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
耳穴疗法1-概述常用诊断方法

耳穴疗法1-概述常用诊断方法耳穴疗法,古已有之,试之临床,也多效验,常单独用之,竟有出乎意料之疗效。
耳穴疗法概述 1一、耳郭的解剖 21.耳郭正面的解剖名称 22.耳郭背面的表面解剖名称 2二、临床常用耳穴的分布、定位与主治病症 31、耳穴分布的一般规律 32、定位方法 33、耳穴的定位 4三、常用诊断方法 7(一)望诊法 7(二)触诊法 15(三)压痛法 15(四)电测法 16四、耳针施术方法 18(一)毫针刺法 18(二)耳压法 18(三)耳穴放血法 19附耳穴图 20概述所谓耳穴疗法就是借助于耳郭进行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一种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以耳进行诊治疾病的记载。
1946年美国人Potter.F.L曾报道先天两肾的发育情况与耳壳的形态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到了1957年法国医师P.Nogier认为耳的外形恰如一个倒置的胎儿,并将他关于形如倒置婴儿投影的耳穴分布图公诸于世,由此而引起了医学界对耳穴疗法的极大重视,并很快形成一种研究耳穴疗法的热潮。
近几十年来,医务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耳穴疗法,耳穴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间耳穴疗法学术交流活动的需要,中国自1982-1987年,先后4次召开“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专题研讨会,最后于1987年6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基本通过。
详见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穴区分布示意图4—1。
由于耳穴疗法具有适应证广泛、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无痛或少痛等优点,且具有诊断、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等特点,因此耳穴疗法不仅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而且也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下面仅就耳郭表面的解剖名称、常用耳穴的分区、位置、主治、病证、配穴原则及常见病的治疗经验等加以介绍。
一、耳郭的解剖耳郭为外耳的一部分,其外形凸凹不平,凹面(正面)向前,凸面(耳背)向后,耳郭的下1/5-1/4无软骨支撑,仅为充满脂肪与结缔组织的皮垂,俗称耳垂。
第三节 耳穴诊断方法

第三节耳穴诊断方法一、诊视耳穴的方法用肉眼观察耳廓外形、色泽等变化。
1.观察耳穴时最好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进行。
2.观察前不洗擦和揉、拉耳廓,以保持耳廓原有色泽和形态,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耳廓的阳性反应标志干扰视诊。
倘耳廓有灰垢积聚,可在别区观察完毕后,最后用棉棒轻轻地擦去灰垢,但须注意勿将阳性反应物(油脂等)擦掉。
3.观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被观察者的耳轮后上方,以拉紧耳廓皮肤,然后沿着耳廓解剖部位由上至下、由内至外、分部分区仔细观察,并随时记录阳性反应现象。
4.耳廓本身的疾病如痤疮、色素沉着、冻伤或外伤后的疤痕、乳白色丘疹等应与全身疾病在耳廓出现的病理反应相区别。
一般前者无压痛和电阻降低的变化,后者有压痛和电阻降低的变化。
5.有些形态和色泽的变化不直接反应在该脏器所代表的耳穴上,而出现在与其脏腑表里相应耳穴上。
这就需要按照中医的脏象、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
6.两耳都需要观察,同时要左右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进行分析。
有些耳区增厚,边缘界线不清楚,视诊很难觉察出来,则可结合扪诊,即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住耳廓背面,细心体会和比较两耳的差异。
7.要考虑个体差异和气候、季节等的变化,对耳廓视诊的影响。
如老人与儿童、长期户外工作者与室内工作者的耳廓色泽的不同,盛暑严寒也可影响耳廓皮肤色泽的变化,视诊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8.观察的内容:耳部常出现的病理反应有变色、变形、丘疹、皮屑等。
变色:有点状或片状发白,点状或片状充血红晕,圆圈形边缘红晕,中间发白,暗灰色(压之能退色,如压之不能退色,则不是阳性反应色,而是表皮色素积聚)。
变形:如结节样、棱形、条索状隆起、点状或针尖状凹陷。
丘疹:红色或白色丘疹,似鸡皮疙瘩样,也可有泡。
皮屑:糠皮样脱屑并不易擦掉,如一擦就掉的是正常皮屑。
二、耳穴压痛法用压痛棒(木棒、金属棒均可,顶端应圆滑,大小如火柴梗,亦可用火柴梗或毫针尾代替)在耳廓上寻找压痛点。
痛点可出现在病变的相应穴位上,也可出现在与病变脏腑相表里或有关的部位。
耳穴

而且,经过调查,初步找出压痛点出现的 规律:压痛点在病变的同侧出现者最高; 一侧有病双侧出现者次之;交错出现者 最少。压痛点主要反应病变之解剖部位; 慢性病变的压病点多被同时存在的急性 疼痛所遮盖。他们认为无论身体那一个 部位有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都会出现 过敏点(压痛),且随病变的痊愈而消 失。
