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26)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04
(2018·长沙高一检测)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23456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123456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
解析 丁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 较高,所以等温面也向高空凸起,因此B正确。
123456
5.图示季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昼长夜短
√B.华盛顿昼短夜长
C.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解析 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 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123456
6.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A是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B是_东__北__信__风___带, C是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D是_中__纬__西__风__带。 (2)在B、D、F代表的风带内画出风向箭头。 答案 略。(B为东北风,D为西南风,F为东北风)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 B.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 C.东风、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东南风、西风、西风
(2)热带辐合带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变化 C.影响的地区气候温和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 学目 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特别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 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 能;通过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季风形成等直观图的阅读,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把两者结 合起来,初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了 解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介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 因之一,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
2、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
气环流的影响,冬夏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季风环 流的形成。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 律;季风的形成。
; 德国退税 https:///knowledge/ 德国退税
;
回答出“心理变化”1分,回答出“突出主旨”2分)24.当现实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有颗玩味与欣赏的心,化劣势为优势,尽情活出自己的生趣。(2分。没按文中原句回答,意思相同亦可。)25.示例: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现今 ,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汉语热”的狂潮,甚至《中国诗词大会》都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中国古典文学,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分。围绕“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回答,表述清楚即可。) (2017江苏盐城)(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1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 的知识点 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 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 及分布
教学ppt
2
2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 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教学ppt
3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生,刚刚接触高中地理 ,基础差,理解能力欠缺, 重在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应 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讲给学生听。
1月——北半教球学pp冬t 季、南半球夏季 16
小结归纳,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
射赤道
单圈环流
地表是均匀的、太阳直射赤道
三
圈环流,近地面出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
带
地表是均匀的 气压带风带移动
教学ppt
17
四、教案设计说明:
1形式:启发思维,双向反馈 2特点: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 繁 ,层层推进 3手段:多媒体课件,表现手段更直观、 更清晰10
(2)考虑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6
37
低纬环流
24
1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教学ppt
11
设问1: 赤道低气 压带与副 极地低气 压带的形 成有何不 同?极地 高气压带 与副热带 高气压带 的形成又 有何差异
教学ppt
4
4、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 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完成2~3题。 2.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M→N→P→O B.M→N→O→P→M C.M→N→P→O→M D.N→M→O→P→N 3.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 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 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 供应。 (1)图中为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密封,背面是冬季用 以御寒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唯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在图中 用箭头画出工作门打开时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风塔”的室内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 大,故室内水池使周围气温降低,气压 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 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流向四周(以水池 为中心),这其实就是利用了热力环流 的原理。
为什么水池要建在塔下中央呢? 一方面使室内水池周围空气温度降低, 气压增高,使室外的空气通过风塔进入 室内; 另一方面,当室外的空气温度比室内高 时,从“风塔”顶部进入室内的空气会 经过水池,池水对空气起到降温作用.所 以水池建在塔下中央,可以最大限度地 起到降温作用。
空气在市区上升 ,在郊区
下沉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
市区,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
郊区
中心区
郊区
思考:从保护环境而言,化工厂最适宜建在哪里?
