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运营管理系统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动车组概论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摘要:铁路运输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运输方式,而我国人口众多,物资量巨大,因此对铁路的需求更大。
而中国铁路曾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运速度慢、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高速铁路相对具有运载能力大、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等特点,因此高速铁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铁路;高速;经济1.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
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中国内陆面积宽广,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联系的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
铁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耗能少,在大流量长距离的客货运输有着绝对优势,也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
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
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居于主导的骨干地位。
但我国铁路的现状是路网不发达,技术装备较落后,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主要干线的能力利用程度已经趋于饱和,铁路负荷水平居世界首位。
兴建高速铁路的建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
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因此应该建,而且应该及早建。
中国铁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吴 淞 铁 路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高架地铁站 北京无人驾驶地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③轻轨交通 概念: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中,把每小时单 向客流量为0.6万~3万人次的轨道交通定义为中运量轨道交通,即轻轨。 优点: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运能高、灵活等优点,因此发展很快。 ④市郊铁路 市郊铁路,指的是建在城市内部或内外结合部,线路设施与干线铁路基本相 同,服务对象以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即短途、通勤旅客为主。 市郊铁路通常使用电力牵引和内燃牵引,列车编组多在4~10辆,最高速度 可达100~120km/h。
以上城轨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已增加到21个。运营线路增多、客流持续增长、
系统制式多元化、运营线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轨道交通行业由于承载能力强,综合效益高以及负面效果低等优势,将成 为基建行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子行业。
03
PART 03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 国外高铁简介 ※ 中国高铁简介 ※中国高铁主要技术特点
新区开通了全长7.6km的亚洲首条胶轮导轨线路,北京市于2008年奥运会前开
通了服务于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新交通系统,上海市也于2009年开通了胶轮 导轨电车。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天津滨海快速 胶轮导轨线路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⑦磁悬浮 磁悬浮交通(Magnific Levitation for Transportation)是一种非轮轨黏着 传动,悬浮于地面的交通运输系统。 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常导磁铁或超导磁 铁产生的吸力或斥力使车辆浮起,用 以上的复合技术产生导向力,用直线 上海磁悬浮
中国高铁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高铁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中国高铁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高铁发展的典范。
高铁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中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本文将分析中国高铁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中国高铁的发展趋势显示出了长期向好的态势。
目前,中国高铁网络已经非常完善,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高铁列车的运营速度和安全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快速、舒适的出行体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的增加,中国高铁有望继续向更广泛的地区延伸,为更多人提供高质量的交通服务。
其次,中国高铁市场的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高品质服务和舒适出行的需求不断增长。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高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快速出行的需求,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
由于高铁的高效和便捷特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铁出行,这为高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此外,中国高铁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这不仅能够推动投资和创新活动的增加,还能够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铁建设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工程机械、建材、铁路信号设备等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高铁的运营也带动了旅游、物流、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繁荣。
高铁的发展对就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然而,中国高铁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高铁建设的投入巨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扩张,建设和运营的成本也在增加。
如何保持高铁建设的可持续性,是摆在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其次,高铁竞争激烈,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高铁运营商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高铁旅行更加舒适和便捷。
此外,高铁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安全管理,确保高铁运营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建议

