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笔记整理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一、主要概念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1、先天性免疫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1、异位寄生;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四、WHO重点防治的六大热带病: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aiasis),麻风病(微生物)五、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医学蠕虫学第一章线虫土源性线虫:蛔虫(我国感染率较高)、钩虫、鞭虫、蛲虫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虫第一节似蚓蛔线虫(蛔虫)一、形态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2、虫卵:受精卵:短椭圆形,棕黄色,卵壳厚,外被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个椭圆形的卵细胞。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

人体寄生虫学笔记学习目标: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3. 掌握华支睾吸虫吸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一般特征。
4. 掌握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一篇总论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内容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范畴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盘尾)、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美洲)麻风、结核、登革热。
(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给同学们做一些病例介绍。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寄生与寄生关系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结肠内阿米巴)。
互利共生(mutulism):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白蚁与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与宿主类别(一)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入侵、移行定居及离开)。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二)寄生虫类型:专性兼性;体内体外;按照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转换宿主,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土源)和间接型(生物源)两类;机会致病寄生虫等根据寄生性质,可分为:1、专性寄生虫: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
2、兼性寄生虫:多营自由生活,某种情况下可营寄生生活。
3、机会致病寄生虫: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

正文:人体寄生虫学笔记学习目标: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3. 掌握华支睾吸虫吸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一般特征。
4. 掌握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一篇总论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内容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范畴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盘尾)、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美洲)麻风、结核、登革热。
(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给同学们做一些病例介绍。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寄生与寄生关系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结肠内阿米巴)。
互利共生(mutulism):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白蚁与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与宿主类别(一)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入侵、移行定居及离开)。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二)寄生虫类型:专性兼性;体内体外;按照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转换宿主,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土源)和间接型(生物源)两类;机会致病寄生虫等根据寄生性质,可分为:1、专性寄生虫: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
2、兼性寄生虫:多营自由生活,某种情况下可营寄生生活。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笔记

正文:人体寄生虫学笔记学习目标: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等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和实验诊断,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3. 掌握华支睾吸虫吸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一般特征。
4. 掌握华支睾吸虫致病机理和病原检查方法,了解临床表现、免疫诊断、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第一篇总论人体寄生虫学: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相互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内容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范畴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盘尾)、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美洲)麻风、结核、登革热。
