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关于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关于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寓言故事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阐述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的文学形式。
它以动物、植物或其他非人类形象为主要角色,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传达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美德和原则。
下面是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四字成语。
1.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外物》中的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见到老虎时装扮成老虎逞强。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以别人的势力、权威等来吓唬人的行为,给人以恐吓、威胁的感觉。
2.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秦策》中的故事,比喻在竞争、斗争中,最后胜利的是谁,还不确定。
形容情况变化莫测,胜负难断。
3. 虎头蛇尾这个成语形容开始的时候显得非常强有力,但后来变得无力,没有结果。
比喻事情开始很有声势,但后来没能坚持下去,成效不大。
4. 孔雀东南飞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秦策》中的故事,意思是孔雀只能向东南方飞去。
比喻受制于某种限制,只能做出某种选择或取得某种结果。
5.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弓高》中的故事,比喻疑神疑鬼,过分敏感。
形容人容易因为一点儿似是而非的事情而产生错误的恐惧和猜疑。
6.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魏策》中,意为鸡犬都不得安宁,形容局势混乱,人心不宁。
7. 因噎废食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楚策》中的故事,意为噎住了吃东西,后来不敢再吃。
比喻由于一次失败,而导致对某种事物完全放弃。
8. 弃旧图新这个成语意为舍弃旧有的事物,追求新的目标。
比喻摒弃过时的东西,追求更新的、更好的事物。
9. 石破惊天这个成语描述撞石头破了天的情景,比喻一个小的事件引起非常大的事故或变化。
10.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弟子》中的故事,意为守着一棵树等待兔子自己撞进来。
比喻坐等机会,不主动去争取。
以上是与寓言故事有关的一些四字成语。
寓言故事不仅具有讽刺、教育和启发作用,而且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故事的成语好好先生、三顾茅庐、叶公好龙、入吾彀中、天衣无缝、侃侃而谈、买椟还珠、老马识途必恭必敬、沉鱼落雁、草船借箭、七步之才、千人所指、覆水难收、门庭若市、开天辟地不寒而栗、门可罗雀、滥竽充数、坐井观天、成语故事、一衣带水、程门立雪、人人自危千金市骨、大腹便便、三令五申、各得其所、背水一战、不堪回首、南辕北辙、别有天地乘人之危、如释重负、九牛一毛、不可救药、一暴十寒、东施效颦、马革裹尸、开卷有益一鸣惊人、一字千金、病入膏肓、狐假虎威、不名一钱、困兽犹斗、后生可畏、牛鼎烹鸡毛遂自荐、拔山举鼎、曲突徙薪、梁上君子、怒发冲冠、伤风败俗、囫囵吞枣、奉公守法别开生面、力不从心、人言可畏、雕虫小技、坚壁清野、对牛弹琴、分崩离析、劳而无功画龙点睛、双管齐下、博士买驴、名落孙山、克勤克俭、博而不精、不遗余力、口蜜腹剑以邻为壑、塞翁失马、拔帜易帜、瓜田李下、克己奉公、孺子可教、人杰地灵、返老还童兵贵神速、宾至如归、风吹草动、乘兴而来、人心如面、掩耳盗铃、人琴俱亡、不远千里刻舟求剑、三折其肱、揠苗助长、分道扬镳、拔苗助长、老牛舐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给家足、妄自尊大、不自量力寓言故事的成语晏安鸩毒春秋时期,邢国遭到北方的狄人的侵略,其向齐国求救。
相国管仲立即向齐桓公报告。
齐桓公有些犹豫不决。
雁足留书汉朝时期,苏武出使西域匈奴,被匈奴扣下。
汉昭帝与匈奴和亲,要求放回苏武等,匈奴假称苏武已死。
汉使又到匈奴,常惠买通守卫趁夜与汉使见面。
眼中之钉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
一举千里西汉时期,刘邦当上皇帝后立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因为宠幸戚夫人而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听从张良的主意。
驿寄梅花南北朝时期,陆凯与范晔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书信往来。
一年早春,陆凯遇到去长安的驿使,就折下一枝盛开的'梅花,托信使带给远在长安的范晔。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齐宣王命令人们吹竽的时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
齐宣王死了以后,齐缗王继位,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寓意: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者指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用于自谦。
2.截竿入城出自《笑林》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竿子准备进城,起初,竖着拿,不能进城;横着拿,也不能进城。
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不久,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再进城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按照老者的说法把长竿截断了。
寓意: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3.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4.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20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2、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3、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4、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5、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7、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8、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9、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11、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12、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 1 —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13、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4、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5、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16、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无价之宝、叶公好龙、有名无实、下笔成章、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
1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
指极珍贵的东西。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有名无实: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
形容写文思敏捷。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寓言故事简介杯弓蛇影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
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门可罗雀
汉朝廷尉翟公的府第总是车来轿往,热闹非凡。
翟公自身还养了一些门客,皇帝听信谗言把翟公的官职撤了。
平时那些称兄道弟的纷纷改变态度。
门客也各走东西,门前非常冷清,鸟雀飞舞,张网就能捕捉到。
后来他官复原职就不与他们往来。
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扩展资料词语解释:1、狐假虎威:假:借。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翻译: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2、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白话翻译: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50个寓言故事的成语

50个寓言故事的成语1、悬梁刺股: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2、凿壁偷光:指想尽办法刻苦读书。
3、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4、双管齐下: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5、开天辟地:现在常常比喻前所未有。
6、道听途说: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7、人杰地灵: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8、手不释卷: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9、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10、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11、完璧归赵: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12、门庭若市: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3、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14、闻鸡起舞: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15、出类拔萃: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16、熟能生巧: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17、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以免引起冲突。
