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季风的形成及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季风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季风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季风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季风气候的定义和特征季风气候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类型,主要特征包括:1. 明显的季节变化。

季风气候地区通常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这种季节性的降水特点是季风气候的鲜明标志。

2. 季风风向的转变。

季风气候地区的风向在不同季节里具有显著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交替。

3. 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季风气候地区季节性降水和气温变化比较明显,这种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引起了大气的水平性流动,使得热带、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形成了季节性的变化。

2.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对季风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季风气候地区一般处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附近,季风环流的产生使得这些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变化。

3. 地面特征。

地球表面的地形、陆地分布和海陆分布等地面特征对季风气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比如季风气候地区通常位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交界地带,这些地带上的气候特征受到了大陆和海洋的影响,形成了季风气候。

4. 海洋温度。

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对季风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海洋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会引起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从而影响季风气候地区的气候变化。

三、季风气候的分布季风气候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东亚、南美和非洲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在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湿季和旱季。

具体而言,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诸国、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日本、韩国等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地区。

四、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1. 农业生产。

季风气候地区的季节性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这些气候特点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作物的种植适应性。

2. 生态环境。

季风气候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季风雨季的雨水充沛使得这些地区的植被生长旺盛,但同时也会导致洪涝灾害等问题。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

季风形成的原因_季风如何形成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而热带季风的形成还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

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在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形成热低压,海洋形成冷高压,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夏季风;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形成冷高压,海洋形成热低压,气流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冷干的冬季风。

在亚洲,夏季,太平洋海面温度低,气流下沉,地面附近气压高,而亚洲大陆温度高,气流上升,地面附近气压低,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高于陆地,所以海面气压低于陆地,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西北季风。

积极影响;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消极影响;夏季风带来大量的局部降水可造成洪涝。

夏季风来得晚,退得早可造成旱灾。

冬季风带来寒潮,沙尘暴,降温天气。

下雪等灾害天气。

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为两个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两者因纬度地理位置等的差异,季风气候亦各有特征。

澳门是属于亚洲季风,支配大陆与海洋冬夏之间,气压高低形势不同,风向相反,风性各异,天气差别很大。

每年约自四至八月受海洋气流控制,盛行东南、西南风,是夏季风;自九、十月至翌年二、三月受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北、西北.东北风,是冬季风。

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是由于暖空气过强,今年的洪涝多雨是由于暖空气较弱,雨带滞留南方。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温带气候综述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

位于欧亚大陆的温带东部,具体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北海道岛、朝鲜半岛大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2021届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突破:季风环流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含详解)

2021届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突破:季风环流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含详解)

2021届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突破:季风环流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含详解)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气温年较差小,西部气温年较差大B.东部河流结冰期长,西部河流结冰期短C.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城市化水平高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种植业发达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读亚洲季风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根据风向确定此时最可能是()A.1月左右B.4月左右C.7月左右D.11月左右4.此时我国东部地区()A.寒冷干燥B.炎热干燥C.低温少雨D.高温多雨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图示季节,福建省的气候特点是()A.寒冷干燥B.低温少雨C.高温多雨D.温和干燥6.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海陆热力差异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受地形的影响D.沿海海水流动的影响甲、乙两图中箭头分别表示该地某季节风向,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有关甲乙两图所示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南半球冬季时,图甲中所示风向正确B.两图所示风的成因相同C.两图所示风向盛行时间基本相同D.两图所示风的性质一致8.当图乙中所示风向盛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北部正值雨季,而西南部降水较少B.日本西岸较东岸降水少C.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正值收获季节D.美国南部飓风盛行读“亚洲东部大气环流形势图”完成下列小题。

季风气候形成原理及其影响

季风气候形成原理及其影响

季风气候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中,由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所引起的,周期性地变换风向和风速的气候现象。

全球范围内都有季风气候存在,其中最著名的季风区域位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以及非洲的西南部。

季风气候不仅在农业和水资源的分配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可以归结为热带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地球自转的影响。

在夏天,季风区域的大陆地面受日照加热,比海洋快速升温,空气在陆地上升,形成低压区域。

相应地,海洋上的空气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形成季风风。

而在冬天,情况正好相反,海洋上的空气由于温度较高,形成低压区,而大陆地面却相对冷却,形成高压区。

这使得风向和风速发生逆转。

季风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季风气候区域的农业主要依靠季风雨水,因此季风的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在降雨较多的夏季,农作物得到了充分的灌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然而,在干旱的冬季,农作物的灌溉依赖有限,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2. 水资源分配:季风气候区域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雨水和融雪。

如印度的恒河流域和中国的长江流域等地,季风雨水是主要的水资源补给。

当季风变化时,雨水的分配也会发生变化,这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和供水系统构成了挑战。

3. 经济发展:季风气候区域的经济活动普遍依赖农业和渔业。

然而,由于季风的变化,农业和渔业的产量不稳定,导致农民和渔民的收入波动较大。

此外,交通、旅游和贸易等行业也会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

4. 生态环境:季风气候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陆上升的暖湿空气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孕育了茂密的雨林和湿地,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同时,季风的周期性变化也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一种生物适应机制,通过季风迁徙,动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

