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矿业废弃地中耐重金属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矿业废弃地中耐重金属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S印 .200 7
V 1 ON . 03 l. o 5
矿 业 废 弃地 中耐 重 金属 蕨 类植 物 的研 究进 展


磊 , 于小丽 , 李 影 , 刘登 义
( 安徽 师范 大学 生命科学学 院 重要生物 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 芜湖 2 10 ) 400
( eaant u H o . B k ) 中国蕨科银粉背蕨( l r ot iagn . ( m 1) ) ; Pl e id l l i a( o ) a . 、 k A e i pe s ret G e. u t r e a 等 有的只适合
收稿 日期 :0 6—1 20 0—2 6
基金项 目: 中国科学 院开放实验室基金(6 —600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 师基金(o5qO4 ; 10 95 1; 20J15 )安徽师范大学 自 然科学基金(o6 7 ) 2ox 7
作者简介: 褚磊(90 )男, 18 一 , 山东人,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学、 恢复生态学、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
植物修 复 资 源 . 文对 近年 来关 于耐重金 属蕨 类植 物 的分布 与定居 状况 , 其 生殖对 策 、 态作 用、 本 及 生 耐性机 制 的研 究进展 作 一 简要 综述 , 并展 望 了今 后 该领域 的研 究发展 方 向 . 关键 词 : 业废 弃地 ; 土流 失 ; 矿 水 重金属 ; 类植 物 ; 物修 复 ; 蕨 植 耐性机 制 中图分 类号 : 7 . X11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4 320 )5—08 —0 10 —24 (0 70 58 5
维普资讯
第3 0卷 5期 2 7年 9 00 月

乌蕨的研究进展

乌蕨的研究进展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inn.) Ching)为鳞始蕨科乌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乌韭、大叶金花草,别名野鸡尾、金花草等[1],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湿地,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且北达陕西南部[2]。

其中,乌蕨又为贵州省苗族习用药材,苗药名称为“空麻昌、豆麻昌”[3]。

该药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毒伤等症;民间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农药中毒、胃癌、肠癌等症,素有“万能解毒药”之美称[4]。

成分分析发现,乌蕨含有大量黄酮类、酚酸类以及挥发性成分等[2],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能用于多种炎症的治疗[5]。

从数据库中查阅有关乌蕨的研究进展,发现其研究较少且零散。

鉴于乌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拟从品种鉴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方面对乌蕨目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2019A318);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研课题(2017A273,2017A320);2017年中医药局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财社[2017]66号)作者简介:胡燕珍(1989―),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药分析及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E-mail:*****************通讯作者:陈 乐(1982―),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分析研究。

E-mail:***************乌蕨的研究进展胡燕珍,张媛媛,田莹莹,陈 乐*(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6)摘 要:乌蕨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和根茎,是一种民间中草药,素有“万能解毒药”之美称,其具有抗菌、抗炎、保肝、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作用。

从品种鉴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方面就乌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蕨;品种鉴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6427(2020)02-79-08doi: 10.13728/j. 1673-6427. 2020. 02. 016Advances on Stenoloma ChusanumHU Yan-zhen, ZHANG Yuan-yuan, TIAN Ying-ying, CHEN Le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46, China)Abstract: Stenoloma chusanum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Lindsaeaceae is used as a folk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Stenoloma chusanum is known as “universal antidote”, and it has broad bioactivities, especially antifungal, anti-inflammatory, liver protection,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In view of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clinic,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tenoloma chusanum is conduct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variety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tenoloma chusanum .Key words: Stenoloma chusanum ; variety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前的研究近况进行相关综述,为后续更好地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奠定基础。

