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的起源及特点 燕子杰 著

合集下载

梅花桩渊源新探文本文档

梅花桩渊源新探文本文档
上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梅花拳在流传中渲染的儒家思想和迷信色彩,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清代的农村社会,但是梅花拳的本质和核心精神并没有改变,练梅花拳的人仍然具有求实的精神和变革的思想。清朝末年梅花拳由于发起并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受到了清政府的镇压,梅花拳的活动转入了地下。那个时期梅花拳民谁也不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更不要说出版书籍或公开表演等活动了。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如河北的某些地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陆续公开活动起来。
梅花拳三辈传人邹宏义,在《邹氏家谱序》记载中原名邹讵量,字魁阳。为什么又改名邹宏义,字光大呢?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认为,可能是梅花拳内部追忆他的功绩而另为他尊名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河南内黄、清丰一带流传的梅花拳前三辈人(朱永远、张伟书、王红亮),如果也是张三省、邹宏义等人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姓名改动如此大呢?要知道梅花拳四辈以后的历代祖师人名就都是确定的了。
据查,我国境内的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他们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德昂族使用的兵器有:棍、刀、剑、叉、勾镰等。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德昂族的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梅花拳前百代结束、后百代开始之时正值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形成全国范围的动乱。满清屯兵关外虎视中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在旦夕。清兵入关后到处烧杀抢掠,如扬州三日的杀戮,以及满清王朝建立初期的大兴文字狱等,对汉族采取的高压政策,怎能不使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实际上是流行于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的祖师们惊悸而采取防范措施呢?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固。而且满族上层也已逐渐溶入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了,这时候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才用不着再隐讳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花拳谱系也都是清楚的了。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

论梅花桩的起源及其文武一体的特点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

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它们的图谱分别是: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

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

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

“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

“阴阳”,也是阴、阳二爻。

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

“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

“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

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

《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

梅花桩密谱的来源文本文档

梅花桩密谱的来源文本文档

本人1955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并从韩其昌老师学“五势梅花桩”,当时就抄录过《梅拳秘谱》。1963年11月2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袁国屏负责油印了十几份分给各师兄弟。这就是《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中《梅拳秘谱》的由来。此《秘谱》韩老师怎么得到的?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也未问过。近两年来,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谈了韩老师得到《梅拳秘谱》的经过,现摘录如下:
文章作者:燕子杰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05 字体: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花费会员币:0 添加时间:2007/12/27 13:52:45 文章编辑:admin
清朝末年,由于梅花拳参加了义和团运动,最后受到清朝政府的无情镇压。北方各省拳民四出奔逃、藏匿,拳派的活动转入地下。从那时起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拳派内部的一切活动都对外保密,因此社会上也不知道梅花拳的事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梅花拳的组织仍然处于保密状态,梅拳弟子对门外的人绝口不谈梅花拳的事情。至于梅花拳的“经书”、“拳谱”等文字资料,更是不能外传。
“大约在1947年左右,韩其昌师爷的挚友,并称为“风尘三侠”的刘志刚老先生给韩师爷拿来了一本名为“心意拳”的拳谱,韩师爷看了拳谱的内容以后很高兴,说:“里头都是讲我们的拳理”,且此谱名为“心意”,与“梅花从心练起”的说法一致,故认为此谱应为梅花拳门中的拳谱(梅花拳在过去常以其它名称出现),当即让弟子王志忠老师、李佩基老师等师兄弟几人一同分头为他抄写了一份,并将原件退还给了刘志刚老先生。之后,韩师爷对原谱的一些错漏进行了填补和修改,并以此谱为基础,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又补充了一部分自己师乘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拳谱。”
“帖子”对“心意拳”原谱也进行了追踪,说:“在心意门中也确有此谱,该谱被称之为‘易筋经贯气诀’,从马琳璋先生所著的《心意拳练功窍要》一书中看,该谱似为买壮图之弟子丁兆祥得于苌家。这可能就是拳谱中的诸多内容与《苌氏武技书》中的内容大体相同的原因。”

大力开展梅花桩的实践活动文本文档

大力开展梅花桩的实践活动文本文档

现代科学知道,大脑的意识活动有两种。一是人能察觉到的“显意识”活动,它是以语言形式进行的。“显意识”活动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二是发生在大脑深层,不能为体察觉的“潜意识”活动。它通常表现为灵性,是产生灵感思维的温床。关于逻辑思维与灵感思维的问题,我已经在“空中课堂”中讲过了,现在我们主要谈谈大脑灵性的作用。

