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课标解析】本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风的形成”,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所占篇幅也相对较小。
但本部分内容是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1.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 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 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分析【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多媒体、课堂导学过程【情境导入】夏天去海边感受凉爽的海风,你认为白天还是晚上去效果更好?(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又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 1】1. 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2. 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3.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高低压正好相反)【整理小结】影响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设计意图:虽然热力环流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有关初中的知识点气压以及等压线、等压面的相关知识点,所以通过问题的导思让学生剥茧抽丝,慢慢领会气温的高低与气压、等压面、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空气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最终系统的串联在一起。
(承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常见几种形式: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2)山谷风(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迁移应用】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二)能力训练点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2、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2、科学来源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四)美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欣赏教材中图片美。
2、关心自然,热爱科学的内在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难点: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三力”和风向。
3、疑点:热力环流,高空和地面空气流动方向相同,这个高空的高度为多少米。
4、解决办法:与生活实际联系,用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运用: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热爱自然。
②理论联系实际。
(二)整体感知1、立体分析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2、平面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3、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三)教学过程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它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请依据导学目标自学、合作研讨教材,或观看课件便知。
2、知识网络系统化阶段[板书]第三节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师生]共同画“热力环流图”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师问]地面为什么会出现冷热不均?它对大气运动有何影响?[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造成。
冷的地方,空气下沉,热的地方空气上升。
[师问]这对高空气压状况有何影响?这对空气水平运动有何影响?[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冷的高空形成低气,热的地方高空形成高压,进而高压空气向低压流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演示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介绍实验装置并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提问过渡:同学们看到气流是如何运动的?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气流在热的地方向上运动,在冷的地方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在近地面从冷的地方向热的地方运动,为什么地表冷热不均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先来看地表均一时的情况。
(二)原理分析(板图)1.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思考:(1)A 、B 、C 三地受热不均后,三地的大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A 地气体膨胀上升,B 地气体收缩下沉(热胀冷缩) 2.受热气体膨胀上升,冷却气体收缩下沉(垂直运动) 思考:(2)三地的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分别有什么变化?预设答案:A 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高空空气密度变大。
B 、C 两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大,高空空气密度变小。
思考:(3)此时,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是否还相同? 预设答案:近地面A 地空气密度降低,B 、C 两地空气密度升高 思考:(4)这种差异会导致气压如何变化?990hpa 970hpa 950hpa 1010hpa990hpa 970hpa 950hpa 1010hpaA 热B 冷C 冷A (热)B (冷)A ′B ′预设答案:A 地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A ′气压升高。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主讲教师:指导教师:【课程标准】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二、探究原理1、运动(记忆2分钟)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
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2、气压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
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爬黑板)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将一块大石,与一盆水放在太阳下暴晒一个小时,猜一下谁的表面温度高?因为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了升降温速度不同,所以有了气温的差异,我们叫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13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热力环流 (1)原理(2)形成过程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及特征⎩⎪⎨⎪⎧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始终与风向垂直(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思考在等压线图上,如何判定近地面和高空?答案一般来说,近地面气压值接近一个标准大气压(1 013 hPa),所以等压线图上气压值接近1 000 hPa时,即为近地面;如果等压线数值只有500 hPa左右,即表示“高空”。
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气流下沉距离以外。
2.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类型相反。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案《大气的运动》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教案授课人石晓巍学科地理授课内容: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知识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目标3、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学技能1、掌握气压分布和海拔、气温、空气运动的关系。
目2、理解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目标标1、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感要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目标求服务于社会。
《大气的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教材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分析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
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教学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的关系。
重点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
难点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教学点燃蜡烛放在教室门口,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方向引出大气运动。
学生自过程学大气运动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造成各纬度受热不均)3、大气运动的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讲授新课](案例引入) 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
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引言大气热力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水平气流运动,它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对于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以大气热力环流为主题,设计一节关于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a. 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水平气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
b. 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导致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压带。
c.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空气冷却收缩,形成高压带。
d. 大气热力环流由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组成。
2. 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和特征a. 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赤道低压带,空气上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 副热带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沙漠气候。
c. 中纬度低压带:气流汇聚,形成温带气候。
d. 极地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寒冷的极地气候。
3. 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a. 大气热力环流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风现象。
b. 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形成与大气热力环流密切相关。
c. 大气热力环流是导致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如季节交替、气候异常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风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3. 实验法:利用模型或实验装置,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特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和深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风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强调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和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气压、等压面是物理概念,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掌握情况不够了解,同时它们也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概念,为学生后面的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奠定基础。
【实验展示】观看视频小实验让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观察烟最开始的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狭小、知识基础有限,所以难于理解过于宏观的地理规律。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本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烟雾的运动明白大范围空气运动状况,在感性上实现突破。
并通过作图加深印象,经久不忘。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烟雾首先在冰块处下沉,引导学生“热胀冷缩”导致了气体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从而得出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画出的热力环流图中进一步询问学生为什么有水平运动?从而引出高压、低压的概并且得出气体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原来等压面上气压的变化,从而引出等压面的弯曲“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
这就是热力环流的过程。
【设计意图】
本阶段内容是这节课的难点,重在理解。
为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热力环流,我采纳了作图分析法,边作图、边分析,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
最后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条理性和加深对热力环流形成的印象。
【过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在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流的例子,下面我们来看热力环流的应用。
【合作探究】
探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两组完成一个问题。
每组在讨论完后派出代表,一组展示,另外一组评价。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认识,让学生讨论展示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亲自动手画图展示,让学生评价,达到自己纠错、改错的目的,相信学生经过这个环节可以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展示、评价后,引导学生解决海边拍照问题。
用李商隐的诗词“巴山夜雨涨秋池”来理解山谷风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城市风了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工业布局的选址。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不仅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还可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过渡】在热力环流中我们看到有高空和近地面两种大气水平运动,即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两种风,这两种风是如何形成的,受哪些力的影响呢?下面来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通过板书中水平方向气压差异引起水平运动得出同一平面出现气压差异时才有气体的运动。
从而得出等压线的概念,并与等压面做比较。
【设计意图】
区分等压线和等压面。
用多媒体展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的运动方向得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的特点。
【设计意图】
边用多媒体展示边讲解增强知识的直观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及特点。
【过渡】由于地球自转,大气运动还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风将如何运动呢?
多媒体展示高空风的形成。
并强调高空风最终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过渡】近地面风又受哪些力的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受力情况,并强调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设计意图】
力的分析为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用多媒体展示可以增强直观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小结】总结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并完成板书。
【过渡】我们了解了北半球的高空风和近地面风,那么南半球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画南半球风向,以加强对这两种风的形成及风向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思考】在地球表面赤道热极地冷,大气在地表会如何运动呢?是否只是形成简单的热力环流呢?请同门们结合热力环流和影响风的因素综合考虑。
【设计意图】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设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以便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