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磁共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

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

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利用核自旋磁矩的量子属性来探测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技术。

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无创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也备受关注。

一、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1. MRI在神经学方面的应用MRI可以帮助医生们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通过MRI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大脑组织和血管等结构,从而帮助医生们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

2. MRI在心血管学方面的应用MRI可以提供非常精确的心脏图像,帮助医生们诊断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

例如,MRI可以检查心脏功能、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以及心肌缺血等情况。

3. MRI在肿瘤学方面的应用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肿瘤检查手段之一。

通过MRI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信息,从而帮助医生们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4. MRI在骨科方面的应用MRI可以检查关节和骨骼系统相关问题。

例如,MRI可以检查关节软骨损伤、膝盖半月板损伤以及脊椎疾病等情况。

二、核磁共振的发展趋势1. 高场核磁共振技术高场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核磁共振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更高的磁场强度来提高信号强度和分辨率。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精细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们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

2. 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检测大脑血流变化来揭示大脑活动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们了解各种神经系统相关问题,并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3. 核医学影像技术核医学影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探测人体内部的生物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们了解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并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之,核磁共振在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方面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核磁共振将会在未来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3T磁共振TRICKS血管增强技术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应用

3T磁共振TRICKS血管增强技术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应用

3T磁共振TRICKS血管增强技术在脊髓血管畸形中的应用脊髓血管畸形(sp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SVM)是一类较少见疾病,约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16%。

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以前诊断此病主要靠DSA,但DSA检查较为复杂,又有一定的创伤和风险性,并需使用大剂最的含碘对比剂,存在X线的高辐射量,限制了此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由于SVM属于可治疗性脊髓病变,因而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定位SVM对临床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比增强磁磁共振血管成像(TRICKS)技术的出现,它可以很好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内部结构,可直接显示病灶的供养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使得脊髓血管畸形的发现和诊断变得简单,缩短了诊断时间,患者也由此可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

故逐渐成为非创伤性诊断脊髓血管病变的一种理想方法。

本文通过对13脊髓SVM的磁共振资料分析,总结、提高对脊髓SVM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对13例已确诊为脊髓SVM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5-72岁,平均39.6岁。

发病特点青壮年男性占多数。

临床以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躯体和肢体出现的疼痛等为主要症状。

1.2 扫描方法:使用GE Signa 3T XT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8通道颈椎、胸椎及腰椎联合线圈。

每位患者行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血管成像采用冠状位。

具体扫描参数如下:①矢状位T1WI:TE23.4ms,TR560ms,FOV2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②矢状位T2WI:TE120.7ms,TR2900 ms,FOV2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③轴位T2WI:TE117.3ms,TR5360ms,FOV16cm,层厚4.0mm,层间隔0.5mm;④TRICKS技术:TE1.48ms,TR3.988ms,翻转角30°,FOV34cm,层厚1.2mm,无间隔,矩阵256×256。

3.0超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3.0超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3.0T的高空间分辨率意味着能显示更小的血 管及血管的远侧分支。
与平行采集技术结合,能明显减少采集时 间、增加采集层面,扩大成像范围。
TOF (inflow) MRA at (a) 1.5 T and (b) 3.0 T in the same individual
1.5 T
28/6.9; 50 sections; time, 2 minutes 34 seconds; section thickness, 2 mm; field of view, 160 x 160 ; matrix, 336 x 212; voxel size, 0.92 mm3
磁敏感效应随场强增大而线性增加 磁敏感性:是不同物质被磁化的能力 不同组织的磁敏感性不同产生磁敏感效应
Susceptibility 磁敏感性
人体不同组织的磁敏感性不一样,从而造 成人体组织局部磁场场强不均匀
根据拉莫定律,局部磁场的变化会引起相 应质子的共振频率发生变化。MR的空间编 码是基于:成像范围内的磁场是均匀一致 的、只随梯度场的应用才发生变化。这种 磁敏感性诱导的共振频率的变化会导致质 子在空间位置编码上产生错误
5、血管成像较1.5T好
➢ SNR更高 ➢ 更短的TE时间(避免流动及磁敏感伪影) ➢ 对比剂的T1缩短效应更明显 ➢ 与血液比较静态组织的T1时间延长(提高
血管—背景组织对比) ➢ 使用平行成像技术, 更短的采集时间
MR Angiography
TOF MRA:1.5 T 体素大小0.72 mm3,3.0-T 体素大小0.03 mm3。
3.0 T TR/TE/IR: 12 000/140/2850; turbo factor, 38; NEX 1; acquisition time, 4 minutes

1.5t 3t 磁共振 生成

1.5t 3t 磁共振 生成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对人体或动物进行磁共振成像以获取有关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常用于观察脑部、胸腔、腹部和四肢等部位的器官和组织。

