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1体系构建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本节内容的体系:(1)生活——化学——生活,构建化学学习的价值体系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本节教材在体系构建过程中从食物中常见的有机酸入手,引出与之相关的羧酸性质探究,最后又通过羧酸的酯化反应制取PET,为现实生活创造一类不可或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从而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价值认识。
(2)结构——性质——用途,构建化学学习的思维体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思维体系。
尽管乙酸的结构在必修2教材中已经出现,而且学生在必修2的学习过程已经完全掌握了乙酸的相关结构,但是在本节内容中,编者还是不厌其烦的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其用意就是希望能构建性质与结构之间的思维体系,并且关于甲酸性质的预测就是这一思维的实际应用。
(3)典型——普遍——特殊,构建化学学习的研究体系分类是化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方法。
羧酸本身就是研究过程中按照官能团分成的一类物质,但是如何研究羧酸的性质,是每种羧酸都加以研究还是紧扣某一典型从而推出共性,教材尽管没有明确指明,但却从其内容呈现上给出了答案——从典型推知共性,把握共性关注特性这一体系。
如,教材一开始就把乙酸呈现出来就是由于其典型、常见,而且能体现一般羧酸具有的性质,接着呈现甲酸,是由于甲酸除了有一般羧酸的性质外,还有其自己独有的醛的特性。
1.2内容选择与呈现形式(1)体现选择性和拓展性选择性是本节教材的亮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乙酸的结构和性质的呈现处理上。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在必修2教材中都有系统的介绍,但是结构却在本教材做了完整的重复,旨在强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关系,利于引导学生后续对甲酸性质的预测。
而乙酸的性质教材则只呈现了乙酸的酯化反应,原因在于羧酸的酯化反应是羧酸最主要的用途,这样选择既能精简教学时间又能更大化的体现羧酸的性质和用途这一主题。
2020高中化学 4.3.2《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案 苏教版选修5

4.3.2《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主要化学性质2.了解乙酸的工业制法和用途3.了解羧酸的分类和命名4.了解乙酸和羧酸性质上的异同二、教学中重难点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二、教学过程【情景切入】醋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具有酸味的有机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醋酸,它属于羧酸,羧酸的组成是怎样的呢?决定其性质的官能团是什么?【情景切入】根据学案完成基础部分内容【知识讲解】一、羧酸1、定义:由烃基(或氢原子)与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2、自然界中的有机酸⑴甲酸:HCOOH (蚁酸)⑵苯甲酸:C6H5COOH (安息香酸)⑶草酸:HOOC-COOH (乙二酸)⑷羟基酸:如柠檬酸:⑸乳酸:3、分类:二、乙酸(一)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无色液体(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就凝结成像冰一样的固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气味: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沸点:117.9℃(易挥发)熔点:16.6℃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二)分子结构【自主学习】预习并填空: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
分子式:C2H4O2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OH(三).化学性质弱酸性:H2SO3>CH3COOH>H2CO3【实验探究】现象(1)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CH3COOH CH3COO- + H+)(2)产生气泡(与活泼金属反应)(2CH3COOH + Mg = Mg(CH3COO)2+ H2↑)(3)产生气泡(与盐反应:2CH3COOH + CaCO3 = Ca(CH3COO)2 + H2O + CO2↑)结论【学生思考】乙酸能否与苯酚钠反应,可以的话,写出方程式。
C6H5ONa + CH3COOH → C6H5OH + CH3COONa【知识归纳】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知识应用】1、化合物跟足量的下列哪种物质的溶液反应可得到一钠盐C7H5O3Na ()A、NaOHB、Na2CO3C、NaHCO3D、NaCl2.确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据是()A.乙酸可以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B.乙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C.乙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D.Na2CO3中加入乙酸产生CO2【实验探究】实验二酯化反应【知识回顾】1、加药品顺序:乙醇→浓硫酸→醋酸2、加碎瓷片——防暴沸3、试管倾斜加热——增大受热面积4、导管通到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方——防倒吸5、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不纯净;乙酸、乙醇6、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7、长导管的作用?导气、冷凝8、为何用饱和的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①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②吸收乙酸,溶解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知识应用】1、酯化反应属于().A.中和反应B.不可逆反应C.离子反应D.取代反应2、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种。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43羧酸的性质和应用 导学案设计