(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给同学们做一些病例介绍。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寄生与寄生关系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共同生活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结肠内阿米巴)。
互利共生(mutulism):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白蚁与鞭毛虫)。
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受害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与宿主类别(一)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入侵、移行定居及离开)。
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二)寄生虫类型:专性兼性;体内体外;按照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转换宿主,可将其分为直接型(土源)和间接型(生物源)两类;机会致病寄生虫等根据寄生性质,可分为:1、专性寄生虫:营寄生生活,如疟原虫。
2、兼性寄生虫:多营自由生活,某种情况下可营寄生生活。
医学寄生虫笔记整理

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的寄生,引起异位病变(ectopic lesion)。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1
⑴
⑵
2
3
4
5、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⑴Ⅰ型超敏反应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一)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转续宿主也可作为传染源。
A、基质—外质:较透明、凝胶状。具有与细胞膜相类似功能。
—内质:溶胶状。是原虫代谢和营养贮存场所。
B、细胞器(按功能分):
①膜质细胞器:主要参与细胞的能量合成代谢。
②运动细胞器:伪足、纤毛、鞭毛等;特殊者尚有—波动膜、吸盘等。
运动细胞器是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根据其有无和类型分为:
医学寄生虫学笔记总结
总论
第一章引言
一、人体寄生虫学定义、目的、范畴
1、定义: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目的: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基础。
3、范畴: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肉足鞭毛门:叶足纲: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
动鞭纲:鞭毛虫─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纤毛门:动基裂纲: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顶复门:孢子纲:孢子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
<2>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s):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多细胞软体动物,借身体肌肉的伸缩作蠕形运动。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寄生虫:依靠寄主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为生活环境的异种生物。
2.寄生虫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内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寄生,如蠕虫、原虫等;外寄生虫寄生在寄主体表或寄生在寄主体表附近,如虱子、跳蚤等。
3.直接寄生虫和间接寄生虫:直接寄生虫是寄生在一种寄主身上,不需要在多个物种寄主之间转换;间接寄生虫则需要在多个寄主之间进行转换。
例如钩虫是直接寄生虫,而疟原虫则是间接寄生虫。
二、寄生虫的分类和形态学特征1.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可分为蠕虫、原虫、线虫、节肢动物等。
2.寄生虫的形态学特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体形、大小、颜色、鳞片、复眼、口器等。
三、寄生虫感染途径1.接触感染:直接接触寄生虫、寄生虫卵或幼虫的感染途径。
2.水源性传播:通过饮用受寄生虫卵或幼虫污染的水源感染。
3.食物性传播:通过吃寄生虫卵、幼虫或包含病原体的寄生物感染。
4.蚊媒传播:由蚊子传播寄生虫病原体,如疟原虫和丝虫等。
5.传染媒介动物传播:通过叮咬行为将寄生虫病原体传播给人类,如跳蚤和虱子等。
四、人体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人体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寄生虫后,人体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等。
2.人体寄生虫感染的诊断:通过临床症状、寄生虫病原体的检测、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五、人体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措施1.个人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定期接种疫苗,穿戴防护装备等。
3.政府和社会的干预措施:制定和执行疫情监测预警制度,提供疫苗接种服务,介入传染病疫情,提供相关医疗资源等。
总结: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关系的学科,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掌握寄生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人体寄生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寄生虫笔记整理

间日疟为隔日(48小时)发作1次;
恶性疟隔36~48小时发作1次;
再燃与复发
见附注2
贫血
疟原虫直接破坏RBC。
脾功能亢进,正常RBC被吞噬破坏。
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RBC生成障碍。
