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成语寓言故事【三篇】
成语寓言小故事三篇-势如破竹-水漫金山-补天浴日

成语寓言小故事三篇-势如破竹-水漫金山-补天浴日成语寓言小故事篇一:势如破竹西晋时期,有一位着名的将领、学者名叫杜预。
他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他有很高的谋略,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曾撰写过《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学术着作。
其中《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三国时期,魏国由司马氏执掌政权。
魏国吞并蜀国后,司马炎索性夺了帝位,建立晋朝,他就是历着名的晋武帝。
此时,杜预主张出兵灭吴,一统天下,他给晋武帝写了一道奏章。
晋武帝看罢奏章后,觉得杜预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就不顾众臣的反对,下了伐吴的决心。
公元280年,杜预率领几路大军向吴国发动攻势。
他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占领了长江上游许多城镇,沅、湘两江以南一带的州郡,也都投降晋军。
吴军都督孙歆等二百多名官员被俘、被杀。
杜预想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下子把吴国灭掉。
可是有人却认为,吴国是个大国,实力非常雄厚,要把它一下子灭掉实在很困难,况且当时正是夏季,暑热难当,雨水丰盛,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时停止军事行动,等到冬季再发动进攻也不算晚。
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坚定地说:“从前,燕国的乐毅靠着济西一战,一口气就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取胜的原因,除了乐毅指挥有方以外,就是靠士气旺盛。
现在我方士气旺盛,如果及时进攻吴国,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几节以后,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了。
”杜预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与敌军作战。
凡是他的旌旗所指之处,敌人没有不被打得大败的。
很快,晋军攻下了建业,吴主孙皓被迫投降。
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
征南军队班师回朝后,晋武帝封杜预为当阳县侯,以表彰他平定东吴的盖世功勋。
杜预认为天下虽然安定,但爆发战争的可能依然存在,绝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他仍然勤于军备。
后来,他还利用军队兴修水利,为人民造福。
他的这些功绩,都长久地留在人民的心中。
四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四年级成语故事大全【一、百里挑一】传说古代有一位士兵,姓叫姚太公,他有这样一段故事,当时他在皇宫中为国王办事,需要给国王挑选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做为皇宫里皇子的娘家。
姚太公于是开始寻找,他走遍百里,终于在位于九华山一处古怪峰洞中,挑选出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民间就有这个句子:“百里挑一” 。
【二、勤能补拙】古时候有一位叫郑佩兰的人,他天赋聪明,却并不刻苦求学。
他父亲深知这一点,只好把他送到隔壁的老师家上课,希望他学习更多的知识。
每天,郑佩兰都会努力地学习,加之他天赋聪明,不久,就胜过了老师的儿子。
这件事传到身边的人,一个“勤能补拙”的谚语就诞生了。
【三、虎父无犬子】曹刿是一位英雄豪杰,他在抗击外族的战争中,英勇无畏,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深受国王和百姓的钦佩。
后来,他娶了一位深得国王喜爱的佳偶,夫妻俩非常恩爱,谐和度过了每一天。
曹刿的儿子们也都聪明伶俐,已经是令国王期盼的好孩子,人们就流传起了这句“虎父无犬子”的成语。
【四、入乡随俗】据说有一次,古时有一位唐明王,他曾经去一个山村旅行,发现当地到处都是沼泽和稻草,人们又穿又累,但他也在穷苦中看到了当地人民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便给予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赞美。
这一次旅行教会了他一个重要的道理,赶乡丁,要承认自己的不同,要“入乡随俗”,否则你就无法融入其中。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入乡随俗”的经典成语故事。
【五、非同小可】古时候有一位学者,名叫来福,他看到两个小孩正在叠罗汉,一个叠的高,但不能稳,一个叠的险,却能够稳,便向他们施以提醒说:“你们应该尝试别的办法,争取做的更好,这才是非同小可的。
”他们听完以后,便换了一种方法,做到了叠得既高又稳,众人看着很是欣赏,便把这段寓言说成“非同小可”成语,流传至今。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三篇】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大全【三篇】【安然无恙】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对话原文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灾祸。
【抛砖引玉】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u),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写得也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
常建正好在苏州,他高兴地说:“这是个好机会,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方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写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诗。
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到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了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
常建的计策了,他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诗,换来了赵嘏续成的精彩的整首诗!有人说,常建的这个方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抛砖引玉”这个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见解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一种表示自谦的说法。
四字的寓言故事