海南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海南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安徽 农业 科学 , u a o n u A n S i2 0 ,5 2 ) 7 4 — 1 9 J rl f h i g . c 0 7 3 (3 : 18 7 4 on A .
责 任编 辑 张 杨林 责任 校对 王 淼
海 南蕨 类 植物 的研 究进展
黎 明, 王祝年 ・ 国 带 业 学 热 作 品 资 研 所海 儋 l73 ( 热 农 科 院 带 物 种 源 究 ,南 卅57 ) 中 l7
摘 要 概述 了近年 来海 南的蕨 类分 布新 记 录、 自然保护 区蕨 类植 物 区系特征 等研 究成 果 , 并探讨 了其今后 的研 究 方 向和 发展 前 景。 关键 词 海 南; 类植 物 ; 蕨 开发 利 用 中图分 类号 Q 4 文献 标识 码 A 99 文 章编 号 0 1— 6 20 )30 18 0 5 7 6 1(07 2— 74 —2 1
Ab ta t Hana St s y ia e in o rp c e srs u c s Ac o d n o te c re td c sr c i n i hemo ttpc r go fto ia fr eo r e . c r i gt h u r n o ume tto o c r e ,rs a c e n n w l l n n ain c n en d e e r h so e rc r fr c n e srb to i ia .Han n' e ods o e e tfm dit uin n Han n i ia s Naue Re e v z n s a d is fau e r rve d t e e r h die to a d t r sr e o e n t e tr s we e e iwe .Is r s ac rc in n d v lp n o p c r s u s d. e eo me t prs e t we edic se Ke r Han n Fe ; p ott na dut iain ywo ds ia ; r Ex l i i n i z t n ao l o 、

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2 重 点 保 护 蕨 类 的 分 布 及 区 系类 型
由 表 可 知 , 国拥 有 7种 以 上 国 家 重 点 保 护 蕨 类 我 植 物 的 地 区 有 : 南 ( 6种 ) 四 川 1 云 2 、 I( 1种 ) 台 湾 ( 1 、 1 种 ) 广 东 ( 0种 ) 贵 州 ( 种 ) 福 建 ( 、 1 、 9 、 9种 ) 海 南 ( 、 9种 ) 广西( 8种 ) 西 藏 ( 和 7种 ) 。属 于 我 国 特 有 分 布 的 有 1 3 种 2变 种 , : 华 水 韭 、 寒 水 韭 、 斗 观 音 座 莲 、 即 中 高 法 二 回原始 观音 座莲 、 利原 始观 音座 莲 、 南 白桫椤 、 亨 海 屏 边 桫 椤 、 南 桫 椤 、 叶 小 黑 桫 椤 、 脉 黑 桫 椤 、 国 滇 光 多 中 蕨 、 叶蕨 、 龙 蕨 、 叶 贯 众 和 扇 蕨 。 光 玉 单 以 上 保 护 蕨 类 中 , 生 活 来 看 , 韭 属 、 蕨 属 从 水 水 的 种 类 为 水 生 或 湿 生 型 , 角 蕨 为 附 生 或 土 生 型 , 国 鹿 中 蕨 、 龙 蕨 和 扇 蕨 的 部 分 居 群 为 生 型 , 它 种 类 均 为 玉 其 土 生 型 。 牛 长 地 的海 拔 高 度 来 看 , 龙蕨 分 布 在 海 拔 从 玉 4 0 0 4 5 0 m 高 山 地 带 的 雪 线 附 近 , 寒 水 韭 分 布 0 ~ 0 高 在 海 拔 4 3 Om 左 右 的 高 山 草 甸 水 浸 处 , 蕨 分 布 在 0 扇 海 拔 2 0 0 2 7 0 m 的 山地 和 沟 备 石 灰 岩 地 段 , 叶 0 ~ 0 宽 通 报 20 0 2年 第 3 卷 第 7期 7
维普资讯
中 国重 点 保 护 蕨 类 植 物 研 究 进 展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A bst ac r t: Th a a c s n is e u t r of f r a e e i we i t i P p r h e e dv n e i ts u c lu e e ns r r v e d n h s a e .T
t c ni e n v to p o gai n a e d s rbe ,i l i po e g r na o d con l e h qu sofi ir r pa to e c r i d ncudng s r e mi t n a l a i n p o g to fom po o hy e .Th ef c s f c t a me u ,c t a me h d n d r pa ai n r s r p ts e fe t o ul ur l di m ul ur l t o a c lur l o ii n n is u c lur o f r S r e u u t a c nd to o t s e u t e f e n a s mm a i e rz d.Th i u e n a d e nd c me t n r g l to fa trn ne a o n ts u ulu eoff r sa e a s r uc d. e u a i n o le g ge r t nsi is e c t r n lo i od e i i e r nt
A e iw t y i ts uec t eo r r v e ofs ud n is ulur ff ns e
ZE NG a Z Xi , HUANG a —h n N nse g
( l g fAg o o ,S uh Col e o r n my o t Chn i est f T o ia rc l r,Da z o 71 3 ,Han n Ch n ) e i a Un v r i o r p c lAgiu t e y u nhu5 77 i a i a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蕨类植物也称羊齿植物,起源于古生代志留纪和泥盆纪的棵蕨,是分类地位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大类植物,全世界约有12000多种。