5. 文化和社会生活:季风气候区域的人们习惯性地适应着季风的变化。

在一些地区,季风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节日庆典。

季风形成的原因及气候特点

季风形成的原因及气候特点

季风形成的原因及气候特点
季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海洋和大陆的比热不同。

在夏季中,由于大陆比热小,日晒后大陆温度容易升高,因而气温比海洋上高,温度高空气密度小,于是陆地上形成低气压。

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分布的差异,以及行星风带的季节性转换;对于有些地区而言,地形作用的因素也会对季风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夏季,由于大陆上的土壤比热容较低,而海洋中的水比热容较高,因此,同时受到太阳的炙烤,陆地上迅速增温,并加热低层大气,使之密度降低,气压也随之降低,而海洋上增温则非常缓慢,海表附近空气温度较低,气压较高,就像是水从高处向下流,
空气也会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这样气流就由海洋吹向大陆,空气潮湿温和;冬季则相反,大陆上的空气降温快,气压高,而海洋上则降温慢,气压低,气流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寒冷而干燥。

1、东亚季风区
东亚季风系统的主要成员有低层的季风槽,即热带辐合带、锋面、低空西南风和东南风急流也包括低层越赤道气流一西南季风以及澳大利亚冷高压,中层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层则有南亚高压——青藏高压等。

2、南亚季风区
南亚印度季风是全球最强的季风系统,位于南半球的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马斯克林高压随季节变化向北移近赤道,其低层气流以逆时针方向流出,与南印度洋东南信风汇合后穿越赤道,形成越赤道气流,该越赤道气流受到东非地形的影响。

3、其他季风区
澳大利亚也属于季风区,并与亚洲季风是一个整体,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季风弱、夏季季风强.非洲东岸属于印度季风范畴,10~5月为东北季风,7~8月转为西南季风,西非地区也表现为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的交替,夏季四个月为西南季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

高考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

高考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季风是指在一年的不同季节,由于大陆与海洋的热力差异,导致风向和风速发生明显变化的气候现象。

季风环流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在高考中经常被提及。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季风环流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差引起的。

夏季,由于大陆受到辐射加热,温度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而海洋受到辐射冷却,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区。

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流动,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季风。

冬季,由于大陆受到辐射冷却,温度较低,形成高压区;而海洋受到辐射加热,温度较高,形成低压区。

高压区的空气向低压区流动,吹向海洋的风称为冬季季风。

二、季风环流的特点1. 季风环流表现出明显的定期变化: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的交替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都会出现。

这种定期变化是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不同季节受到不同的辐射加热和冷却所引起的。

2. 夏季季风湿润,冬季季风干燥:夏季季风吹向大陆的空气携带大量水汽,因此夏季季风主要表现为湿润的特点,给大陆带来充沛的降水。

冬季季风吹向海洋的空气相对较干燥,因此冬季季风带来较少的降水。

3. 季风环流的影响范围广: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区,如南亚、东南亚、东亚、非洲东海岸等。

这些地区的气候受季风影响最为显著,降水量和温度变化较大。

三、季风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农业:季风环流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夏季季风的降水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许多地区的农业发展依赖于季风的降水。

2. 水资源:季风环流对水资源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在一些地区会导致干旱和洪涝等水灾。

合理利用季风降水,进行水资源管理对于防灾减灾和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

3. 交通和贸易:季风环流对交通和贸易也有影响。

夏季季风为航海提供了有利的风力,推动了航海贸易的发展。

同时,季风环流还带来了固定的季节性贸易,使得一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网络。

高中地理季风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季风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季风气候知识点
1.季风气候的成因: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

由于
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它们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速度不同,进而形成气压差异,产生季风。

2.季风气候的特征:季风气候在冬季通常吹偏北风,天气寒冷干燥;而在夏
季则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这种季节性的风向变化是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3.季风气候的分布: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大致位于北纬10°
至回归线附近。

其中,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4.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对东亚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季风带来的雨水分布不均,导致了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出现。

此外,季风气候还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气温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一、专题讲解1.大气活动中心变化与季风强弱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弱是季风强弱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东亚季风为例: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位置偏北、偏西,夏季风势力强;雨带滞留北方,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我国东部出现北涝南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弱,位置偏南、偏东,夏季风势力弱;雨带滞留南方,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出现南涝北旱。

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冬季风势力强,冷空气南下,常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

亚洲高压势力弱,位置偏北,冷空气势力弱,出现暖冬。

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东亚形成西北季风,南亚形成东北季风。

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东亚形成东南季风,南亚形成西南季风。

(2)气压带、风带移动与季风环流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形成西北季风。

4.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特征差异较大,具体如下:二、同步训练1.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

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5月B.5~9月C.9~12月D.11月~次年3月[思维探究][答案] (1)C (2)B2.北半球海陆分布造成纬向气压带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其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往往造成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地理高频考点——季风的形成及影响
(2020·湖南茶陵三中高三月考)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

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A.西南部B.东北部
C.东南部D.西北部
2.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近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1月盛行东北季风,7月盛行西南季风
B.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②地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则易产生洪涝灾害
D.①地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②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4.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①地高温多雨B.②地寒冷干燥
C.③地形成高压中心D.①地受高压影响
(2019·包头市高三期末)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

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

读下图,完成5~7题。

5.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6.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
7.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8.(2019·重庆巴蜀中学测试)读“世界某区域图”(图中曲线为等压线,单位:hPa),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及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