化学导学案姓名班级高二(1)小组授课时间羧酸的性质和应用课课题时11、理解羧酸的概念。
目标导学2、掌握羧酸典型代表物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
、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1重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2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羧酸的定义是什么?官能团是什么?羧酸分类可以怎么分?2、乙酸俗称,是色,味的液体,易溶于,熔点为16.6 ℃,当温度低于16.6 ℃时,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
乙酸分子中含有,结构简式为乙酸的结构式为、3(—COOH)原子团,该原子团称为。
二、合作探究乙酸的化学性质1、酸性[问题] 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醋酸的化学名叫乙酸,初中化学已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
①在乙酸溶液中滴入试液,呈色;②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乙酸观察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实验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或“弱于”)醋酸的酸性。
生活小贴士:生活中可以用食醋去除水垢。
家用铝制品铁制品不宜用来盛放食醋,以免被腐蚀。
骨头中含有磷酸钙,磷酸钙不溶于水,但磷酸二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烹调食物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2、酯化反应[观看实验视频]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步骤:在试管中先加入,然后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冰醋酸,装好仪器,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 min。
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NaCO溶3~2液的液面上。
①向试管中加入试剂时,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导气管不能伸,向大试管中加入几粒碎瓷片的作用是②加热前,入试管B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其目的是为了。
该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③蒸馏出的气体用饱和NaCO溶液吸收的原因是;32。
生成的产物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填“大”或“小”),有味。
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此反应称为;也可看成是反应。
反应的原理是羧酸脱,醇脱。
三、交流展示甲酸俗称蚁酸,结构式如下,请你根据甲酸的分子结构,预测甲酸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将你的预测填入下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1.2.3.4.四、点拨提升酯化反应1、写出甲酸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苯甲酸与1-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三单元第2课时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案苏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三单元第2课时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案苏教版选修5第2课时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羧酸的结构特点及简单分类。
2.能够以乙酸为代表物,掌握羧酸的性质及用途。
3.掌握酯的水解反应原理。
一、乙酸和甲酸的结构和性质1.乙酸(1)组成和结构(2)性质①酸的通性06强。
乙酸是一种□05弱酸,酸性比碳酸□电离方程式为:□07CH3COOH CH3COO-+H+。
②酯化反应浓H2SO4CH3COOC2H5+H2O。
如乙酸与乙醇的反应□11CH3COOH+CH3CH2OH△2.甲酸(1)组成和结构(2)羧基的性质①与NaOH 反应生成HCOONa ,化学方程式为: □17HCOOH +NaOH===HCOONa +H 2O 。
②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18HCOOH +CH 3CH 2OH浓H 2SO 4△HCOOCH 2CH 3+H 2O 。
(3)醛基的性质碱性条件下被新制Cu(OH)2氧化,化学方程式为 □19HCOOH +2Cu(OH)2+2NaOH ――→△Cu 2O↓+Na 2CO 3+4H 2O 。
二、羧酸的概念及分类、性质1.概念:由烃基(或氢原子)和□01羧基相连的化合物。
2.一元羧酸的通式:□02R —COOH ,官能团□03—COOH 。
3.分类(1)按与羧基连接的烃基的结构分类(2)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4.化学性质 (1)酸性羧酸都具有酸性,但分子中烃基不同,酸性也不同。
对于饱和一元羧酸,随着碳原子数增多,酸性逐渐减弱。
(2)酯化反应羧酸都可以发生酯化反应:三、缩聚反应1.有机化合物分子间脱去□01小分子获得□02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缩聚反应。
发生缩聚反应时,单体中应含有多个□03官能团。
2.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水,反应方程式为3.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的区别(1)相同点:都是由小分子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化学羧酸章节的教案