如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针灸科观察350例 胃癌患的耳穴变化。结果发现在胃 (CO4)、十二指肠(CO5)等观察到血 管出现者144例占41.1%;胃、十二指肠 穴区等表皮能观察到血管枝伴有皮肤色 增深者105例占31.1%;胃、十二指肠穴 区等组织增厚伴有血管枝和压痛者51例 占 14. 5%;穴区呈灰暗贫血状者 50例占 14.3%。
身体部位
头面部 上肢 下肢 躯干
胸腔脏器 腹腔脏器 盆腔脏器
消化道
耳穴分布区域
耳 垂 或附近 耳舟
对耳轮上下脚 对耳轮 耳甲腔 耳甲艇 三角窝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又称肝阳),轮1 HX9~轮4 HX12 。 二、耳舟(scapha)穴位
上肢的代表区,分布着指、腕、肘、肩、 锁骨穴。
具体如下:指 SF1,腕 SF2,风溪 (又称 荨麻疹点),肘 SF3 ,肩 SF4、5 ,锁 骨 SF6 。
经脉
经别
络脉
经筋
其他
足太阳“从 手厥阴“出 手阳明“其 巅 至 耳 上 耳后,合少 别者,入耳 角 ” ; 足 阳 阳 完 骨 之 下 ” 合于宗脉” 明“循颊车, 上耳前”; 足少阳“下 耳后”、 支
耳穴

享!耳穴疗法概况耳穴疗法的定义耳穴疗法(耳针):是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在临床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生物全息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利用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有记载。
♣到明代已经出版了耳穴图谱。
♣清朝末叶,耳穴针灸随正统的针灸学的没落而几近湮没。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耳针在欧洲兴起,法国的医学博士P.Nogier在耳廓里发现了不少新穴位,并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耳朵穴位分布恰巧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一九五八年中国的学者萧月麟首次翻译成中文。
从此之後,耳针学在中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学者在P.Nogier耳穴图的型础上将之丰富、发展。
有些甚至提出和他相反的意见。
♣中国学者在耳针的机理、诊断、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中国学者在耳针学的机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有所创造和发明。
使耳针学内容更丰富和日益完备。
♣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创造和发明是非常值得在这里介绍一下的:——陈巩荪等在耳穴探查,发现了穴位「电阻低、电位高」的特性,由此发明了一系到的耳穴探测机和治疗机器。
——管遵信发明耳穴染色法,使耳穴的探查从用电流表作模拟式的显示成为直观式的显示。
使耳穴的客观存在更具说服力。
——尉迟静和王惠伦发现「耳经络客观存在」,证实了古代经典所载:"十二经脉上络於耳" 的说法。
他们更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立了耳廓经络图和耳背穴位贴压耳针已发展到了一个独立的学科1987年中国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制订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方案,耳穴开始走入规♣化的阶段。
耳针分析

耳穴的分布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 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 现“阳性反应”点,如压 痛、变形、变色、水泡、 结节、丘疹、凹陷、脱屑、 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 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 点,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 定的规律,好像一个倒置 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 朝上,根据形如胚胎的耳 穴分布图看到:
旋补压法:即以拇、食指 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轻轻 揉压,候至稍有胀痛或刺 痛后,每穴按压1-2分钟, 每日4-6次,3-6日取下, 另贴对侧耳穴,这是轻刺 激,属于补法,特别是年 老体弱、孕妇、儿童或敏 感性强者,尤为适宜。
点平压法:即以拇、食指指腹(或指尖)按压药丸,候至有轻度胀 痛时,每穴以0.5秒钟的速度间歇的按压1-2分钟,每日4-6次,3-6日 取下,另贴对侧耳穴。此属于中等刺激量,属于平补平泻法,适于 一般体质或虚实不显的病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 等各类功能性疾病
哮喘:平喘、肺、下 脚端、下屏尖。 眩晕:肾、神门、内 耳。
胃痛:胃、神门、脑、下脚端。 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 痛经:子宫、肾、屏间、下脚端。 遗尿:肾、膀胱、缘中、脑。
常见症状备用穴
