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泥石流_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泥石流_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四川盆地泥石流_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福建省沿海城市大气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福建省沿海城市大气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对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沿海城市2016年大气SO2、NO2、O3、C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州、泉州和厦门三地气态污染物的日均值和年均值均达到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二級(GB 3095—2012)。泉州的SO2浓度全年的总量和峰值都高于福州和厦门,福州处于盆地且相对于泉州和厦门靠近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小,导致福州全年污染物除SO2外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标签:福州;泉州;厦门;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4b18541219.html,ki.16723198.2017.21.097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大气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历史监测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依靠科技进步和资金支持,可以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有便于污染物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对气态污染物污染的有效控制。 1 研究区域 以福州,泉州,厦门三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可大致了解福建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情况。 2 气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1 气态污染物时间变化特征 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会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气态污染物浓度时间分布特征主要从福州、泉州、厦门各污染物月均值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得出全年内各地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征。 2.2 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综上表4 表5 表6表7可总结泉州的SO2浓度全年的总量和峰值都高于福州和厦门,参考三市2015年的GDP占比,泉州的第二产业占比高达61%,由此可以推断这是因为过高的工业产业占比导致的SO2排放量大于福州和厦门。福州处于盆地且相对于泉州和厦门靠近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小,导致福州全年污染物除SO2外都處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三市的污染物浓度还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排放政策等有关。 3 结论 (1)福州、泉州、厦门全年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二级(GB 3095—2012)标二类区标准。(2)三地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滑坡和泥石流

西北师范大学 问题化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信息 学科地理科学年级初中二年级标题滑坡和泥石流是什么? 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如何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单元问题 1.学校会发生滑坡吗? 2.学校会发生泥石流? 3.滑坡和泥石流的会一起发生的吗?内容问题1滑坡的形成条件?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3滑坡和泥石流的区别是什么? 概述从概念入手来认识滑坡与泥石流,再深层次的了解它们发生的条件以及区别。 课程标准(本课题所针对的课程标准) 学生将能够理解滑坡与泥石流这样的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并认识到其他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法。 学习目标: 1.学生将要能够说明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别。 2.学生将要能够说明滑坡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3.学生将要能够认识到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威胁。 4.学生将要能够说明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注意:建议按照教学实施进度的时间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说明:在描述单元的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如果用到你制作的其他文档,请在用到这些文档的位置,注明相应的文件名,并设置链接,以便浏览者方便查看相应文件。 一、滑坡与泥石流 1、概念 (1)滑坡: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 2、形成条件 (1)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其它如:风化、降水,人为不合理地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地震等,也是形成滑坡的原因。综上所述,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2)泥石流: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

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林长城1 王宏1 陈彬彬1 赵卫红2 洪荣林3 (1. 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1 2.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 福州350010 3. 厦门市专业气象台,福建 厦门 350020) 摘要 本文利用2002-2006年厦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间的关系开展分析研究,寻找影响厦门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厦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治理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06年期间厦门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城市空气质量的优良率平均达98%,轻微污染的出现频率低于2%。厦门市PM10和SO2的浓度年变化相对保持稳定,NO2的浓度则呈逐年增大趋势。(2)厦门市PM10、SO2和NO2浓度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浓度值从7月份起开始逐月增大,进入春季的4月份则出现下降趋势;SO2和NO2浓度月平均值均为优,PM10浓度月平均值除了6-8月份为优外,其余月份的空气质量都为良。(3) 厦门市4个监测站间的PM10、SO2和NO2浓度变化具有较一致的正相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同相位变化特征,可为今后开展厦门市空气质量精细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及污染源分布对其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4) 影响厦门市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大陆高压最多,占44.74%,其次是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和槽线系统,低涡系统最少,只占3.3%。7类天气系统影响厦门市时,SO2和NO2浓度平均值均达到优级标准;PM10浓度在大陆高压和暖区辐合系统控制时最高,副热带高压和低涡控制时最低。从浓度的不同等级分布上看出,副热带高压控制时PM10浓度为优的出现频率高达77%,且不会出现轻微污染现象,大陆高压和暖区辐合控制厦门市时PM10浓度为优的出现频率低于26%;暖区辐合为7类天气系统中出现轻微污染事件最多的系统,其次为槽线、低涡、大陆高压等。(5) 2002-2006年期间影响厦门市的主要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北风和西北风,南风出现机会最小。风向变化对厦门市SO2和NO2浓度分布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偏南风下厦门市PM10浓度总体上比其余5个方位低,且空气质量出现优的频率高,但出现轻微污染的机会也多;北风影响下厦门市空气质量为优的机会最少,但不会有轻微污染事件发生;东北风、东风、西风和西北风影响下的空气质量基本以良为主,偶于也有轻微污染事件发生。 关键词:厦门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1.引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长,近年来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市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1],虽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加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的治理力度,使得厦门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厦门市空气质量优级率已从2000年的75%下降到2005年的38%[1],足以说明城市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的严峻。当前影响厦门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2],研究表明PM10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城市能见度产生直接影响,加上其污染物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对城 ?基金项目:福建省气象局2006年开放式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林长城(1958-),福建莆田人,汉族,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空气污染物相关性统计分析

