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开天 辟地 治世界 , 留下树 木共山川
反复说梅花拳开天辟地已有之。
2起 源 于 西 周 .
据梅花拳 内部经卷 中载 :周 昭二十 五, 古佛生焉 , 居伯 阳后 , 占仲尼先。 昆仑 祖师化 名云盘 , 住昆仑山 , 他创造 了两种 拳, 一种 是梅 花 , 种是八 卦 , 以梅花 一 所 拳在 民间有属昆仑派 的说法 。 3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 时期 . 在 民间 有 梅 花 拳 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时 期, 为著名军事 家孙 武子创编 , 故称武子 梅花拳 。 还有 的说起源于公元前 4 7年 , 4 创始人为王秋 白。 4 源 于秦 汉 时期 . 起 起源于秦汉时期 的说法大致有这几
因为梅花拳历来传授严格 .最初只 以家传的形式在民间秘密 流传 。直到明 末清初才在冀鲁豫三省传播开来 。该拳 父传子 、 子传孙 、 又传子 ……父子之 间 孙 密授 。 故称父子拳 。 3梅 花 桩 . 早 期 在 10多 根 桩 子 上 练 功 .又 因 0 它 五 势 成桩 , 名 。 故 4干 支 梅 花 拳 与 五 势梅 花 拳 . 梅花拳演 练桩步 五势 左右对 称 , 宛 如盛开 的梅花 , 花五瓣 , 梅 拳分五势( 、 大 顺 、 、 、 )故名 五势梅花拳 。 拗 小 败 , 桩步按 天干地支分五势 , 宛如梅花开放 , 行步犹 如梅花枝干相连 , 以称 干支梅花拳 。 所 5落地梅 花拳 . 梅花拳早期 在桩上练功 ,由于时代 变迁 , 桩 费时耗物 , 改为地上 练习 , 栽 渐 但保 留了原有的风格与技法 , 故名 。 又有 称落地梅花。讲 究地盘 , 擅长地躺技法 。 6中心 梅 花 拳 . 具体有关 中心梅 的说法不详 .只传 闻中心梅多为蹿跳 蹦跃 . 注重腿法练习 , 中心起势 , 四面 开 花 。 7 心 梅 与 武 子 梅 花 拳 . 穿 穿心梅 与武子梅名 , 二实指一 。 据说 起源于孙武子 . 故称武子梅 , 又因为该拳 套路路线 多呈 “ 字形 , 以称穿心梅 。 中” 所 著名武 师寇 运兴 、 郭力 、 金奎 、 李 贺 平等是其传人 。 8 形 梅 花 拳 . 五 相传起源于宋代杨家以练内外五形 而得 名 。 9义 和 拳 . 在历史上 , 和团原名义和拳 , 义 义和 拳是称 呼梅花拳 的特殊时期 。著名义和 团起 义 领 袖 赵 三 多 ( 花 拳 十 四代 ) 义 梅 起 时恐连 累梅花拳遂将其名改为义和拳 。 1. 子 梅 花 拳 0夫 夫子梅花拳 , 山东菏泽地 区( 是 曹州 府) 对梅花拳 的称谓 。 夫子 , 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夫 子 梅很 可能 与武 子梅 一样是 由“ 子 ” 音 父 谐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
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
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子花拳,老二张辛(河南开封内牛山村人)习少子丁拳(前期少林拳),老三关凤龙(山西太原关于庄人)习花新拳(为前期梅花拳),老四蔡中(江苏徐州南铜山村人)习洪运拳(前期洪拳),老五周义辛(江苏沛县八里庄人)习杆子拳(前期猴拳),老六陈子金(河南开封相子庄人)习八手拳(前期八卦掌),老七陈东(开封蔡吉屯人)习滚地拳(前期地躺拳)。
公元前209年,由老大提议将七兄弟各拳汇为一拳,定名为“七兄花拳”,由老三关凤龙执笔整理拳谱。
第二次变革,始于公元前140年4月初。
七兄弟后代董青、张长中、关洪金、蔡艺华、周芹、陈心方、陈海,由董青、关洪金重修拳谱,正式将该拳定名为“七子花拳”。
第三次变革,公元495年。
关洪金后代关清玉文武双全,修道于中岳嵩山。
后来印度僧人跋陀禅师到嵩山与关清玉结为兄弟。
公元493年3月,关清玉召集十二兄弟汇集嵩山。
老大关清玉,老二跋陀,老三周红,老四张金丁,老五周云,老六杨世玲,老七蔡铃中,老八陈凤祥,老九杨钢,老十孙大明,十一李江海,十二关铃芹。
十二兄弟汇集拳艺精华并编撰拳谱定名为“梅花精拳”。
第四次变革,公元1628年,正式定名为梅花拳。
当时连续三年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
梅花拳派汇集弟子组成起义军,主要头目有关红、张万、张之明、张大中、陈风中、杨纪林、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王金英。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一、邢台梅花拳的特征1.历史积淀邢台梅花拳起源于河北邢台,历史悠久。
相传,明代武术大师田祖延在邢台创立了梅花拳,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梅花拳以婉转、灵活见长,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技法特色梅花拳的拳法柔中带刚,以劈、拦、打、击等为主要技法,注重身法、步法和拳法的配合,动作婉转流畅,有如梅花盛开般的柔美和娴静,同时又不失刚健有力。
这些独特的技法特色使得梅花拳在中国武术中独树一帜,备受瞩目。
3.文化内涵梅花拳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招式和套路无不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梅花拳经》中记载着众多梅花拳的拳理和武学思想,其中蕴含着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和推崇。
4.地域特色邢台作为梅花拳的发源地,其地域特色与梅花拳拳法有着天然的契合。
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对梅花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梅花拳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1.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邢台梅花拳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通过对梅花拳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武术的魅力。
