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及其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对儿童的成长、学习、行为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旨在帮助儿童充分发展潜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并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重要阶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 个体差异原则: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2. 离散阶段原则: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经历离散的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任务和特征。

3. 预测性原则:儿童的早期发展能够预测其后续发展的趋势,这使得我们能够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来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

4. 动态互动原则: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1. 早期婴儿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展基本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形成感觉和认知的基础。

2. 幼儿期(2-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发展出思维的表征能力,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并建立适应性行为。

3. 儿童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展认知和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并通过学习和社交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4. 青春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和心理的重要变化,开始独立思考和建立自我认同。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对于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遗传特征会对儿童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2. 家庭环境:愉快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发展。

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提供了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儿童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人际互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图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小学儿童的身心如何发展,向哪里发展,不是由外 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这就是说,小学儿 童身心发展主要是在其内因基础上,由适合于他们生理、心理内因的教育条件来决定的。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小学儿童教育心 理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在小学儿童阶段教育、教学情境中, 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 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 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 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研究对象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随年龄增长的行为(因而普遍称之为儿童心理学)。 它研 究个体在儿童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所表现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揭示儿童由初生到青春期的心理过程 的规律;研究儿童随着年龄典型发生的行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 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 展的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 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小学儿童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 特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观
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行为主义观
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行为主义观
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成熟势力说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行为主义观
华生的观点
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行为主义观
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

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学习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也具有阶段性。

从出生到成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针对儿童进行教育。

1. 婴儿期:婴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需求,建立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婴儿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2. 幼儿期: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社交能力。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童年期:童年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主要任务是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1. 生理差异:儿童的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体能等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和活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是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感知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运算期,开始形成一些概念,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

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了具体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父母和亲近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和信任。

到了幼儿期,世界观逐渐扩大,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学会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儿童也开始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性格是指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性格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基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性格发展中,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有些儿童天性活泼外向,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而有些则内向、较为安静。

儿童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期间,他们身体、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的学科。

它探讨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的重要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理解儿童行为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点之一是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变化。

许多经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都为我们描述了儿童从无能为力到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主体的认知发展足迹。

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此外,儿童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了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

儿童情感的发展包括情绪表达、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等方面。

儿童的社会发展则关注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合作、友谊和道德发展等。

这些发展与儿童的行为、关系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了解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行为问题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此外,儿童发展心理学还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和行为方式。

儿童的个性特点早在出生时就开始显示,而且逐渐稳定下来。

研究表明,个性对儿童的行为、情绪和社交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并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儿童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了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如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体自身的特点(如智力、性别和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期间各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个性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行为和支持他们的健康成长。

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提供更恰当和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运动等方面的变化,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了解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深入的洞察力。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正文:一、儿童的身体和感知发展1.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2. 儿童的运动和协调能力3. 儿童的感官发展4. 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5. 儿童的大脑发展二、儿童的认知和学习发展1. 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2. 儿童的记忆和思维发展3. 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4. 儿童的注意力和集中力5. 儿童的学习和学校适应能力三、儿童的情感和社会发展1. 儿童的情绪认知和表达2. 儿童的情绪调节和控制3. 儿童的情感发展与亲子关系4. 儿童的同伴关系和社交行为5. 儿童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发展四、儿童的性别和身份发展1. 儿童的性别认同形成2.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知觉3. 儿童的性别发展与性别差异4. 儿童的身份塑造与个人发展5. 儿童的社会化和文化影响五、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问题1. 儿童的心理健康保护因素2. 儿童的心理问题和障碍3. 儿童的应对和适应能力4. 儿童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方法5. 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发展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儿童全面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通过深入探索儿童的身体发展、感知发展、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发展、性别和身份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发展环境。

深入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帮助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需求与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的学科,对于理解儿童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1 儿童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1.2 儿童思维方式逐渐成熟:儿童的思维方式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1.3 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逐渐深化:儿童能够逐渐理解和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

二、儿童情感发展特征:2.1 儿童情感逐渐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2 儿童社会情感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并形成亲社会行为。

2.3 儿童自我认知逐渐建立:儿童在情感发展中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特征:3.1 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形成社会化行为。