化学羧酸章节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羧酸的定义、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2. 使学生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包括酸性、氧化性、还原性和聚合反应。
3. 培养学生运用羧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羧酸的定义与结构特点2. 羧酸的命名规则3. 羧酸的酸性及应用4. 羧酸的氧化性及应用5. 羧酸的还原性及应用6. 羧酸的聚合反应及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羧酸的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例子,掌握羧酸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柠檬酸、醋酸等,引导学生关注羧酸。
2. 讲解:详细介绍羧酸的定义、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演示: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羧酸的酸性、氧化性、还原性和聚合反应。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羧酸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羧酸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羧酸知识的学习,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学教科书,如《有机化学》、《化学基础》等。
2.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具,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羧酸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学术文章、教学视频,为课堂拓展提供素材。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羧酸的定义、结构特点、命名规则及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羧酸的氧化性、还原性及聚合反应的机理。
八、教学计划1. 第1周:介绍羧酸的定义、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2. 第2周:讲解羧酸的酸性及应用。
3. 第3周:探讨羧酸的氧化性及应用。
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专题4第三单元醛羧酸的第二部分羧酸的性质和应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羧酸和酯,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酯是羧酸与醇的衍生物。
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学过了烃、卤代烃、醇、酚、醛,构成了以官能团为线索的有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通过《化学2(必修)》和本模块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已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本课时以掌握羧酸的性质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进行预测和演绎,应用从“个别(乙酸)→一般(羧酸)→特殊(甲酸)”的认知规律及从“结构→性质→用途” 的学习模式介绍羧酸的性质及应用,提高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同时设置知识台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
本课时的学习既是新知识的形成,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物中常见的有机酸,熟悉羧酸的分类方法。
(2)通过对乙酸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复习,羧酸的通性;探究甲酸的特性。
(3)认识酯化反应的特点,了解缩聚反应。
2、过程与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让学生知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通过学生设计验证乙酸酸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洗水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2)“结构决定性质”、“本质决定现象”、“由个别到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乙酸、甲酸的化学性质难点:酯化反应、缩聚反应五、教学策略与手段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
情景创设 观念建构 活动引领 学以致用——“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 键 词 :建 构 观 念 ;结 构 决 定 性 质 ;创 设 情 境 ;学 以 致 用
一 、设 计 思 想 与 理 论 依 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 程 标 准 (实 验 )»对 “有 机 化 学 基 础 ”模
块的功能定位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 机 化 合 物 的 组 成、结 构、 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认识有机化合物 在 人 类 生 活 和 社 会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活动的设计 环 节 1 创 设 情 境 ,认 识 身 边 的 羧 酸 类 物 质 [创 设 情 境 ]品 尝 酸 奶 ,橘 子 ,果 醋 ,山 楂 等 食 物 . [投 影 ]食 物 中 各 种 常 见 有 机 酸 的 结 构
[问 题 ]这 些 有 机 物 的 结 构 中 都 含 有 的 官 能 团 是 什 么 ? [小 结 ]羧 酸 的 定 义 、分 类 . 设计意图: 1.从食物入手,通过感受到味道与我们学习的物质 联 系 起 来 ,降 低 了 学 生 的 陌 生 度 ; 2.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为下一环节研 究 羧 酸的性质做准备; 3.借 助 学 习 醇 、醛 的 方 法 ,鼓 励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 环 节 2 从 官 能 团 和 化 学 键 入 手 预 测 羧 酸 的 性 质 活动1:根据 羧 酸 的 结 构 和 有 机 化 学 知 识,预 测 羧 酸 的 溶解性