2.社会教育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对社会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梅花拳的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更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刚柔相济的品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邢台梅花拳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价值。
通过梅花拳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旅游推广邢台作为梅花拳的发源地,可以通过梅花拳的旅游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梅花拳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是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当地的旅游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邢台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其特征与价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武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术流派,流传于河北邢台地区,是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邢台市梅花拳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是流传于邢台地区的一种传统拳术流派,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一位盛行于邢台县城的名医邢天斗创立。
梅花拳因其招式轻灵、绵软激烈、变化多端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邢台梅花拳宗师李国樑通过广泛普及和宣传,将梅花拳推向全国,成为中国武术界的一支亮点。
二、梅花拳的技术特点梅花拳是一种以手为主的传统拳术流派,招式简练流畅,动作轻灵,起落有度,势如游龙,手腕柔韧,力道凌厉,变化多端。
其讲究“柔中求刚”之道,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强化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梅花拳所表现的拳理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三、梅花拳的现状分析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梅花拳在邢台市乃至全国的传承已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人们对梅花拳的认知不够深刻。
另一方面,梅花拳的传承人群逐渐老龄化,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等原因,继承人群逐渐减少。
同时,深度宣传和推广也不足,很难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建设性的问题都阻碍了梅花拳在当地的宣传、发展和传承。
四、未来梅花拳的发展方向为了让梅花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有效地宣传发扬梅花拳文化,特别是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在学校的普及。
其次,媒体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加强创新和科技,可以将梅花拳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采用新的传播方式。
最后,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传承制度,确保梅花拳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地开展。
综上,要想让邢台市的非遗梅花拳在未来得以更好地发展壮大,重点还是要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激发更多人对梅花拳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从而让梅花拳成为更好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的代表之一。
河北民俗梅花拳

河北民俗梅花拳邢台梅花拳在广宗、平乡一带流传三百多年,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师承关系清晰,现已传至第七代,并有拳谱存世。
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最长拳师87岁。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
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
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
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随后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的特*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武术拳种。
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
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
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的主要内容梅花拳内容丰富多*,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梅花拳1]
![梅花拳1]](https://img.taocdn.com/s3/m/f88d42cb8bd63186bcebbc52.png)