免疫病理引起RBC的溶解、吞噬、破坏。
脾肿大
疟疾的一个重要体征
疟性肾病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高血压、肾衰、死亡。多见于长期未愈的三日疟患者。
临床类型
(1)无症状带虫者
(2)肠阿米巴病:分为急性阿米巴痢疾和慢性迁延性阿米巴肠炎,粪便为果酱样粘液脓血便
(3)肠外阿米病:阿米巴肝、肺、脑脓肿(肝脓肿最常见)
诊断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液染色法——查包囊
(2)活组织检查
结肠镜检、脓腔穿刺检查滋养体。
(3)人工培养
免疫学检查
中体:1对羊角状,在轴柱中部
2、包囊
包囊呈球形或近球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间隙。其它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内可见核、鞭毛、丝状物、轴柱。
未成熟包囊:双核
成熟包囊:四核
仅有滋养体期,梨形或椭圆形,有4根前鞭毛,后鞭毛1根波动膜占虫体1∕2,后鞭毛与波动膜相连。
新鲜标本——虫体无色透明,似水滴样,具折光性,活动力强,体态多变。
DNA探针与PCR技术
治疗药物
灭滴灵、丙硫咪唑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首选,口服甲硝唑,夫妻同时治疗,局部用药滴维净。
孢子虫种属
疟原虫
刚地弓形虫
形态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主要是依据其寄生在
虫体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
被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瑞氏或姬氏染色:核-紫红色,胞质-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棕黄色
2024版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人体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保虫宿主
某些寄生虫可在人体内寄生,也 可在动物体内寄生,这些动物被 称为保虫宿主,如猪带绦虫的猪。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
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寄生和繁殖等过程中,可对宿主组 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如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可引起肠梗阻。
掠夺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时,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来维持 自身生存和繁殖,导致宿主营养不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
之处。
饮食卫生安全要求
食物煮熟煮透
肉类、鱼类等食品要煮熟煮透,避免食入未 煮熟的肉类感染寄生虫。
生熟分开
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存放和加工,避免交叉污 染。
不喝生水
生水中可能含有寄生虫卵或幼虫,要喝开水 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水。
疫苗接种及免疫预防
及时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自身情况,及 时接种相关疫苗,如麻疹、腮 腺炎等疫苗,预防由这些疾病
• 免疫学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应用免疫学技术,如抗体检测、免疫细胞分析等,研究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 答和免疫逃避机制,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 代谢组学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寄生虫和宿主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揭示寄生虫对 宿主代谢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寄生虫生活史
包括感染、寄生、繁殖和传播等阶段, 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有所差异。
寄生虫分类
根据寄生部位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 外寄生虫;根据寄生时间可分为永久 性寄生虫和暂时性寄生虫。
宿主类型及其特点
中间宿主
寄生虫在其体内发育至感染期, 但无法完成整个生活史,如华支 睾吸虫的淡水螺。
终宿主
寄生虫在其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 并产生下一代寄生虫,如人类是 血吸虫的终宿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无症状带虫者
(2)肠阿米巴病:分为急性阿米巴痢疾和慢性迁延性阿米巴肠炎,粪便 为果酱样粘液脓血便
(3)肠外阿米病:阿米巴肝、肺、脑脓肿( 肝脓肿最常见)
诊断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生理盐水涂片法一一查滋养体
液染色法一一查包囊
(2)活组织检查
结肠镜检、脓腔穿刺检查滋养体。
(3)人工培养
免疫学检查
适用范围肠外阿米巴病的诊断;
常用方法ELISA IFA IHA等方法检测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探针与PCR技术
流行与防治
流行分布
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与人群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及饮食习惯等 有关。
流行因素
(1)传染源外排包囊数量大;
(2)包囊抵抗力强;
(3)传播方式多样: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蝇蟑螂等媒介节肢动物携带。
细胞核:2个,空泡状。
鞭毛:4对,前、后、腹及尾鞭毛各1对
轴柱:2条,沿中线由前向后连接尾鞭
中体:1对羊角状,在轴柱中部
2、包囊
包囊呈球形或近球形,囊壁较厚,与虫体间有明显的 间隙。其它结构与滋养体相似。囊内可见核、鞭毛、 丝状物、轴柱。
未成熟包囊:双核
成熟包囊:四核
连。
新鲜标本 虫体无色
透明,似水滴样,具折光 性,活动力强,体态多变。
诊断
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杳
生理盐水涂片或染色:腹泻的稀便杳滋养体 碘液染色:成形的粪杳包囊
(2)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杳,或者是肠检胶囊法检杳。
(3)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1、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 涂片染色法