由于蕨类植物具有独特的叶形,观赏蕨成为切叶的主要种类。

此外,颜类植物还用于食用、药用、指示植物等”。

由于蕨类植物的生活史迥异于种子植物,因此被作为一种研究植物形态发生和遗传变异的有效手段广泛应用。

自然条件下,蕨类植物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衍,或通过根、根状茎、叶等部位产生无性芽抱和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植株。

然而,自然繁殖的蕨类植物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一些颜类植物也因生境的恶化而日趋减少,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快速繁殖手段运用于蕨类植物生产中。

目前,部分蕨类植物生产已进入商品化。

通过组织培养方式进行繁殖对于一些无孢子或孢子量少、孢子不育的杂交种以及孢子繁殖困难的种类尤为适宜。

此外,对于蕨类植物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砂锣的保存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无菌保存(配子体或孢子体)可以在不受自然条件影响下,在有限空间保存大量种质资源。

1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途径藻类植物组织培养可分为以孢子为外植体和以孢子体(根状茎、匍匐茎、嫩叶)为外植体两种途径。

1.1以袍子为外桓体的途径在自然条件下,蕨类植物通过叶腋及叶背产生的抱子进行繁殖,孢子囊内的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孢子,孢子经萌发形成原叶体,原叶体再分化形成颈卵器和精子器,在有水的条件下颈卵器中的卵子和精子器中的精子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发育成胚,进而形成幼小孢子体。

以孢子作为外植体即是用组织培养的条件模拟自然条件下孢子发育所需条件而进行的。

目前在藻类植物中许多种类已利用孢子进行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由于蕨类植物生活史与种子植物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孢子培养过程中所需条件亦不尽相同。

1.1.1孢子萌发孢子接种后一般于2—4周萌发,但蕨类植物中有些种类的孢子如渺锣、狠尾蕨、鹿角蕨的孢子具有休眠特性,致使从孢子萌发到形成原叶体的阶段延长,有些种类萌发时间长达1—2年。

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3
在我国各地的分布 黔 粤 桂 琼 湘 赣 浙 闽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11 9 10 8 9 3 4 5 9 3 3 2 7 1 11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珍稀濒危蕨类植物金毛狗的研究进展

