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

《中华文化美德教育》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美德的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美德的内涵与特点2. 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关联3. 培养和践行中华文化美德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美德的宣传片,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美德的内涵,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宽容、勤劳、节俭、谦逊、礼貌等,并分析其特点。

3. 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认识到中华文化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4. 互动环节(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培养和践行中华文化美德,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些美德。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文化美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中华文化美德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中华文化美德宣传片2. 相关案例资料3. 参考书籍:《弟子规》、《三字经》等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美德的同时,能够真正践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案引言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本教案旨在介绍几种中华传统美德,并提供相关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美德。

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了解几种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体验和实践中华传统美德;- 掌握一定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技巧。

步骤1. 引入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视频、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这些美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索几种中华传统美德介绍并讨论几种中华传统美德,如孝顺、诚信、礼貌等。

解释每种美德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3. 活动体验中华传统美德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华传统美德。

例如:- 家访活动,鼓励学生与父母或祖父母交流,感受孝顺之道;- 互助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和支持,培养友爱和互助精神;-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场景并展示诚信和礼貌的行为。

4.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技巧教授学生一些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技巧,例如:- 倡导家庭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榜样,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课程和校规,通过教学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 社会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或社区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感。

5. 结束和总结通过小结课程内容,强调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传承责任。

激励学生积极实践这些美德,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结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教育传承可以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引用内容请核实来源]。

初中传统美德教案

初中传统美德教案

初中传统美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认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激发学生传承中华美德,努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1. 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与内涵。

2. 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重要性。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4. 新时代好少年的标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与内涵,让学生对传统美德有初步的了解。

2. 讲解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传统美德的责任。

3. 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努力方向。

4. 讲解新时代好少年的标准,激发学生努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实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传承中华美德方面的感悟。

4. 激励法: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努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传承中华美德的认识。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评价自己在传承中华美德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传统美德相关教材或读物。

2. 案例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案例。

3. 视频资料:播放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认识到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努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决心。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案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述。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型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2.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如孝顺、诚信、礼仪、忠诚、友爱等。

3. 结合具体的例子,详细解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尊老爱幼、守信用、讲究礼仪、忠于职守、团结友爱等。

案例分析:4. 分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活动设计:5.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制定一个小组活动计划,例如组织一次社区义务劳动、开展一次志愿者活动等。

展示与总结:6. 学生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并进行互评和总结,分享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7.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教学评价:8. 设计评价任务,例如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章,或制作一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海报等,以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9.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观博物馆等,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型例子。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文章、故事等。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活动计划和成果展示。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的评价任务。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案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案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案第一章:中华传统美德的概述1.1 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和意义1.2 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1.3 探讨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第二章:孝道教育2.1 介绍孝道的概念和意义2.2 分析孝道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2.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第三章:礼仪教育3.1 介绍礼仪的概念和意义3.2 分析礼仪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3.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礼仪精神第四章:诚信教育4.1 介绍诚信的概念和意义4.2 分析诚信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4.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诚信精神第五章:勤奋教育5.1 介绍勤奋的概念和意义5.2 分析勤奋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5.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勤奋精神第六章:友善教育6.1 介绍友善的概念和意义6.2 分析友善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6.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友善精神第七章:尊重教育7.1 介绍尊重的概念和意义7.2 分析尊重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7.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尊重精神第八章:包容教育8.1 介绍包容的概念和意义8.2 分析包容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8.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包容精神第九章:爱国教育9.1 介绍爱国的概念和意义9.2 分析爱国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9.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爱国精神第十章:传统节日与文化教育10.1 介绍传统节日与文化的概念和意义10.2 分析传统节日与文化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与文化精神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概述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补充和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大学中华传统美德教案

大学中华传统美德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责任感;3. 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学重点:1.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2.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和重要性;2. 提问: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什么我们要弘扬它?二、讲解1. 讲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等;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 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它?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活动”,如: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老人、帮助同学等;2. 学生分组参与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

三、分享与总结1. 各组分享活动心得,总结活动中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2. 教师点评,强调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悟文章;2.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并记录下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了解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详案《中华传统美德》2篇

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详案《中华传统美德》2篇

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详案《中华传统美德》 (3) 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详案《中华传统美德》 (3)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中华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2.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体现方式。

3.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

教学重点:1.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

2.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和体现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描绘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

Step 2 讲解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和简洁的语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讲解。

2.阐述中华传统美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1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如孝顺、尊老、友善、勤劳、诚信等。

2.通过故事、经典诗词等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美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Step 4 分组讨论和展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深入探究。

2.小组内同学讨论该美德的意义、体现方式和重要性,并准备展示材料。

3.展示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Step 5 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价值。

2.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

Step 6 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这些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美德的认识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6-11-29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

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

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

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

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这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

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当今社会的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

进行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

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

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起源从炎帝传说研究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炎黄二帝是中国古代文明全面的象征。

我们应大量宣传炎黄二帝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研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且,要把上限延伸到黄帝,延伸到炎帝神农氏,对他们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要研究、继承。

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始创者,黄帝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开创者与推动者,他们在联合的基础上,共同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而且也共同孕育出了以后的西周农耕文明。

周人实现了由氏族社会向宗法社会的转变,建立了以父系个体家庭和宗亲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制国家。

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存在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制礼作乐,创造了礼乐文化。

“礼”是由祭礼而生的,起源于“腊祭”,而这些都和炎帝神农氏有关。

炎帝神农氏“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发明了腊祭和原始音乐,可见周人的礼乐文化发端于姜炎文化。

腊祭作为炎帝神农时代大型的冬季仪式活动,是炎帝部族们对大自然生生育化,“终岁献功”的顶礼膜拜,也是对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来年和新生命的期盼。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春节” 系列活动,不能不和姜炎文化有关。

周人礼乐文化中所体现的一些传统美德,不能不和姜炎文化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早期传统美德有关。

李逢春先生在《炎帝功业与周秦文化》一文中说:“古雍州,今宝鸡这块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上曾经养育过华夏民族的一位人文初祖——炎帝神农氏。

是炎帝神农氏的丰功伟业照亮了华夏大地的古雍州、今宝鸡,这里才产生了代表中国和东方文明的周礼周乐以及享名于世的西周青铜器和陈仓石鼓。

也就是说,炎帝神农氏在农业、医药、制陶、祭祀等方面的创造和发明奠定了周秦文化的基础;周秦文化是在炎帝神农氏开始创造的这个经济基础上发生、发展和繁荣昌盛起来的。

”这个评价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周秦文化中的礼乐文化、伦理道德文化也都是在炎帝一系列事迹所提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文化在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以炎帝神农所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1945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就曾引用了和炎帝故事有关的《愚公移山》的寓言。

他认为,只要我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一定会“挖掉这两座山”。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以炎帝神农氏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其它传统美德,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及其理论指导下,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战胜建设过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弘扬中华民族自炎黄以来的一切传统美德,更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核心内涵仁:有仁爱之心——唐太宗爱民如子义:重情义——荆柯刺秦王礼:懂礼数——孔融让梨智:明智果断——空城计信:诚信为人之本——尾生沉水“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

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

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

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

”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

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

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

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

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

《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

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

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

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

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

“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

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