四字的寓言故事
以下是一些四字的寓言故事:
1.井底之蛙: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以为自己所见到的
就是整个世界,实际上只是一个小小的井底。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而要不断学习、进步,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画蛇添足:讲述了一个人画了一条蛇,为了让其更加完美,给
蛇添上了脚。
结果却因为多余的脚,让蛇失去了灵活性,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适可而止,不要做多余的举动。
3.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之间捡到一只撞树死去的
兔子,便不再耕种,每天守在树下等待下一只兔子。
结果兔子没等到,田地却荒芜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侥幸心理,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4.狐假虎威: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这
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借助他人的力量欺压他人,更不能因为别人的威势而自以为是。
5.掩耳盗铃:讲述了一个小偷去偷别人的铃铛,因为怕别人听到
声音,所以捂住自己的耳朵。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自欺欺
人,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勇敢面对。
这些寓言故事都是以四个字为主,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故事的寓意和内涵。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通用16篇)_1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通用16篇)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1惊弓之鸟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出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genglei)。
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
玩着玩着看见天上有一群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群鸟的后面,有一只鸟吃力地在追赶着它的同伴,也向这边飞来。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会有这样的事?”魏王真有点不相信地问。
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
”过了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它飞的.速度比前面几只鸟要慢得多,飞的高度也要低一些。
这只鸟飞近了——原来是只掉了队的大雁,只见更羸这时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
他面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
只听得“当”的一声响,那只掉了队正飞着的大雁便应声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是凭什么将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的。
更羸笑着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加惊奇了,不等更羸说完就问。
更羸笑着连续对魏王说:“从这只大雁飞的姿态和叫的声音中知道的。
”更羸接着讲:“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的声音很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旧的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很可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更可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心里原来就可怕,加上拼命一用劲,原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痛苦难忍,翅膀再也飞不动了,它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故事中的大雁听到弓弦声响后就惊惶万分,是因为它身上受过箭伤。
四字成语的寓言故事2一叶障目楚国有个穷书生,在家闲居时,读了《淮南子》,看见上面记载:“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遮挡自己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
”于是,他就到树下仰着头查找这种叶子。
他看见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叶子后面伺机捕蝉,就去采摘这片叶子。
突然叶子落到了树下,和树下原有的落叶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里,然后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他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
四字成语寓言故事三篇

【导语】成语是语⾔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类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字成语寓⾔故事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愚⼈⾷盐】 从前,有⼀个愚不可及的⼈,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热情地款待他,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样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不好吃,难以下咽。
主⼈闻过即改,⽴刻在菜⾥加上⼀些盐,请他再尝。
果然,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分鲜美,顿使他的⾷欲⼤增。
为此,愚⼈在私下⾥暗⾃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耐嚼。
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在回到家⾥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天到晚总是空着肚⼦拼命地吃盐。
这样⼀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把正常的味⼝也吃败坏了。
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
这个故事告诉⼈们:⼲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旦过头就会⾛向反⾯,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步,就变成了谬误。
【囫囵吞枣】 有⼏个⼈闲来⽆事,在⼀起聊天。
⼀个年纪⼤的⼈对周围⼏个⼈说:“吃梨对⼈的⽛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
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齿有害。
” ⼈群中⼀个呆头呆脑的青年⼈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齿⼜不伤脾,吃枣健脾⼜不⾄于伤⽛齿。
” 那位年纪⼤的⼈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齿了吗?” ⼀个⼈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都哈哈⼤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抓⽿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味⽣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成语类的寓言故事(精选17篇)