磁共振成像通过应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高质量的影像,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1.5T和3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主要磁共振设备。

两者在磁场强度和成像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临床诊断需求。

以下将分别从磁场强度、成像速度和影像质量等方面对1.5T和3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比较。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常见的低场磁共振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其主要特点包括:1.1. 磁场强度:1.5T1.2. 成像速度:较快1.3. 影像质量:良好1.4. 适用范围:适用于较普通的临床诊断,如脑部、胸腔和腹部成像等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较为平衡的成像效果和成本效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一般的临床诊断和常规检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成像结果,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的常备设备。

3T磁共振成像系统3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高场磁共振设备,具有更强的磁场强度和更高的成像效果。

其主要特点包括:2.1. 磁场强度:3T2.2. 成像速度:更快2.3. 影像质量:更优2.4.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精度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如神经学、心血管学和肿瘤学等3T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提升磁场强度和优化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更清晰的影像,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精准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神经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和肿瘤影像学等专业领域,3T磁共振成像系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高端设备。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和影像学专家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诊断需求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对于一般的常规检查,1.5T磁共振系统通常能够满足需求,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则可能需要借助3T磁共振系统的高端成像技术。

3T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应用

3T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应用

3T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应用张廉良;邹月芬【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s of MR whole spine imaging with TIM( total imaging matrix) technique in diagnosing spine and spinal cord diseases.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underwent whole spine imaging on the 3T MR system, MAGNETOM Trio A Tim System, by using different Tim coils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moving table and no-gap composing techniques. Results 28 cases of 30 can be obtained clear images of total spine and spinal cord. In the all of 30 cases on whole spine MR, the results show that multiple vertebral metastasis in 14 case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disc hemiation in 8 cases, vertebr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in 6 cases, and normal in 2 cases. Conclusion The MR whole spine imaging with total imaging matrix has shorter scanning time and better image quality, position and nature of high accuracy, resolved the controversy of imaging covering and resolution. It can be improved the accuracy in diagnosing spine and spinal cord diseases.%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脊柱成像( Total Spine MR Imaging)技术在诊断脊柱与脊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3.0T( MAGNETOM Trio A Tim System)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Tim线圈、自动进床及无缝拼接技术,对30例患者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分析.结果 30例中除2例因图像粘合不理想,另28例均清晰、直观、完整的显示骨性脊柱、椎间盘及脊髓连续全脊柱MR图像,30例中磁共振成像显示脊柱转移14例、退变及突出8例、骨折及脱位6例、正常2例.结论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使图像质量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全脊柱磁共振成像的高分辨力难题,对脊柱、脊髓多发性、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2(027)004【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全脊柱;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作者】张廉良;邹月芬【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681.5磁共振全脊柱成像(Total Spine MR Imaging)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脊柱畸形、脊柱脊髓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广泛性脊柱脊髓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也为临床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信息。

3T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应用研究

3T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应用研究

3T磁共振不同成像序列在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比较 3.0T磁共振序列成像显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准确性和优缺点,从而评价出最佳诊断损伤的序列。

探讨不同序列相互搭配、组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做出最优化方案。

方法应用3.0T 3D-FSPGR序列、T2-maping序列和常规2D-FSE序列(FSE-T1WI,FRFSE-PdWI/T2WI),将膝关节镜的结果视为”金标准”,比较膝关节3D-FSPGR序列、T2-maping序列和膝关节常规序列在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结果①在敏感度和准确度上: T2-maping > 3D-FSPGR >PdWI > T2WI > T1WI;②在一致性Kappa 值上:T2-maping的Kappa 值明显优于3D-FSPGR 、PdWI、T2WI 、T1WI序列,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T2-maping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极佳。

结论T2mappia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损伤的关节软骨组织成分的改变,对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尤其是病变早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标签:磁共振; 生理成像技术;膝关节;软骨损伤膝关节损伤在所有关节损伤中最常见。

关节软骨覆盖于膝关节表面,在其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膝关节软骨的损伤,如退行性变、关节外伤、关节炎等,关节软骨不能再生,且修复能力有限,故明确诊断膝关节软骨病变,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69侧膝关节镜检查病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6~73岁,平均50.5岁。

应用3.0T 3D-FSPGR序列、T2-maping序列和常规2D-FSE(2D Fast Spine Echo)序列(冠状位FSE-T1WI,冠状位FRFSE-PdWI/T2WI,矢状位FRFSE-PdWI/T2WI),将膝关节镜的结果视为”金标准”,比较膝关节3D-FSPGR 序列、T2-maping序列和膝关节常规序列在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用Wilson评分法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的95%可信区间;用R×C列χ2检验来比较这几种不同MRI序列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的统计学差异。