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建议【摘要】我国铁路国有资产数额巨大,约占全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1/10。
铁路国有资产管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铁路运营效益,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有资产全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在铁道部的领导下,铁路部尝试过组建客运公司,进行过网络分离,撤并分局和站段的调整,但是这些改革都不是从体制上入手,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中国铁路的症结。
本文从分析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入手,然后对我国铁路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铁路管理体制现状改革一、我国国有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分析1、政企不分,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不清。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铁道部政企合一,它既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时又经营着庞大的全国铁路网;既是一个权力主体,又是一个利益主体,这种兼而有之的情况既违背了市场经济要求,影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政府和企业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铁道部要实现的增值目标和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必然要妨碍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
2、站段撤并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登记不及时、不完整。
铁路企业在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原有的站段进行撤并后,新站段大部分都是由两个或是多个站段撤并组合形成。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必须先进行资产清理,然后统一入账管理。
可是有些站段以种种理由为名,没有认真履行程序、认真清理资产和及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及时、不彻底解决。
3、缺乏商业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竞争是铁路运输业走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前提条件。
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是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分局、铁路局依次对上级单位负责,铁路企业之间不存在商业竞争,或虽然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但由于与自己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相互竞争并不明显。
在这种基本不存在商业竞争的情况下,铁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
中国铁路网络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铁路网络的现状与发展一、中国铁路网络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交通也更新换代,目前中国铁路网络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底,中国铁路总里程达到13.0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占到了3.7万公里,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
日均开行旅客列车9600余对,每年旅客发送量和货运量均突破10亿。
1、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高速铁路是国家进行基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自2008年首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铁开通后,中国高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截至2020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覆盖全国各省区市,其运营里程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速铁路总里程之和。
目前,中国铁路高速铁路的最高设计时速达到了350公里。
2、铁路货运的发展中国铁路运输现代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运输品种、品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中国国内外商品流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铁路货运分为集装箱、散堆、重载三类,目前装备有多个管理模式与业务系统,重载铁路是中国铁路货运的特色之一。
3、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我国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际交通体现的是区域性铁路发展,其目的是解决城市之间的高速客运问题,在不同城市之间提供更为快捷的联系方式。
而城市轨道交通则更侧重于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比如地铁和轻轨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选择。
二、中国铁路网络发展中国铁路网络的发展,有赖于长期以来政府的大力投资和企业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中国的铁路建设发展经历了路基建设、线路建设、电气化改造、设备改造等多个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政府主导地位的调控,是保障中国铁路网络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1、政府投资扶持和监管中国铁路建设过程中,政府对于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大力投资是保障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2003年到2017年,国家向铁路基础设施投入资金1.1万亿元,铁路货运和客运发展的运力不断提升。
同时,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保证铁路行业合规运营、健康发展和运营能力建设。
铁路行业分析报告

铁路行业分析报告铁路行业分析报告1. 定义铁路行业是指国家或地区内所有具有铁路交通功能的企业、机构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集合体,包括铁路运输、铁路工程建设、铁路科研等领域。
2. 分类特点铁路行业可以分为铁路运输、铁路工程建设、铁路科研等不同领域。
铁路行业具有运输方式快速、可靠、安全等特点,也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之一。
3. 产业链铁路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铁路建设、运营管理、旅客及货物服务3个环节。
铁路建设环节包括铁路规划、设计、建设以及运营后的设备更新维修等。
运营管理环节包括列车运营调度、安全管理、票务服务等。
旅客及货物服务环节包括旅客车辆及车站设施、货场货运装卸等。
4. 发展历程自1840年英国建成第一条轨道以来,铁路运输便逐渐走向普及。
20世纪初开始,各国纷纷兴建铁路,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铁路的速度、成本、信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铁路发展迅猛,不断提升铁路的速度和网络覆盖面。