[学 生 活 动 ]自 主 学 习 ,酯 化 反 应 发 生 的 范 围 [问 题 ]醇 脱 羟 基 中 的 氢 的 反 应 你 还 学 习 过 哪 些 ? 设计意图:通过一 组 “拾 级 层 次 性 ”问 题,不 仅 加 深 了 对 酯 化 反 应 本 质 的 认 识 ,同 时 又 拓 展 了 学 生 的 视 野 . 活动4:你能 利 用 化 学 平 衡 的 相 关 知 识,增 大 乙 酸 的 转 化率吗? [问题]酿醋的过程 中 除 了 会 闻 到 酸 味 (乙 酸 )还 会 闻 到 淡淡香味(乙 酸 乙 酯 的 味 道 ),但 这 一 反 应 在 常 温 下 极 为 缓 慢,现在我 们 在 实 验 室 模 拟 这 个 过 程. 为 了 加 快 反 应 的 进 程,你会怎么做? 操作时加入试剂的 顺 序 有 要 求 吗? 浓 硫 酸 的作用? 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还能采用哪些方法? 设 计 意 图:四 个 驱 动 性 问 题 源 于 教 材 又 高 于 教 材,让 学 生充分地体会到教材是学习之本. 活 动 5:通 过 观 察 甲 酸 结 构 ,预 测 其 特 性 [创设情境]生活 小 常 识 “被 蚊 虫 叮 咬 后,可 用 浓 肥 皂 水 或小苏打水涂抹可迅速止痒”.你能用 化 学 知 识 解 释 这 现 象 背后的原因吗? [教师点拨]蚊虫 叮 咬 时 能 在 人 的 皮 肤 内 分 泌 出 蚁 酸 - 甲 酸 刺 激 皮 肤 ,从 而 使 皮 肤 肿 痛 . [学生活动]写出甲酸的结构式,小 组 讨 论 甲 酸 可 能 具 有 的性质. [小 结 ]甲 酸 结 构
高中化学专题4第3单元第2课时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案苏教版选修5

第2课时羧酸的性质和应用目标与素养:1。
了解羧酸的结构特点及简单分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
能够以乙酸为代表物,掌握羧酸的性质及用途。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一、乙酸1.组成和结构俗称分子式结构简式官能团醋酸C2H4O2CH3COOH2.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冰醋酸名称的由来无色液态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熔点为16。
6 ℃,温度低于熔点时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又称冰醋酸3。
化学性质(1)具有酸的通性,乙酸俗称醋酸,是一种弱酸,酸性比碳酸强。
乙酸与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2)酯化反应:若用18O标记乙醇,反应方程式为,此反应中浓H2SO4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增大乙酸乙酯产率的方法有哪些?[提示]①及时分离出乙酸乙酯,②缓缓加热防止反应物的挥发,③增大某种反应物的浓度。
二、羧酸的分类和甲酸的性质1.概念:由烃基(或氢原子)和羧基相连的化合物.2.一元羧酸的通式:R—COOH,官能团—COOH。
3.分类(1)按与羧基连接的烃基的结构分类(2)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错误!错误!4.甲酸(1)分子式CH2O2,结构式,结构简式HCOOH.(2)结构与性质由此可见,甲酸分子中,既含有醛基又含有羧基,因而能表现出醛和羧酸两类物质的性质.①酸性比乙酸强.②甲酸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C2H5OH错误!HCOOC2H5+H2O。
③甲酸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2Ag(NH3)2OH错误!(NH4)2CO3+2Ag↓+2NH3+H2O.5.缩聚反应—-人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由有机化合物分子间脱去小分子获得高分子的反应称为缩聚反应。
+n HOCH2CH2OH错误!。
此反应的原理是酯化反应.(1)在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中选用硫酸作催化剂时,对浓度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提示]酯化反应,要求选用浓H2SO4,利用浓H2SO4吸水促进酯化反应,提高了酯化反应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三
教材:
学校: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作者:倪林峰
《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1体系构建
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构建本节内容的体系:
(1)生活——化学——生活,构建化学学习的价值体系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本节教材在体系构建过程中从食物中常见的有机酸入手,引出与之相关的羧酸性质探究,最后又通过羧酸的酯化反应制取PET,为现实生活创造一类不可或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从而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价值认识。
(2)结构——性质——用途,构建化学学习的思维体系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思维体系。
尽管乙酸的结构在必修2教材中已经出现,而且学生在必修2的学习过程已经完全掌握了乙酸的相关结构,但是在本节内容中,编者还是不厌其烦的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其用意就是希望能构建性质与结构之间的思维体系,并且关于甲酸性质的预测就是这一思维的实际应用。
(3)典型——普遍——特殊,构建化学学习的研究体系
分类是化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方法。
羧酸本身就是研究过程中按照官能团分成的一类物质,但是如何研究羧酸的性质,是每种羧酸都加以研究还是紧扣某一典型从而推出共性,教材尽管没有明确指明,但却从其内容呈现上给出了答案——从典型推知共性,把握共性关注特性这一体系。
如,教材一开始就把乙酸呈现出来就是由于其典
型、常见,而且能体现一般羧酸具有的性质,接着呈现甲酸,是由于甲酸除了有一般羧酸的性质外,还有其自己独有的醛的特性。
1.2内容选择与呈现形式
(1)体现选择性和拓展性