高热:耳尖、屏尖、对屏尖、 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感冒:感冒点、内鼻、外鼻。 失语:哑门、声带、语言中枢。 多汗:交感、内分泌、肾上腺、 肺、枕。 恶心呕吐:食道、胃、神门、 交感、贲门、脑干、皮质下。 呃逆:食道、胃、神门、交感、 耳中、膈、支点、神经丛点。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 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 沟。 5、耳屏: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 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 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 的凹陷。
耳穴发展史

耳穴发展史耳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
耳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耳穴的发展历史进行分类介绍。
古代在古代,人们对耳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只是知道耳朵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可以听到声音。
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疾病。
直到汉代,才有了对耳穴的初步认识。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耳穴的记载,认为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头痛、目疾等疾病。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对耳穴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了耳穴的位置和作用,认为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宋代医学家刘完素在《针灸甲乙经》中进一步完善了耳穴的理论,提出了“耳属肾,肾开窍于耳”的观点,认为耳朵上的穴位与肾脏有关。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对耳穴的研究更加深入。
明代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宗金鉴》中详细介绍了耳穴的位置和作用,并提出了“耳属肾,肾主水”的观点,认为耳朵上的穴位与肾脏和水液代谢有关。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针灸大成》中进一步完善了耳穴的理论,提出了“耳属肾,肾主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观点,认为耳朵上的穴位与五行相生相克有关。
现代现代,对耳穴的研究更加深入,耳穴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生保罗·诺格雷发现了耳穴与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耳反射区”理论,认为耳朵上的穴位可以反映全身各个器官的状况。
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现代耳穴疗法的基础。
总结耳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到现代,对耳穴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耳穴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耳穴疗法会更加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耳穴-精品文档

神经系统疾病
如失眠、焦虑、抑郁等 ,刺激相关耳穴可起到 镇静安神、调节情志的
作用。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 亢进等,耳穴疗法有助 于调节内分泌,改善病
情。
耳穴疗法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
耳穴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创伤、无副作用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儿 童和老年人。
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同时,应结 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施治。
耳穴疗法的现代研究
耳穴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神经反射机制
耳穴疗法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引 起神经反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从而改善人体内部环境。
免疫调节机制
生物电和生物磁机制
耳穴疗法可能通过产生生物电和生物 磁,影响人体内部的生物电和磁场, 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耳穴疗法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耳穴疗法的原理
01
02
03
调整气血
刺激耳穴可以调节身体的 气血流通,改善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疏通经络
经络是连接脏腑和肢体的 通道,刺激耳穴能够疏通 经络,使气血流通更加顺 畅。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 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刺 激耳穴能够帮助调和阴阳 ,恢复身体平衡。