5. 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规定了鉴定、审批、建设、运营等重要方面的法律要求。
《关于加强和促进鉴证评估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鉴证评估指导标准》分别规定了铁路建设、运营、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6. 经济环境在现有铁路线路和设施基础上,我国铁路运输的送料成本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逐渐减弱,运输效率越来越高。
7. 社会环境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迅猛,铁路运输的便捷和安全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社会需要铁路行业为城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8. 技术环境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铁路行业的技术逐渐呈现透明化、智慧化和高效化的趋势,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也不断地应用于铁路行业。
9. 发展驱动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游、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铁路行业的运输效率、服务档次等方面需要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
10. 行业现状当前我国铁路运输总货运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旅客运营的发展也非常快速,铁路行业的运营效率逐渐提升,并取得了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
2022-2022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范文

2022-2022年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范文什么样的行业分析报告才是合格的?行业分析报告的核心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让项目发起方自己明确项目运作模式与经营计划;其二:用于引资或者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因此,行业分析报告的质量标准也要围绕有效实现这两个目标来衡量。
我们认为,一份合格的行业分析报告至少应注意如下几点:(1)产品与服务介绍清晰准确;(2)商业模式清晰(3)目标市场分析清楚(4)本项目的目标市场定位有效(5)团队组合具有能实现计划书所称之目标的能力与要素(6)资金运用合理,现金流分析令投资人信服(7)项目估值合乎行业规矩,要为投资人安排合理(8)项目风险分析详细,风险规避措施合理有效(9)文字处理精要准确,错误的地方要少,包装简洁大方,体现认真之精。
行业分析报告撰写的五要素是什么一、详细介绍产品在行业分析报告中,应提供所有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关的细节,包括企业实施的所有调查。
这些问题包括:产品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它的独特性怎样?企业分销产品的方法是什么?谁会使用企业的产品,为什么?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售价是多少?企业发展新的现代化产品的计划是什么?把出资者拉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来,这样出资者就会和你一样对产品有兴趣。
在商业计划书中,撰写者应尽量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每件事。
商品及其属性的定义对撰写者来说是非常明确的,但其他人却不一定清楚它们的含义。
二、竞争企业的说明在行业分析报告中,要细致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
竞争对手都是谁?他们的产品是如何工作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本企业的产品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竞争对手所采用的营销策略是什么?要明确每个竞争者的销售额,毛利润、收入以及市场份额,然后再讨论你相对于每个竞争者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商业计划书要使投资者相信,你不仅是行业中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将来还会是确定行业标准的领先者。
三、营销计划方案行业分析报告要给投资者提供企业对目标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分析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国家铁路运输企业,地方铁路运输企业有专用铁道的国家大中型企业的运输管理部门城市轨道地面交通的运营部门及地下铁道港口铁路运输部门以及轮渡公司等。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岗位为:铁路局(或集团公司)的运输及相关运营管理及技术岗位各层次铁路车站各运输工种及其它与铁路相关行业的运营、管理、服务等岗位各种地面及地下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岗位。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
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
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
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
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
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
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
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
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的采集与报告能力有了一定的突破 , 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 , 改善了运输组织作业效率 。 9 0年代 进入 建设 高潮 。建 成 了全 面覆盖 全路 的计 算机 通信 网络 , 铁路 运 营 管理 各 子 系统 的全 面 建设 为
收 稿 日期 : 0 1一 5— 5 2 1 O 2 作 者简介 : 崔建岷 (9 7一 ) 男( 16 , 汉族) 山 东胶 州人 , , 高级 工程 师 , 学硕士 , 究方向 : 理 研 铁路信 息工程 。
(ntueo fr t nT cn lg , hn hi i yA m nsa o , hnhi 00 1 C ia Istt fnomao eh ooy S ag a Rawa d iirt n S ag a2 0 7 , hn ) i I i l ti
Absr c t a t:Th s atce a i ril n ̄y e t e u r nt sau i s al y Ope ain a g me S se z s h c re tt s of Ch nee R iwa rt o M na e nt y tm
成 都 电 子 机 械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ht:/ ae.e .d .n t / p prcc eu c/ p
第 】卷 4
创 造 了条 件 。铁路 运 输管 理信 息 系统 ( MI) T S 工程 、 路 客 票 发 售 和预 订 系统 全 面建 成 , 度 管 理 信 息 系统 铁 调 ( MI) D S 工程 进入 启 动 阶段 ; 同时 , 微机 处 理与 控制 技术 在 铁 路 信 号 、 通信 、 联锁 、 车辆 编 解 作业 、 度指 挥 等 调 领 域得 到 广泛 应用 , 大大提 高 了铁 路 自动化 程度 。 近年 来 , 各专业 化系 统逐 步发 展壮 大并 形成 体 系 , 在运 输组 织 、 客货 营销 、 营管 理和 安全 保障 中发 挥 _ 经 『 定 的作 用 。 首先 , 票发 售 和预 订 系统不 断完 善 。在 已建 成 的包 括铁 道 部 、 路局 、 客 铁 车站 三 级 的 庞大 网络 售 票 系统 基础上 , 为适 应 市场化 服 务 的需要 , 进一 步 采用 新技 术 , 拓展 了新 功 能 , 如推 出互 联 网售 票 、 电子 支 付 、 名制 实
理 的方 方 面 面 .
