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热力环流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天气预报、航空航海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热力环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通过详细的讲解、示例和图解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成因、现象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2.教师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的问题,如数据处理、图表绘制等。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流动和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力环流的现象,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2.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地表温度差异。具体包括: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温度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体包括:
1.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通过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关心全球气候变化,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北方地区会有雾霾天气?”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
3.导入新课:“地表冷热不均是如何引起热力环流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本节课主要讲授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具体包括:
1.讲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旨在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
1.描述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现象;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3.解释热力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性;
4.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2.分析我国冬夏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热力环流的作用;
2.2.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观念,关注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创设校园气温分布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通过模拟实验,如制作地形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利用PPT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
2. 以案例形式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
4.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大气热力环流吗?它是什么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简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4.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支持。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郊环流等现象。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1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与热力环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特点。
3.设计实践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力环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作业的修改和完善,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引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以及展示实际气象事件,如台风、暴雨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4.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台风、暴雨等,分析热力环流对这些气象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3.3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1.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大气热力环流现象,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气候特点等。
3.结合图表和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讨论题目等,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加深他们对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理解。
2.强调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3.总结学生在讨论中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四季气候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现象。
2.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3.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如夏天室外的空调外机温度高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问题导向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的顺序是 ④③①②
④
(4)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
先有大气的 垂直 运动, 再有大气的 水平 运动。
(5)如果此环流表示海陆风,那么现在是 白天 。
(白天或夜晚)
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② 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 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而言的。
2. 是否能根据关键词联系 课本知识或者联系材料图表。 (1~2分)
3. 语言是否简洁流畅,讲 解是否简单易懂(1~2分)
点评: (1)先点评题目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联系课本的知识或
者题目材料和图中的信息,再点评对错,最后进行联系拓展。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
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地面
冷
热
冷
高压等假压设面地向面高受空热弯不曲均,匀低,压同等高压度面气向压低相空同弯吗曲?。 等压面是什么形状?
800hpa
低78压0
高82压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低78压0
1 000hpa
地面
高10压20 冷
低98压0 热
高10压20 冷
读下面的“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 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结合课本,分小组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观看视频 “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 飘动的。先个人思考,再小组讨论原理,然后动手绘制试 验中玻璃缸内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烟雾的流动方向。
热
冷
1. 结合课本,分小组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观看视频 “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 飘动的。先个人思考,再小组讨论原理,然后动手绘制试 验中玻璃缸内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 烟雾的流动方向。
• 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
2
题(城市环流、海陆风等)。
自学质疑流程
自学评测:生活中的地理
壁式空调
暖气片
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同高度 的气压相同吗?等压面是什么形状?
1 000(百帕) 1 005
1 010
地
面
画出地表热量分布为“冷、热、冷”状态下的热力环流图。
(提示:①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与水平运动;②注明高空和低空的气压高低状况)
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必修•第一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2021年新课标内容:
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火烧上方谷
火熄上方谷真的天命如此吗?
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不可强也!
学习目标
•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说出大
1
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比较
不同地点气压值的高低。
热
冷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同
一
地
大
水
大
面
气
平
气
冷
垂
面
水
热
直
上
平
不
运
产
运
均
动
生
动
气
压
差
城市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城区
郊区
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往城市
山谷风
( 谷 风)
白天,相同高度的山坡上空比谷地上空升温快。
( 山 风)
夜晚,相同高度的山坡上空比谷地上空降温快。
思考:
甲村庄受到的污染,白天与夜晚相比,何时更严 重,为什么?
③ 在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的是低气压,盛 行下沉气流的是高气压;在水平方向上,气流总 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火熄上方谷真的是天命如此吗?
冷
热
1. 反思、整理本节错题。 2. 对照下面的视频回顾相关知识,列出本节的知识结构。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
判断气压高低。高空C比D气压
C
D
___低____(高或低),地面A比B
气压___高____(高或低)。
东A
B西
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 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
(2)A、B、C、D气压值 按从高到低排序是_____。
A>B>D>C
内容及难度 展示小组 点评小组
点评评价量规
1. 是否找出了关键词,关 键词是否正确(1分)
甲村庄
白天吹谷风
为什么四川盆地多夜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冷
热
却话巴山夜雨时。
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 注: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海拔/m
①
3 000
2 000
1 000
③
0
-1 000
(1)①②两地相比, ①是
高 压,② 低 压。 ② 等压面 (2)画出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