大力开展梅花桩武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文章作者:燕子杰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685 字体: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花费会员币:0 添加时间:2008/2/16 21:41:46 文章编辑:admin
大力开展梅花桩武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
------以此作为向春节大会的献礼
自古以来,人类就把训练大脑灵性、开发智慧称为“治心”。佛家是炼“坐禅”,道家则炼“打坐”,气功等炼的是各种“静功”。上述这些练功的方式,都基本上没有(或很少)身体的活动。大都是用心意(显意识)使自己的心神安定下来,所以被人称为“以心治心”。自古以来,梅花拳则是“以武治心”的。读者注意,古人说的“心”并不是指心脏,而是说思虑的中心,实际上就是大脑(或大脑皮层)。所以“以武治心”,也就是通过武功锻炼来提高大脑的功效。
另一方面“一落即起”的本领,也说明了练功者要有惊人的感知能力。这种极为灵敏的感知本领,是大脑获得灵性后才能表现出来的。本人在这次春节大会上,就将演示这个项目。
世俗之人都认为出拳要用筋肉的力量,但是这种出拳击敌的动作,肯定是在“显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近代科学研究证明,大脑一旦有了“显意识”(杂念)活动,以“潜意识”活动为特征的大脑灵性就不能发挥了。整个出拳击敌的过程,就成了逻辑思维的过程。人的显意识能够察觉和控制,所以它的速度是慢的。这种出拳的威力,充其量也只是全身筋肉的爆发力。敌人身体承受到的是物理(质)力量的冲击,它造成的伤害都是从表皮传达到内里。因此,被击伤者也多是皮肉之伤。

梅花桩

梅花桩
的达到了,但人处于一种极其动荡的状态,饥饿和饱的感觉都是混乱的,神经处在一
种慌乱的情况下,我总是刻意的少吃,因为害怕一吃多了就会胖回来,事实上也反弹
了很多,结果造成某种程度的恶性循环,另外内分泌也不正常,寒假检查时医生看激
素水平特别低,快要不成为"女人"了吧,后来五一回去又发现原来自己血压也出奇的
燕子杰
《孙子兵法》认为“兵贵神速”,《梅拳秘谱》[#1]中也说:“千变万化快为先”,又说:“……想情景疾、快、猛,原来是真意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俗学不悟元中窍,丢却另寻那得醒?”梅花拳变化要快,出手、踢腿、上步都要快!只有快了并达到神速,技击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发信人: flyingfox (ACMilan-11号), 信区: wudaowuya
标 题: 我与梅花桩的故事zz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Sat Jun 5 14:22:11 2004), 本站()
发信人: aisai (晓素无西风), 信区: WuShu
标 题: 我与梅花桩的故事
摘自《武林》1983年7月总第22期创刊两周年特辑
怎样训练技击中的神速
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立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
梅花桩所用木桩,直径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 3尺3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寸。随着功夫不断增进,桩要不断加高,有的加高到 5尺;也有人以砖块代桩,先在平砖上练习,再站横砖,进而站立砖。布桩讲究上应天象,下合地时,中合节气,如“北斗桩”(又名七星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 ”、“五行桩”、“九宫桩”等。梅花桩,因立于桩上练习,故有别于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梅花桩拳套,其难度远非地面练习可比,练起来要求式正势稳,要建立严格的动力定型。梅花桩最适合两人以上的集体练习,众人围成一梅花状,忽开忽合,伸缩无定,饶有兴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可于桩上练习,拳场每步一桩,约有百根(如图为拳场的四分之一),此为本门拳术所独有,过去在旧小说或野史中略有披露。五势梅花桩在地上练习,仍按桩上步点方位,行步严格,俗称“落地梅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桩武功文本文档

梅花桩武功文本文档

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百余根桩陈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据传汉朝时已有,为昆仑派之基本拳,至今已流传百廿余世(注1),但欠调查中发现的仍是由明崇桢年间徐州张三省(又名张山)开始的后一百代流传谱系。
在1998年之前我国史学东就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发现梅花拳是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的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在1988年年底由历史学家路遥教授和我共同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在直隶、山东交界一带的义和拳主要是从梅花拳改名而来。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是由文场和武场组成,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籍世代相传。它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修心养性,炼油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遵守门规、武德。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等。梅花拳武功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与当前浒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注2)最后上升到文功。就我们调查中亲眼所见,各地许多著名的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不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
梅花桩武功
作者:山东大学.燕子杰 文章来源:中国小架梅花拳网 点击数:1516 更新时间:2007-9-28 16:09:43
内容提要:
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优良传统、维护团结,反对占乱的古补而神秘的举派,它有文场和武场的组织。文章分析了梅花拳武功的特点及指导广义地说场活动的经典和文理指出:梅花拳的文场集中了该派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深化、发展而形成了一套套炼神炼气,修身养性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法”。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使它成为活跃在广大下层在农民群众中的一支积极向上的力量,正是由于文场的存在,梅花拳才在义和团反帝运动中起到了那么巨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桩的起源及特点燕子杰著梅花桩的起源及特点―――燕子杰著梅花桩不仅是一派拳术或养生的方法,而是流传在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和“根”。