数理统计课程作业报告 题目:郑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相关性分析课程:数理统计 学院:物流工程院 专业:物流工程专业 姓名:原上草 学号: 666666666668 2015年12月20 日

目录 一、研究背景 (4) 二、污染物各月数据特征分析 (4) 三、郑州与杭州空气质量比较分析 (6) 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7) 4.1 PM2.5浓度相关性分析 (7) 4.2建立模型 (8) 4.3求解模型 (8) 4.4残差分析 (9) 4.5模型预测 (9) 五、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件程序 (12)

摘要 本文选取了2014年12 月至2015年11月期间郑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首先分析了郑州市各个月空气中PM2.5、PM10、CO、SO2和NO2的污染物浓度数据的特征值, 探讨了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规律;然后对比了郑州市和杭州市AQI指标,分析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规律;最后采用MATLAB软件分析了PM2.5与其它主要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 350.39*143.99*20.032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12月份的y x x x x 数据进行预测PM2.5浓度与真实值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拟合PM2.5与其它污染物间相关性。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特征分析;空气污染物;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长,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积累的环境风险开始出现。在2 0 1 2 年2月,国家出台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调整了部分污染物浓度限值,并增设PM2.5和O3浓度限值,对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研究和解决空气质量问题,通过分析各污染物浓度之间相关性,才可能准确掌握城市大气污染规律,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郑州市PM2.5浓度与其他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 二、污染物数据特征分析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的特点在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上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本文对郑州市最近12个月空气中PM2.5、PM10、CO、SO2和NO2的污染物浓度特征值进行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如下所示: 表一:PM2.5浓度特征值 表二:PM10浓度特征值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5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5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近两年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第40卷第6期2018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ube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Vol.40一No.6一Nov?2018一收稿日期:20180305 基金项目:武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400 ̄099673)资助 作者简介:莫彩芬(1993)?女?硕士生?E ̄mail:1263664091@qq.com?陈红兵?通信作者?实验师?E ̄mail:hbchen7112@163.com文章编号:10002375(2018)06059308 近两年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及污染源解析 莫彩芬?陈帅?陈红兵?柯杰?陈默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 2017年武汉市环境空气10个国控点10个市控点的6个空气质量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差异性?辨识主要污染因子?解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016 2017年?武汉市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主要是因为PM2.5和PM10同期月均浓度下降?SO2二NO2二PM10二PM2.5浓度排序依次为:冬>春>秋>夏?CO浓度排序依次为:冬>秋>春>夏?O3浓度排序依次为:夏>秋>春>冬?武汉市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从好到坏的顺序为:远郊区>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春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CO二O3二PM10?夏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SO2二PM2.5?秋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PM2.5二CO二O3二PM10?冬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CO二O3二PM2.5二PM10?近两年?机动车尾气二工业废气排放以及建筑扬尘构成武汉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秸秆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关键词:空气质量?时空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污染源解析 中图分类号:X832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DOI:10.3969/j.issn.1000 ̄2375.2018.06.008 Spatio ̄temporaldistributionofairqualityandsourceidentificationofpollutioninWuhan MOCaifen?CHENShuai?CHENHongbing?KEJie?CHENMo (Facul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HubeiUniversity?Wuhan430062?China)Abstract:PCAandCAwereappliedforanalysisofthespatio ̄temporaldistributionofairqualityand identifyingthemainpollutionfactorsandthecausesofpollutionbasedon6airqualityindicesof10state ̄controlledand10city ̄controlledinWuhanfrom2016to2017.TheresultsshowedthattheairqualitychangedbetterinWuhanfrom2016to2017becauseofthedeclineoftheaveragedconcentrationofPM2.5andPM10intherespectivelyseason?ConcentrationofSO2?NO2?PM10andPM2.5sortedintheorder:winter>spring>autumn>summer?SortofCOconcentrationwasintheorder:winter>autumn>spring>summer?SortofO3concentrationwasintheorder:summer>autumn>spring>winter?ThedecreasingorderofWuhancity sairqualitywas:outersuburbs>centerurbanarea>industrialparkoreconomicdevelopmentzone?ThemainpollutionfactorsofspringwereNO2?CO?O3?PM10?themajorpollutionfactorsofsummerwereNO2?SO2?PM2.5?themajorpollutantfactorsofautumnwereNO2?CO?O3?PM10andPM2.5?themainpollutionfactorsofwinterwereNO2?CO?O3?PM2.5andPM10?Inthepasttwoyears?motorvehicleexhaust?industrialemissionsandconstructionfugitivedustwerethemainsourceofairpollutioninWuhancity?strawburninggraduallyhadreducedtheinfluencetoairquality.Keywords:airquality?spatio ̄temporaldistribution?PCA?CA?pollutionsourcesidentification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滑坡与泥石流有什么区别