02
耳穴的分类与分布
中医耳穴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中医耳穴简介 • 耳穴的分类与分布 • 耳穴疗法的应用 • 耳穴疗法的现代研究 • 耳穴疗法的实践操作
01
中医耳穴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中医耳穴是指分布在耳朵上的穴位, 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通过刺 激耳穴可以调节身体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耳穴定位图与作用课件

包括心、肺、脾等,用于治疗心悸、咳嗽、消化不良等 症状。
耳穴的功能与作用
01
02
03
04
镇痛作用
耳穴疗法可以刺激身体自身的 镇痛物质分泌,缓解疼痛症状
。
调节身体功能
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可以调 节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如调节
内分泌、免疫等。
改善心理状态
耳穴疗法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 递质分泌,缓解焦虑、抑郁等
04
耳穴治疗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耳穴定位的准确性
刺激强度的掌握
在进行耳穴治疗时,必须确保穴位定位的 准确性。正确的穴位定位是保证治疗效果 的前提。
治疗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过 轻或过重的刺激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 可能带来不适。
患者的反应
治疗后的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 如果患者在接受刺激时感到明显的不适或 疼痛,应立即停止治疗。
。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卫生 和安全,避免过度刺激
和损伤耳廓。
耳穴治疗的效果评估
观察指标
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 理指标改善等。
评估标准
根据治疗效果评估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 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治疗 效果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
评估时应客观、准确,避免主观偏见和误判 。
心理状态。
预防保健作用
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可以增 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03
常见病症的耳穴治疗
头痛的耳穴治疗
总结词
通过刺激耳穴,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疼痛感。
详细描述
头痛时,可以选择刺激耳穴中的神门 、额、枕等穴位,这些穴位对应于头 部和颈部的神经节段,通过刺激可以 调节神经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免疫学会(北京10005)·综述·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王虹峥 耳穴诊断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按压耳部穴位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用双目视诊,用压力棒触诊,用探测仪在耳廓穴位上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主症及耳廓的阳性反应,辨其病属何脏何经,析其症属寒热虚实,以四诊八纲为指导,拟定主穴及辅穴的辨证治疗方法。
耳穴诊断是我国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0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在基本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耳穴诊断对人体疾病能作出一定的定位诊断,对某些疾病还有早期和预后诊断的意义,已应用于百余种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之中,此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对防治多种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1 耳穴诊断理论的发展早在《黄帝内经》成书前,古代医家就有了“耳脉”的记载。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批医籍简帛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
《黄帝内经》对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的生理病理关系就作了更加详细的记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一书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了较多的记述。
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灵枢·经脉篇》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角”。