相传在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一千多年,有一个祖师化名“云盘”,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它们的图谱分别是:其中“八卦”的图谱是“八卦”、“三爻”、“阴阳”、“太极”;而“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八方”、“九宫”、“太极”。

图谱的前三项说的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万事万物时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思维顺序。

例如“八卦”图谱中的“八卦”,即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或八个卦相,它们也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天地万物的一种简约形相。

“三爻”(又称“三才”),即天、地、人。

“阴阳”,也是阴、阳二爻。

又如“梅花”的图谱则是:“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代表了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性质或五种基本组成因素。

“八方”,即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个方向,因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也都与方向有关。

“九宫”,则指八个方向及中心一点的九个位置,在此它表示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或地形,因为任何事物也都受着它所在的地域、地形的影响。

在以上“八卦”和“梅花”的图谱中都有一个“太极”的图象,这表示上述的两种思维顺序,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思维规律━━“太极”。

《太极图》是一个思维规律的模式,这就是:一、万物都有阴有阳,而且要阴阳分明,达到阴阳平衡;二、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纯净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相渗透;三、《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它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变化也是逐渐地,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系由“无极”而来,“无极”为宇宙之始,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于是万物生矣,这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

《系辞》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这里的“天下之至神”,即大脑产生的灵感。

人类可以通过练功而达到心性的“寂然不动”,“静能生慧”大脑的潜意识活跃灵感被激发。

(见作者所著《中国梅花桩技击大法》一书上篇,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2 月)只有灵感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这个通过练功产生灵感思维而认识宇宙的过程,则是与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相勃逆的。

故而人们也常把练功称为“返本还源”。

这个“返本还源”的过程就是,把天地间不断变化着的万事万物简约、抽象成为“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至“八卦”,“八卦”至“四象”,“四象”至“两仪”(也就是“阴阳”),“两仪”至“太极”,“太极”最后达“无极”。

“无极”为宇宙之始的一种状态,“无极”时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阴、无阳、无我、无它......,空间上无大无小,时间上无始无终,即老子说的“浑沌”状态,武功中的“浑元一气”。

远古时代的人类,早在结绳记事和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懂得了“武”和“舞”。

“武”是为了在狩猎与争战中与野兽或敌人搏击;而“舞”则是为了在与族人欢聚时,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我们从史料记载和少数民族舞蹈中知道,在最早的舞蹈里大都是些博击和战斗的动作。

但舞蹈的目的和真正的博击与战斗不同,“舞”是为了表达人们欢乐的心情,这时人类已经懂得了用人体的姿势与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另外,由于“武”和“舞”都是人体的一种运动,自然也有着强身健体、活动气血与开发智慧的作用。

人们经过不断地运动之后,身心健康、气血畅流了,感到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头脑中也消除了杂念和忧愁。

佛经说“静能生慧”,运动对增强人体健康、开发大脑智慧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在这些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云盘”祖师创造了“八卦”和“梅花”拳。

这些拳法与一般的武术或舞蹈不同,它们既不是单纯地为了击技,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表达感情,而是用人体的姿势和动作,来演示一个更重要和更严肃的课题━━人类认识宇宙的思维方法和规律。

梅花拳就是这样的,自古以来它就被人们称为“无字真经”。

因为练习梅花拳也就象读书一样,可以学会“梅花”图谱中所表示的那些思维规律。

凡是练习过梅花拳的学生们都有体会,梅花拳也确实是一条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

从梅花桩基本功“架子”的锻练内容就可以看出,“架子”中的“桩步”有五个姿势,即大、顺、拗、小、败,对应的也就是“五行”:金、水、木、火、土。

而“桩步”的五个姿势,也必须要在拳场的八个方向上都要练习,这就是“八方”。

在“架子”中走向八个方向练习“桩步”的步法,又称为“行步”,它包括了三种不同用途的行步练法,分别称为“摆法”、“撤法”和“扎法”。

在练习“架子”时,八个方向上的“桩步”都练完后,再练一次中间一点的“桩步”,才算练完一趟“架子”,这就是“九宫”的意思了。

梅花桩武功在练习时,必须能“知宽知窄、随高就低、静之如山岳、动之似江河”,并“起落进退、有阴有阳”,还要“一气贯串、刚柔相济”等,这就是“太极之功、阴阳之理”。

广大的梅花拳弟子,都从锻练的实践中体验到了“五行”、“八方”、“九宫”的作用,领悟到了“太极”、“阴阳”的规律。

梅花桩拳法变化无穷,拳理也深奥难懂,包容了所有传统文化的精华。

学习梅花拳的人只有一边锻练梅花拳的武功,一边学习它的拳理,才能掌握练功的要领,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锻练,智慧也得到开发。

作者十几年来,在济南各高等院校用业余时间传授梅花桩武功,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学生们通过梅花桩武功的训练,不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了,头脑也机敏、聪明起来,促进了学习,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社会活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