滑坡与泥石流有什么区别?分别是怎样诱发的? 斜坡上大量土体和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称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 其它如:风化、降水,人为不合理地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地震等,也是形成滑坡的原因。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 产生滑坡的原因: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是一种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这类灾害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等特点,不仅会阻塞河道与交通、毁坏农田和建筑物,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灾害成因与分布情况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气象、水文、地质构造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气象因素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暴雨、干旱等许多气象条件常常成为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诱发因素。尤其是强降雨(大到暴雨或者大暴雨)及连续降雨,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 另外,高原地区的冰雪融水、冰湖溃决以及冰崩、雪崩融水等也会引发这类灾害。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多发生在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地质构造破碎程度大和植被较差的山区,多发于夏季汛期暴雨频发期,其特点往往表现为发生突然、历时短和破坏力极强。 在我国,山体滑坡的发生类型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和西藏等地,秦岭-大巴山地区,西北黄土高原等地为滑坡发生的主要地区;另外,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以及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也属于滑坡易发和多发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山区和青藏高原边缘山区。 发生之前有征兆 山体滑坡与泥石流虽然是一种突发的、破坏力极强的灾害,但常常有一些前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灾害是否发生,以便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 对于泥石流是否发生,除了根据当地降雨情况来估测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有现象来判断:如果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时,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如果听到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应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必须迅速离开危险地段。另外,沟谷深处天色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者轻微的震动感,则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山体滑坡的前兆一般表现为: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异常现象;在滑坡体中部、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缝隙,表明已进入临滑状态;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 科学防范是关键 为避免遭遇山体滑坡,在山体滑坡多发季节,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不要在大雨后或者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雨季时不要在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和穿行,不要攀登危岩。 当正处于滑坡体上时,要向两侧稳定地区等安全地段转移,不得向滑坡体的向上或者向下方向跑。当处于滑坡体或者遇到高速滑坡时,可找一块坡度较缓的开阔地停留,但一定不要与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靠得太近。

空气污染物相关性统计分析报告

数理统计课程作业报告 题目:市主要空气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课程:数理统计 学院:物流工程院 专业:物流工程专业 姓名:原上草 学号: 8 2015年 12月 20 日

目录 一、研究背景 (4) 二、污染物各月数据特征分析 (4) 三、与空气质量比较分析 (6) 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7) 4.1 PM2.5浓度相关性分析 (7) 4.2建立模型 (8) 4.3求解模型 (8) 4.4残差分析 (9) 4.5模型预测 (9) 五、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件程序 (12)

摘要 本文选取了2014年 12 月至 2015年11月期间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首先分析了市各个月空气中 PM2.5、PM10、CO 、SO2和NO2的污染物浓度数据的特征值 , 探讨了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规律 ;然后对比了市和市AQI 指标,分析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规律;最后采用MATLAB 软件分析了PM2.5与其它主要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350.39*143.99*20.032*30.16*4y x x x x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12月份的数据进行预测PM2.5浓度与真实值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拟合PM2.5与其它污染物间相关性。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特征分析;空气污染物;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长,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积累的环境风险开始出现。在 2 0 1 2 年 2月,国家出台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调整了部分污染物浓度限值,并增设PM2.5和O3浓度限值,对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研究和解决空气质量问题,通过分析各污染物浓度之间相关性,才可能准确掌握城市大气污染规律,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市PM2.5浓度与其他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 二、污染物数据特征分析 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的特点在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上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本文对市最近12个月空气中PM2.5、PM10、CO、SO2和NO2的污染物浓度特征值进行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如下所示: 表一:PM2.5浓度特征值 表二:PM10浓度特征值 表三:CO浓度特征值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时空分布特点

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本期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大气污染源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现将具体情况阐述一下: 1、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它可分为自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两类。自然污染源是指自然原因向环境释放污染物的地点,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飓风、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生物腐烂等自然现象形成的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有各种分类方法。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即污染物集中于一点或相当于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源,如工厂的烟囱排放源;面源,即在相当大的面积范围内有许多个污染物排放源,如一个居住区或商业区内许多大小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源。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可将人为污染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运输污染源三大类。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分析,大气污染源又可概括为三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和交用运输。前两类污染源统称为固定源,交通运输工具(机动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则称为流动源。 2、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 与其他环境要素中的污染物质相比较,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具有随时间、空间变化大的特点,了解该特点,对于获得正确反映大气污染实况的监测结果有重要意义。 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及其浓度与污染物排放源的分布、排放量及地形、地貌、气象等条件密切相关。 气象条件如风向、风速、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总在不停的改变,故污染物的稀释与扩散情况也不断变化。同一污染源对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所造成的地面空气污染浓度往往相差数十倍;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也相差甚大。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浓度在一天之内也不断地变化。一次污染物因受逆温层及气温、气压等限制,清晨和黄昏浓度较高,中午较低;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因在阳光照射下才能形成,故中午浓度较高,清晨和夜晚浓度低。风速大,大气不稳定,则污染物稀释扩散速度快,;反之,稀释扩散慢,浓度变化也慢。 污染源的类型、排放规律及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其空间分布特点也不同。一个点污染源(如烟囱)或线污染源(如交通道路)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一个较小的污染气团或污染线。局部地方污染浓度变化较大,涉及范围较小的污染,称为小尺度空间污染或局地污染。大量地面小污染源,如工业区窑炉、分散供热锅炉及千家万户的饮炉,则会给一个城市或一个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