选择性是本节教材的亮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乙酸的结构和性质的呈现处理上。
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在必修2教材中都有系统的介绍,但是结构却在本教材做了完整的重复,旨在强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关系,利于引导学生后续对甲酸性质的预测。
而乙酸的性质教材则只呈现了乙酸的酯化反应,原因在于羧酸的酯化反应是羧酸最主要的用途,这样选择既能精简教学时间又能更大化的体现羧酸的性质和用途这一主题。
拓展性则主要体现在对酯化反应产率提高和酯化反应的机理的探讨,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酯化反应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2)主题明确,突出性质、诠释应用
性质和应用是本节内容的两大主题,教材也不遗余力的通过大量的篇幅来体现,从乙酸性质的回顾、乙酸酯化反应的重点探究、再到甲酸性质的预测都在传递着性质的研究是本节内容的主题,而最后一个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的酯化反应则充分体现了,性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是合成人类所需的化学物质。
(3)更新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与必修2涉及到的乙酸内容相比,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了有很大的改变。
在必修2乙酸的新授课内容中,教材对乙酸的性质是直接通过几个已有的实验让学生总结其性质,是一种验证式的呈现方式。
而甲酸,在本节教材中同样是新授知识,教材却是只给出结构,让学生去预测、并用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这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习形成的接受式的单一的学习方式。
1.3本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学科知识方面——在卤代烃、醇、酚、醛之后,进一步强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完善烃的衍生物的分类,为后续重要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同时在必修2酸性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加深对羧酸酯化反应的理解,体现新课程化学选修内容的延伸性、必修教材的基础性
STS方面——有利于加深体会化学在合成材料方面的作用,了解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必修2学习了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知识,对乙酸的性质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同时在本教材中又学习了前三个专题
和本专题前2个单元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研究方法之后,对学习《羧酸的性质和应用》有思维和方法上的导引。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看,学生对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困难应在于酯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和酯化反应原理的应用,学生可能的学习策略是以预测、讨论和实验探索方式为主。
因此,在进行本课学习时,可以借鉴以前的方法,进一步运用学习醇、醛等烃的衍生物的方法,指导本课时知识的学习。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羧酸的概念和分类,认识羧酸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⑵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活动,了解羧酸具有酸性的原因,认识酯化反应的特点。
⑶通过对甲酸化学性质探究活动的设计,认识甲酸的化学性质。
3.2过程与方法
通过羧酸中羧基的结构特点,结合其酸性和酯化反应,体会结构和性质的相互关系;通过预测甲酸化学性质和证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观察生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羧酸的化学性质和羧酸性质的应用
难点:酯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和酯化反应原理的应用
5.课前准备
5.1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PET和PLA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2教师准备
⑴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⑵制作教案和课件
⑶上课所需的展示物品
⑷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6.教学设计思路:
从食品常见的有机酸(利用食物中常见的有机酸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感知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羧酸的概述(羧酸定义、羧酸的分类、一元羧酸的通式)→羧酸的性质(重点是羧酸的化学性质,从典型推知共性,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探究甲酸的性质(把握共性、关注特性,再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羧酸性质的应用(性质决定用途)→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的酯化反应(重点突出酯化反应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练习巩固→小结
7.教学方法: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练习法。
羧酸的性质和应用
一、羧酸的概述 R-COOH C n H2n O2(n≧1)
二、羧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以乙酸为例)
⑴酸性
⑵酯化反应
三、羧酸性质的应用
缩聚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