珍稀濒危蕨类植物金毛狗的研究进展

珍稀濒危蕨类植物金毛狗的研究进展*叶红环,董 燕▲,韩见宇,任启飞,袁茂琴,张 梅,黄凤燕(贵州省植物园,贵州 贵阳 550004)摘 要: 金毛狗是蚌壳蕨科金毛狗属的大型树状蕨类,是重要的药用植物㊂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人为活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野生资源数量大大减少,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㊂本文就金毛狗形态特征㊁孢子体及配子体发育㊁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濒危蕨类金毛狗的科学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金毛狗,形态特征,遗传多样性,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63(2020)05⁃0028⁃04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endangered fern Cibotium barometz*YE Honghuan,DONG Yan▲,HAN Jianyu,REN Qifei,YUAN Maoqin,ZHANG Mei,HUANG Fengyan (Guizhou Botanical Garden,Guiyang550004,China)Abstract: Cibotium barometz is a perennial fern of the family Dicksoniaceae.It is an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In recent years,due to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the wild resources of Ci⁃botium barometz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Cibotium barometz has been listed in the CategoryⅡof State Key Pro⁃tected Wild Plants.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sporophyte and gametophyte develop⁃ment,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C.barometz,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and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barometz.Keywords: Cibotium barometz,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genetic diversity,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J.Sm.],又称金毛猴㊁狗青㊁百枝㊁金毛狗脊等,为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金毛狗属(Cibotium Kaulf.)多年生大型树状陆生蕨类[1],是重要的药用植物[2]㊂又因其整个植株具有四季常绿的大型羽状叶㊁雅致清新,且根状茎和叶柄基部密被状似伏地的金毛狗的金色茸毛,形态独特,在观赏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3-4]㊂该科共5属约40种,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㊂其中金毛狗属约20种,分布于热带东南亚至大洋洲㊁夏威夷及中部美洲㊂我国该科仅有金毛狗1种,云南㊁贵州㊁四川㊁广东㊁福建㊁浙江㊁海南等省均有分布,生于海拔900m以下阴湿沟谷边的酸性土壤中[5]㊂虽然金毛狗分布范围较广,但由于生存环境破坏严重以及人为大量采挖等因素的影响,野生资源量不断减少,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㊂本文主要从金毛狗的形态特征㊁孢子体及配子体发育㊁离体繁殖㊁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物种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及科学保护提供参考依据㊂1 金毛狗的形态特征金毛狗根状茎粗大,棕褐色,由表皮㊁皮层㊁中柱及髓构成,表皮由细胞壁加厚的扁平细胞构成,密被金黄色的节状毛,皮层细胞中富含淀粉粒㊂根为不定根,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㊁皮层和中柱三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皮层所占比例最大,中柱为原生中柱中的星状中柱,木质部位于中央,发育方式为外始式㊂叶片大,常为三回羽状复叶,羽片由表皮㊁叶肉和中柱构成,表皮外有角质层;叶肉由排列疏松体积较大的薄壁细胞组成[7]㊂孢子成熟后为黄色,大小约为50μm(极轴)×52μm(赤道轴)[8],孢子同型,近四面体形,呈辐射对称,无周壁,近极面外观为钝三角形,有3条裂缝,缝长为孢子半径的2/3,裂缝边缘具脊状纹饰[9]㊂通过对重庆市7个相对集中金毛狗居群的43个形态特征的方差分析可知,叶㊁根状茎等营养器官形态特征受环境因子影响大,产生的变异大,而繁殖器官孢子的形态特征受环境因子影响小,变异较小,可保证遗传信息的相对稳定[10-11]㊂其形态特征在个体和居群水平上均出现分化现象,但在个体水平上的分化较居群间居群水平上的分化明显[12-14]㊂居群内形态特征呈现小聚类群分化现象,但受土壤及乔木层透光率等因子的影响,与空间距离间的相关性不明显[15]㊂2 金毛狗孢子体及配子体的发育金毛狗成熟孢子播种约7d开始萌发,从三裂缝处伸出的原叶体细胞与初生假根垂直,无色透明,含少量叶绿体,孢子壁宿存于原丝体基部㊂通过观察金毛狗配子体发育过程为由丝状体㊁片状体发育为心脏形的原叶体,其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㊂孢子萌发约40d开始从原叶体腹面的两翼下部㊁假根丛中及假根周围产生精子器,直径为44~51μm㊂精子器形成后在原叶体腹面 U”形生长点的下方以及中肋区域形成颈卵器,直径为58~62μm㊂可在受精后2周内观察到突破原叶体的幼胚,之后可见幼孢子体[8,16-19]㊂使用2%NaClO对孢子消毒10~12 