18、如释重负: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19、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
指极珍贵的东西。
20、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21、以貌取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22、得过且过: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23、庸人自扰: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24、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5、无能为力: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26、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7、如鱼得水: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28、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29、守株待兔: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0、望洋兴叹:多比喻做事因为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31、邯郸学步: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
32、柳暗花明:本意是形容美丽的景色。
33、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一场空。
34、事半功倍: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35、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
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36、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中国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寓言故事成语有: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叶公好龙、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入木三分、煮豆燃萁、三顾茅庐、鹬蚌相争、揠苗助长、南辕北辙、望洋兴叹、退避三舍、庖丁解牛、捕风捉影、百发百中、邯郸学步、闻鸡起舞、滥竽充数、愚公移山、买椟还珠、黔驴技穷、拔苗助长、惊弓之鸟、东窗事发、囫囵吞枣、画龙点睛、夜郎自大、四面楚歌、渔翁得利、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杞人忧天、自相矛盾、杯弓蛇影、精忠报国、画饼充饥、不可救药、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坐井观天、负荆请罪、单刀赴会、狡兔三窟、郑人买履、疑邻盗斧、鸡鸣狗盗、望梅止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weǐ)。
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hun)、滑稽在车后随从。
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
那孩子说:“知道。
”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推辞不说。
黄帝又继续追问。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
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
如今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
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
黄帝说:“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
黄帝大受启发,叩头行了大礼,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汉朝初年,有个名医叫淳于意,作过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长官,又称太仓公,从小就喜欢钻研医术。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
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阳庆拜师学习医术。
这时阳庆已七十多岁,就把
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给他黄帝、扁鹊的脉书,和观察
面部不同颜色来诊病的方法,使他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
病症。
学了三年之后,为人治病,预断死生,多能应验。
他诊治疾
病和决断生死的能力深受患者好评。
有一次,一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
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几天死了。
大商人仗势向官府状告淳于意医错了病。
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汉文帝初期的刑罚,刺面削鼻,剜膝砍脚)。
根据刑律罪状,要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她们都跟在后面哭泣。
淳于意又急又恼,大声骂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紧要关头就没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很感伤。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去长安,家里人再三劝阻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汉
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
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
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
这会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
我不但为
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
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
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
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
汉文帝看了奏章,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
可
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
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
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
你们商量
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
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
汉文帝就
正式下令废除肉刑。
这样,缇萦救了她父亲。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
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
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
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
就是刘邦。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
项羽不愿意让
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
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
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
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
山里去。
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
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
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
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
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
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
烧毁栈道
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
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
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
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
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
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
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
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
章邯被
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号称三
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
了胜利。
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
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
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
所见,毕竟略同!”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
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看过寓言故事成语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