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故事

合集下载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唐宋八大家苏洵的简介篇1《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苏洵传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

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

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三篇】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三篇】

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三篇】导读:本文积极向上的名人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

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历史趣谈: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

历史趣谈: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导语: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这名话说的就是北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

字面上意思是苏洵二十七岁了,才开始发奋读...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这名话说的就是北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

字面上意思是苏洵二十七岁了,才开始发奋读书。

但是我们一想不对啊,苏轼与苏辙都是苏洵教出来的,苏洵二十八岁时得了儿子苏轼,苏洵才读了一年书,就敢教儿子念书?还教出两个大文学家儿子,这不太可能吧。

确实,苏洵不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念书的,而是7岁就开始念书了,只是一直没掌握这读书的窍门,在他十八岁那年去参加乡试,没中,他干脆就不读了,玩去了,到二十七岁时,以才重新拿起书本继续读。

话说四山眉山苏家在当地可是非常有名望的家族。

苏洵有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两个都是进士及地。

在四川眉山一个小小的地方,一家出了两个进士,这在当地是非常轰动的,而且产生的影响非常好。

从苏家哥俩中进士以后,整个眉山的学习风气,按现在话说,是得到了一个量级的提升。

话说苏洵自从乡试不中后,就不再继续读书。

书不读了,家里的事也都是老父亲在操持着,那他干嘛呢?主要两件事,一件事是忙着结婚生子,一件事是游山玩水,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是赋闲在家的。

而苏洵的父亲苏序也从不催他,还说自己从来不为苏洵读书的事担心。

与对苏洵的纵而不问相比,苏序对两个大儿子却从小管教甚严,读书稍有放松,非打即骂。

难道苏序看出苏洵不是读书的料?非也。

苏父非常清楚,他的小儿子很聪明,但不善死记硬背,也不善韵律诗赋。

苏父以为,以他小儿生活常识分享。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和宋代的苏轼、苏辙、米芾、黄庭坚。

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晚号横塘老人,是唐代大文学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柳宗元的“韩柳争辩”。

韩愈主张“经学”,柳宗元主张“道学”,二人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最终,韩愈战胜了柳宗元,成为了经学派的代表人物。

柳宗元,字子厚,号梁溪,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柳毅传书”。

柳宗元被贬谪到梓州,他在那里任职数年,治理有方,为当地百姓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他的“柳毅传书”一文,更是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欧阳修游历醉翁亭为背景,描写了他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感悟,被誉为“古文运动的最高峰”。

苏洵,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黄州赤壁赋”。

苏洵在黄州任职期间,写下了这篇以东坡居士自居的赋文,描绘了壮阔的赤壁之战场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水调歌头”。

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写下了这首以对岳飞的思念为主题的词,表达了他对岳飞的景仰之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米芾,字子美,号东篱,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赤壁赋”。

米芾在赤壁游历期间,写下了这篇以壮阔的赤壁之战为背景的赋文,描绘了壮美的山水景色,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庭坚,字度正,号鹧鸪,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寄黄几复”。

黄庭坚在游历途中,写下了这首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主题的词,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唐宋八大家苏洵名篇六国论

六国论 分析(三)
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 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 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 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 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 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 结一致,联合抗秦。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 这样做。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
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
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六国论

译文(三):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 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六国论

原文(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勤奋读书的名人,那么相关的名人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一: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

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不是进士的苏洵的奋斗经历

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不是进士的苏洵的奋斗经历

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不是进士的苏洵的奋斗经历“唐宋八大家”是对唐宋两代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士身份的只有苏洵,但他却是八大家里最著名的思想家。

他博物洽闻、思想深邃,他的文章被北宋名臣,也是拥有宋代“最强大脑”的天才级人物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赞为:“左丘明《国语》,司马迁之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意思是苏洵的文章风格综合了左丘明、司马迁、贾谊这些千古文章大家的特长,是文章集大成者。

北宋另一名臣,当时的雅州知州雷简夫看了苏洵的文章后,赞其为“王佐才也”(雷简夫《上欧阳内翰书》),即他认为苏洵的水平可以做帝王师。

张方平和雷简夫急不可耐地将苏洵推荐给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当朝宰相韩琦等人,让欧阳修等人也为之振奋,翘首盼着苏洵入京一见。

苏洵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擅长政论、史论、六经论、兵论,均为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名篇包括《六国论》《管仲论》《辨奸论》等,还编撰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等文集,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其文章影响深远,对改变宋代娇饰过度、言之无物的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还作有《云兴于山》《神女庙》《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襄阳怀古》等诗作。