2 国外铁路运 营管理信息化 的发展
国外 发 达 国家对 铁路 运 营管理 系统 的研究 与建 设起 步 较 早 , 投入 较 大 , 多年 建 设 与 优化 , 成 了较 完 经 形 整 的规模 体 系 , 得 了 良好 效 果 。现将 代 表性 的 系统简 介如 下 : 取 北 美 运输 管理 信 息 系统 T S和 T S C S 。北 美铁 路 的运 营管 理系 统集 中在 运营 、 户服 务和 管理 三大 领域 , 客 核 心 系统 是 运输 管理 信息 系统 ( 型 的如 U 典 P公 司 的 T S系统 和 B S C N F公 司 的 T S系 统 ) 并 通 过 接 口与其 S , 艺系统形 成 有机 结合 。系统贯 穿 整个 货物 运输 的过程 , 盖 了 市场 营销 请 求 、 辆调 度 、 覆 车 车辆 作 业 过程 等 主 要 方 面 , 通 过接 口与外 围子 系统 有机 结 合 , 成综 合运 营 管理 系统 的框 架 。 并 构 北美 先 进列 车控 制 系统 A C 。先进 列 车控 制 系统 A C TS T S由北 美 铁道 协会 共 同开发 , 基本 原 理 是将 微 其 机使用到铁路移动设备上 , 通过数据无线电系统与 中央控制系统连接起来 , 组成安全高效的运输 管理系统。 AC T S主要 由中央 调度 室 、 无线 电数 据传 输 、 车 ( 辆 ) 机 车 车载 、 固定 道 旁等 4个 子 系统 组 成 , 有 4个 功 能级 具 别, 分别 适用 于 不 同的线 路条 件 。 欧洲 铁 路运 输管 理 系统 E T 。E T R MS R MS系统 遵循 统一 的欧 洲 铁 路 技 术 规 范 , 心 是 欧洲 列 车运 行 控 核 制 系统 ( T S 和列 车 超速 防护 系统 ( T ) R MS E C EC ) A P 。E T / T S有 3个 等 级 配 置 级别 , 一 等 级 , 车 运 行 区 间 第 列 划 分为 固定 的 闭塞 区间 ; 二等 级 , 车运 行 不再 依靠 地 面 信号 机 , 现 了机 车 信 号 主体 化 ; 三 等级 , 第 列 实 第 实现
An l ss o h r e t t s a d t e De eo m e tPr s e t f a y i n t e Cu r ntS a u n h v l p n o p cso Ch ne e Ra l y OM S i s i wa
CU in n IJa mi
了以 目标 距 离 为基础 的列车 间 隔控制 , 即移动 闭塞 功 能 。
日本新 干 线 列 车 运 行 管 理 系 统 C S S 95年 , 日本 铁 路 公 司 在 17 O MO 。19 东 92年 冈 山线 开 通 使 用 的 C MT A O R C系统 基 础上 , 功开 发 了功 能更强 的 C S S系 统 , 成 O MO 由运 输计 划 、 运行 管 理 、 护 作业 管理 、 维 设备 管理 、 电力控 制 、 中信 息监 控 、 集 车辆 管理 、 内工 作 管理 等 8个子 系统 组成 , 站 以列 车运 行计 划 管理 为 中心 , 具 有 较高 的 自动 化程 度 。 高 速磁 浮 交通列 车 运行 控制 系 统 O S C 。以德 国 常导 电磁 吸引式 高 速磁 浮技 术为 代表 的磁 浮交 通 已投入 运 行 , 开 发 出列 车运 行控 制 系统 O S 并 C 。系统 包括 中央控 制 中心 、 区控制 中心 、 载控制 单 元 、 据传 输 系 分 车 数
第1 4卷 第 3 期
2 1 年 9月 01
成都 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r a fCh ng u El cr m e h nia le ou n lo e d e to c a c lCo lge
