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关键期,2.依恋3.最近发展区4.道德感5.观察法6.思维:7.意志8.性格、心理特征9.能力10.社会行为11.攻击性12.情绪13.深度知觉14.想象15.同化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感知和感觉:儿童在感知和感觉方面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他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逐渐形成对物体、声音、味道等的感知能力。

1.2 认知结构:儿童的认知结构逐渐从简单的感知和运动行为发展为更复杂的思维模式。

他们开始形成概念、记忆和思维能力,逐渐理解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

1.3 语言和沟通: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和词汇量,提高沟通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绪认知:儿童在早期逐渐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绪,如喜悦、愤怒、恐惧等,并学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情绪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通过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寻求支持、自我安慰等,来应对各种情绪和压力。

2.3 社会情感:儿童的情感发展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他们逐渐发展出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学会分享、合作和同理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儿童社交发展3.1 同伴关系:儿童在社交发展中逐渐与同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他们通过互动和合作,学会分享、交流和解决冲突,培养社交技能和友谊。

3.2 自我概念:儿童在社交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尊和自信心。

3.3 社会规范:儿童在社交中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们逐渐理解和接受社会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四、儿童身心发展4.1 生理变化:儿童在身体发育中经历许多生理变化,如身高、体重、性征的发展等。

这些变化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自我形象、自尊心的建立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要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要点

一、绪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容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斯腾:心理发展是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童发展⼼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录>【简答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物)p82.相互作⽤论的基本观点p103.⼉童发展⼼理学的主要研究⽅法(含义+优缺点)p304.⼉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5.评定新⽣⼉感觉的⼏种⽅法p626.⽪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7.⼉童使⽤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9.句⼦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10.语⾔获得相互作⽤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13.影响怯⽣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14.玛西娅的同⼀性发展理论p22115.性别恒常性(性别⼀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17.早期依恋对⼉童发展的影响p25218.缪勒和⽩莱纳把婴⼉同伴相互作⽤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p25619.⽪亚杰的⼉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20.⼉童观察⼒发展的⼤致趋势p75(⽼师补充的)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22.⼉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师补充的)【论述】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2.⼉童发展⼼理学的主要研究⽅法(含义+优缺点)p303.“视崖”实验(⽬的+结果+结论)p764.⽪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5.论述⽪亚杰对⼈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

(⽼师补充的)6.语⾔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物+观点)p1447.埃⾥克森⼈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8.论述埃⾥克森的“⼼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9.简评埃⾥克森的⼈格发展理论p200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11.论述⽪亚杰的⼉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简答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物)p8这场争论⼤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起来。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各个阶段,旨在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五个方面,分别是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性别发展和道德发展。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感知与认知:儿童在早期的感知与认知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并逐渐发展出对物体、形状和颜色的认知能力。

1.2 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在幼儿期,他们开始通过模仿和操作来学习和解决问题;而到了学龄期,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1.3 认知发展影响因素: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交环境都会对儿童的认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情感发展:2.1 情感的起源:儿童在早期的情感发展中,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建立起情感联系和依恋关系。

2.2 情感表达与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和调节情感。

他们开始体验到更复杂的情感,如自尊、同情和责任感。

2.3 情感发展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情感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情感支持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发展:3.1 社会认知: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学会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并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

3.2 同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与同伴建立起更为复杂的关系,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解决冲突。

3.3 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儿童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庭的支持和社交环境的刺激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关系。

四、性别发展:4.1 性别认同:儿童在性别发展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开始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期望。

4.2 性别差异:在性别发展过程中,儿童逐渐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如在兴趣、玩具选择和社交行为上的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

)胎儿期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

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

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的学科,对于理解儿童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1 儿童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1.2 儿童思维方式逐渐成熟:儿童的思维方式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1.3 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逐渐深化:儿童能够逐渐理解和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

二、儿童情感发展特征:2.1 儿童情感逐渐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2 儿童社会情感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并形成亲社会行为。

2.3 儿童自我认知逐渐建立:儿童在情感发展中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特征:3.1 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形成社会化行为。

3.2 儿童人际关系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建立友谊、学会合作、解决冲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3.3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提高: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四、儿童身心发展特征:4.1 儿童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体能和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4.2 儿童大脑发展逐渐成熟: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神经连接逐渐建立,认知和情感功能逐渐完善。

4.3 儿童心理健康逐渐稳定:儿童在身心发展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著,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第一章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

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

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

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时间长、耗资多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著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第三章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

描述:P70第四章一、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

二、格式: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三、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也可以说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四、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也可以说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五、思维即为认知。

六、感知运动期(0—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在儿童认识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五、前运算时期(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前运算时期分①前概念或象征思维(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②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实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六、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七、具体运算阶段(7、8—11、12)两个特点:①获得了守恒性②群集结构的形成运算:①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②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③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八、形式运算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第六章一、语言: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二、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②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三、句子的理解: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四、环境论:①模仿说;②强化说五、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②自然成熟说第七章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①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里能力;②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二、智力测量编制的基本原则:①测验项目的选择;②标准化;③常模的制定;④测验的信度;⑤测验的效度三、维克斯勒对智力的分类:①130以上极优秀;②120—129 优秀;③110—119 中上(聪颖)④90—109 中等(一般);⑤80—89 中下(迟钝)⑥70—79 低能边缘;⑦69以下智力缺陷四、我国最权威的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

五、影响婴儿怯生:①父母是否在场。

如果婴儿坐在母亲膝盖上,或由母亲抱着,那么陌生人进来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母亲与婴儿有一定距离,就更可能产生害怕。

②环境的熟悉性。

③陌生人的特点。

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感到害怕,实验显示陌生人在场不一定引起婴幼儿的怕,这要看儿童与陌生人的距离。

④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熟悉成人的多少的影响其怯生程度,如果一个婴儿由少数几个成人抚养,他所怯生程度可能比由许多人抚养的婴儿来得高。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越密切,见到生人就越易产生害怕。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婴儿获得的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越多。

怯生程度越小,因为这样的儿童已习惯于接受各种新奇的刺激。

六、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②系统脱敏法;③模特塑造法;④认识疗法——实践题七、克服害怕的心理方法:①对抗性条件作用。

所谓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②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③模特塑造法。

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

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堀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的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的减少害怕的程度。

④认知疗法。

我们的行为和情绪都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要改变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首先要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第九章一、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三方面:①伊底;②自我;③超我二、伊底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

它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性本能的人格方面。

三、自我:有意识的、理智的,它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四、超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五、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里性欲向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②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六、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①口腔的——感知的(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②肌肉的——肛门的(基本自主感对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任务是发展自主自主性。

);③运动的——生殖的(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任务是①发展良心;②获得性别角色);④潜伏期(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任务是这个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⑤发育期青春期(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感,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⑥年轻的成年期;⑦成年期;⑧成熟七、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八、青少年在探求、实现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失败的情况。

一是同一性拒斥,二是同一性混乱。

九、同一性拒斥:这是个体过早的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或者说是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

十、同一性混乱:这类青少年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的牢固的自我同一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