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方面的应用分析

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方面的应用分析

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方面的应用分析简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基于对物体内部原子核的共振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的无创性成像检查技术。

3.0T磁共振是MRI设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强化的磁场提供了更高的信噪比,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

本文将对我院科研领域中3.0T磁共振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3.0T磁共振在神经学研究中的应用3.0T磁共振对于神经系统的成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分辨率,因此在神经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通过3.0T磁共振可以观察到一些脑部结构的变化,如灰质厚度、白质纤维束的扩散等。

这些变化可以反映出神经系统的状态,如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等。

同时,3.0T磁共振还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脑活动成像。

通过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技术,可以在静息状态下分析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可以揭示出脑网络的组织特征及其对于不同行为和认知任务的响应模式,有助于深入地研究神经系统的机制。

3.0T磁共振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3.0T磁共振不仅在神经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同样也在肿瘤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3.0T磁共振,可以观察到肿瘤组织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肿瘤的灌注成像,以了解肿瘤血管和灌注情况,为病人的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0T磁共振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除了神经学和肿瘤学领域,3.0T磁共振在心血管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3.0T磁共振,可以获取心血管系统内的非侵入式成像,如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同时,还可以进行心血管的流量测量、动力学分析等,有助于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总的来说,3.0T磁共振在我院科研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神经学研究、肿瘤学研究和心血管研究,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探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3tmr新技术临床应用培训课件

3tmr新技术临床应用培训课件

融合图像
波谱图像
淋巴瘤
頭颅增强BRAVO容积扫描
耳蜗水成像
腮腺水成像
心脏功能临床应用
正常心脏亮血法電影成像

左室長轴位


右室長轴位
短轴位
正常心脏黑血法電影成像
T1
T2WI FS DOUBL
WI
D
O
UB
LE
IR
瓣膜闭合
瓣膜開放
Tagging 心肌標识
MR冠状動脉(MRCA)
• 目前最常使用的MRI扩散成像技术重 要包括DWI、DTI和全身扩散加权成像 (WB-DWI)
DWI
• 是在常规MRI序列的基础上,在X、Y 、Z轴三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施加弥散 敏感梯度,從而获得反应体内水分子 弥散运動状况的MR图像。
• 重要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初期诊断 、肿瘤囊实性的判断等。
颈髓DTI纤维束重建
颈髓DTI纤维束重建
颈髓外伤DTI纤维束断裂
臂丛神經(Fiesta)
腰段脊髓、馬尾及神經根 (Volume DWI)
矢状面 全脊柱 分段扫 描後拼 接
T2WI CUBE
對于脊柱侧弯的患者采用3D CUBE 序列扫描,可任意方位重建。
T2WI CUBE
肩关节平扫
腕关节(COR FS T2、COR T2* GRE)
• 乳酸(Lac)波峰位于1.33ppm—提醒無氧酵解 增長,乳酸峰呈明显双尖波
• 脂质(Lip)波峰位于(0.9—1.3)ppm —是指 游离脂肪,脂质的出現反应组织壞死的進展
• 肌醇(Mi)波峰位于3.56ppm —作為胶质细胞 存在的標志
• 谷氨酸(Glu)波峰位于2.7ppm 及3.75ppm— 兴奋性神經递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
Color FA
DTI 纤维追踪
正 常 胼 胝 体 纤 维 束
正 常 扣 带 束
正 常 锥 体 束
• 右侧小脑梗塞伴出血
• 多发性硬化
• 左额叶胶质瘤
• 血管畸形
Tim技术全脊柱成像
MR在脊柱、脊髓病变中的应用
• 无创 • 无骨伪影
• 多方位
• 多角度 • 大范围、高分辨力成像的矛盾
检测参数
• 枸椽酸盐(Citrate, Cit)2.6-2.7ppm
• 胆碱(Choline, Cho)3.2ppm
• 肌酸(Creatine, Cre)3.0ppm • (Cho+Cr)/Cit
3.0T体表线圈的特点
• 无痛苦检查。 • 可重复性好。 • 伪影少。 • 大大缩短检查时间。 • FOV大,对于盆腔内情况显示好。 • 图像清晰,波谱分辨率高。
正常人DTI
• 正常人FA值图能清楚区分白质与灰质,方 向编码彩色图(Directionally Encoded Color, DEC)图通过不同的色彩显示不同方 向走行的纤维,清楚地显示了大脑白质纤
维的正常解剖及其走行。蓝色为上下走行
纤维,绿色为前后走行纤维,红色为左右
走行纤维。
b0
ADCavg
• Matrix线圈提供了极佳的信噪比
• 结合并行采集加速因子iPAT x 2,可在50秒 内获得高分辨率的下肢血管造影 • 只需注射一次,大大节省了造影剂用量
• 目前描述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的主 要参数是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其值的大小与髓鞘的 完整性、纤维致密性及平行性有密切关系, 能够较真实全面地反映白质纤维是否完整。
• 各向异性图能真正区分正常人脑组织的灰白质结
构,全面反映脑组织的弥散特性,显示出常规 MRI
血性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的方
法。
局限性
• 显示供血动脉差。
• 对接近颅骨的病灶, 由于气体与组织界面 间的磁敏感性, 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 有时很难显示病灶的实际大小。
脑血管病的诊断
• 有研究表明:患者出现症状2.5h,SWI即可 显示出血灶,最早发现病灶的时间是发病 23min。 • SWI 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方法,进一步定位 受影响血管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能明确梗 死内是否存在出血,识别急性缺血中早期的 微出血,决定是否能进行溶栓治疗。
脑肿瘤的诊断
SWI可以显示以往方法不能显示的肿瘤内静
脉血管结构和出血。
• 肿瘤生长依赖病理性的血管增生形成,恶性 肿瘤有血管增长迅速、多发微出血的倾向。 • SWI有助于确定肿瘤良恶性以及恶性程度的 分级。
脑创伤的诊断
• 脑外伤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对评估病情、判 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都有重要意义。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程度与不良的结果有关, 有出血的预后比无出血的预后差。 • SWI在显示出血病灶方面的有明显优势。可 以为损伤性质和临床预期结果提供有用的 信息。
Tim(Total image matrix) 技术简介
• Tim线圈:多通道、多线圈单元组合 • 自动移床
• 无缝拼接:Com描
• 节省患者费用
• 无需更换线圈
• 无需多次摆位
• 检查全程时间短(以平扫计算约20分种)
• 一键式无缝拼接(大范围、高分辨力成像)
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
• Ⅰ型(单向型,渐增型):提示良性病变。 • Ⅱ型(平台型,双向型):良、恶性病变均
可出现。
• Ⅲ型(流出型,冲刷型):常为恶性病变的
强化特征。
诊断原则
• 综合动态增强与形态学特征。 • Ⅲ型曲线+恶性形态特征→恶性肿瘤。 • Ⅰ或Ⅱ型曲线+良性形态特征→良性肿瘤。 • Ⅲ型曲线+良性形态特征→良性肿瘤,同时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确诊。
• 医生阅片整体性强,定位更精确
• 压 缩 性 骨 折
• 椎 体 转 移 瘤
下松 播果 散体 肿 瘤 广 泛 室 管 膜