而《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以上医籍指出,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于耳廓周围,六条阳经直入耳中或布于耳周,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与耳相联或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上达于耳。
由此可见十二经脉与耳都有密切联系,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人体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十四难》曰:“肺主声,令耳闻声”。
历代医家亦在实践中认识到耳与脏腑及整体的密切关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医家孙思邈,他提出了“心之窍寄见于耳”的观点,从而使“君主之官”的心与耳密切相关的理论得到阐发,这一认识被后世普遍接受,而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则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成为宋代至清代论述耳与脏腑生理关系的最为新颖的观点。
本世纪50年代(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 发现“外耳并非单纯为一弯曲软骨,它与内脏存在密切关系,内脏患病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应出现”。
P.Nogier 提出的形如胚胎的倒置耳穴图,对我国医学工作者是个很大的启发(1)。
中国中医研究院朱兵教授提出:在人及动物的耳廓,还有一个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就是有迷走神经耳支分布,来自迷走神经颈静脉节的感觉神经细胞,属躯体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耳甲腔。
在耳甲区的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的区域正是耳穴内脏代表区,因此耳穴与内脏的功能联系不是巧合,而是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功能为基础的(2)。
50年来,我国学者从耳穴与经络、耳穴与脏腑、耳穴与神经、耳穴与内分泌、耳穴与免疫、耳穴的生物电学说、生物控制论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离子学说等多个方面探讨耳穴的理论基础,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研究表明,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征,人体有高导电和低导电阻的点和线存在,这些点和线均与穴位有关,经穴高电位现象是骨胳肌兴奋过程中的综合向量,在肌肉丰厚处这种电位较明显,而在皮下即骨的地方电位就较弱(3)。
当机体患病时,两侧同名经穴的电阻失衡,在穴位治愈疾病后,两侧同名电阻又变为一样,这说明穴位治疗的机理在于调节经络之虚实使之平衡的理论是正确的(4)。
天津科技人员研究发现,家兔和人体的部分穴位处存在钙离子(Ca2+)富聚,穴位刺激可引起经脉线内外钙离子重新分布;提示钙离子可能参与了针刺“得气”过程(5),说明经脉线在传导针刺信息方面是有特异性的,也证明了针灸学“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理论的正确性。
耳穴治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着极为复杂的调节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穴位治疗对免疫功能的调整是通过神经和体液通路完成的,因而只有在神经和肾上腺素系统完整的情况下,穴位刺激才能诱发免疫反应,目前已有众多的研究证实,穴位刺激可诱发体内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增多,而内源性阿片肽与细胞和体液免疫有密切关系,脑啡肽能促进淋巴母细胞的转化,β2内啡肽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而淋巴细胞系决定着T1B和N K细胞的产生,脑腓肽可促进活性T细胞的玫瑰花结形成率升高;阿片肽促进人体单核细胞的趋化性,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活性(6),而N 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可直接诱发免疫反应,在数小时或一天内达到高峰。
N K细胞被触发的第一个反应是迅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意义在于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7),机体天然免疫功能环路的形成解释了穴位治疗某些炎症、病毒、感染和癌症等病的机理。
2 耳穴诊断疾病的发展《灵枢》指出:“耳轮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这是关于望耳诊病的最早记载。
而望耳廓坚薄、大小、位置、形态和色泽来观察判断疾病的脏腑所属方面,唐代孙思邈则有许多丰富的临床经验。
孙氏指出:“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阐”。
“耳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则安难伤”。
“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