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
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地区,这里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 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结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 悬空链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什么? 2.塔下中央建一个水池起什么作用? 3.“风塔”内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这说明了什么?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流

2.4 大气环流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2、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了哪些气压带和风带?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有什么影响?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何不同?6、什么叫季风?季风的成因是什么?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资料卡片】大雾立战功1940年7月,德国法西斯企图利用大雾作掩护轰炸伦敦。
他们认为:由于大雾笼罩使英国飞机无法起飞参加空战,而高于大雾之上的楼房、烟囱正好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但是德国空军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每次利用大雾空袭伦敦,总是在中途就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拦截而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德国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飞机起飞,可是飞机还没到伦敦上空就被浓雾包围了。
由于能见度差,机群失去了联系。
两架飞机好容易飞出雾区,还没来得及辨方向,就被尾随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击落了。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内部出了间谍。
德军为什么弄巧成拙呢?原来西欧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内,全年盛行偏西风,由于西风的影响,这里的天气变化总是由西向东发展。
英国在德国西部,根据自西向东天气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容易预报出德国的天气变化,而英国的气象情报对德军严加封锁,所以德军很难预测出英国的天气变化。
每当德军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情报时,实际上雾区已经向东移了。
英军正是利用了西欧地区天气自西向东变化的规律,在每次雾区东移时便派出战斗机尾随雾后攻击德军飞机。
为什么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卫星云图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图上,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我国大陆上空,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由于我国所处的位置大部分在盛行西风带的下方。
盛行的西风带跨越的地理纬度为30°N~50°N,厚度离地面3~13km。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环流教学设计本节采用非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对某些课标要求的内容进行取舍,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一强调过程:本节内容一开始就设定三个假设,通过逐一的否定,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才能得以体现。
而且通过不断否定,将更完善,更复杂,更实际的大气环流变得顺遂通达,浅显易懂。
二指导方法:求理求图求过程是本节内想要传授的学习方法,求理求图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有效方法,求过程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思维导图,易化繁为简,抓住事物本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知识:学习大气环流主要需要两个基础知识。
一是热力环流,二是地转偏向力。
热力环流是学习大气环流的出发点,再加上地转偏向力,便出现了知识的增长点。
由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的问题便得以解决,而气候又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不可忽视,其实简单的东西不代表容易,从而强化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有的设计宜浅进浅出,但两个浅字都不代表容易。
学情分析本节课实际为高二文科班会考复习课,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名为复习实际和新课差不多,但又不能完全上成新课,所以就设计成以课本知识为线索,特别是课本上的图为线索,进一步构建原有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继续用教材去学,从而适当加大课堂容量,以满足会考复习的要求。
设计的练习必须非常基础。
以掌握最基础的,最基本的知识为目的。
效果分析基本完成所设计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环节连接较好,,重点地方以读屏形式出现,教学效果真实,再现真实版的课堂教学。
不足之处是教师学生都有些紧张,语言不够精炼,以至于某些环节不够紧凑,结尾有些紧蹙。
大气环流教材分析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课本一开始就提出大气环流的重要性,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基础。
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最典型的两种环流形式: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12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第 27 页重难点突破12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考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性质读图12-1“某区域对流层大气运动理解模式图”,回答1、2题。
1.关于a 、c 两点的近地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c 点近地面可能接近刚果河河口B .a 点近地面可能接近亚马孙河河口C .c 点近地面肯定是海洋D .a 点附近海域受巴西暖流影响2.关于a 、b 两点近地面空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点近地面空气高温湿润 B .a 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C .b 点近地面空气低温干燥D .b 点近地面空气低温湿润读图12-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丙气压带”是指A .赤道低气压带B .副极地低气压带C .极地高气压带D .副热带高气压带4.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侯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A .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B .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C .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终年温和湿润D .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读图12-3“中纬和高纬环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处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 .90°NB .30°SC .0°D .90°S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是副热带高压,丁是极地高压B .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C .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D .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读图12-4“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回答7、8 题。
7.图中风带⑥是 ( )A .北半球西风带B .南半球西风带C .北半球信风带D .南半球信风带8.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 .上海昼长大于广州C .广州昼短夜长D .恒河流域正值丰水期考点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9.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图12-5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第 28 页 图12-9 读图12-6“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0~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的基本特点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于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它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
2.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大气运动)形成的。
3. 一般情况下,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有利于水汽凝结),东风、信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不利于水汽凝结)。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是一种假设的状态,但由于受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断块状分布(陆地面积广大),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o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
具体名称如下图所示:
三、副热带高压(或夏季风)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
1. 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规律,可用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夏季风吹雨带移,雨带移哪儿哪儿雨季;三月登陆要北上,四五月份到华南;六月江淮为梅雨,东北、华北七(月)、八(月)到;九月南下到江南,十月雨季结束离大陆。
2.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异常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快,易造成北涝南旱;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慢,易造成南涝北旱。
四. 季风环流
由于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列表比较东亚季
比较内
容
东亚南亚
季风类
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及源地冬季:偏北,西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冬季:东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夏季:偏南,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
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
燥,夏季炎热
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
多雨
冬季暖热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