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麻醉名解

麻醉名解

麻醉:麻醉系指用药物或非药物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镇痛: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理性方法使病人减轻或消除疼痛。

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线封层注射局麻药,组织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复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联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神经干(丛)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组织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局麻药的中毒反应:是指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物超过了机体的耐受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

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称为硬脑膜外隙阻滞,简称硬脑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者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可逆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智消失,遗忘,全身感觉及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镇静: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作用下,使患者对语言,呛咳反射和一般刺激的反应减弱,但意识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仍然存在。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称为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称为吸入麻醉药。

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药物浓度。

浓度效应:吸入药物浓度(FI)不仅可影响肺泡药物浓度(FA)的高低,而且影响FA上升的速度,即FI越高,FA上升越快,称为浓度效应。

麻醉学复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麻醉学复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1。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2。

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人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3。

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4。

靶控输注(TCI):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5。

全凭静脉麻醉(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6。

眼心反射:由强烈牵拉眼肌,或扭转、压迫眼球所引起,易见于眼肌手术、眼球摘除术和视网膜剥离手术过程,是一种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动过缓、过早搏动、二联律、交界性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脏停搏。

7.高血压危象:收缩压高于250mmHg并持续1min以上的高血压状态。

8.静脉快速诱导: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9。

气管内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支气管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内困难气道: 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10。

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11.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

1、全麻诱导:全麻时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

2、a ke: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降至0‎.4MAC时,约有95%的病人能按‎指令睁眼,即为MAC ‎,示苏醒时的‎MAC.3、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疼痛‎成为吸入麻‎醉。

4、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使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5、静脉全身麻‎醉:将静脉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6、靶控输注:在输注静脉‎麻醉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原理‎,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物浓度来‎控制和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7、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如笑气)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时为快。

8、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

9、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

10、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的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11、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12、联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13、复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临床麻醉的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的名词解释

临床麻醉的名词解释临床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乎着病人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临床麻醉中,有许多专门术语需要了解和解释,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降低病人意识和感觉痛觉的一种方法。

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全身麻醉是通过给病人静脉注射药物使其进入睡眠状态,使其失去知觉和疼痛感。

局部麻醉则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麻醉药物,使该部位麻痹而达到手术目的。

喉罩:喉罩是一种临床麻醉中使用的一种辅助通气装置。

它是一种管状的设备,通常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可插入患者的喉部,将气道和呼吸系统连接起来,用于维持气道通畅和提供氧气供给。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监测病人的脑电活动、心率、血压等指标,客观评估病人在麻醉状态下的意识水平和麻醉深度。

这一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更准确地掌握病人的麻醉深度,确保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安全的状态。

术中镇痛:术中镇痛是指在手术过程中为病人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

在临床麻醉中,术中镇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静脉给药、神经阻滞、局部麻醉等方式实施。

术中镇痛不仅能够减轻病人的术后疼痛,还有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麻醉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心血管问题等。

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相关情况,以便预防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并发症。

当然,临床麻醉的安全也需要一支专业的麻醉团队共同努力,包括麻醉科医生、护士和临床工程师等。

麻醉机:麻醉机是麻醉科的重要设备之一,用于控制和调节病人的麻醉深度、维持呼吸和气体通道,以及提供药物给予。

麻醉机可以监测并维持病人的呼吸、循环和体温等指标,帮助麻醉医生对病人的生理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

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常用于术后镇痛的设备。

它通过注射镇痛药物,控制病人自己通过按压按钮来给药,从而实现持续、稳定的镇痛效果。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无)
第三章 局部麻醉 Local anesthesia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block
第五章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第六章Airwa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第七章围手术期安全perioperative safety
第八章麻醉后苏醒室PACU
第九章重症监测治疗药房(ICU)
第十章呼吸功能监测Respiratory Monitoring
第十一章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第十二章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第十三章呼吸治疗
第十四章血流动力学监控
第十五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监测
休克shock
第十六章
第十八章疼痛诊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
第十九章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比较全面)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比较全面)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1、呼吸性酸中毒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meyer-overton法则本世纪初meyer与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与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

因此认为全麻药就是与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PCA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

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就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1)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2)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不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TOF即四个成串刺激,就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麻醉相关的术语解析

麻醉相关的术语解析

麻醉相关的术语解析麻醉是医学中重要且复杂的领域,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本文将对一些麻醉相关的术语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专业领域。

一、麻醉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人或动物失去痛觉和意识的状态。

在医学中,麻醉可用于外科手术、疼痛管理和诊断过程等。

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吸入药物,使其完全失去意识和痛觉感知的麻醉方法。

常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三、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应用于局部区域,以达到失去痛觉的效果,而保持患者的意识清醒。

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包括表面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

四、镇痛镇痛是通过麻醉药物或其他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知。

镇痛可以是全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根据具体的病情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

五、手术监护手术监护是指麻醉医师在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状态进行紧密监测和管理。

手术监护包括血压监测、氧饱和度测量、心电图监测等。

六、麻醉复苏麻醉复苏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的过程。

麻醉复苏包括清醒、休息和康复阶段,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安全恢复,避免术后并发症。

七、麻醉剂量麻醉剂量是指在麻醉过程中给予患者的药物量。

麻醉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麻醉效果。

八、麻醉风险麻醉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呼吸系统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等。

麻醉医师需要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九、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能够自主维持呼吸功能。

自主呼吸对于麻醉过程的安全和成功非常重要,麻醉医师将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采取辅助通气措施。

十、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是专门从事麻醉工作的医生,拥有丰富的麻醉知识和技术。

麻醉医师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并在整个麻醉过程中负责患者的监测和管理。

总结:麻醉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Mendelson综合征
1946年,Mendelson描述了“哮喘样”综合征,指产科病人误吸大量胃液而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音。

其机制是气管粘膜水肿(因pH 值低)及误吸物阻塞等引起的气管腔狭窄。

现在指在误吸发生不久或者2-4小时后出现哮喘样综合征,病人呈发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肺组织损害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直接相关,还与消化酶活性有关.胸部的X线检查特点是受累的肺野旦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
影,一般多在误吸后24小时才出现.引发的最关健因素是误吸物的PH. 误吸物PH小于2.5会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误吸的量也会影响吸入性肺炎的严重性.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25ml或者0.4ml/kg的误吸量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界限值。

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

麻醉前应用H2组胺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预防误吸仍是最主要的途径。

CO2排出综合症
CO2排出综合症是指患者在PaCO2较高且持续状态下,血液中的CO2快速排出时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等症状,常见于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PaCO2愈高,持续时间愈长,CO2快速排出后血压愈易下降,而且下降程度愈压甚,甚至可致心跳停止。

这种CO2排出综合征在肺心病人不适当地使用呼吸机治疗后常可遇到。

急性高CO2血症,PaCO2不超过60~70毫米汞柱,同时也没有血容量不足,CO2排出后血压常不受影响。

1.CO2快速排出后,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也随之下降;2.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时胸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加之CO2排出后骨骼肌等组织的血管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易致心脏充盈不足;3.高CO2血症使脑和冠状血管扩张,CO2骤然排出后脑和冠状血管收缩,易致脑和心脏缺血;4.在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病人,骤然消除高CO2血症,原已存在的血和脑脊液中代偿性碳酸氢根增高将占优势,以至脑脊液和血液变
碱。

脑脊液变碱可引起抽搐;血液变碱,使血钾、血氯减低,氧合离解曲线左移,加上冠状动脉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低血压甚至停跳。

有计划地逐步降低PaCO2,可避免这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