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合集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二)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人。

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

虽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历来为人们所熟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韩非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

(二)初读课文1 学生阅读注释一,了解寓言中两个主要的人物:扁鹊和蔡桓公。

2 结合注释,为生字注音。

3 自由朗读全文。

(三)理解文意1 结合书下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学生各自口头翻译全文。

2 指名翻译,其他学生将有误之处做上标记。

3 矫正翻译:常见有误之处有: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扁鹊远远地的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C 桓侯故使人问之。

[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

]D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译:(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E 臣是以无请也。

[译:我因此就不再说话了。

](四)体会寓意1 完成表格扁鹊桓侯拜见时间观察过程明断病情预言后果行为表现一见立有间疾在腠理将恐深无疾(居十日)二见\病在肌肤将益深不应,不悦(居十日)三见\病在肠胃将益深又不应,又不悦(居十日)四见望而还走在骨髓无奈何使人问(居五日)已逃秦索扁鹊,遂死2 结合上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及运用的手法。

明确:扁鹊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

扁鹊见蔡恒公读后感

扁鹊见蔡恒公读后感

扁鹊见蔡恒公读后感篇一扁鹊见蔡恒公读后感读了《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扁鹊,那可是神医啊!一眼就能看出蔡桓公身上的病,还三番五次地劝他治疗。

可蔡桓公呢?牛得很,就是不听!我就纳了闷了,这蔡桓公咋就这么固执呢?难道面子比命还重要?也许他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咋可能有病呢?我觉得吧,这蔡桓公就是太自负了!总觉得自己不会生病,对扁鹊的好心提醒根本不当回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有时候别人给我提个建议,我可能也会觉得“哎呀,我知道,不用你说”。

但其实人家可能是真心为我好。

再说扁鹊,那可是尽职尽责啊!一次次地劝蔡桓公,就算被拒绝也不放弃。

这要是换做我,被拒绝一两次可能就不想管了,心里没准还会想:“哼,你不听拉倒,到时候病死了可别怪我!” 可扁鹊没有,他可能真的是把救人当成自己的使命了。

这故事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病就得赶紧治,别拖!拖来拖去,小病变大病,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就像我们学习,发现自己有不懂的问题,就得马上解决,不然积累得多了,考试的时候可就抓瞎了。

蔡桓公的结局,那叫一个惨!这能怪谁呢?还不是怪他自己不听劝。

所以啊,咱们可不能学他,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然可能会吃大亏哟!篇二扁鹊见蔡恒公读后感《扁鹊见蔡桓公》,读完这故事,我真是思绪万千!蔡桓公这家伙,咋就那么轴呢?扁鹊都说了他有病,他还不信,我真想钻进书里问问他:“大哥,你咋就这么倔呢?”也许他觉得扁鹊是在危言耸听,想骗他的钱。

可能在他心里,自己就是天下无敌,病魔都得绕着他走。

扁鹊多无奈啊!明明是好心,却被当成驴肝肺。

我觉得扁鹊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心朋友,真心为我们好,给我们提建议,可我们有时候还不领情。

这能行吗?肯定不行啊!话说回来,蔡桓公这病一开始也不严重,要是早点听扁鹊的话,吃点药,扎几针,说不定就好了。

可他非要拖,结果把自己的小命给拖没了。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有时候作业拖着不写,到最后熬夜赶,累得要死。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读了《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我深受启发。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医叫扁鹊,有一天,他看见了蔡桓公,说蔡桓公病了,病先后在皮肤里、皮肉里、肠胃里,可是蔡桓公不听劝告,最后病情已经发展到骨髓,就再也不能治而死去了。

每个人都有错误,但是必须听劝告改正才好。

文中的蔡桓公就是因为不听劝告,而导致死亡。

这是多么可悲啊!读了这则寓言,我想起了老来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小时候偷一个围巾给妈妈。

妈妈想:“没事,只偷一个小东西,不算什么。

”过了几天,儿子又偷一台电视,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终于有电视看了。

”有人劝那个孩子别再偷了,他不听。

后来他长大了,还是没改掉偷的恶习,去盗窃银行,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小病,小缺点或者小错误,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以前也有错误的时候,也不喜欢听批评和劝告,现在想起来这是不对的。

今后,我再犯错误的时候,坚决不像蔡桓公那样不听劝告,而要及时改正错误,不固执己见,要防微杜渐,只要这样才能做一个更加完美的人。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2读完《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课文以后我很有感触,从中也受到了启发。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__主要讲述了扁鹊在进见蔡桓公的时候就发现了蔡桓公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病,当时蔡桓公身上的小病尚且轻微可以医治。