min,平均萌发率为91.25%,且培养基中盐离子对孢子萌发影响小[20]㊂孢子体和配子体发育受紫茎泽兰水提液化感作用影响明显,主要表现为孢子萌发延迟㊁萌发率降低及抑制假根伸长,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在根㊁茎㊁叶的水提液中,以高浓度叶水提液对配子体发育的抑制作用最强[21],且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易受金毛狗群落中伴生种影响[22-23]㊂外源赤霉素浓度影响金毛狗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当浓度为0.01mg/L时孢子萌发率㊁丝状体形成率最高,且孢子萌发㊁原叶体形成和性器官出现的时间均最短[24]㊂此外,当金毛狗孢子萌发形成原叶体之后,除大部分成簇状生长,还有少部分明显加厚,其中1个原叶体的两翼边缘形成3个无配子生殖芽体,最终形成无配子生殖组培植株㊂但通过无配子生殖获得的植株个体㊁复叶及小叶比有性生殖植株小,且染色倍性为有性生殖植株的一半[8]㊂3 金毛狗的离体繁殖分株繁殖是蕨类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其次是孢子育种[25]㊂分株繁殖具有繁殖周期短㊁遗传性状稳定的特点,但是受分株数量的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新植株㊂孢子繁殖除繁殖量大外,还具有易操作㊁成本低等特点,但是易受季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㊂金毛狗对生境要求特殊,尤其是在土壤和光照条件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只有在腐殖质土和遮阴60%以上的条件下才能生存[26]㊂孢子繁殖过程对原生境的土壤㊁温度和光照3个自然因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27]㊂配子体和孢子体发育阶段是孢子繁殖的关键阶段,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繁殖率下降[28]㊂以其块茎作为外植体,探究经草木灰和NAA激素处理后分别在原生境腐殖土和MS培养基中的繁殖技术,结果显示,原生境腐殖土培养基中以涂草木灰的效果较好,涂NAA激素的块茎易产生霉菌,而MS培养基上目前无法进行金毛狗块茎组织体繁殖[29]㊂分株繁殖时在切口处涂上草木灰,既能防止切口感染又可为块茎的生长提供矿物质[30]㊂以成熟孢子为外植体,诱导孢子粉萌发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5mg/L+IBA 0.1mg/L[31]㊂4 金毛狗的遗传多样性通过ISSR和SRAP分子标记法对分布相对集中的重庆缙云山㊁贵州赤水桫椤㊁四川长宁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毛狗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金毛狗在居群和个体两个水平上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及基因交流频率低;居群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相关性不显著,且从聚类结果上看,优先聚集的是生境条件相似的居群[32-33]㊂伍莲等采用AFLP技术对重庆市7个比较集中金毛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且通过聚类分析可看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受地理种源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地理种源近的居群间遗传相似性高,遗传距离小,反之,则遗传相似性低,遗传距离大[13,34]㊂5 金毛狗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金毛狗为重要的药用植物,以根状茎入药为主,全年均可采收,但以秋末至冬季采挖的药材质量最佳,有补肝肾㊁强腰膝㊁除风湿等功效,主治风湿骨痛㊁腰背痿弱酸痛㊁半身不遂等病症㊂其茸毛入药是治疗外伤出血的特效药[35]㊂从其地上部分和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蕨素类㊁萜类㊁黄酮类㊁芳香族㊁甾体㊁吡喃酮类等,主要功效有止血㊁抑菌㊁防治骨质疏松㊁抗癌㊁保肝等[36-37]㊂目前,从其根状茎中可提取多种多糖类物质[38],如(CBP70-1-1和CBP70-1-2)这两种新多糖能够促进骨的形成,其中CBP70-1-2还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骨质疏松药[39]㊂首次从其根茎分离得到的3(R)-去-O-甲基毛狄泼老素除了是前列腺素生物合成的抑制剂外,还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40]㊂采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从金毛狗脊中分离得到6-O-原儿茶酰基-D-葡萄糖(新酚苷,命名为金毛狗脊苷D)㊁1-O-咖啡酰基-β-D-葡萄糖㊁3-O-咖啡酰基-D-葡萄糖㊁对羟基苯甲酸4个化合物[41]㊂金毛狗中总黄酮含量为0.796%,且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Ca㊁Fe㊁Mg㊁Ni㊁Zn㊁Mn㊁Cu等[42],其中叶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43]㊂6 展望金毛狗为我国单科种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只有在处于西北和东北坡土壤含水量和群落郁闭度均较高㊁土壤为酸性的沟谷边才能生长[44]㊂随着金毛狗药用㊁观赏㊁食用等价值日渐凸显为绝大多数人所知,人为私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原生境破碎化和片段化,野生种群和个体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㊂生境破坏严重和人为过度采挖是导致其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并非遗传因素㊂因此,加强濒危植物金毛狗科学保护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金毛狗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加大生境保护力度,才能在正常生长繁殖的情况下自然更新;(2)为保证金毛狗遗传多样性,以根状茎㊁叶㊁孢子等器官建立资源种质保存基因库,尤其是以孢子保存效果最佳;(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濒危植物知识的科普宣传,增强当地百姓的保护意识;(4)在保护好野生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出实现金毛狗优质高产的繁殖方式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 秦仁昌.