事情节的进展变化中掌握人物性格;⑵从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中熟悉人物性格;⑶从描写手法中熟悉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熟悉人物的典型意义;⑸借助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掌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普通作用(一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映衬,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

新高考语文小说叙事特点题型及答题模板【设问方式】1.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3. 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题角度】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1、全知全能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

2、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3、儿童视角,如《吉祥如意》。

4、动物视角,如《我是猫》)。

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等等。

四、叙述安排上的技巧:1.对话、2.心理、3.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4.回忆与现实交织、5.时空集中。

【具体作用清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需具体阐释)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需具体阐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摇摆】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解读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解读和答题技巧

专题01 小说阅读【考纲解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小说阅读:“五步阅读法”】第一步:划分层次,理清情节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阅读的下一步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依据情节,把握形象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

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第三步:分析环境,明确作用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

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步: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有哪些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有哪些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有哪些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有哪些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所以我们在答高考语文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语文上有不错的发挥,这样有利于考试时的发挥。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1. 环境(景物)题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

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2. 情节题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备考时要关注与情节有关的小说的结构、线索、情节的叙述角度(人称)、叙述方式等等。

(1)结构:短篇小说的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故事情节完整,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卒章显志。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中间来说,可以插叙;可以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⑤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2)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事物或事件,整理小说情节脉络时,要以小说的线索为关键词去寻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渲染故事气氛;3. .推动情节发展;4烘托人物形象(内心世界);5.暗示人物的命运;6.深化小说的主题
13
情节、景(物)、人物动作、语言反复出现的作用
1.反复出现①强调,突出人或物的某一特点②对比③呼应
2.每次出现的具体作用与目的要结合语境分析
14
对小说结尾进行探究
从人物塑造、小说构思和对主题的表现三个方面思考
15
探究作品的主题
作者通过……的命运或故事……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对……的赞美与批判、反思等
16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位置:注意句子所处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或结尾。
2.类型:属于人物、情节、环境中的哪一类,
3.手法:采用了什么手法(如人物的外貌、语言,环境中使用了修辞手法;
8
梳理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过程进行梳理。也可以看作品中写了几件事。也可以根据情节发生的不同地点。
要依据题目分分值,确定几个步骤,几个答案要点
9
小说情节构思的特点及作用
小说情节构思的特点及作用,可以从线索、情节的顺序安排、叙述的角度等三个方面思考。
特点:一、线索:1.指出以什么为线索,2.看看有没有两条线索;
注意是概括人物特点还是分析人物特点
4
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要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思考。
正面:看作者是不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思、貌”来塑造的,尤其是一些动作的细节描写,人物心理和言行的对比等;作者是不是通过矛盾的情节冲突来塑造的;
侧面: 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人物的住所对人物形象的揭示;他人的对比,他人的评价和反应
二、情节: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哪些叙述方法;是否设置有伏笔;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作用:
一、线索:1.小说的情节以**为线索展开,结构严谨;2.两条线索明暗交织,给人新鲜与新奇的感觉,引起读者的兴趣;虚实明暗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
三、人称:1.第一人称①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②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③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④作品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故事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三人称①可以客观的叙述事件的经过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便于故事的展开。
注意补叙和插叙的区别,补叙一般在小说的结尾,而插叙在小说的中间。
二、情节:1.顺叙:①情节自然;2.倒叙: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使情节跌宕起伏,富于变化③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④突出主旨,强调主题;3.插叙①使情节更为合理②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4.补叙①使情节更为合理或更加曲折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主题更加鲜明;5.伏笔①铺垫②使情节一波三折③暗示情节的发展④结构上前后呼应
完美的猎物、药、
2
第一段的作用
首先分清第一段文字是属于情节、环境、人物形象的那一部分。
一、如果是情节: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设置悬念;3.埋下伏笔;4.推动情节发展
二、如果是环境,看清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如果是自然环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2.推动情节的发展;3.营造氛围、渲染气氛;4.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如果是社会环境:1.交代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2. 暗示人物的命运
10
景色(场面、环境)的特点
首先要分清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要指出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要从四季早晚等自然景物的特点思考。
11
描绘景色(场面、环境)的方法
注意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动静的结合,整体与细节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12
景色(场面、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3.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5.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5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作用
1.反映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2.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3.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作品的主题;5.衬托其他人物
第1、3点是主要作用,第2、4、5点要做全面考虑,另外还要清楚这个人物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6
在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
1.对人物本身的情感;2.对人物所处的环境、时代背景的情感;3.对影响人物命运的因素的情感
如《祝福》作者在祥林嫂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有对祥林嫂的同情、对祥林嫂所处时代的批判、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封建思想及世人冷漠的批判
7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1.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特点);
2.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
3.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烘托其他人物、寄托作者的情感、表现思想主题)
答题时要综合前面3、4、5、6的答题方式和角度
4.作用,要根据位置与类型的作用,综合2、3、4、5、6、9、13等问题类型的答题角度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类)常见问题类型及答题角度
问题类型
答题角度(方法)
注意事项
例题
(例文)
1
标题的作用、体现作者的用意
1.点明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2.概括小说的情节,线索;3.暗(揭)示小说的主旨;4.含义丰富(表面义、内涵义、象征义);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标题的含义要能从表面义和内涵义两个方面思考,如《药》;另外,也要注意标题中某些词可能是双关
三、如果是人物:1.突出人物的特点;2.暗示人物的身份;3.推动情节的发展;4.暗示人物的命运;5.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与后面做对比;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一段没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主题、呼应结尾的作用
3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要从正面和侧面两大方面;正面分析就是要抓住人物的言、行、思、貌;侧面分析要注意人物居住的处所、环境,以及他人的评价和反应。(如鲁四、一个人死后众人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