扁鹊就直言进谏,可是蔡桓公认为是扁鹊喜欢没病给人找病,就不理睬扁鹊。

就这样,在蔡桓公身上病症还有机会治愈的情况下,扁鹊两三回前去进见蔡桓公,希望治愈蔡桓公的病。

可是直到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以后,扁鹊也已经无能为力,扁鹊就逃到了秦国,而蔡桓公最后就病发而死了。

从这篇文言文当中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告诉我们一切祸患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轻微,也不容易引起人的觉察。

可是这些不觉察的'祸患可能逐步在发展,直至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了最终无法挽回的局面。

名医诊治经典扁鹊治疗蔡桓公

名医诊治经典扁鹊治疗蔡桓公

名医诊治经典扁鹊治疗蔡桓公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3(000)023
【摘要】许多人对于扁鹊的认识停留在中小学课本中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的对话,这篇课文也成了现在许多走出校园人群对于校园深刻的记忆。

想了解扁鹊与蔡桓公之间详细的故事经过吗?下面就向您介绍扁鹊的行医经历。

【总页数】2页(P79-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4
【相关文献】
1.全面从严治党无小事——从《扁鹊见蔡桓公》管窥全面从严治党方略 [J], 魏开宏
2.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J], 赵丹
3.扁鹊见蔡桓公 [J],
4.还有多少误读在继续——从《扁鹊见蔡桓公》误读现象看教师阅读的现状 [J], 黄丹芳; 张秋玲
5.还有多少误读在继续——从《扁鹊见蔡桓公》误读现象看教师阅读的现状 [J], 黄丹芳[1];张秋玲[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优秀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优秀篇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扁鹊与蔡桓公的个性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积累语言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扁鹊与蔡桓公的个性特点。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教学视频3.成语卡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扁鹊”与“蔡桓公”,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

2.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课堂讨论1.分析扁鹊的医术高明,以及他对待病人的态度。

2.分析蔡桓公的病症及其对扁鹊的态度。

第二课时(一)成语学习1.教师出示成语卡片,学生跟读并理解成语意思。

2.学生举例说明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堂讨论1.讨论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分析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医患关系。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成语,进行积累。

第三课时(一)成语复习1.学生回顾所学的成语,进行复习。

2.教师挑选几个成语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二)课文回顾1.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记忆。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漫画。

2.写一篇关于扁鹊与蔡桓公故事的读后感。

第四课时(一)成语运用1.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三)课后作业1.阅读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警句,进行积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2.成语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感受到了成语的魅力。

再读《扁鹊见蔡桓公》

再读《扁鹊见蔡桓公》

再思《扁鹊见蔡桓公》泰来农场学校:林青明 2009-7-1上初一时我学习过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课文引申出一个成语大家都熟知的成语是:讳疾忌医。

每每提及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通常是喜欢赞美扁鹊医术的高超,而往往对蔡桓公嗤之以鼻,认为他讳疾忌医最终丢了性命,、谁叫他不听好人言了。

如今,我已为人师,再次品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对扁鹊的做法却不敢完全苟同。

其时,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喜欢听顺耳的话,因为那会让人觉得心理很舒服:相反,听刺耳的话虽然可能是好话、听着也会让人难受、不爽。

而扁鹊一见到蔡桓公,观察了一阵儿,就直接指出他身体有病,那蔡桓公听了肯定会感到不爽,又怎么会欣然接受呢?扁鹊在自己的劝说无效的时候,就开始逃避了,甚至是放弃,完全放弃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准则,这说明他也缺少对患者应有的耐心。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真正的名医,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医术,一针见血发现并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而且要会耐心细致地做病人的思想工作,能让病人相信自己,听从自己诊断。

你医道再高明,患者不相信你,不听你的意见,你再高的医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所以我认为,在蔡桓公这件事上,不能不说扁鹊应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我想起我的教学工作。

有时我觉得自己也挺像扁鹊,学生存哪些不足很容易一眼就能看穿,总是迫不及待给指责出来,还要开出对症下药,望学生早晚服用。

要是学生不听,我可是要生气了,大发雷霆。

结果都很不愉快。

我觉得:“我是老师啊!老师给你提意见你还不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白白浪费老师的一片心意呀!学生呢更是难受:“我怎么了了我?我不就是那什么了吗?这算什么啊!老师总认为我有毛病,就看不上我!”您再看学生也是满腹牢骚,对老师的关爱并不领情。