平乡梅花拳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北有少林拳,南有武当派。
然而邹宏义所创立的梅花拳深深植根于平乡大地,辐射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十几个省份,堪称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平乡县委、县政府在该县后马庄村举办了中国平乡第十五届梅花拳联谊会大会,迎来了众多的武林界著名人士和武林精英纷纷献艺,诸多门派,相互交流,场面之宏大,盛况空前,以此弘扬民族文化,纪念梅花拳始祖邹宏义。
一、梅花拳的渊源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的铁骑踏入中原大地,而明朝遗臣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长江以南拥立皇族建立起几个小朝廷与清兵对抗,由此江南开始陷入长达二十年的连绵战火,就在此时一个武术天才在江苏徐州的铜山县呱呱坠地,此人就是梅花拳始祖邹宏义。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客居江苏徐州铜山北街,有邹氏家谱云:“我邹氏本是北直顺德人在先元顺帝时,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承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
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
遂寄籍徐州而家焉。
”邹宏义的曾祖父名邹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徐州府教谕,后升山东常清县令,又升山东兖州府同知,又坐升兖州府太守,祖父讳业美,字景元,父名邹宗孟,字篓里。
宏义幼时,家人本想让其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未能成名,加上当时清兵与南明朝的连年征战,乱世苍茫,国家离乱,宏义便习起武来。
开始通过拜师和家传武功相结合习练。
大约在崇祯末年,宏义在山坡上练武时巧遇武林高人张三省,张三省把宏义所练的拳术中不足之处,一一指点,并把自己练武的要领、套路、动作等秘诀传授给邹,邹当即叩拜张三省为师。
宏义天资聪慧,极具悟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方云游,走访高手,切磋探讨精心锤炼,(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历数载风霜雪雨,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拳路。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的源流
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
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
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其中有一份在河南民间发现的落款为“清嘉庆丁卯年( 公元 1747 年) 子月绪传六炉”时的梅花拳大文炉底,据这份史料载: 梅花拳“头辈师爷收元老祖法王朱
永元; 二辈师爷弥腊勒佛、天佛教主张朕书,住江苏徐州府铜山县; 三辈师爷王红亮……”。
文中对朱永元祖师记载: “吾梅花拳一代祖师朱永元,集佛、道、儒三家之精华,创梅花拳文武大法。
朱永元为梅花拳后一百世的头代祖师,临世传道,济世度人,以武教彰而外,以文德居而内”。
对第二代祖师张朕书记载: “幼而聪颖好学,长而喜武爱道……深得朱之传,苦习文武大法,通天彻地,明变化”。
对第三代祖师王红亮记载: “三代祖师王红亮精医术,懂阴阳。
接世传道,济世救人,拔灾救苦,拯救万民”。
又说“梅花拳文武大开,文法武技,井井有序,遍传天下,实乃王师爷之功莫大焉”[4]。
由此可见,流传于河南安阳、濮阳一带的梅花拳,在传承谱系上与河北、山东等地的梅花拳前三代传人互有异同( 三地的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四五辈以后基本相同) ,但从流传时间都是在明末清初,有人认为前三代传人虽称呼不同,实则相同。
除了河南这份嘉庆年间的梅花拳前五辈家谱人物记载法王老祖为朱永元外,在其他梅花拳内部资料中未发现有关朱永元的记载。
那么,朱永元是否梅花拳的创始人( 即周伟良先生提到的“方外高人”) ? 张朕书是否就是张三省? 由于历史久远,资料奇缺,再加上梅花拳一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玄秘问题,使我们难以窥见其历史真相。
要揭开梅花拳起源之迷,仍需要有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对梅花拳源流问题的研究,要善于从真伪历史资料中,辨别是非,去伪存真,理清梅花拳发展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们对梅花拳文化形态的真实了解,有利于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它的跨文化传播。
2 梅花拳的组织特征
2. 1 梅花拳的组成
梅花拳由文场和武场组成。
梅花拳内部经典中就有“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说明从梅花拳百代祖师的第二代张三省( 又名张山,明朝万历年间人) 开始就已有了文场武场。
在梅花拳内部所供奉的祖师牌位两侧的对联是: “振三纲须赖真武; 整五常全凭大文”,横联是: “允文允武”。
这里的“文”和“武”是指文场、武场而言,梅花拳又称“文武大法”。
河北平乡县马庄桥梅花拳第三代祖师邹宏义,第四代祖师邹文聚、邹文瑞故居对联: “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唯有邹家高”。
这里明确提到了梅花拳的文理和武技。
梅拳秘谱云:“梅花拳第四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
这里也提到了文场武场,而
且还指明了文场的领导地位。
在梅花拳第八代祖师张从富的《根源经》上写着: “开武法在世上传留弟子,立文教度元人根招回还。
论文理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本来是武教天元”。
他将梅花拳拳法由大架改为小架,认为是“武教”的开端[5]。
由此可见,梅花拳自公开流传以来就是立的“文武大法”,有文有武,而且是以文治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