3、 培养法
免疫学检查
常用方法一一ELISA、IFA、IHA等方法检测抗体
分子生物学
检杳
DNA探针与PCR技术
1、 滋养体期
2、 裂殖体期
3、 配子体期(见附注)
1、 引起人兽共患病;
2、 是一种机会致病 性病原虫;
3、 猫是弓形虫的终 宿主兼中间宿主;
4、 弓形虫可以通过 垂直传播。
生活史
蚊胃中的PV雄 配子
配子体几分钟内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
4-8条细丝,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 出丝现象
Pf雄配子体出 丝
治疗药物
火滴灵、丙硫咪唑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首选,口服甲硝唑,夫妻同时治 疗,局部用药滴维净。
孢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属
疟原虫
刚地弓形虫
形态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主要是依据其寄生在
虫体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
.被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
瑞氏或姬氏染色:核-紫红色,胞质-兰色,疟原虫 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冋。
凶险型疟疾
临床上分脑型疟、超高热型、厥冷型、胃肠疟。以脑
型疟最常见也最危险。多由恶性疟原虫所致。
诊断
病原学诊断
(1) 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法
检查对象: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各阶段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环状体及配子体。
(2) 溶血离心沉淀
(3) 血沉棕黄层定量分析法
免疫学诊断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放射免疫试验 免疫浸条试验
获得性免疫
疟原虫的抗原有种和株的特异性, 同株不同发育阶段
和期的特异性
带虫免疫、免疫逃逸、伴随免疫
致病性
潜伏期
是指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的间隔时间。 潜伏期时间
P.v12天(长潜伏期虫株11月)P.f 6-27
天(平均11天)
疟疾发作
发作原因:是由红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
典型发作表现:
冷(寒颤热(发热汗(出汗退热)t间歇
分子生物学技术
核酸探针检测和PCR
流行与防 治
传染源
外周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
经雌蚊叮人皮肤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按蚊是疟
大量虫体覆盖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
宿主的免疫力降低;
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乳 酸杆菌)
临床类型
无症状带虫者
贾第虫病 胃肠道症状、胆道系统症状、全身症状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 物增多,黄色泡沫状,伴 臭味,外阴瘙痒;
滴虫性尿道炎:尿频、尿 急、尿痛;
滴虫性前列腺炎:前列腺 肿大,触痛,尿痛、夜尿。 与不孕症、子宫颈癌有关
生活史
基本过程
包囊f滋养体f包囊
滋养体f滋养体
致病阶段
滋养体
滋养体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滋养体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直接接触(性生活)间接接触(浴池、游泳池、 坐便器)
繁殖方式
二分裂
二分裂
寄生部位
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或上段小肠,也可寄生胆囊
阴道、尿道、前列腺
致病性
致病机制
吸盘的吸附以及分泌物与排泄物的化学性刺激; 大量虫体形成的屏障作用:
发作周期
间日疟为隔日(48小时)发作1次;恶性疟隔36~48小时发作1次;
再燃与复发
见附注2
贫血
疟原虫直接破坏RBC
脾功能亢进,正常RBC被吞噬破坏。 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RBC生成障碍。 免疫病理引起RBC勺溶解、吞噬、破坏。
脾肿大
疟疾的一个重要体征
疟性肾病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高血压、肾衰、 死亡。多见于长期未愈的二日疟患者。
医学原虫类
叶足虫种属
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个包含两种在形态学难于区分而致病力不冋的种群 复合体。
1.滋养体
(1)大滋养体(组织型)(致病阶段)
(2)小滋养体(肠腔型)
2.包囊(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
(1)未成熟包囊:二核包囊和四核包囊 (含营养物质拟染色体与糖原团。)
(2)成熟包囊:四核包囊(一般见不到营养物质)
首选药物
甲硝唑
鞭毛虫种属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形态
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
1.滋养体
外形:纵切的半个梨形,前端钝圆,后端尖细。背面 隆起,腹面扁平,两侧对称。
仅有滋养体期,梨形或椭 圆形,有4根前鞭毛,后 鞭毛1根波动膜占虫体1/2,后鞭毛与波动膜相
运动特点直线翻滚式运动
结构
吸盘:2个,腹面前部内陷形成。
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动,即雄配子
蚊胃壁上的卵囊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 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 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
卵囊中的子孢子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 生成成千上
万的子孢子
子孢子
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免疫
固有免疫
Duffy血型阴性基因的黑人 不感染p.v.
镰状RBC贫血和G6PD缺乏患者 不感染p.f.
致病机制
1、 虫株毒力:数量、虫株种类
2、 宿主的功能状态
3、 及细菌的协冋作用有关:肠内细菌的存在(如大肠杆菌)有助于溶组 织内阿米巴入侵组织
病理特点
1、 肠内阿米巴病:典型的病例损害是 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烂 。(肠
内好发部位:回盲部、结肠弯曲部,乙状结肠 )
2、 肠外阿米巴病:肝、肺、脑脓肿、腹膜炎、皮肤和生殖系统炎症( 阿 米巴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