因为学生在老师那里听到的都是缺点,感到的都是危险,一见到老师心里头总是灰溜溜的。

学生的心情若是经常处在这样的状态,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成果也不会理想。

古语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

”一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是一让学生从心里认可你!象扁鹊那样虽有高超的艺术,却治不了蔡桓公的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精选15篇)《扁鹊见蔡桓公》译文篇1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文本译文原文文本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重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重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重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作者:王尔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年第11期《扁鹊见蔡桓公》是在初中时学习的课文,当时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并不深,随着知识的积累,今天重读这篇古文,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文章开门见山,并没有交待写作背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之作。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泛指外伤,一般容易恢复。

所以后来也指好得快的、小的毛病,如感冒。

于是,“疾”在许多句子中会被引申为“快”的意思,如“疾风知草劲”,“春风得意马蹄疾”,“疾风暴雨”等。

“病,疾加也。

”(《说文》)或“疾甚曰病”(《仪礼·既夕礼》)。

“疾”进一步加重才是“病”。

中间是“丙”,有“把炳、证据”的意思,也就是有了确切的表现了。

后面又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其中的“不病”,现在普遍翻译成“没有病的人”,这并不严谨,应该指的是还不到病的程度,“得了小毛病的人”,蔡桓公可能也觉得有些不适,但并不放在心上,就随口埋怨了一句。

所以表现在腠理的毛病曰“疾”,而深入肌肤了,则称之为“病”。

现代人一般不加区分,翻译成英文时统称为“disease”,其实,“疾”对应的是“suffering”,而“病”的英文应该是“sickness”。

这里的“腠理”,其实是指“皮肤”的“皮”,指表面、有纹理的部分。

而“肌肤”相当于“皮肤”的“肤”,是指皮下的一层油脂。

所以古人称“肤如凝脂”,而不是“皮如凝脂”。

指皮被凝脂充填的状态。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其中的“体肤”就是指皮下脂肪而不是皮肤。

我们现在笼统地称“皮肤”,而古人却分得很清楚。

现在许多宣传护肤的产品,其实是护皮的而已。

所以,“疾”和“病”是不一样的,“皮”和“肤”也不是一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扁鹊见蔡桓公》有感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这出自《周子通书·过》。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多次的劝告从而死亡。

由此可见,蔡桓公——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多
么的可鄙,可悲。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听取了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能从这次错误中吸取经验,逐渐获得成功。

我们上学期
学的《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吕蒙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听取了孙权对自己的建议,发奋读书,从而由
一介武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刮目相看,与之深交。

试想,如果吕蒙没有听取孙权之劝告,那么将会
怎么样呢?吕蒙只会仍然我行我素,永远都只能作为一介武夫,
鲁肃当然也不愿与他深交,因为吕蒙没有学问,甚至会看不起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旦有了缺点与错误,就要及时听取大
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

否则,一误再误,那么错误将会越
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学生,错误就更在所难免了。

如果你犯了错,有人指出了,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但是,如果你拒绝了别人的帮助,不肯面对错误,只越陷越深,错误也会慢慢变大,以致于无
法挽救,后果十分可怕。

有时,错误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有时,错误也许是
一句不经意间吐露的话语;有时,错误也许是解题时的粗心大意。

错误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你身边的。

也许,没有人会发现它,但
大多数,会有生活中的“孙权”来提出你的错误、缺点和不足。

他们不是想要来为难你,只是想让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想让你
继续坠入错误的深渊。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你怎样来看待它。

是让它变得
无法挽救,还是转换为你成功的又一个“垫脚石”,完完全全取
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犯过错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肯定犯过错,然而,
他们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标杆,使自己
成功。

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离成功总有一段距离,倘若不及时纠正,只会使自己继续停留在失败中。

想要成功,听
取别人的批评建议,认真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最重要的。

闻过则喜,知错就改。

朋友,你做到了吗?
点评:文章以两个事例说明接纳他人建议的重要性:蔡桓公
因为不听扁鹊的劝告,拖延回避,最终病死;吕蒙听取并采纳孙
权建议,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由一介武夫成饱学之士。

可见听
取意见并改正错误对人生的重要性。

细节决定成败,而这细节就
在于是否会虚心接受批评。

对待他人的批评,虚心接受才是明智
之举。

否则讳疾忌医,后患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