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合集下载

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高中地理教案课题:大气热力环流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基本原理。

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培养对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大气环流图或照片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大气环流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气热力环流的了解,并讨论其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探究(15分钟):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地球的形状对大气的加热和冷却产生的影响。

分享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类型,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解释(15分钟):解释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如热带气候带的上升气流、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等。

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如热带降雨带、风向和风速的变化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大气热力环流现象(如洋流、季风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现象对全球气候和地区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的研究和发展,并培养对地球系统的观察能力。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模拟实验,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其原理。

进行气象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 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4. 能够运用地球大气环流的知识解读实际案例。

教学重点:1. 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2. 掌握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2. 能够运用地球大气环流的知识解读实际案例。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 (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提问:你们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吗?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步骤二:知识讲解 (15分钟)1. 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造成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现象。

2. 大气环流的特点:由东向西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昼夜温差大的副热带辐合带、热带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组成。

3.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导致的气候差异和风力的不均匀分布。

步骤三:案例分析 (15分钟)1. 通过案例解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气环流影响分析》。

2. 运用知识:结合所学的地球大气环流知识,分析该案例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和影响。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 (1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总结归纳:指导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延伸 (5分钟)1. 认识大气环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何重要性。

步骤六:课堂小结 (5分钟)1. 小结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

2. 提问:你们对大气环流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大气环流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3. 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5. 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并引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概念。

2. 讲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倾斜和太阳辐射不均匀。

3. 讲解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低压带和极高压带。

4. 讲解大气环流的分布特点:经向和纬向分布的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关系。

例如,热带雨林和沙漠的形成与大气环流的分布有关。

四、实验活动(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现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五、讨论和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然后,由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六、课堂练习(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2. 模拟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械3. 练习题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评估。

3. 总结讨论的结果和学生的回答情况。

2.2.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2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气温分布、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观念,关注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创设校园气温分布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通过模拟实验,如制作地形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 利用PPT展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如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等。
2. 以案例形式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如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
4.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夏季台风、冬季寒潮等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大气热力环流吗?它是什么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简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4.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支持。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备课教案

《大气环流》备课教案学习目标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的影响。

(2)类型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2)风带(3)季节移动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__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区。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分布赤道低气压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两侧南北纬10°范围内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西风带__________气候全年__________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读下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地表热量分布不均④地转偏向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考查点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3.能够运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吗?(二)课堂讲解1.讲解大气环流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及其上空大规模的运动。

根据其形成的纬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和高纬度环流。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如影响气温、降水等。

2.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1)低纬度环流:在赤道附近,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低气压带两侧,大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形成低纬度环流。

(2)中纬度环流: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中纬度环流。

其中,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副极地低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上升气流形成的。

(3)高纬度环流:在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形成高纬度环流。

其中,极地高压带是由于极地地区的下沉气流形成的。

3.讲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影响气温: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受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气温较低。

(2)大气环流影响降水:例如,中纬度地区受中纬度环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

(三)案例分析1.分析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赤道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如此炎热潮湿?2.分析中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中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多变?3.分析高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

大气环流教案教案名称:大气环流教案编写者:[教师姓名]适用年级:中学地理课程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内气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

2. 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2. 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

2. 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理教学实验室或教室。

2. 投影仪和相关教学资料。

3. 地球仪和气象仪器,如气压计、温度计等。

4. 大气环流的相关图表和动态图像。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使用地球仪或投影仪展示地球的全球图像,并向学生解释大气环流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地球的大气环流在地球上具有垂直和水平分布?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投影仪显示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并讲解以下内容:1. 赤道低压带:由于太阳能辐射最集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2.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高温地带的空气上升后会向两侧走,运动至30°N和30°S,冷却后形成高气压带。

3. 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地区普遍为低温地带,空气下降导致地表气压下降。

4. 极地高压带:极地地区寒冷,空气沉降形成高气压带。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际的气压图和气温图,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大气环流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大气环流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步骤四:实验操作(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地理教学实验室或教室,并提供一套气象仪器。

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记录实际的气压和气温数据,并绘制气压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数据,并根据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这些数据的变化。

步骤五: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总结以下问题:1. 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不同的大气环流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3. 大气环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步骤六: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相关的拓展练习题目,并让学生自主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大气环流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实例: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
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

(学生自绘示意图)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

(如下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
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


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 高压 低压 北半球
4、全球性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带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 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空气由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 和赤道低压 成因 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 夏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