中国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9):197-199.[2] 启时.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57.[3] 陆树刚.蕨类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 石雷.观赏蕨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190.[5] 吴兆洪.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87-190.[6] 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 [7] 刘光华,左有为,肖铁江.金毛狗孢子体显微结构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7,36(5):9-13.[8] 余蓉培,程薪宇,张光飞,等.珍稀濒危蕨类植物金毛狗配子体发育及无配子生殖的观察[J].植物生理学报, 2016,52(8):1305-1311.[9] 陈晓端,周云龙,常崇艳,等.中国3种蕨类植物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8(2):250-254.[10] 伍莲.濒危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J. Sm.)的形态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11] 吴小花.濒危植物金毛狗形态多样性分化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7(2):24-26.[12] 伍莲,邓洪平.濒危药用植物金毛狗形态多样性分化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69-870. [13] 伍莲,邓洪平,徐洁,等.濒危植物金毛狗不同居群间多样性分化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7(5):639-643.[14] 雷胜勇.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Sm.)的生态适应机理及HPLC指纹图谱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5] 刘光华,胡伟.濒危药用植物金毛狗形态分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8(6):42-46.[16] 刘光华.保护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配子体发育与种群㊁群落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7] 邓洪平,刘光华,伍莲,等.重点保护药用植物金毛狗配子体发育过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1850-1853.[18] 邢建娇,孙淑红,孟宪利,等.金毛狗配子体形态学特征的观察[J].热带生物学报,2012,3(4):357-360. [19] 郭治友.濒危植物金毛狗的配子体发育观察及孢子繁殖研究[J].资源与利用,2009,28(5):67-70. [20] 张开梅,石雷,姜闯道,等.紫茎泽兰对金毛狗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化感作用[J].草业学报,2008,17(2):19 -25.[21] 李雪,叶清梅,詹启成,等.金毛狗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体系的建立[J].北方园艺,2010(6):152-155. [22] 王馨,邓洪平.常见伴生植物对药用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孢子萌发和配体子体发育的化感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973-976. [23] 王馨.环境因子对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4] 彭黎立,邓洪平.外源赤霉素对金毛狗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 (8):65-69.[25] 钟倩云,李巧娟,金梦怡,等.11种蕨类植物生长发育和观赏性的观察[J].热带生物学报,2012,3(4):333-338.[26] 张祖荣,张绍彬.重庆市珍稀药用植物金毛狗的濒危原因调查与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976-2978.[27] 张祖荣,张绍彬.国家二级保护药用与观赏植物金毛狗的孢子繁殖技术初探[J].北方园艺,2010(13):203-206.[28] 程治英,陶国芝,许寻富.桫椤濒危原因的探讨[J].云南植物研究,1999,12(2):186.[29] 翁振翔.濒危药用植物金毛狗的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4):393-396.[30] 吴文和,谌金吾.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分株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16(6):62.[31] 苏钰琴金毛狗脊组织培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8(5):54-55.[32] 由永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Linn.)J.Sm.)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SRAP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33] 由永飞,邓洪平.珍稀濒危植物金毛狗的SRAP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4):688-692. [34] 伍莲,邓洪平,徐洁,等.金毛狗居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68-1469.[35] 廖建良.药食两用金毛狗[J].植物杂志,1999(4): 16.[36] 徐家星,王业玲,王建军,等.濒危植物金毛狗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 (S1):134-140.[37] 徐家星.