成名后,苏洵以一介布衣之身,被众多权贵钦慕,以得其文章为荣,以与其相交为荣。

但苏洵却是个与科举无缘的人,参加科考屡试不中,不是他没有才学,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不是一个考试型人才,他擅长的东西与科考的主流不符,北宋开朝之初,科举取士承唐旧制,以诗赋、文辞为主要标准,非苏洵所长,到宋仁宗庆历新政后科考才变为诗赋、文辞、策论并重。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苏洵生平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苏洵简介。

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

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并不喜好读书,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苏洵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

苏洵在平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在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

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读过以后,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

烧了稿件以后,他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学习不认真,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

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放下后就走了。

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

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

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洵简介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就会有一番作为,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苏洵作品苏洵,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苏轼父亲,他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人称为是“三苏”。

对于苏洵作品,我们可以张口就来,比如说《六国论》,这都是我们在学校的精读文章,苏洵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可见,苏洵对我国文化的重大影响。

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故事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培育出了大文豪苏轼,苏辙,三人合称“三苏”,并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关于苏洵教子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
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苏洵多次的谆谆教诲对他们起不了作用,于是苏洵就用了新的教
育方法。

每每孩子玩耍时候,他就故意躲在孩子可以见到地方开始偷偷地看书,等孩子走
近了,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

他这一做法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两个孩子就趁着父亲不在家,就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认真阅读,正是用这种方法激发了他们对读书的兴趣,最
后成为一代文豪。

苏洵本人终成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学家之路也很是艰辛。

苏洵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努力
学习,自认为在学习上长进了不少便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并没有高中,他很受挫,难得
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重新审视自己,把自己以前写得书稿拿出来一遍,找到
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完后他发现有些书稿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他把那些书稿整理出来放在
院子里一把火都烧了。

烧完后,他重头开始,闭门苦读,或是寻师访友,经过他坚持不懈
的努力,终成了一代大文学家。

苏洵,北宋文学家,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三人并入了“唐宋八大家”之列,文学成就斐然。

从他教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不失为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循循善
诱的方式诱导孩子,开启了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

他自己更是有坚韧的毅力,最后成为
了一代文豪。

《送石昌言使北引》在艺术和思想的层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写给即将分手的朋
友的赠别,称为“赠序”,这篇文章又不同于普通的赠序,通过回忆描写了与友人的情义,在如述家常的文字中表现出了两人真挚的情谊。

再通过二人的成长轨迹,即表现了苏洵本
人对人生的看法,又表达了他对友人的赞美和敬仰。

这篇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的“赠序”,成为当时的一大杰作,也是苏洵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木假山记》是苏洵的另一力作。

虽然题目是“木假山记”,但这篇文章绝不是局限
于描写木假山的制作过程,也没有刻意得去赞美雕刻艺术。

苏洵通过木假山,抒发了对那
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情怀。

苏洵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对知识分子抱有崇高的敬意,但在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并不高,有的人甚至被无端毁掉。

苏洵借树木的遭遇,批判了
当时的社会,但又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立品格,不卑不亢、刚正不阿,这正是苏洵对自己品
德的写照。

苏洵散文还有很多,从以上的两篇简介中,可以看出苏洵是一个独特的散文家,他的
散文在古文界独树一帜,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洵《名二子说》是苏洵写给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文章,教育给他们为人处世
的道理。

文章篇幅不长,寄寓了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期盼,也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意见。

苏洵《名二子说》分为两段,第一段分别借两个儿子的名字对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巧妙地将车子和儿子的名字结合在一起。

苏洵认为大儿子苏轼生性旷达,有什么事情都会
说出来,因此苏洵给大儿子区明年为轼,希望他可以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因为性格去无
意得罪别人。

小儿子苏辙沉静内敛,性格平和,苏洵给小儿子取名为辙是希望他可以更加
自由洒脱,不要太多的担心祸福。

苏洵《名二子说》不单单是写给儿子们看的,也抒发了他自己对人生艰难、仕途多磨
难的感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洵三十七岁,当时他正处于屡次考试都不中的低谷中,
深受打击,心情也很郁结,借着这篇文章,他将自己心中的感慨跃然纸上,结合他一生的
遭遇和他独特的性情,这篇文章也更加意味深长。

都说“知子莫如父”,虽然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苏轼和苏辙的年纪都不大,但苏洵
已经从他们平日的表现中看出了儿子们的性格,帮助他们去改正缺点,少走弯路,学会为
人处世的道理。

纵观苏轼《名二子说》全文,虽不足百字,但字字精炼,读起来隽永有味,让人情丝婉转,真是别具一格。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