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探究活动1思考:大气的削弱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云层、太阳高度角(图片导入)乌云密布图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削弱作用越强。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图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图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弱,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探究活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晴朗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片导入)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和晴朗天空图②.阴天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图片导入)阴雨天气图③.为什么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图片导入)日出前图④.为什么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图片导入)上海晴天与阴天图⑤.为什么某些地区太阳能丰富,而某些地区地区太阳能匮乏?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图片导入)太阳能发电图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各种辐射的差异物体辐射规律: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1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2让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让学生学会分类地理事物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验,思考问题得出结论(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图片导入)海洋与陆地对比图课堂小结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③大气暖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板书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热气球图;孔明图。

高一【地理(中图版)】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3)-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中图版)】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3)-教学设计
教师陈述:同时本节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获取知识结论的工具就是地理图像的阅读,这是学好地理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教师展示:地理图像的阅读方法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地理学科(中图版必修一)13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3)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源自册出版社:中图版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利用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阅读教材图2-3-6和2-3-7,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说出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
教师展示:名词链接—地转偏向力
学生活动:
读图2-3-6,说出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北半球)。
教师展示结论:在北半球使风向向右偏
学生活动:试推断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南半球)。
课堂练习:在等压线地图上示意A地的风向(平直的等压线、弯曲的等压线)
学生活动:
读图,说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
教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还有其他的力对风向有影响吗?那我们再回到这张热力环流图上,图上示意了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
问题3.说出近地面风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教师展示结论
教师过渡:分析完了近地面风,我们再分析一下高空风的几个问题
问题1.说出高空风的风向受几个力的影响,并列举力的名称。
问题2.分别描述这几个力对高空风风向的影响?
问题3.描述高空风的风向最终与等压线的关系?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掌握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过程,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学生能够解释地形、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大气运动和热力环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工具,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3.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针对学困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授学生如何获取和整理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大气现象。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规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特定地区的大气受热和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当地大气现象,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重点,梳理难点。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

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

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高空,空气由A'流向B'、C'。

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

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

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

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示意图。

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1min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
(3)利用GIS软件,进行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解析。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体系。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引导: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4.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由于大气热力环流涉及的物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新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3)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差不多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教具预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重要阻碍,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就来学习下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多媒体)我们在初中学习地理的时候有学过这么一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但是真有如此的情形吗?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127℃,夜晚的温度降到—183℃,一天中的温差能够达到310℃;什么缘故地球的日温差和月球的日温差会相差那么多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我们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现: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截了当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

(重点)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重点)3. 明白得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难点)带着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来完成下【探究一】:读下图,并结合课本28页图2.1完成下列问题:上图显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100%什么缘故到达地面才吸取47%?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掉了53%,一部分被大气吸取走19%,一部分被大气或者地面反射。

2.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2.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还地面”。

【巩固落实】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种?大气中哪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中什么光易被散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分别对太阳辐射中什么光线吸收强?(背:2min展:1min)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什么样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背:1min 展:1min)3.什么大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强(背:1min 展:1min)【当堂检测】(6分钟)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区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回答1-4题。

图甲图乙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3.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4.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概念。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02排放可以使()及时落实积极思考,完成当堂检测。

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以及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A .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5.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从10月25日到11月22日默拉皮火山多次喷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6.深秋至次年早春时节,晴朗的夜晚常常出现霜冻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C.大气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对地面的吸收作用强7.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天气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8.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3.3大气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2

3.3大气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2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②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阅读和观看视频等,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运用资料,自主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讨论并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环境观;②通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人类生活、生产的应用,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二、地理核心素养(1)通过观看学生实践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在生产和生活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绘制并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组队探究并实验大气热力环流过程,绘制大气热力环流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6)通过切洋葱点蜡烛防止流泪等生活技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②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③根据热力环流知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导法、引导法、探究法、实验法2、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绘图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这几日,老师在朋友圈刷到一位朋友在切洋葱辣哭眼睛后,到万能的朋友圈求助,有什么方法能避免切洋葱流泪吗?(学生思考回答)我看见后,便运用我所学知识,这样回复他‘可以在切洋葱前,在旁边点上蜡烛试试。

’为什么老师这样建议这位朋友呢?这样有效吗?有什么原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过渡】“在学习新课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常用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

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 、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 、 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

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 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

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

同时还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 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