V O _1 No. l 4. 3 Se ., 011 p 2
中国铁 路 运 营 管理 系统 现 状 与发 展 前 景分 析
1 中国铁路运营 管理信 息化 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铁路 运 营管理 系 统 的建 设起 步稍 晚 , 萌芽 于 2 纪 6 0世 O年代 , 步于 7 起 0年代 , 形成 于 8 代 ,O年 0年 9 代 进 入建 设高 潮 , 近年来 不 断取得 新 的进 展 。 7 O年代早期应用 。由于受电子器件技术 、 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水平 的限制, 主要集中在铁路 运 营管理 数据 的简单处 理 , 以降低工 作人 员 手工统 计 的劳 动强 度为 目的 , 自动 化程 度低 、 据处理 范 围小 、 数 处 理能 力 和共享 程度 低 , 尚未 形成计 算 机 网络应 用环 境 。 8 0年代进一步发展。随着信息技术 、 通信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 , 铁路信息化初步进入专业化 、 规模化 阶 段 , 设 了早 期 的计算 机通 信 网络 , 生 了一批 网络环 境下 使用 的运 营管 理子 系统 。这 一 阶段 的应 用 初步 具 建 诞 备 了网络 化信 息处 理 的特征 , 数据 处 理范 围扩 大 , 据处 理 能力 提高 , 数 数据 共享 程度 得 到提 升 , 运输 生 产过程
及求 助 、 寄存 、 备监控等 多项 内容 ; 设 系统集 成度高 , 实现信息 高度集 成与 共享 。这些 进步深 刻推 动 了客运管 理 创新 , 车站综合监 控逐 步 向枢纽 车站 、 铁路 局调度 所集 中 , 了现场作业 人员 , 效提高 了劳动生产率 。 减少 有 第 四 , 引供 电远 动管 理 ( C D 系统 大 规 模 推广 。随 着 既有 线 电 化改 造 、 建 客 运专 线 大 规 模 建设 牵 S A A) 新 与 开通 运 营 , 同步建 设 牵 引供 电远 动管 理 ( C D 系 统 , S A A) 实现 了牵 引供 电集 中在路 局 调 度所远 程控 制管 理 。 另外 , 息技术 还 广泛 应用 于驼 峰 自动 化 、 车 运行 车地 一体 化监 控 、 信 机 车辆 识别 与运 行状 态监 测 、 车辆 管 理 、 车检 修 管理 、 务运 用管 理 、 动 机 工务 管理 、 运专 线 防灾 监 控 等 , 推 广 到财 务 、 计 、 合 办公 等经 营 管 客 并 统 综
一
售票 、 电话 自助订 票 等 。 其 次 , 一代 调 度集 中系统 ( T ) 新 C C 建设 广泛 开 展 。伴 随着 大 规模 的客 运 专 线 、 速铁 路 建 设 , 用 了最 高 采 新技 术不 断 提高 C C系统 技术 条件 , 善 C C R C G M— T 完 T S、B 、 S R等相 关 系统设 施 建设 , 成 了有 自主知 识 产权 形 的新 一代 调 度集 中系统 体 系 。 再次 , 一代 客运服务 系统广泛建 设 。随着 客运 专线 、 速铁 路 的大规 模建 设 与开通 运 营 , 一代 客运 服 新 高 新 务 系统 得到广 泛推广应 用 , 主要 特点 是 : 盖 面广 , 其 覆 涵盖 广播 、 引导 显示 、 自动售 检票 、 综合 查 询 、 频 监控 以 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