3.2 儿童人际关系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建立友谊、学会合作、解决冲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3.3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提高: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四、儿童身心发展特征:4.1 儿童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体能和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4.2 儿童大脑发展逐渐成熟: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神经连接逐渐建立,认知和情感功能逐渐完善。

4.3 儿童心理健康逐渐稳定:儿童在身心发展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到第四章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三、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四、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五、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发展;华生—环境决定论、共同决定论:格赛尔—成熟优势论,他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四、发展在实践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5、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6、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7、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早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界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8、中国儿童心理学最早的标志: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9、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10、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M/T)特点:时间短、取样大,成本低,省时省力,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1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同上)特点: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导致代表性降低,反复测量可能是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时间长,成本高,一首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1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听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一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同上)特点:跨文化研究的好处主要能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13、遗传疾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造成。

14、苯丙酮尿症,表现:见P31(了解)PS:苯丙酮尿症可由及早饮食干预而得到制止。

15、唐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伸舌白痴:表现:P34(了解)16、胎儿的发育过程:1、胚种期(前8天);2、胚胎期(第二周至第八周)又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人体各个器官就是在这三个胚层的基础上分化而形成。

3、胎儿期(第九周到出生)也称器官和功能分化期17、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P36—39(了解)18、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

儿童的生长发展有四个显著时期:(1)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2)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女孩在11—13),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9、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的发展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叉,第一次在9—10岁,第二次在14—1620、个体出生后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最晚是生殖系统。

21、脑重量的增加: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第一年年末发展到50%(最快),2到3岁时达到900到11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75%,6到7岁时90%,20岁停止。

22、脑重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鞘化。

23、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24、儿童脑的发展有两个加速器:第一次5至6岁左右,第二次在13至十四岁左右。

25、动作发展规律:1、从上至下2、由近及远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简答的话标题+一句话,详见P46—47)26、儿童动作的发展包括手部动作和行走动作,其中手部动作的标志是手眼协调和拇指与其他手指的配合。

27、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工具,笨拙的儿童不易与同伴打成一片,动作技能发展好的则易受到同伴欢迎。

(J)28、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动作训练)29、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做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范茨)30、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刺激(视觉集中),大约6个月到1岁时便能达到正常人的视力范围。

儿童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31、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

32、新生儿已能用呼吸描记器测量呼吸33、3岁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4、5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

34、范茨用视觉偏爱法研究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结论:1、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2、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3、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4、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5、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

35、深度知觉:吉布森和瓦尔克—视涯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

36、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能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向,但一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37、皮亚杰认为儿童左右概念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5—7岁),第二个阶段(7—9岁),第三个阶段(9—11岁)38、儿童对时间的感知顺序是:早中晚,一周内的时序,四季39、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大致呈以下趋势:(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40、相互作用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41、思维的结构:思维的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42、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

43、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运算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

44、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45、同化: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46、顺应: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

47、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48、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0—7岁)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49、感知运动时期: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这又分六个阶段。

50、前运算阶段与感知动作时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前一时期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后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51、皮亚杰又将前运算阶段分为如下两个小阶段:一、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52、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53、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山实验)54、运算在皮亚杰理论中有几层含义:其一、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其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运算具有一种守恒。

其四、是系统性。

55、具体运算有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守恒性2、群集结构的形成(了解P88 X)56、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特点:格式第六章1、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2、语言产生的准备——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反射性发声阶段(2)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开始于五个月左右;婴儿约自第九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

3、牙牙语的作用: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4、语言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2)语词理解语词理解:8、9个月时,婴儿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不是真正理解词;到11月左右,真正理解词。

5、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了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6、语言发展期包括:一、语音的发展二、词义的发展:●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有如下特点:a、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b、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c、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d、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常用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

三、句子的发展:1、句子的产生2、句子的理解1、句子的产生:不完整句、完整句、复合句●不完整句:a、单词句(儿童在1岁到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b、电报句(儿童在1.5岁到2岁开始出现)单词句的特点: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三是词性不确定。

电报句的定义: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完整句: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完整句:简单句和复杂句●复合句: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至5岁时发展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