民族药用植物金毛狗的化学成分及其生源途径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2.[38] SHI Y,WANG X,WANG N,et al.,The effect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Cibotium barometz on enhancing temozolomide –induced glutathione exhausted in human glioblastoma U87 cells,as revealed by1H NMR metabolomics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20:S0141-8130 (20)32830-0.[39] HUANG D,HOU X,ZHANG D W,et al.Two novel pol⁃ysaccharides from rhizomes of Cibotium barometz promote bone formation via activating the BMP2/SMAD1signaling pathway in MC3T3-E1cells[J].Carbohydrate Polymers,2020,231: 115732.[40] 吴琦.金毛狗脊化学成分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41] 许栅,石亚囡,谢雪,等.金毛狗脊中的一个新酚苷[J].中草药,2013,44(4):383-386.[42] 筱琴,杨小凤,仇佩虹,等.金毛狗中黄酮成分与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J].光谱实验室,2006,23(1):39-43. [43] 林燕如.金毛狗叶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322-325.[44] 雷胜勇,杜红,赵红,等.濒危植物金毛狗群落的数量分类及排序[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3):25-28.收稿日期:2020-05-06;修回日期:2020-05-06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黔科合SY字〔2014〕3034-5号);贵州科学院省级科研专项资金项目(黔科院科专合字〔2019〕07-3)㊂作者简介:叶红环(1990-),女,硕士,主要从事野生植物开发与利用㊂▲通讯作者:董 燕(1963-),女,大学本科,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研究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在我国各地的分布 黔 粤 桂 琼 湘 赣 浙 闽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11 9 10 8 9 3 4 5 9 3 3 2 7 1 11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表示可能为引种栽培)
3 研究和保护现状 随着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 ( 包括水污染、 空气污染和土 壤污染) 的日益严重, 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生物物种 多样性锐减, 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性。 《中国植物红皮书》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 等著 作的出版,《森林保护法》 、 《水土保持法》 、 《野生动植物保 护法》 等一系列法律条文的颁布, 蕨类自然保护区和蕨类 植物园的建立等等, 对保护有关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研究进展
曾汉元
( 怀化学院生物系 湖南怀化 410008)
摘要 综述了我国重点保护蕨类植物的种类、 保护价值、 分布状况、 区系类型和近十 年来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蕨类植物 保护植物 研究进展 中国
我国共有蕨类植物 2 600 多种, 占全世界 12 000 种的 1 5 强。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蕨类植物中, 有的种类数量极 少、 分布范围狭窄, 有的具有重要的科研、 经济或文化价 值, 有的由于过度开发利用, 资源锐减, 因此, 被列为国家 重点保护蕨类植物。 1 重点保护蕨类的种类及保护价值 根据 1999 年 8 月 4 日公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 名录 ( 第 1 批) 》 , 我国有重点保护蕨类植物 14 种和 4 类, 即: 法斗观音座莲 (A ng iop teris sp a rsisora ) 、 二回原始 观音座莲 (A rchang iop teris bip inna ta ) 、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A rchang iop teris hen ry i ) 、 对开蕨 ( P hy llitis jap on ica ) 、 光 叶蕨 (Cy stoa thy rium ch inense) 、 苏铁蕨 (B ra inea insig n is) 、 天 星 蕨 (C h ristensen ia assam ica ) 、 单 叶 贯 众 (Cy rtom ium ) ( hem ion itis 、玉 龙 蕨 S orolep id ium g lacia le ) 、七 指 蕨 ( H elm in thostchy s z ey lan ica ) 、 鹿 角 蕨 ( P la ty cerium 扇蕨 (N eocheirop teris p a lm a top ed a ta ) 和中国 w a llich ii) 、 ( 蕨 S inop teris g rev illeoid es ) 等 14 种 以 及 桫 椤 科 (Cya theaceae) 、 蚌壳蕨科 (D ick son iaeae) 、 水韭属 ( Isoetes ) 和水蕨属 (C era top teris) 等 4 类的所有种。在我国, 桫椤科 约有 16 种 2 变种, 即: 白桫椤 (S p haeroteris brunon iana ) 、 海南白桫椤 (S . ha inanensis) 、 笔筒树 (S . lep if era ) 、 中华桫 椤 (A lsop h ila costu la ris ) 、 南洋桫椤 (A . loheri ) 、 桫椤 (A . sp inu losa ) 、阴 生 桫 椤 (A . la tebrosa ) 、兰 屿 笔 筒 树 (A . f en icis ) 、毛 叶 桫 椤 (A . and erson ii ) 、大 叶 黑 桫 椤 (A . 