前列腺功能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脑膜瘤
胶质瘤
肺癌脑转移
乳腺癌脑转移
脑外伤DAI
T2* Tirm T2 TSE T2
SWI
• 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DTI (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原理简介
• 主要利用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同性及各向异 性原理。
乳腺动态增强成像
动态增强成像的原理
• DCE-MRI反映病变血液动力学特征。 • Gd-DTPA对乳腺肿瘤本身并无生物特异性。 • 病变强化主要依靠组织内血管密度和对比剂进入 组织细胞外间隙的多少。
• 强化程度与快慢和肿瘤的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
• 时间-信号曲线反映了病灶血液灌注和廓清情况。
正常乳腺
乳腺纤维腺病
乳腺纤维腺病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3D成像
–专用乳腺线圈 –高空间、时间分辨率 –2D和 3D成像 –3D成像放射状图像重建 –3D动态成像及分析
轴位采集后放射状重建
3D灌注成像
•Wash-in
•Wash-out
高分辨率、大范围血管成像
所不能显示的解剖细节。 • 用示踪技术三维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即弥散 示踪图,通过第一个体素主本征向量的方向寻找 下一个主本征向量与其最接近的体素,将这些体
素连接起来而获得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
• 最高达256个方向 • 一次采集获得多种参数图 • 解剖像和功能像融合显示
• 静脉结构显像
磁敏感成像的临床应用
• 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 脑血管病的诊断 • 脑肿瘤的诊断
• 脑创伤的诊断
•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
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 SWI信号不受血流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低速 血流能增强磁化率改变效应,发现静脉畸 形较T2WI更敏感。 • 目前该技术似乎是唯一可以精确显示非出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
• 某些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症、亨廷顿病、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 其病理改 变常常伴有脑内铁的异常沉积。 • 测定脑内某些部位的铁含量(主要为铁蛋白) 不仅可以掌握疾病的进程, 而且还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预测病人的愈后。
正常( 两侧基底节区矿物质沉积)
• 血管畸形
3T磁共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 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 差异而成像的技术,对小静脉、微出 血和铁沉积敏感。 • 成像基础:组织间磁敏感度差异和 BOLD效应。
磁敏感成像的原理
• 血液产物及其磁敏感效应 • 非血红素铁和钙及其磁敏感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