成语类的寓言故事成语类的寓言故事(精选1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类的寓言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类的寓言故事篇1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
可刚进洞就看见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手相邀十分殷切。
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语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做官时本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
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乱吹一气。
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
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言碎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
”这位子弟婉言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
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
古来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却很羞愧。
何况虚言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呢?”说完,拂袖离去。
寓意:只有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
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成语类的寓言故事篇2越国没有车,越国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该如何造车。
10个寓言成语故事3篇

10个寓言成语故事3篇10个寓言成语故事11、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正确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4、挥戈反日周武王在孟津(在今河南洛阳)东渡黄河,准备讨伐商纣王,河水突然逆流,波浪狂打船只,飓风大作,人马不能相见。
周武王左手紧握大斧,右手高举大旗,瞠目喝斥道:“我去为天下除害,谁敢阻拦!”于是风停波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干大事就要下定排除困难的决心才能扭转危局。
5、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要刻苦自励,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成语寓言故事【三篇】
导读:本文四年级成语寓言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
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才能、威望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
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
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
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
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
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
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
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牛缺遇盗】
牛缺,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是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
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ou)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
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
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走远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拜见赵国的国君,必会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
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将全家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又遇上了强盗。
他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了,忍不住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
你现在还要死死地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的行迹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国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既不能讲“贤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丢掉幻想,团结斗争,战而胜之,才是正确的选择。
【粤人成仙】
粤地有个人,素来笃信神仙。
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升天,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可是要想成仙,有什么门道
呢?粤人想不出好办法,很是苦恼。
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这样诚心,老天怎么还不选中我呢?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粤人偶然从一本书中得知,有一种仙草,名叫灵芝,长得像蘑菇,颜色美丽,吃了它就可以成仙。
粤人高兴极了,就天天不辞劳苦地上山去四处搜寻,希望能在那多得数不清的植物中发现灵芝仙草。
终于有一天,粤人照例上山寻找灵芝,翻山越岭,疲惫不堪。
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远处的一个烂树桩上生着一个大蘑菇,这蘑菇有箱子那么大,叶子有九层,颜色就像金子一样光彩四射。
“呀,这就是灵芝吧,没想到真让我得到了,看来我是和神仙有缘哪!”粤人忘了疲劳,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把蘑菇采了下来带回家去。
这蘑菇其实并不是什么灵芝,只是山中常见的毒蘑菇,可粤人一心只想成仙,连这点常识都忘了。
回到家里,粤人郑重地对妻子说:“快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神奇的灵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
我听说成仙一定要有缘份,老天是不肯随便让人成仙的。
可是你看,这么难得到的东西都让我得到了,我一定是个有缘之人,很快就会成仙了!”于是粤人斋戒了三天,还天天沐浴焚香,彻底清洁自己,以示对神仙的虔诚。
三天之后,粤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将它煮熟。
他兴奋地想:“马上要成仙了!”夹起一大块蘑菇就往口里送。
这一吃可糟了,他马上感到腹痛难忍,肠子好像要断掉一样。
他倒在地上滚了几滚,就气绝而亡了。
粤人的儿子听到这边有动静,忙过来看看情况。
他平时受粤人的
影响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无所事事地做白日梦。
这会儿,他见到父亲死了,想了想对母亲说:“我听说成仙的人,一定要脱去人的形骸。
人就是为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
现在,我的父亲已经脱去他的形骸成仙了,这不是死。
”说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亲的老路,中毒死了。
可是粤人家里其他的人还是对成仙执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争吃蘑菇,结果无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本来明明是毒蘑菇,这并不是难以辨认的东西,却偏偏被粤人一家坚信不疑地认为是灵芝,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幻想侥幸地撞大运,白白地获得好处,这真是利令智昏。
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实实劳动才是一条靠得住的途径,否则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