多脉黑桫椤 (A . g ig an tea va r. p oly nerv a ta ) 、 黑 g ig an tea ) 、 桫椤 (A . p od op hy lla ) 、 粗齿桫椤 (A . d en ticu la ta ) 、 小黑桫 椤 (A . m etten iana ) 、 光 叶 小 黑 桫 椤 (A . m etten iana va r. subg labra ) 、西 亚 桫 椤 (A . khasy ana ) 、屏 边 桫 椤 (A . p ing bian ica ) 和滇南桫椤 (A . austroy unnanensis ) ; 蚌壳蕨 科仅 1 属 1 种, 即金毛狗 (C ibotium ba rom etz ) ; 水韭属有 3 种, 即: 中华水韭 ( Isoetes sinensis) 、 宽叶水韭 ( I. jap on ica ) 和 高 寒 水 韭 ( I. hyp sop h ila ) ; 水 蕨 属 有 2 种: 水 蕨 ( C era top teris tha lictroid es ) 和 粗 梗 水 蕨 ( C era top teris p terid oid es) 。共计国家重点保护蕨类 36 种 2 变种。光叶 蕨、 玉龙蕨和水韭属所有种为一级保护植物, 其余为二级 保护植物。 上述保护蕨类中, 桫椤、 粗齿桫椤和金毛狗等种类的 — 14 — 数量相对较多、 分布较广, 水蕨的分布区有极大的收缩, 其它种类的个体数量都极少、 分布极窄。所有这些保护蕨 类在研究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和蕨类植物区系等方面有重 要的价值; 多数种类还是优美的观赏植物, 很有开发利用 前景。 此外, 金毛狗、 苏铁蕨、 水蕨、 粗梗水蕨和单叶贯众 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桫椤的茎干可以制作工艺品, 水 蕨的嫩叶可食用, 又是植物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 当 然, 所有这些利用都是以人工繁殖为前提, 而不是 “杀鸡 取卵” 的作法)
生 物 学 通 报 2002 年第 37 卷第 7 期
布在 1000~ 2000m 的地带 , 其他种类都分布在海拔
1 000 m 以下。
我国重点保护蕨类的分布及其区系类型 中名 滇 川 中华水韭 宽叶水韭 高寒水蕨 七指蕨 法斗观音座莲 二回原始观音座莲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天星蕨 金毛狗 菲律宾金毛狗 笔筒树 白桫椤 海南白桫椤 桫椤 中华桫椤 屏边桫椤 滇南桫椤 粗齿桫椤 小黑桫椤 光叶小黑桫椤 黑桫椤 大叶黑桫椤 多脉黑桫椤 毛叶桫椤 西亚桫椤 南洋桫椤 阴生桫椤 兰屿桫椤 中国蕨 水蕨 粗梗水蕨 光叶蕨 对开蕨 苏铁蕨 玉龙蕨 单叶贯众 扇蕨 鹿角蕨 合 计 (+
对开蕨叶形奇特、 优美, 耐寒, 在雪中也绿叶葱葱, 是 一种珍贵的观赏植物。 哈尔滨师大、 贵州植物园和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在对开蕨的迁地保护、 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等 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谷安根等在对开蕨的根中发现了次生 维管组织, 填补了真蕨目无维管组织的空白。 它的次生木 质部中含有比被子植物的某些原始科更进化的孔纹导管, 次生韧皮部中却含有过去认为只有裸蕨类才存在的原始 的延伸细胞, 这生动地说明了不同维管组织的进化速率的 不一致性。 水韭属隶属于拟蕨类中的水韭亚门, 该亚门现仅存 1 目 1 科 1 属, 是一类古老的孑遗植物, 由于它们在形态解 剖和生态习性上明显不同于其它拟蕨类植物, 分类上比较 孤立, 因此, 在蕨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和东亚植物区系的研 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杭州植物园和贵州植物园引 种了中华水韭,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引种了宽叶水韭。1 年多来, 我们在中华水韭的繁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已繁 殖出 102 株。水韭属濒危机理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孟繁 松根据脊囊属 (A nna tep is) 的化石特征, 探讨了水韭属的起 源问题, 认为现代水韭很可能是由古生代的封印木沿草本 —— 双 极 性 球 茎 的 路 线 经 由 短 囊 脊 囊 (A nna tep is b revicystis) 进化来的。
2002 年第 37 卷第 7 期 生 物 学 通 报
— 15 —
贵州植物园在桫椤、 苏铁蕨、 扇蕨、 中华水韭、 宽叶水韭、 小 黑桫椤和对开蕨等重点保护蕨类的引种栽培和一些种类 的营养繁殖、 孢子繁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华南植物研究 所鼎湖山树木园、 昆明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和成都植物研 究所等单位也做过一些种类的引种栽培和繁殖工作。
图 1 金毛狗 (C ibotium ba rom etz)
2 重点保护蕨类的分布及区系类型 由表可知, 我国拥有 7 种以上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 物的地区有: 云南 ( 26 种) 、 四川 ( 11 种) 、 台湾 ( 11 种) 、 广 东 ( 10 种) 、 贵州 ( 9 种) 、 福建 ( 9 种) 、 海南 ( 9 种 ) 广西 ( 8 种) 和西藏 ( 7 种) 。 属于我国特有分布的有 13 种 2 变种, 即: 中华水韭、 高寒水韭、 法斗观音座莲、 二回原始观音座 莲、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海南白桫椤、 屏边桫椤、 滇南桫 椤、 光叶小黑桫椤、 多脉黑桫椤、 中国蕨、 光叶蕨、 玉龙蕨、 单叶贯众和扇蕨。 以上保护蕨类中, 从生活型来看, 水韭属、 水蕨属的 种类为水生或湿生型, 鹿角蕨为附生或土生型, 中国蕨、 玉龙蕨和扇蕨的部分居群为石生型, 其它种类均为土生 型。 从生长地的海拔高度来看, 玉龙蕨分布在海拔 4 000 ~ 4 500 m 高山地带的雪线附近, 高寒水韭分布在海拔 4 300 m 左右的高山草甸水浸处, 扇蕨分布在海拔 2 000 ~2 700 m 的山地和沟谷石灰岩地段, 宽叶水韭、 中国蕨、 桫椤 属 的 部 分 种 类 以 及 部 分 中 华 水 韭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