《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曰:“婴儿耳间青脉者,腹痛,大便青瓣,飧泄”。
而收集了华佗佚文著述托名编撰而成的《华氏中藏经》则将耳廓的皮肤形状、光泽、位置的异常情况与身体的主症联系起来,叙述的更为精彩。
其曰:“黑丁者,起于耳前,状如疤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即痛……”。
又曰:“肾绝,大便赤涩,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
这里突出强调了用耳诊诊察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耳穴望诊在明清两代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医学家除引述前人经验外,还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耳廓的形、色入手,对望耳识病加以概括和阐发。
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诊遵经》与张振均的《厘正按摩要术》就对中医耳诊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论诊法除详于一般的望、闻、问、切外,更对耳诊有独到的描述,1958年,法国的P.Nogier医生在《德国针术杂志》上提出:“仔细检查外耳,可以借助某一区域的畸形或皮肤改变,如退色皱裂,色黄,鳞状,湿疹等进行诊断”(8)。
现代医家将耳穴诊断概分为望诊、触诊及电测法。
望诊法:观察耳廓皮肤的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脱屑等对疾病作出诊断是耳穴望诊的一个有效方法。
变色反应约占耳廓阳性反应的40%,变形反应占20%。
丘疹反应占15%,血管变化占15%,脱屑反应占10%。
急性炎症:多见片状充血红润,中间白,边缘红晕,毛细血管扩张,色泽鲜红,有脂溢及光泽。
慢性器质性病患:可见点状或片状白色隆起或凹陷,白色丘疹,无脂溢及光泽,可见肿胀。
各种皮肤病:糠皮样脱屑,丘疹,皮肤纹理增粗,增厚,呈深褐色。
肿瘤:结节状隆起或点状暗灰色。
耳廓视诊规律总原则为:急性期色泽多发红,慢性期色白凹或隆,易擦脱屑是炎症,鳞状结核皮肤病,手术疤痕白条状或月牙形,暗灰结节隆起见癌肿(9)。
触诊法:疾病发生后,相关耳穴的痛点即形成,耳廓压痛敏感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痛点的形成和消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关系。
临床以急性炎症,痛症,肿瘤等重症疾患,压痕反应最明显,压点各穴能反映病变所在部位,临床通过在耳廓上寻找压痛敏感点,对急性炎症,痛症的诊断及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取得成功。
常用于肝胆病、胃肠病、阑尾炎、泌尿系结石及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穴位痛点刺激引起的循经感传现象是存在的,其感觉性质取决于诱发感传的刺激方法,感传的宽度因人而异,在人体肢端的远侧感觉宽度小,至躯干或头面部呈大面积散开,感性路线的深度在肌肉薄的地方较浅,在肌肉丰厚处位置较深,循经感传的速度多数在10cm/s以内,在肢体的部位变异不大,而在躯干、头面部稍慢,通过关节时速度常常减慢、停顿,甚至受阻(10),感传循经达到相应的脏腑时,常可诱发或改变这些器官的功能活动,例如当感传到达腹部时,患者即感到胃内灼热或抽动,感传到达腿部,即感到腿部发热。
耳穴电测法:早在30年代,日本的清小芳太郎便设计出经穴探测仪,应用皮肤电阻的原理进行灸点测定,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耳穴电阻降低的部位,皮肤导电量明显增高,良导点的存在能反映和诊断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穴位和经络总呈现高导电状态,只有当患者处于病理状态时才变得明显起来,当机体脏腑出现病理改变时,耳廓上与疾病部位相关的耳穴皮肤电阻值可比周围皮肤电阻值低约10~50倍,同时,耳穴皮肤导电量增加(11)。
每一个穴位都与体内脏腑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有直接的联系,一种疾病可出现多个良导电,但总以与疾病部位相应的耳穴区电阻值为最低,且伴有较强的刺痛,对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依据电阻降低的程度,粗略地将测出结果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4类,阴性提示为正常穴位,弱阳性仅作参考,不做主要诊断依据。
阳性声响强,出现速度快,声调低,频率不改变,伴有压痛,提示机体相应部位疾病正在发生、发展或转归中,是诊断分析的重要穴位。
强阳性,声响强,音调改变伴有刺痛,音响出现速度快,提示机体疾病的主要部位,应重点分析,有定位、定性的价值。
两侧耳廓相同穴位的电阻值常常有所不同,患病脏腑的同侧穴位电阻值偏低,对推断病变部位有意义。
笔者十几年来在临床诊断治疗患者,发现每种病都有相应的穴位点出现高导电量变化,治疗观察100例肥胖患者耳廓:内分泌、子宫、卵巢、肾、肝、脾均是低电阻位;观察300例糖尿病患者耳廓:内分泌、胰、胆、十二指肠、胃、腹均是低电阻位;观察500例患近视眼小学生的耳廓:眼1、眼2、新眼、心、脾均是低电阻位;观察30例肿瘤患者耳廓:肿瘤特异区及肿瘤相关部位电阻位明显降低,耳廓压痛检查与耳穴电测检查阳性率成正比。
有人对3500例患者耳廓进行广泛触诊,其结果与临床化验、心电图、B超、血压等项检查诊断相对照,误差率213%(12)。
笔者近年来运用耳穴诊治法对许多病症,如哮喘、胆石症、冠心病、高血压、胃炎、痛经、皮疹、月经病、肩背及腰痛、黄褐斑、肥胖症等进行了治疗,多数收到了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